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定性与定量研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近十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定性与量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十年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0多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还未实现根本上的转变,仍然是粗放型、政府主导和投资推动为主的经济增长,发展效应也并不令人满意。如今,我国的经济增长虽然在数量上屡有突破,令世人瞩目,但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却令人堪忧:能源、资源、原材料的高度消耗使得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无法持久,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效率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强;政府干预过多、政经结合过密,不利于经济的顺利转轨;社会问题凸显,国家经济安全水平正在下降。而这些问题与我国经济运行的不健康模式紧紧相关。我国多年来的欠发展型经济增长只注重量的积累,却不注意整体的协调发展。所以,在当前的紧迫形势下,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消费的比重,在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同时还需注意注重民生和谐、力求综合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将经济增长转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于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内涵和分类的探讨,及对其转变程度的量化测定就成为我们必须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其分类

从本质上讲,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增长的特征及其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即经济增长过程的实现路径。通俗地讲,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① 如何科学、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一直是学界和社会上讨论的热点。

通过对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至少应包括如下四种分类(这四种含义的经济增长方式分类虽有交叉,但其差异是明显的):(1)按照经济增长的成本或要素,可以分为集约型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要素适度投入的基础上,侧重于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内涵型增长方式。当然,要注意的是,集约与粗放是一个动态和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粗放和集约有不同的标准,要注意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对集约和粗放定义的影响。

(2)按照经济增长的结构,可以分为投资拉动型与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是指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推动;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则是指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理论表明,以投资为主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② 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方向。目前我国正处在典型的投资推动阶段。

(3)按照经济增长的体制,可以分为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经济的增长与这个国家政府行政力量的运行和变更息息相关,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手段比较直接。如在我国经济增长周期与政府换届一直保持着明显的相关性。并且在政府的驱动下,近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常常大幅提高,这都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的体现。市场主导型经济增长是指主要由市场力量推动和调节的经济增长,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政策变化并不具有很大的关联,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比较间接。目前,我国正在积极争取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以期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健康增长。

(4)按照经济增长的本质,可以分为发展型经济增长与欠发展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型经济增长就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抽象来讲,是指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同时又不损害满足未来需要能力的发展;具体则是指具有以下七大特征的发展:消除贫困、经济增长、群体和谐、政府廉洁高效、生态环境宜人、国家经济安全、创新能力强。③ 它是经济增长的和谐、理性和安全状态。而欠发展型经济增长则仅包括经济体中的数量的增长而不包括质量的提高。即虽然经济总量有所增加,但是经济结构没有得到改善,社会福利状况趋坏,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很好地治理和改善,社会公平公正遭到破坏,于是引起政治、社会、环境等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环境恶化等危害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不利局面。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设计原则及总体思想

目前国内对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除了集约型与粗放型经济增长外,基本是比较宽泛的定性研究,缺少深入的可操作的定量分析。而定量分析的基础是需要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来测定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就如同检测一个人的健康,首先需要有一套物理与化学的体检指标。因此,设计科学的指标体系来测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研究的统一与规范,本研究中的所有指标都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与计算方法以及程度判断的标准。

指标设计的总体原则:

(1)关键原则。指标要关键。一个项目的影响因素是很多的,而决定其趋势和发展动向的往往就是一小部分关键指标,因此在选择指标时要选择最关键的、最具有代表性的。

(2)简洁原则。指标不宜过多,因为过多的指标会影响对整体的判断,使得人们很难把握全局。

(3)多维度原则。对整个指标体系的把握要从多个维度着手,不能仅从单个方面进行分析,保证指标的全面性。

(4)可操作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数据需要可操作,要使得数据能容易从统计部门得到,否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所以,在指标的选取上,我们尽可能选取易得、关键的指标,并且主要将指标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指标体系设计方法除外)。所谓正指标,其数值越大,代表经济增长越趋向好的方向发展;所谓逆指标,其数值越大,代表经济增长的质量越趋不利。对于正指标和逆指标的值的确定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的公式:

正指标计算公式:S=∑W[,i][(X-X[,L])/(X[,M]-X[,L])*100]

公式中各指标的经济含义如下:

S为正指标综合值;X为报告期指标的当前数值;X[,L]为指标实际数值所在区间最低值;X[,M]为指标实际数值所在区间最高值;W[,i]为每个指标的权重。

逆指标计算公式:S=∑W[,i][(X[,M]-X)/(X[,M]-X[,L])*100]

公式中各指标的经济含义如下:

S为逆指标综合值;X为报告期指标的当前数值;X[,L]为指标实际数值所在区间最低值;X[,M]为指标实际数值所在区间最高数值;W[,i]为每个指标的权重。

在权重的确定上,我们主要是运用自身的经验和对相关文献的解读,必要的时候运用专家调查法来进行修正。

转变程度判断是基于对指标的分析和综合值的计算。我们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四种程度判断综合起来考虑,就得到了表1。

