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解读文本,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论文_刘颖

多角度解读文本,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论文_刘颖

刘颖 北京市昌平区黑山寨学校 102213

【摘要】本文在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方法,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其内涵进行了简化与充实,并通过多节初中语文阅读课实践了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方法,对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多角度解读文本;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2-139-01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老师提出了“文本细读”的观点,网上也有人提出读者、作者、教者、学生“多视角解读文本”的观点……我结合自己和身边名师们的文本解读经验,认为语文教师可以进行由浅入深多角度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以我曾任教的一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篇演讲稿《母亲》为例谈谈如何多角度来解读文本。

一、让学生作为一般读者走进文本,了解课文内容

古人说过;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全身心地走入文本,反复诵读文本,完全自由,放松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白作为读者都读出了什么。

例如:在阅读莫言的《母亲》这篇文章时,学生们这样答道:

学生1:“老师,我读出了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5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一个饥饿的岁月。”

学生2:“我读出了在那艰苦的岁月中母亲虽然辛苦的劳作,可是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说明这位母亲非常坚强、乐观。”

学生3:“我通过阅读读出作者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不但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我”对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

学生4:“老师,我读出作者为吃一块豆饼向粮食保管员学狗叫,而被他的父亲、爷爷严厉的批评。”

二、让学生假设成为文中的人物,体会情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人心里想什么,是看不见听不着的,但我们可以从人的言行中揣摩他的内心活动。所谓“揣摩人物的内心”是指在阅读时,让学生体察人物的言行,特别是故事高潮处的人物言行,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从而揣摩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品质和性格特点。

在教学《母亲》这篇文章时,我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题目,你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母亲,文中也多次对母亲进行了描写。现在我带领大家进行一次穿越,一起来到作者所描述的当时那个艰苦的岁月。我们找一找母亲在当时的年代她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母亲,你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老师,在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写到“我”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而“我”在辛苦的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直小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2:老师,在文章的第三段写到当我的儿子得知村里连续自杀几个女人之后,非常担心“我”也会自杀。有一次他回家看不见“我”急得直哭的时候,“我”从外边走了进来,对儿子的哭泣非常不满,并对儿子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接着,老师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母亲,你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1:假如我是文中的母亲,我会想现在不只是我家,整个中国都处于一个艰难的岁月。高高兴兴也过一天,哭哭啼啼也过一天。我们为什么不高高兴兴的来面对困难呢?

学生2:假如我是文中的母亲,我会想如果我整天愁眉苦脸,痛苦不堪,那会对我的孩子有怎样的影响?当他长大之后会遇到各种困难,他又会怎样面对呢?所以我要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即使艰难的生活,我们也要勇敢、乐观地去面对。

学生3:假如我是文中的母亲,我看出孩子对我的担心。为了不让他担心,更主要的是因为我想到我上有老,下有小,照顾他们是我的责任,我绝不会向村里其他女人一样丢下他们不管。所以我对儿子做出庄严的承诺,让我的孩子放心。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除了主人公母亲以外,文中还出现了哪些人物?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他,你为什么会这样做,你又是怎样想的?

学生1:假如我是文中的粮食保管员,我会觉得有一点儿小权利就要使用,不能白白浪费!给孩子们豆饼吃,让他们学狗叫,是为了逗他们玩,好让我开心,也让我觉得自己很威风!

学生2:假如我是文中小时候的“我”,当时学狗叫是因为我太饿了,如果我不学狗叫保管员就不给我豆饼吃 !

三、把文章还原到历史中,站在作者的角度阅读文本,理解文章主题

当教师通过语言和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让学生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阅读文本,学生便会产生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相似的或者相一致的情感体验。

如在讲《母亲》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作者莫言,老师想做一下采访:“尊敬的莫言先生,你好!今天我们学了你写的《母亲》这篇文章,我想采访你一下你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你想带给读者怎样的思考?”

学生1: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怀念母亲,感谢母亲。是母亲教会了我怎样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并且让我懂得不管何时都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要有责任感。

学生2: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说明正因为像我的母亲、父亲、爷爷等这样的普通人身上具有如此高尚的品质,才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一直发展到如今的繁荣、昌盛!

解读文本,永远是语文教师难以言尽的话题。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读者、文中人、作者等角度扎扎实实引导学生总结出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方法,通过运用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活语文课堂,也可以使学生拥有多角度解读和看待问题的良好习惯。

当然,多角度解读文本教学在实际运用时一定要选择合适文本,课堂要设计出层次,并且要自然过渡,不要让学生感到是“两张皮”。教师既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也要懂得及时收拢,否则课堂会比较混乱,学生注意力就会分散。当学生的见解出现偏差时,教师要注意及时引导,不能任其偏离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贾铖虎.无结论课堂的教学价值——关于多角度解读文本的实践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8(16):44-45.

[2]俞锡娇.文本解读,让我们走进教学的更深处[J].语文教学之友,2017,36(01):18-19.

论文作者:刘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5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多角度解读文本,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论文_刘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