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几点思考_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几点思考_研究性学习论文

关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一提法的正式出处是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教基[2000]3号),该计划规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必修课,周课时为3节,高中三年总授课时数为288节。因为是一门新的课程,所以大多数人,包括普通高中的校长、教师对于这门课程比较陌生。由于其有别于传统课程,也由于对其研究程度或是认识角度的不同,导致各校在理解和运作上存在较大差异。

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传统的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作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也都是必修课。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1)传统的课程是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有部颁教学大纲,有部编(或省、市编)教材,有专职教师,有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实施、评价等管理措施;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校本课程,是有待学校开发和建设的“自留地”。(2)传统的课程是学科性课程,其教材是按严谨的知识结构体系编排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涉及到的知识是多学科的,可算作是整合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会学”的能力,确切地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类(不是一门)课程。

为避免产生歧义,有必要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作些分析。研究性学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这如同“明天”一词有广义(指未来)与狭义(指今日之次日)之分一样。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适用于各类课程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一类课程。

本文拟在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情况作初步考察的基础上,针对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意在与同行们一道,经过共同努力,尽快使研究性学习课程真正确立为一类课程,实现研究性学习课程从理念到操作的转化。

一、有益的探索

1.背景简述

宏观背景: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第三次“全教会”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制约,课程改革可以视为举措之一。各门课程的实施都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设一类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观背景: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革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的课程建设曾受到国际上“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经过广泛的实践,确立了三大板块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尽管这三个板块的划分在逻辑上还显得不够清晰,但它在实际运作中却是简便易行的。另一种划分是按课程设置权限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板块。这两种划分课程的表述,都是从课程外在的、外显的属性来进行的。90年代末,人们愈加重视在课程的内涵上进行挖掘,提出应注重课程的“三性”,即: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为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微观背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中较为活跃的一块园地。多样的校本课程,如培养兴趣爱好和发展个性特长的,以及品德类、心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休闲类等。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向何处去?研究性学习课程确是一个理性的价值方向。

2.探索扫描

(1)上海市七宝中学的“角色体验”。

七宝中学在高三年级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定位在“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具体安排是,要求学生自由组合,3-5人一小组,利用暑假时间去社区或企业单位,亲身体验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个小组的5位同学,在担任两周见习居委会主任后,写成了让人“刮目相看”的论文:《浅谈新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文中对居委干部的年龄结构、培训、轮岗和民主评议,对成立功能性的社区服务、管理组织,如劳动服务所、法律服务所、治安巡逻队、智囊团,宣传组等,提出了颇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其他小组撰写的论文如《新区管理中的领导艺术》、《新城镇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环境保护现状及整改措施》、《大力发展垂直绿化》、《从明星村的企业及其发展谈起》等,尽管其中的建议或观点总体上还较稚嫩,但却不时闪出思想的火花。这样的论文与语文学科中的命题作文,与一般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学生的角色体验过程也不是随意的,而是带着特定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持证上岗”的。七宝的同学在座谈会上深情地说:我们不会忘记“持证上岗”的特殊经历,不会忘记小组成员集体撰写论文的过程,因为我们从中得到的酸、甜、苦、辣的体验是真切的,获得的对社会现象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感受是深刻的,所引发社会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是不可低估的。

(2)上海市大同中学的“专题研究”。

为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大同中学为学生开设了“课题的选择与确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步骤”、“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等辅导讲座,还向辅导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研究性活动课资料包》。大同中学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成果颇丰:除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外,还收到了有一定质量的由学生撰写,并经校课题组评审、鉴定的论文130余篇,其中的优秀论文已汇编成册。学生论文《来自九曲桥下的呼唤——对豫园荷花池的考察及治理设想》、《应用数学发展城市绿化》、《清水绿韵创建浦东新天地——对浦东新区环境的考察及治理构想》等先后获市级以上论文一等奖。

(3)浙江省瑞安中学的“社会调查”。

瑞安中学从培养创新型人才出发,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应俊峰副主任的指导下,本着“生活是创造的源泉”的基本理念,设置了主题为“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学习者怀疑的精神,探索的兴趣及初步的研究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课程实施途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其中,高一年级社会调查研究课题实施流程为:组织辅导报告,班级布置与动员个人选择题目,拟定计划、方案→班主任初审,合并相近题目→公布初选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组→小组选举组长,共同设计调查方案→开题报告,方案评审→小组独立实施,教师监控、指导→形成调查报告,个人、小组总结→班级展示,同学评议→答辩会,年级报告会→教师评定成绩并作总结。

校课题组设计了很有新意的“专题调查研究课程”实施用表1-5。学生调查的课题有:“关于瑞安垃圾处理问题调查”、“对瑞安城关助动车废气污染的调查”“关于一次性筷子的卫生问题调查”、“瑞安市区外来打工人口生活状况的调查”、“关于城市防盗窗弊端的调查”等20余个。在不久前举行的“瑞安中学‘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专题调查研究课题实施”总结报告会上,与会者饶有兴致地观摩了学生的汇报表演,并对瑞安中学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方面的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4)总体印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上,是不乏先行者的,虽然课程的名称有的采用“研究型学习课程”、“研究课程”或“校本课程”,但按课程的实质应归为研究性学习课程之类。总体上研究性学习课程尚处在起步阶段,有的还只处在准备阶段。

