香港、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纲要概况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香港论文,纲要论文,启示论文,概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16518/j.cnki.emae.2015.12.008 课程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在保障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作为TIMSS 2015科学测试框架重要参照的我国香港地区(文中简称香港)、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纲要[1],其呈现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之处。本文主要从香港《中学课程纲要(科学科)(中一至中三)》(以下简称《中学课程纲要》)入手分析,并结合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的特色内容,分析其有哪些内容值得我国内地《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借鉴。 一、香港、新加坡、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的概况比较 (一)课程纲要的结构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香港《中学课程纲要》与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涉及的年级均为初一至初三学生,结构部分均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但是香港《中学课程纲要》则更为全面、细致、具体、可操作、指导性强,突出表现在香港科学课程标准的概念架构、实验室安全、课程指引、参考资料等部分。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虽然在目录方面没有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周全,但是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将目光聚焦在教与学、大纲细目,并视其为大纲的核心所在。与此同时,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特别在发展科学能力和技能方面强调鼓励安全意识和安全实践。 (二)课程宗旨及课程目标 香港《中学课程纲要》课程宗旨从科学知识与能力、科学态度、科学的实用性和局限性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具体见表1。其特别提出了熟悉运用科学语言,并掌握相关的传意技能的要求,这是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没有提及的内容。传意技能是香港中学课程宗旨、课程目标都提及的重要内容,中学课程目标还对传意技能进行了具体的细化,所谓的传意技能是指传达科学意念。香港《中学课程纲要》在课程目标中对传意技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学生从不同资讯来源选取适用的资料;处理简单数据及其他资料;阐释由图画、数字、列表和图表所表达的科学资讯;清晰而有条理地组织和表达资料;就科学、道德、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对科学在科技上的应用,提出正方或反方的论据;有效地传达科学意念和价值观。香港中学科学课程目标详见表2。


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课程目标在强调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和技能的同时,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在科学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品质,激励以及提升其意识。其中,品质包括关注准确性、客观、好奇心、进取心、创新、诚实、毅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1] 我国内地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以提高学生素养为宗旨。强调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比较发现,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更为宏大、高深,而香港《中学课程纲要》、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则更为细微、全面,涉及科学知识、能力、态度兴趣、评价,特别强调了学生对科学的实用性和局限性的认识,其显得更为可贵。 (三)概念架构 概念架构是香港《中学课程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是我国内地科学课程标准没有涉及的内容。 香港的科学课程概念架构环绕物质、能量和生命三个关系紧密的范畴组成,并以探究作为中心主题,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对周遭的事物寻根究底,具体概念细化见图1。[2]通过这样的概念架构,香港的科学课程标准把中学一年级至三年级所有的科学概念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有联系的概念图集。这一概念的架构有利于学生对科学课程的概念形成系统认知。

在科学课程纲要中架构科学概念,这不仅是香港《中学课程纲要》的特色,也是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的设计特色。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的课程内容框架由科学与技术、测量、多样性等6个跨领域概念,科学过程与应用、进行测量、物质的多样性、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等8个学科核心概念,科学探究、使用测量仪器、物质的分类等27个次级学科核心概念组成。可见,新加坡的《初中科学课程大纲》以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贯穿于整个科学课程内容,使整个科学课程形成一个联系的、连贯的、反映科学本质的课程体系。 可见,在课程标准中架构科学概念,有利于教师、学生聚焦科学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跨领域的核心概念,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更深入探索每一个概念创造更多时间,能够实现对核心概念更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 香港《中学课程纲要》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包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还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比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更为多样(详见图2)。[3]

我国内地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出了:“优化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具体细化为: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科学课程的教学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不过该教学策略只呈现了教学理念层面的内容,没有列举出课程可以参考的具体教学方式,不便于师生对课堂教与学方法进行选择与使用。 (五)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国内外科学课程标准、大纲以及测试都相当关注的内容。 香港《中学课程纲要》在讨论科学探究活动时,特别提出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注意考虑以下五个方面:(1)设定与探究活动相关的情境;(2)配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3)相关变数的复杂性;(4)记录和报告探究活动等技能;(5)阐释从探究活动中获得的资料。在科学探究部分,香港《中学课程纲要》不仅强调科学探究的知识、技能,还强调了科学探究的情境设定、资料的获得等。 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则构建了一个以探究为中心,以生活中的科学、社会中的科学和科学与环境三方面课程内容为载体,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学习目标的达成为导向,从而构建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体系。为了让科学探究变得有意义,《初中科学课程大纲》依托六个主题,以知识内容为载体,针对每个主题都相应地提出了若干个关键探究问题,详见图3。[4]

