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资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作用论文

论红色资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作用论文

论红色资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作用

□李书博 敖祖辉

【内容摘要】 红色资源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党思想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与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上深度契合。本文通过对两者的理论梳理,从而对红色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进行研究与探索,以期为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论提供借鉴。

【关键词】 红色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

红色资源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积累并形成的宝贵财富。它是我党光辉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见证,是我党思想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情操与精神风貌的充分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上深度契合。

一、红色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一)红色资源的概念。2002年7月,“红色资源”的概念最初出现在学者吴小斌与谭冬发所著的《“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中,引发了学术界的讨论。但在学术界尚未产生统一的概念阐述,学者们根据自身的观点与视角,对其做出了表述。大体体现为以下观点。

这里记载的是发生在公元778年的龙塞沃战役。其中,查理国王在西班牙驻守七年虽属文学夸张,但查理国王在西班牙驻守了几个月却是史实。萨拉戈萨不在山头,却是平原上的确存在过的一座城堡。这是“纪功歌”为所描述的战场平添上的一层雄奇的色彩。

1.观点一。以广义和狭义的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广义的概念是指全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论、道德观念、价值观点等多方面精神产物的总和;狭义的概念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之中形成的理论、价值观念等多方精神财富的总和。

2.观点二。以物质和精神的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和物质载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2.有助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政治与文化的核心内容。意识形态的瓦解,对国家政治、社会制度及国家政权都会产生致命的打击。因而,保护国家意识形态是保护国家主权、社会经济与政治的根本要求。自我国社会主义政权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仗其在传媒与互联网技术优势,以多种形式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企图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政治目标。面对当前严峻的政治态势,必须通过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提高思想意识水平与能力,抵御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的思想意识渗透,保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2.表现形态的多样性。红色资源产生于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其表现形态呈现多样性特征,即有遍布全国的革命历史遗迹、历史革命建筑、革命文物、革命文献及文学作品等。仅以延安革命纪念馆为例,“其文物达到3.5万余件,历史照片5,500多张,图书资源1.2万余册。”

(一)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

1.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与国的竞争中文化的作用越发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表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髓,引领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与感召力,是我国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更是其重要内容。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最佳路径,有力于凝聚中国民族,形成民族向心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中的竞争能力。

胡益兴[1]以回收废旧高密度聚乙烯(RHDPE)为改性对象,研究制备以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废旧胶粉及热塑性弹性体为主要成分的复合改性剂,对RHDPE改性研究,开发成功了废弃橡塑复合材料,应用于道路铺设材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意义

1.精神内涵的深刻性。红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在红色资源中内含着革命前辈为人民解放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其内涵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与社会的进步,又添加了新的内容,其精神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竭的内在动力。

3.观点三。以资源的属性为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是指中国人民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可以彰显当代时代精神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1.2 指标检测方法 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PTX3、瘦素、雌二醇(E2)、睾酮(T)、LH及FSH与HOMA-IR的相关性。

缺硫发生原因:首先,柑橘产区多处于雨水较多的地区,硫酸根离子流失较多,为易缺硫地区。其次,沙质土硫易流失,长期施用不含硫化肥(包括高含量氮磷钾复合肥)的果园易发生缺硫现象。

(二)红色资源的特征。

三、红色资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作用

(一)提高教育实效。信仰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经验正是缘于信仰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息呈现了“爆炸式”的发展,多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与交锋,给人们的思想信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其树立正确思想信仰与价值观。红色资源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生动记载着无数革命前辈在坚定的革命信仰与价值观念的指引下,献身社会主义斗争与建设的生动实例。将红色资源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之中,通过生动的实例,有助于对理论的理解,同时革命前辈伟大的革命精神与号召力,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

该替换,讲ω=0映射到ω=±∞,反之亦然;截止发生在低通截止频率。即转换了电容与电感,串联电感用电容表示,并联电容由电感替代。新的元件值为:

(二)丰富传播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的最终目标是使其精神内涵通过传播与教育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识与追求,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要使人民群众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将其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从而促使人们在活动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共鸣,进而内化自身的意识与追求。红色资源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其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诸如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革命博物馆、文献资源等,这些红色资源以不同的形式体现着崇高的革命奉献精神、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伟大的爱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佳途径。生动、直观的历史实物、资源与图片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使其更具感染力,更易于接受与认同。红色资源以其多样性的表现形态使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教育与传播途径更加多元、丰富。

(三)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发展。理论只有通过群众的掌握、认同与运用,才能实现其理论价值,从而成为一种物质力量。这也是社会价值体系的传播与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与教育,使其内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与意识,从而成为人民大众的价值观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性特点,其内容逻辑性比较强,不易理解。因此,通过红色资源将其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生动化,用鲜活生动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进程。

四、结语

红色资源是我党在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积累与形成的优秀历史文化成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上深度契合,是实现其教育与传播目的的最佳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红色资源,有利于挖掘其内涵,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田淑梅.红色资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作用及路径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6

[2]梁会兰,戴如莲.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72~174

[3]国雨龙,徐冬先,邢锡桥,徐畅.“东北小延安”精神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经济师,2019,3

[4]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李书博(1988~),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通讯作者】 敖祖辉(1972~),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标签:;  ;  ;  ;  ;  

论红色资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