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小学书法教学“五步法”论文_杨晓军

谈中小学书法教学“五步法”论文_杨晓军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白银 730070

摘 要: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把字写好的重要意义,其次要让学生明确习字和书法的关系。为此,我们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设计了,习字教学“五步法”,即“双钩”、“单钩”、“格临”、“框临”、“背临”的方法,由易至难,循序渐进。“五步法”每步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双钩”是熟悉认识点画,“单钩”是记忆点画,“格临”是认知结构,“框临”是记忆结构,“背临”是检点收获。“五步法”不同阶段有不同作用,倘能对症下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 书法 五步法 教学

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成文的、文、书相映焕采升华的一门学问。它的最基本要求是用中国特有的工具书写出规范汉字。在中小学开展好习字教学,首先一点“要使学生认识把字写好的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文字则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郭沫若曾在《人民教育》题词:“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大纲》也要求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有一定的速度,行款整齐,纸面干净。”这就是说,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文字的工具作用。其次还要使学生明确习字和书法的密切关系。然后便是务实。务实就是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要开展好习字教学,尤其是在西北地区当前师资缺乏、教材不尽统一的条件下更要讲究方法。《大纲》中规定“在写字教学中,要认真教给学生写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各种笔画、结构的书写方法;要由易到难地进行写字教学。

强调方法首先要强调写字需要记忆。传统书法教学强调练,练的最终目的还是记忆。不同的是它要求记忆的是碑帖里艺术化的结字造型规律,记忆的好方法莫过于常看常练了。我们讲的常看常练是立足于“记忆、理解规律”的常看常练,是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为此,我们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设计了,习字教学“五步法”,即“双钩”、“单钩”、“格临”、“框临”、“背临”的方法,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兹分而述之。

一、双钩

“双钩”,就是用硬笔双钩下所临字帖上的范字,然后对照字帖用毛笔按照用笔路线,一点一画地把字写实。“双钩”与一般“描红模子”不同点是,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双钩帖上的字。然后借助已钩的点画形态准确地书写。“双钩”对训练学生点画形态的观察能力具有明显的效果,可以增强对字形的记忆力,为下一步的“单钩”练习打下基础。关于“双钩”可以用几句口诀概括其精神:第一句:“双钩之法意在先”。就是说,认真地双钩范字可以做到意在笔先。第二句:“胸有成竹行笔慢”。是说开始学写字,因为有了双钩好的字形,节度其手,所以不要心慌,稳稳当当地行笔就可把字填实。第三句:“实践中锋三折法”。是说书写时注意用笔中锋行笔、三折法、提按转折等方法。第四句:“点画准到乌丝栏”。则说明此阶段的基本要求是“准”。笔,墨在双钩线上,也无溢出,也无空白。

二、单钩

“单钩”是钩下范字点画的中心线,凭着“双钩”的印象,对照字帖,把字写出来。此阶段字的结构不必操心,点画却因为只有位置而无形象,比双钩时难了一步。如果依然能写好则是前进了一步。“单钩”的另外意义则是在毛笔和硬笔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为借助单钩的毛笔字的字形,按比例紧缩就可以写好硬笔字。我们也可以用几句口诀概括之。第一句:“单钩不忘双钩形”。说的是按“单钩”的痕迹临写范字不能忘记双钩时字的点画形态。第二句:“线条中段用中锋”。强调“单钩”阶段仍要坚持用笔的基本方法。中锋、三折法等等。第三句:“承上启下最重要。”点明“单钩”承上启下,连接毛笔、硬笔字的重要作用。第四句:“小楷因之紧缩成”是说小字恰恰是在单钩基础上紧缩而成的。“单钩”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在“双钩”的基础上向前跨进了一步,又沟通了毛笔和硬笔的关系。较长时间的“单钩”可以有效深化学生对字形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三、格临