表1 转变程度示意表

三、不同类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体系设计

下面分别将对四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指标体系、程度以及其判断标准进行探析。

1.集约型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标体系设计。集约和粗放型经济增长可以从总量与结构两个方面来加以反映,具体指标如下:

(1)A11为投资效果系数:用来综合反映投资效果的高低,目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低水平、低效率的建设造成的,故对投资效果系数也赋予了较大的权重。投资效果系数=(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上年投资总额。

(2)A12为更新改造投资比重:该指标反映内涵扩大再生产的状况,是所考察地区(或城市)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比。

(3)A13为R&D投入占GDP比重: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物质基础,主要反映经济中对集约型增长推动的物质力量高低。

(4)A14为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反映我国人口中高学历人员的比重,以反映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力作用的大小。

(5)A15为亿元GDP中教科文卫财政事业费比重:反映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进而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

(6)A21、A22、A23为第一、二、三产业亿元GDP能源消耗量:分三大产业来反映我国经济增长所消耗能源程度的重要指标,用亿元GDP消耗标准煤来衡量,是对GDP生产中包括水电、核电、煤、原油等多种能源消耗的综合考察。但是,在运用这个指标进行国际比较时要注意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的平衡与折中;在运用这个指标进行年度比较时要注意用可比价格。

(7)A24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对工业废水的处理、回收是经济社会走向集约增长的重要标志,是环境方面的重要指标。

(8)A25为亿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A26为亿元GDP烟尘排放量:从GDP的生产所造成的废气污染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增长的质量。

(9)A27为亿元工业GDP工业粉尘排放量,A28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最关键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和利用角度来考察其集约的程度。

综合以上的各个指标并赋以权值,我们可以得到表2。

表2 集约型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指标体系

2.投资推动型与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指标体系设计。要区别和判断投资推动和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从总量上看,投资率和投资效益系数是衡量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指标。从结构上看,“国有经济”投资是推动投资高位运行的主体力量,因此可以来衡量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推动程度。而基础建设投资占总体投资的比重可以从另一侧面来测定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的程度。将以上四个指标进行汇总就可以得到表3。

表3 投资推动型与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指标体系

3.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指标体系设计。对于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经济增长的判断,可以用如下指标来衡量:④

(1)C11为政府工作人员/总人口:这里的政府工作人员是指财政供养人员,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和在册的国有事业单位人员。政府规模过大不利于市场主导型经济的发展。此指标是政府规模在人数上的反映。

(2)C12为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行政管理费用占政府总支出的费用。这反映政府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的成本。

(3)C13为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是衡量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所占据地位的指标,从企业的角度反映政府控制经济的力度。

(4)C14为转移支付和补贴占GDP的比例:本指标反映政府对国民福利水平提高的贡献程度,反映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作为情况。

(5)C15为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反映政府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影响。

(6)C16为商品价格由政府决定的程度,C17为生产要素价格由政府决定的程度:分别反映政府在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干预程度。

(7)C18为户籍管制程度:显示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用户口的黑市价格来进行衡量。

(8)C19为行政垄断行业的经济地位:用行政垄断行业的资产总额与所属行业的地位来衡量,反映政府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的程度。

(9)C110为金融系统市场化程度:反映金融业市场化程度的指标。

(10)C111为政府廉洁程度(国际指标):反映政府执行自身职能的力度和有效程度,一般来说,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廉洁程度也比较高。

(11)C21为律师、会计师人数/地区人口:反映一个地区法律制度环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情况。

(12)C22为NGO/地区(或城市)总人口数:NGO是市场经济中各种利益协调的重要力量。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方,NGO就会越发达。

(13)C23为三种专利申请批准数/科技人员数:反映知识产权的指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发展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保障。

(14)C24为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C25为非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C26为城镇非国有经济就业人数占城镇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反映非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将上述指标汇总到一起就形成了表4。

表4 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指标体系

得分确定⑤:每个指标都取1到5的数值,与美国传统基金会不同的是,这里最优的为5分,最差的为1分。并且在本研究中我们坚持低位测算原则,所以我们把5、4、3、2、1分别对应的分值为0.9、0.7、0.5、0.3、0.1。在对各个指标进行分值确定的基础上再进行加权得出综合值,程度的判断等同于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市场化程度判断是主要针对地区或中心城市而言的,不是国家,所以并没有考虑关税税率等国际因素的影响。

4.发展型与欠发展型经济增长方式指标体系设计。紧扣发展型经济增长的特征,可以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一个全新视角的分析并对其转变程度进行衡量,分析如下:

