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新媒体语境下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新媒体语境下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研究*

张海梅 ,徐紫璇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和网络新媒体的不断革新,新媒体的运用对乡村振兴产生了日益重大的作用。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新媒体不仅可以丰富村民日常生活,还可以扩充农民话语权、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本文各选取了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3个地区的一个典型村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新媒体语境下探析其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寻求新出路。

关键词: 新媒体;特色田园乡村;调查分析

1 新媒体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意义研究

1.1 新媒体的概念解读

“新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形式,是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数字网络和移动技术等新科技发展起来的,是通过有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等渠道以及手机、电脑等工具,向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型媒体形态[1]。”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运用。新媒体能够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而特色田园乡村的良好建设,也要依仗新媒体巨大的传播作用。

1.2 新媒体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意义

1)拓宽农民话语权。建设特色田园乡村,需要走乡村善治之路,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新媒体在基层乡村场域内,广泛介入到村民的生活,乡村管理和村民的参政议政中去。作为新兴的大众媒介,新媒体的数字化、交互性以及开放、即时、隐匿等特点,在基层乡村治理中,拓宽了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和基层议政的渠道,让基层村民通过新媒体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对乡村治理的方式和治理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2]。”

2)促进乡村文化传播。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文化遗存丰富、特色鲜明,是村民们的“乡愁”情感寄托。因此,建设好特色田园乡村,文化是内核。“新媒体视域下,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得以不断提升,这为乡村文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契机。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非农村地区的人们了解到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刻性,而对农村地区的人们来说,媒体中具有乡村特征的文化有助于唤起人们深层次的情感联系,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3]

3)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田园乡村在产业方面要求突出其“特”,就要从众多特色农业资源中可以挖掘出独一无二的引领元素,贯穿全产业链。因此应当运用跟进时代的技术、营销理念,针对市场需求,综合开发特有资源,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而乡村受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文化知识等的局限,长期经济发展缓慢,效益低下,然而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为其带来了一线生机与活力。得益于新媒体平台,农村村民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线上销售,提供热门商品,并逐渐拓展服务与活动,打造产品品牌,传播产品信息,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模式与业态的发展[4]

2 新媒体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现状及问题

利用WordCloud 制作词云时,一般经过三个步骤:一是使用wordcloud.WorldCloud 函数来设置词云对象的有关属性(或者说是参数);二是利用wordcloud.generate(text)函数或wordcloud.generate_from_frequencies(frequencies[,…])函数生成词云,前者是根据文本生成词云,后者是根据词频生成词云;三是利用wordcloud.to_file(file_name)函数将词云输出到文件进行保存。

2.1 接触较为广泛,使用深度不足

据调查显示,超过60%的村民会使用以手机或电脑为载体的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绝大多数村民每天接触新媒体不超过3小时,偏多数使用新媒体主要用于联系亲朋好友、工作交流和获取新闻、天气等资讯,约30%的村民使用新媒体从事购物、买卖商品、学习新知识或技能、休闲娱乐等活动。近半数的村民认为新媒体增加了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但对于掌握新的知识技能、提供维权渠道、增加支出费用、结交新的朋友、方便做生意、了解国家时事新闻和政策等方面存在影响微乎其微。上述数据表明以手机、电脑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已经开始为村民广泛接触,在广度上十分可喜,但在深度上却仍需要加强。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牧民,文化素质偏低,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水平不高,有时态度还很恶劣。乡村旅游管理者多由当地村干部或农民企业家担任,他们对乡村旅游行业知之甚少,管理理念也较为陈旧。

2.2 农业知识及电商普及率低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快速、经济、高效和非侵入性,但是GMs评估不能确诊某个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应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其他的高危儿评定方法,综合评定,从而提高对早产儿神经发育结局的预测能力,从而有的放失,及时进行早期干预和和指定随访方案。

2.3 乡村文化传播效率低下

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发 动村内各方面参与进来,让广大村民自觉、积极地参与其中,主动接触和使用新媒体。同时也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支持,提高村中的网络条件,对村民进行网络培训,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提升农民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应用新媒体的参与率,真正地让新媒体能够服务于村民,服务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2.4 对公民话语权的影响微乎其微