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对科学探究中运用概念和整合技能与过程进行了分解,详见表3。它还将科学探究归纳成问题、证据、解释、连接和交流五个要素,并且将五个要素从学生自主的程度和教师或材料的指导程度的强弱两个维度列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越往左表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越强,需要教师的指导越少;反之,越往右表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越弱,需要教师的指导越多。依据表3,教师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有利于他们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小组或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科学探究学习的技能,详见表4。[5]


我国内地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放在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在科学探究部分强调: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中,科学课程标准列出了科学探究的要素和达成目标,其中的基本要素包括提出猜想和假设、制订探究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科学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每个要素应该达成的目标,如在提出问题中规定的达成目标为:能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提出的问题;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初步判断是否适合探究;知道科学探究始于问题。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则包括观察技能、实验技能、合理合法地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其强调在探究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能力。 比较三者,各有特色:我国内地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素与达成目标进行了细化,并梳理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香港《中学课程纲要》对科学探究情境的设定与资料的获得进行了细化;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则将科学探究与科学课程体系相结合,对科学探究的五个要素从学生学、教师教的维度要求进行了细化。 (六)实验室安全 香港《中学课程纲要》特别规定了科学课程的实验室安全须知,强调良好实验室秩序、密切监察、正确操作技巧和适当安全措施都是促进安全的要素。其对讨论实验安全问题设计、危险性实验的禁止、潜在危险的化学品和实验步骤的预防等方面都有所规定。安全是科学课程标准应该必备的基本内容之一,不过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只在科学探究中提及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遵守安全操作的规则,没有进一步的细化规定。 (七)课程教学 详细介绍课程教学模块,这也是香港《中学课程纲要》的特色之一,其以单元的形式呈现课程教学,共包括15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简介、单元目标(所有学生应能达到目标、能力较高的学生应能达到目标)、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单元学习的具体规定,包括课题、重点、内容(核心、延展)、建议活动,内容详见表5。学生通过单元的学习可以充分发展九种能力,包括仔细并客观地进行观察、操作实验仪器及器材、准确地进行量度、诚实地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安全地处理化学品及操作仪器、从不同资料来源中、选择并适当地组织相关的资料、在讨论中清楚表达个人意见、设计并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则首先呈现了每个单元的内容、概要、关键探究问题,并对应这三个方面内容呈现了主题描述、学习结果以及课程建议,详见表6。

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则以主题的形式呈现了每个主题条目的课程内容、活动建议,详见表7。