“格临”是指借助“米字格”或“九宫格”临写范字。学生以组成格子的横线、斜线为“参照物”找到点画的相应位置,准确地临出范字的字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比前面的“单钩”又前进了一步。以往的教学方法先描绘模子,转而就格临,前后根本不衔接。我们用“双钩”和“单钩”将“描红”与“格临”结合起来,还等于在“格临”前搭了两层台阶。

四、框临

“框临”是取消了格子里面的横竖线后的临写方法。学生们依靠“格临”时的印象,对照字帖将字安置在格的适当位置上,使之不偏不倚、不上不下,这虽说是练字,却为以后合理地安排楷书的章法打下了基础。

五、背临

“背临”就是凭记忆把前面所临的范字背写出来。经过前面四阶段的准备,由少到多,由点到面,通过记忆化他为我,把一种书体学好。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历来是教育上的两条路、两种方法。他们相比较而存在。“授人以鱼”,立竿见影,授一得一,“授人以渔”未必立竿见影,但授一得数。从长远角度看,从根本效果出发,当然教人者要教人以方法,此所谓善教人者。“五步法”便是教方法者。

“五步法”是对传统的中小学书法学习从“描红模子”入手的改进,是对当代的学生、教师的新认知,是对书法学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规律的新阐发。

除此而外,“五步法”在今天看来,首先它能解决两种极端现象。如今学书者,一是盲目拟古,亦步亦趋。把碑帖上多笔、少笔、石花残刻,统统写下。名之为“像”,其实是南辕北辙。二是目无法规,我行我素,虽云临摹却天马行空,相差甚远。清代郑板桥有一段晨起看竹画竹的体会,不妨录下。郑氏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疎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有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临帖写字亦是如此。面对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一人所见有一人之印象,反映到大脑中形成脑中印象,待到现之手下却又是另外一番影象了,其间之差别固然矣。要在“手中”追“胸中”追“眼中”,求其像是为“定则”,然又不必如此求像,“眼中”任“胸中”,“胸中”任“手中”,于是化极出、个性生。

“五步法”每步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双钩”阶段是熟悉认识点画,“单钩”阶段是记忆点画,“格临”阶段是认知结构,“框临”阶段是记忆结构,待到“背临”阶段则是检点收获了。可以一路学下去,由“双”而“单”,由“格”而“框”,但也可针对学生的问题,则其一法而训练之。“五步法”不同阶段有不同作用,倘能对症下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眼睛所见有其局限性,借助“双钩”以窥其点画之特点,借助“格临”以析其结构特色,一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善于假物,如此学习,助眼也助手。即便对于学而有成者也大有裨益。“五步法”拟从点画和结构入手,从练习和记忆、动手与动脑两方面来达到书法学习的教学目的。

古人讲点画的批评,是先看两端再看中间。即先看点画之首尾,再看中间之体段。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习书练习点画,从“头”入手,到“尾”结束,叫做“首尾有象”。“有象”即有所追求、有所模仿的意思。是方是圆,是折是转,是藏是露,都要有个交待。尤其是“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把力学道理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书法学习一入手便让人感悟“法度”的存在。至于“中间”,那是在若干时日练好“两端”之后的事情。“练好两头练中间,两头好练中间难”。这又把“高低”、“先后”的顺序摆正了。“单钩”揭示的是字的骨骼,“格临”揭示的是字的点画分布,或平或欹,或直或侧,借助“米”字格,可谓一目了然。如此训练,便会知道横竖撇捺之辨证关系。首先是固有的、原本的方圆扁立、高矮瘦胖,一如泾渭般分明。这是必须认识到的。其次是变化的。固有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发人之未发之处,便是独到,便有了“个性”。但变不是随意的,变须有“度”。“变”是“破”,光“破”不行,还需“立”。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通过“五步法”,使学生在初学时就脚踏实地。

论文作者:杨晓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  ;  ;  ;  ;  ;  ;  ;  

谈中小学书法教学“五步法”论文_杨晓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