3.问题审视

(1)忽视了创新价值。

研究性学习课程贵在“研究性”,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是一种带有初步科学研究色彩的学习过程。但在某些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仍是以“传授”为主,只不过所传授的知识不是部编教材罢了。也有的是“传授方法”。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没有师生间的互动,没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体现不出学生的灵感、学生的“异想天开”,甚至没有真正的“学生自己的意见”,学生的论文(实际是作业)有的仅仅是成人意见的简单改编。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第一要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是与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辩证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善于提问,大胆想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简言之,创新精神是与“梦”联在一起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梦”。否则,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结果是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2)忽视了管理保障。

其一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存在随意性。在内容安排上较少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少考虑分层次实施,较少考虑内容的系统性。

其二是评价措施不够科学。重论文,不重过程;重完成任务,不重创新导向。

(3)忽视了“资源开发”。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上海学校的条件如何如何好,我们那儿没有这些条件,研究性学习课程怎么开?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上无所作为的观点源于对本社区、对学校内,对教师潜在的资源未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由于忽视了资源开发,造成了目前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粗浅,单一的事实,以至于出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即社会调查的误区。

上述问题的出现其实是在所难免的,从无到有,前无路标,还在探索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这正是我们思考的出发点。

二、初步的思考

1.理念及空间

(1)素质教育呼唤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认为,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认为:1)人的存在,就是认知与情意相统一的整体的人格。所以,认知学习与情意学习必须统一。2)学习是以内部动机为基础的。所以,课程内容必须同学生的要求、兴趣、爱好相适应。学习是一种探究活动,重点应从教材转移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3)学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的,教材内容必须同社会合拍。认知—情意整合论可视作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依据之一。

(2)多元课程观。

1)课程本质:课程是经验(区别于课程是知识)。将课程看作是经验,必然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区别于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不一定要有上级统一印发的大纲、教材,不一定要有专职教师,只要有教学计划、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即可。而且计划、目的、过程的确定可以是以校为本的,实质是以学生为本的。

3)课程应当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应当是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

多元课程观的树立有助于对研究性学习是一类课程的理解。

(3)课程改革的切入口:研究性学习课程。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空间,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将成为校本课程的一个新的“亮点”。因为:其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的开发,无框框约束,自由度较大。其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对于学生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产生其它类课程不可替代的影响。可以预测,研究性学习课程高质量的实施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2.目标及特点

总的目标: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同时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

各学校可制订以校为本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各项具体内容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目标,则应有指导教师制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上的学习目标,可在教师的辅导下,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由学生自行制订。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教师应充分注意其下述特点:

(1)实践性。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界近年流行三句话: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

(2)开放性。不要设定所谓“答案”,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创造性。引导学生独创,把新颖、独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4)自主性。提供尽可能多的项目供选择,建立“课题超市”,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兴趣盎然地投入研究性学习。

(5)过程性。淡化结论的正与误,不要求所谓“全面”,允许结论的多元化,主要看过程。

(6)互动性。提倡多重互动,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他人(指校外的人士)之间的互动。互动的手段可以是说话的、书面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是一种交流、碰撞过程,也常常是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

3.重点及师资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点即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有层次的,这里所讨论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本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影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体现主体性,发展学生丰富的个性;具有针对性,适应不同年龄学生的水平和需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够及时反映人类最新文明成果;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目的是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一方面应组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搞小发明、小制作,开展思维训练,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的“土壤”及良好的氛围,从而提升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追求。

欲提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质量,必须解决好师资问题。解决师资问题的出路有三条:(1)挖掘现有师资的潜力。长期的“应试教育”和教师的“从一而终”,埋没了教师的才能,抑制了教师的特长和创造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际上也是给了教师一个展示才华、发挥特长、自我实现的机会。教师中蕴藏着极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资源,如何开发,这是摆在学校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青年教师的培训。以往的教师培训,无非是学历文凭教育或教材教法讲座或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基本是围绕教师的学科教学进行的。可以预计: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的培训不久将提上师资培训的重要议程。青年教师的培训,应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其一,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步骤;其二,能对1-2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较有成效的指导。这方面师资培养、培训的力度将直接关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际水平。(3)建立一支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在社区内聘请一些学有专长的人士,以某种组织形式,建立一支队伍,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提供师资保障。

4.管理及体系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主要应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1)形成新的办学理念,办出学校特色。(2)资源开发。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的开发;教师资源和教材资源的开发。(3)评价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健康发展。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校本课程,也是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应形成各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且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具体课型可分为以下四种:(1)社会专题调查型。(2)社会角色实践型。(3)校内情景活动型。(4)小组课题研讨型。

5.深化及配套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和深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若能整理、提供一些较为成熟的范例,会有助于缩短人们的摸索周期。当然,更为可靠的深化途径应当是:尝试、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如此循环,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会走向成熟。

任何改革都有一个大环境问题,有一个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改革措施相互配套的问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也不例外,也需要相关的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改革。否则,就可能会夭折。需与研究性学习课程配套进行改革的事项很多,主要有以下四项:(1)高考制度。(2)督促、评比。(3)师范教育。(4)社区保障。提出一个配套改革的观点,并非给“等、靠、要”的人寻找藉口,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刚刚兴起的今天,各学校不能坐失良机,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试,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与此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促进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

标签:;  ;  ;  ;  ;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几点思考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