由于新媒体在乡村中出现时间不长、村民使用并接触新媒体的时间短,再加上大多数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导致村民的媒体素养整体偏低,这也成为限制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不利因素。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由于征地补偿矛盾、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农村社会集体性抗争事件激增,村级选举、干部腐败、公共服务缺失都在新媒体上有所体现。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在社会抗争中扮演重要角色,微博、微信等成为社会抗争的重要媒介。”[5]因此应着重提高村民的新媒体素养,一方面是加强民众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辨析、利用的能力,提高新媒体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应加深民众对新媒体的利用层次,在对新媒体的娱乐、消费层面之后,新媒体还应接入乡村治理等深层次功能,激发民众利用新媒体发挥特色乡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本研究以江苏省为调查省份,并选取了苏南无锡市桃源村、苏中南京市观音殿村、苏北徐州市倪园村作为调查对象。本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0份,问卷有效率96.7%。

3 新媒体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对策分析

3.1 提高村民新媒体的参与率

3个村子的特色文化都十分鲜明,但由于城市文化、网络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冲突,使得乡村原有的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改变。据调研结果显示,各乡村新媒体使用情况不尽理想,对于文化记忆的传承所发挥作用甚弱。村民们普遍认为新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村子的知名度,但却认为在传承文化习俗、改变交往方式方面影响较小。这表明村民们对新媒体的认识比较表面,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探索,还需要政府组织进行专门的培训,改善村里的上网条件,这样村民才能拥有足够的能力与条件参与到新媒体中去,对乡村文明进行更好的传承。

对于网络农业知识及相关技术,过半数的村民认为网络上的农业政策、技术信息是可信的,但通过网络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的村民却十分稀少。过半数村民认为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是可行的,但仍有接近40%的村民持观望态度,在电商平台相关方面,大多数村民对电商不是十分了解,仅20%左右的村民认同农村电商给自己带来过以下包括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就业机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购物及缴纳费用的帮助,村民们认为网络销售农产品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缺乏正式培训、农民文化水平有限以及接受程度低。由此可见,在乡村中,网络农业知识及电商普及率较为低下。

3.2 提高村民的新媒体素养

随着新媒体的使用,“网络政治”应运而生,村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评议政府的行为,行使自己的权力,参与乡村治理;但调查中,近60%的村民参与村中公共事务、行使权力的主要途径是选举。当自己的劳动利益受损时,约64.2%村民通过寻找村干部或镇级干部进行维权,而通过新媒体的形式进行维权的村民却微乎其微。上述数据表明村民参与公共事务有待提升,参与途径与维权方式比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运用新媒体扩充话语权的意识相对淡薄。

1.2.3 免疫学分型检查 抽取骨髓液2 mL并用肝素抗凝,应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白血病细胞的表面抗原,并通过计算幼稚细胞抗原的表达比例来确定阳性细胞数;以细胞膜抗原表达大于或等于20%,细胞质抗原表达大于或等于10%为标准,计算抗原的阳性率。

3.3 利用新媒体传承乡村文化

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为乡村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对乡村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设立数字博物馆的形式,可以拓宽民间文化的承载空间,创新展示形式,通过数字化技术记录、呈现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民间生产生活、民俗文化、村志族谱等乡村特色文化资料,形成良好的“乡愁”传播体系。特色田园乡村的保护与建设应与互联网新型科技相结合,通过手机电视、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产业和新媒体手段加以传播,使人们时时刻刻处于一个民俗文化的舆论氛围中。

3.4 借用电商平台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产业特色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但总体展现特而不强,杂而不精的特点,亟待转型升级。新媒体对于特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电商平台的出现,极大的刺激了乡村经济的发展。电商平台不仅可以起到宣传作用,还可以完善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使农产品实现种植、生产、宣传、销售和物流的一条龙。在解决了农民销售问题的同时,还能提高村子的知名度,让特色产业的发展充满活力,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快手、抖音等新媒体,都可成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载体。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新媒体的发展在丰富村民日常生活、扩充农民话语权、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明显的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依旧存在不足。因此需不断弥补缺陷,从主体、技术、方式等方面着手,不断扩大新媒体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打造出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特色田园乡村。

参考文献:

[1]熊诗韵.新媒体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56.

[2]闫朋辉.浅析新媒体如何有效参与乡村治理[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7):24-25.

[3]张杰丽.新媒体视域下乡村文化的传播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5):26-27.

[4]胡文丽.新媒体如何塑造农村社会新生活[J].传媒论坛,2018,1(5):64.

[5]路璐.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受众新媒体消费研究——基于一项江苏农村的实证调查[J].视听界,2013(1):57-62.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872(2019)07-0014-02

基金项目: 江苏省级SRT“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201810307042Y)

作者简介: 张海梅,女,河北秦皇岛人,本科,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农村建设,新媒体等。

标签:;  ;  ;  ;  

新媒体语境下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