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口老龄化下的乡村规划策略论文_王颜英

面向人口老龄化下的乡村规划策略论文_王颜英

红河州意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云南省红河州 661100

摘要:近年来,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已经超过城镇,并且在我国大部分乡村人口老龄化已是常态,当下如何做好人口老龄化工作已经成为乡村工作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从当下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入手,提出了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城乡规划策略。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生存危机;乡村规划

目前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城镇,养老危机逐渐加重。随着乡村青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中老年进城务工人员返乡,人口结构明显老化,乡村留守老人大部分都是孤独终老。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政策明显倾向于城市,而对乡村人口老龄化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乡村养老较为传统,基本上都会选择在家养老,而家中青年劳动力向外转移,使得这些老年人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责任,成为乡村的主要劳动力。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将会有更多青年劳动力被城镇吸引,而这将意味着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严重。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乡村规划成为当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在乡村人口老龄化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一、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1.社会劳动参与率高

社会劳动参与率简单来说就是劳动力为社会贡献了多少。一直以来我们用收入来衡量城乡差距,而社会劳动参与率也是衡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近五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在社会劳动参与率方面,乡村老龄人口要远远高于城镇老龄人口,在60岁—64岁年龄段,社会劳动参与率相差高达四十五个百分点;有29.4%的70-74岁乡村老年人还在参与劳动,而城镇仅为2.9%。同时,城镇老年人口退出社会劳动时间要比乡村早10-15年,城镇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浪费现象。年龄段在50-54岁的老龄人口,城镇中仅有半成的人仍然参与社会劳动,而乡村有将近九成的人参与社会劳动。

此外,乡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的抚养就只能由老人承担。根据调查,乡村接近80%的儿童由老人抚养。在我国一些偏远落后的山区,老人的抚养义务更重,一对老年夫妻最多照顾4、5个孩子。而这一情况无论是对于老人还是儿童来说都是严峻考验。一般乡村留守的老人的居住条件差,又无力承担修缮费用,而子女进城务工大多数选择在城市买房,对留守老人缺乏关心,老人只能居住在破房子里孤独生活。

2.老龄人口参与农业生产

我国农村以农业为主,微薄的农业收入养活不了一大家人,因而年轻人口选择进城务工,农业劳动也就因此由老年人完成,而且年龄越大,从事农业的比例越高。60岁以上老人从事农业劳动比例高达90%,而且西部偏远落后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老年人从事农业劳动比例更高。城镇人口过早退休,而农村老年人似乎从来不会退休。

3.收入差距悬殊、养老危机严重

养老是城乡差距的重要体现。城镇老年人和乡村老年人在收入来源方面差距悬殊。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以60-64岁年龄段来说,收入依靠个人劳动所得的为12.5%,年龄在65-69岁的,收入依靠个人所得的下降到不足7%。而农村老年人在收入方面与城镇老年人收入则恰恰相反,同样以前面两个年龄段为例,收入依靠个人所得的分别为67.4%和47.9%,由此可见,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差距悬殊。乡村老人收入低而且没有理财意识,也就不能“钱生钱”。数据之所以存在巨大差距,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乡村老龄人口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乡村老年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劳动,他们没有退休。随着年龄越来越高,逐渐丧失劳动能力,他们需要依靠儿女。一旦儿女经济的条件较差,不能对老人进行支持,他们的生存状况也将进一步恶化,老人“老无所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做好乡村规划的建议

1.高度重视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乡村人口老龄化不是某一阶段出现的情况,是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要比的城镇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多,这是由于乡村的特殊形态决定的。目前虽然我国正在迅速地朝着城镇化方向发展,但是城镇化水平并不高,在52%左右。每年有过亿乡村劳动力来到城镇,他们有的刚刚成年,有的刚刚成家立业,而这也成为加重乡村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乡村人口老龄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但是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老龄化意识,统筹兼顾,做好乡村规划工作。

2.完善乡村公共服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在完善城镇公共服务的同时,大力投入资金用于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目前,在公共服务方面乡村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图书室、乡村医院、活动室、学校等基础公共服务逐渐完善。但是通过这些公共服务我们不难发现,还没有完全针对老人的公共服务,老人只能聊聊天、喝喝茶。鉴于这一情况,我们在完善乡村公共服务方面要充分了解老年人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服务。首先要建立意见需求征询机制,村中公共服务建设之前先征询村中老人意见,明确他们的具体需求,尽可能提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服务;其次是要建立动态供给机制,也就是说公共服务或产品不仅要能够满足目前老年人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他们的长远需求;第三是要为老年人提供一些无偿的生活服务。

3.为乡村老龄人口提供与之适应的综合服务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知道,老年人是乡村主要劳动力,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领域。我国粮食多年连增离不开乡村老年人的重大贡献。但是,老年人基本没接受过教育,文化素质较低,对于农业领域新科技的掌握能力差,对新产品了解不足。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老年人的知识水平较低,小学以下包括小学文化水平的超过六成,高中以上学历的不足4%。而由于时间的推进,他们的读写能力几乎丧失,对于一些以文字为载体的服务不具备接受能力。因此在进行技术宣传、知识普及等工作时,应当充分考虑乡村老年人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比如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工作可以将其做成视频进行放映,还可以做成图片、有声读物等,这样不仅利于老年人了解和接受,而且达到了服务目的。

4.支持鼓励乡村老年服务产业发展

从目前我国的老年服务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城镇,而且服务对象基本上是城镇老年人口。乡村老年的服务产业数量少、规模小,还没有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现在我国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4亿,乡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且在老年人口大部分居住在乡村,这说明了乡村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虽然现在乡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单一而且收入较低,消费能力较弱,但是随着国家乡村政策的倾斜和乡村一系列制度的完善,乡村老年人的收入将逐渐增加,消费能力也会慢慢提高,从而增加了对老年服务产业的需求。具体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老年健康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第二,养老服务产业,当地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第三,休闲娱乐产业,留守老人较为孤独,而大家坐在一起只能聊聊天,生活索然无味,为了使乡村老人度过一个快乐晚年,应该鼓励支持休闲娱乐产业的发展,比如唱歌、乐器等。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目前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合理的乡村规划措施。乡村老人抚养子女长大成人,如今却孤独终老,我们应当对这一弱势群体进行保护,通过完善公共服务、提供综合服务、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等措施,提高乡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他们营造一个快乐、健康的生活氛围。乡村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久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将其作为一项事业认真践行。

参考文献:

[1]沈茂英.杨萍.乡村人口老龄化与公共政策调整[J].地方财政研究,2014(10).

[2]马中杰.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新农村改造研究——以苏州为例[D].苏州科技大学,2013.

[3]汪顺松.姜亚.曾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基于江西省六个乡村的实地调研[J].老区建设,2015(12).

论文作者:王颜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3

标签:;  ;  ;  ;  ;  ;  ;  ;  

面向人口老龄化下的乡村规划策略论文_王颜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