三者比较,香港《中学课程纲要》的课程教学内容特色在于突出了课程重点、核心与延展部分,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则强调从知识、技能与过程、道德态度方面分层描述学习结果,并突出各个学习主题的关键探究问题。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只呈现了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与活动建议。 (八)评估 香港《中学课程纲要》详细介绍了评估目的、评估方法。关于评估的目的,其提出不应期望不同能力的学生能够达致同一水平的成绩,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去制订学习目标,而评估应为找出学生能否达到所制定的目标而设。这些评估资料,有助于教师决定如何帮助学生学业有所改进或选用更适应的教学方法。关于评估方法,香港《中学课程纲要》包括科学概念的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评估、实验技能的评估、态度的评估四个方面的方法。纲要还对每个方面的评价方法都有具体的细化,以态度的评估为例,好奇心、毅力、对生物的照顾和关心、与他人的合作性等态度的培养也是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一环,由于这些态度的养成耗时长,评估学生在这方面的发展也需要花费一段颇长的时间,一些可用作评估学生态度的方法包括了行为观察、学生写作和问卷调查。 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指出,一个基于探究的课堂除了采用笔试,教师还应采用实习、项目、观察、检查表、杂志、模型制作、海报、游戏和测验、辩论、戏剧、表演和讲述学习资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我国内地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在评估部分提出了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其特别强调评价原则,包括导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公平性原则,并从科学探究、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三个方面规定了评价内容。 (九)参考资料 香港《中学课程纲要》详细介绍了可供师生使用的参考资料,比如,期刊、课程与教学书目、教师参考资料、探究活动参考资料、图书馆用书、万维网网站(包括有用的本地网站、海外教育网站、有趣的科学网站)。参考资料部分也是香港中学科学课程纲要独特之处,其全面、细致呈现科学课程中相关的期刊、教学书目、教学参考资料、图书馆用书、相关网站网址,为教师教科学、学生学科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索引。 我国内地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强调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积极发掘校外课程资源,但是没有具体可参考资源的介绍,只提出了要求与原则,对课程资源如何使用的可操作性建议不强。 二、香港初中科学课程纲要、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对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启示 香港《中学课程纲要》、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与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从结构比较来看,前两者更为细致、具体、可操作,突出了对科学教学实践的指导,且注重在全球的视野下开展科学课程学习,特别强调科学核心概念的建构、科学课程资源的提供、科学实验安全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两者对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在科学课程视野的拓展、课程框架的完善、不断提高科学课堂教与学实践的指导性、可操作性方面均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一)注重在国际背景下课程框架结构的设计 香港《中学课程纲要》、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注重在全球视野下开展科学课程纲要或大纲的框架设计。突出的表现有,香港《中学课程纲要》在序言中就明确提出了主要目标,即“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适应21世纪的生活”。在此目标引领下,相关研究者设计了香港中学科学课程周密的、详细的框架结构,全面囊括了引言、序言、宗旨、目标、概念架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实验室安全、课程指引、评估、参考资料等内容。而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则将21世纪技能融入到科学课程框架之中,试图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21世纪科学的相应技能,其框架结构包括概要、教与学、大纲内容、评估、术语等内容,尽管在框架结构上没有香港《中学课程纲要》周密、详细,但是重点突出,突出了教与学,关注了科学探究,构建了一个以探究为中心,以生活中的科学、社会中的科学和科学与环境三方面课程内容为载体,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学习目标的达成为导向的,可以构建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体系。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可以在国际科学课程视野的拓展背景下作进一步的修订。 (二)关注科学课程概念的建构 香港的科学课程概念架构环绕物质、能量和生命三个关系紧密的范畴组成,并以探究作为中心主题,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对周遭的事物寻根究底。通过这样的概念架构,香港的科学课程标准把中学一年级至三年级所有的科学概念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有联系的概念图集。这一概念架构有利于学生对科学课程的概念形成系统认知。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框架由科学与技术、测量、多样性等6个跨领域概念,科学过程与应用、进行测量、物质的多样性、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等8个学科核心概念,科学探究、使用测量仪器、物质的分类等27个次级学科核心概念组成。可见,新加坡科学课程大纲以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贯穿于整个科学课程内容,因此整个科学课程可以形成一个联系的、连贯的、反映科学本质的课程体系。 我国内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提出了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五个方面的内容,且在课程内容涉及的领域较香港、新加坡的初中科学课程更为丰富,但是没有在此基础上呈现出科学课程的核心概念。我们可以在课程标准中架构科学概念,这些概念既能够有利于教师、学生聚焦科学课程和跨领域的核心概念,也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更深入探索每一个概念创造更多的时间,从而实现对核心概念更深入的理解,这也是我们可以改进的方向。 (三)重视科学实验安全意识与行为的培养 香港《中学课程纲要》特别规定了科学课程的实验室安全须知,强调良好实验室秩序、密切监察、正确操作技巧和适当安全措施都是促进安全的要素,并从讨论实验安全问题设计、危险性实验的禁止、潜在危险的化学品和实验步骤的预防方面进行了规定。新加坡《初中科学课程大纲》则在科学课程目标中发展能力和技能方面鼓励安全意识和安全实践。 科学实验安全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应该必备的基本内容之一,但是我国内地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只在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中提及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遵守安全操作的规则,由此可见,关于实验安全意识与规范行为的养成是我们需要不断补充、细化和完善的内容。 (四)丰富科学课程资源的提供 科学课程资源的提供,主要是指在参考资料部分,课程标准应该为教师教科学、学生学科学提供丰富的、广泛的资源索引,帮助师生从相关的期刊、教学书目、教学参考资料、图书馆用书以及相关网站网址(包括有用的本地网站、海外教育网站、有趣的科学网站)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我国内地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虽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强调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积极发掘校外课程资源,但是没有介绍具体可参考的资源,只提出了要求与原则,其导向性与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标签:科学论文; 课程资源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