(1)消除贫困。可以用城镇恩格尔系数和农村恩格尔系数这两个指标来反映。

(2)经济增长。主要选取GDP的增长率指标来反映。

(3)群体和谐。群体和谐最关键的是在经济实力、机会均等和收入分配上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这里用基尼系数、城乡人均收入比值、行业之间最高与最低人均收入比值来反映。

(4)对于政府廉洁高效,我们援用世界透明组织对世界各国政府廉洁度的排名来衡量。

(5)生态环境。由森林覆盖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政府环境保护经费投入占GDP的比率等指标共同反映。森林覆盖率指标是反映绿化水平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则反映综合的生活方面环境指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因此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反映着污染源的控制情况,这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而政府环保经费投入占GDP比率反映的是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状况,这是环境保护的物质力量。

(6)创新能力强。可用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三种专利申请批准数/科技人员总数等指标来说明。

将以上内容汇总于一张表中,可以得到表5。

表5 发展型经济增长与欠发展型经济增长的指标体系

四、“九五”、“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的定量测定及分析

将《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5)》、《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相应数据代入上述指标体系,⑥ 就可以得到表6中的1996~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判定的各个S值。

表6 1996~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各指标体系S值

将表6中的计算结果汇总于一个图中(见图1),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的各项S值(除投资推动型和消费拉动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得分SB)基本上在稳步上升,到2002年以后,各S值均处于“中度偏重转变”的区域内,并还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总体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不同类型的增长方式转变并没有齐头并进,在程度和趋势上差异仍然较大,需要进行综合的治理和进一步的宏、中观调控,使得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得以更快更好地推进。

图1 全国增长方式的S值汇总图

从A指标体系来看,十年来,除了1998年下降外,其余年份SA值均逐年利好,从1996年的40.5分上升到2005年的56.5分,并继续良性发展,进步显著。其中的三产能源消耗和环境指标均取得了较好的进步。但是,从对得分进行的判断来看,投资体制的改革和投资效益的提高没有取得大的进展,连续几年的得分都在下降;人民的科技素质提高的程度也还不够大,科学研究的投入也远远不够,国民创造力的发挥遇到来自资金瓶颈的约束;科教文卫的资金投入也明显不足,得分一直不高(九五在30分左右,十五在40分左右)。可以预见,以上诸多软因素的约束将会导致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难度逐渐变大。

从B指标体系来看,“九五”、“十五”期间的投资机制改革并不能算成绩斐然。在投资的大量投入下,投资效果系数急转直下。1996年我国投资效果系数为0.45,1998、1999年分别为0.19、0.18,之后几年都稳定在0.25-0.3之间,投资效果已经跌到可预测的最低点。基本建设投资比重过大,房地产投资增速过猛也使得SB的得分近几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改善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和完善其质量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十分突出的重要任务。

从C指标体系来看,美国传统基金会的世界经济自由度排名中我国的排名一直在110位左右徘徊,近几年有些下降,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126名和118名。经本课题组综合分析将其转变为分数可以看出,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在九五期间约为51.9分,⑦ “十五”期间约为58.3分。这说明我国的市场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人力、资金、资源等要素的管制过度已经使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出现乏力现象,经济自由的进程正在面临更大的挑战。

从D指标体系来看,经济增长的发展性能正在稳步显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其发展性能的体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值在不断利好,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力度也有所加大。但是,以下几个问题更需要注意:首先,群体利益的和谐正在迅速恶化,基尼系数一直处于高位,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和城乡人均收入比正在不断拉大,到2005年已经分别为3.79和3.22,⑧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政府廉洁程度正在经受考验,政府需要加大廉政力度。再次,环境保护不够得力,环境保护投入明显不足,各项环保指标虽然得到了改善,但是上升空间依然比较大。最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人员素质、科研投入和自主知识产权等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大力建设环境友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些工作的推进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难。

注释:

①李德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求是》2005年第21期。

②周绍朋:《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自主创新》,http://www.gxgj.gov.cn/news/20060613/jdkc/100053.htm。

③在发展型经济增长中,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善、社会福利的提高和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国家经济安全的国际国内环境得到完善,应对经济安全危机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国家经济安全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发展型经济增长的应有之义。当然,这里的经济安全特征的提出主要是出于整个国家的考虑。本研究中主要考察国内的情况,对经济安全指标没有专门设立。

④此处参考樊纲等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4年度报告》以及美国传统基金会的全球经济自由指数报告。

⑤参照美国传统基金会全球经济自由指数报告中的做法。

⑥其中C指标体系是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排名结合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平均速度调整而得。

⑦将得分的5年进行平均即得,下同。

⑧这仅是保守的统计和预测。

标签:;  ;  ;  ;  ;  ;  ;  

近十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定性与定量研究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