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风水学对文庙选址的影响论文_薛娟,刘媛存

(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1)

【摘 要】风水学与中国古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形影相随,互为一体,它随着古建筑的发展也逐渐枝繁叶茂,体系庞大。文庙作为历史上官方礼制性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其形成与发展与风水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庙的选址无不体现着风水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应用风水学知识来分析文庙建筑的选址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和风水文化。

【关键词】文庙;风水;五行;阴阳;选址

The influence of Fengshui to the site of Confucian temple

Xue Juan Liu Yuan-cun

【Abstract】Fengshui and Chinese architecture have same course in the past time .they are an organic whole, it also gradually flourishing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 As the official and ritual buildings in the history and the ind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an temple buildings have deep relationship with Fengshui in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ite selection of the temple have indicated the the basic geomantic theory.So,using these theory to analyze the Confucian temple architecture’s location will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a’s architecture culture and geomantic culture.

【Keywords】Confucian temple; Fengshui ; The five elements; Yin and Yang; location.

【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8-0237-04

1.文庙与风水学概述

1.1 文庙简介

文庙是中国帝王专制时期用以传播儒家思想,传道行教的基地,它是儒家思想和儒教的物化代表,在以儒治国的帝制时代一直缕兴不衰,上至国都京师,下到州县府台,几乎是微远弗界,凡王迹所至,莫不以教化为先,教化之要,学校为本,学校之设,文庙为先。古代文人士子多出自儒学正宗,尊崇儒家“忠孝仁义”和“礼乐治国”的思想,因而有“自古忠臣必出于忠孝之门”的说法。儒家学说在济世安民,治国兴邦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使古代帝王对儒家思想推崇备至,甚至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帝王之师”,尊儒学为“帝王之纲”。

文庙全称为文宣王庙,此称谓自唐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唐朝第一次将文庙分布到全国州县,但建筑形制略简单,建筑群规模不大,到了宋代是文庙建筑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明代文庙建筑已定型,清代发展到了鼎盛。建筑等级越来越高,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功能越来越丰富,文庙逐渐成为文人的信仰中心,精神领地。文庙建筑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尊孔活动的逐渐兴盛而日渐庞大完备,也随着华夏文明的兴盛而远播海外。

1.2 风水学简介

风水学是择地择居择时的学问,也叫堪舆术,堪者,仰观天文,勘测天道,舆者,俯察地理,寻龙察穴,堪舆术就是俯仰之术,明察天地奥妙的学术。它是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在几千年的先民迁徙活动中都未曾中断过。在两千多年的帝王专制时期,风水学更是日瑧成熟 ,逐渐形成了一门体系完备的学问,甚至有了专门从事风水活动的职业人员。风水学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上顺天道,下合地理,中通人道,天人合一的精髓是争取人与时空的协调,与宇宙的合一。

“风水”,词语出自晋代郭璞的《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由此可见,风水学虽以风水命名,但并非讲我见之风和我见之水,而是讲气,风和水只是传播气的媒介。气无处不在,风送水界,是精微的一种物质,气是天地之间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着的一种能量,气是道家认为的生命之本源,认为人的生命不息,在于有气,“三寸气在千般运,一旦无时万事休”,气是生命的本源,生命本原之气也叫太和元气,太和元气就是阴阳和合之气,生生之气,天地之气。古人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活离不开天地万物,人的行为摆脱不了天地四时之法,唯有法天相地,顺天而行才能与天不违,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2.风水学对文庙选址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州县城市布局中,最重要的城市营建所在是教化之庙学,其次是祭祖之祠庙,然后是储藏之仓廪,其中祠庙是古代城市的精神所在。由此可明确的看出中国人崇尚祖宗的传统。中国古代的礼仪大体上是沿袭周礼而来的,殷人尚鬼,周人尚祖,因此,一国之中最好的地方是用来敬奉祖先的。《吕氏春秋·慎势篇》中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城市和都城的营建也大体沿袭周礼而营建布置,自周以来的中国城市营建一直如此。中国古代城市的营建集中体现着中国人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堪舆术作为中国古代地理和营造行业的集大成者,对城市的选址和布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文庙是古代城市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古代城市营建制度的集中反映,它是地方礼教之象征,信仰之所在,它的地址似乎关系着地方文运的兴衰,所以文庙的选址定然会受到堪舆学的影响。下面主要从八卦、五行、四灵、地形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2.1 受八卦观念的影响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的城市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地理因素,因此,各地城市的布局和形制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在文庙的选址上却有着相似的地方,例如大多数文庙都位于城的东面或者东南方向。文庙的这一方位特色有着深厚的堪舆学依据,并不是偶然之举。堪舆学在择向方面主要以后天八卦为主,后天八卦亦称文王八卦,根据《易经》而绘。《易经·说卦传》指出;“帝出乎震(东),齐乎巽(东南),相见乎离(南),致役乎坤(西南),说言乎兑(西),战乎乾(西北),劳乎坎(北),成乎艮(西北)”,意思是天帝(北极星)从震方出来,到了巽方万物就变得鲜洁整齐,故震方有万物生发,朝气蓬勃的特点,巽方有鲜洁整齐的特点。一地的昌盛兴隆主要在于人才的兴旺,而人才都出自学宫,再者,儒家提倡礼乐治国,分等级,明尊卑,衣着举止都要整齐得体,一切都有典可依,因此,在这两个寓意吉利的方位构筑文庙正好符合人们希望文运昌隆,人才兴盛的心理愿望。

图1 后天八卦图

城市的东南巽位在唐代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认为东南方是吉利构筑之地,充满了文德意象,风行水动,阴阳际会,是朝气蓬勃的位置。这与文庙出文德人才的意向相合。到了宋朝,受到重文轻武的国策影响,文庙建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堪舆学也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和升级,为振兴地方文运,各地争相修建文庙,常“考诸阴阳家者之说”。对东南吉利之方更是确信无疑,如宋朝的广州兴学记记载;“独记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与今京郡国建学之方无所乘戾。然则位必东南,理无疑矣”。明代是文庙发展的高潮时期,也是堪舆学理法派大行其道的时期,文庙的位置基本定形,如明代对韩城文庙的记载;“至圣先师孔子则庙于邑之震域,风云雷雨则坛于邑之巽域,社稷则坛于邑之乾域,邑历则坛于邑之坎域,城隍则庙于邑之艮域”。因此明代韩城文庙在城的东面,如下图所示。

图3 五行生克图

后天八卦也有五行的属性,每一卦都有各自的五行属性,东方震位五行属木,东南巽位也属木,五行中木为青绿色,具有生发,通达的本性,因此,这两个方位都生气旺盛,为生财生水的文明之方,文庙建于此处可助文运昌隆,人才辈出。在有些地方志上也将文庙的方位称为“文明之方”,“凡泮宫多局治廨(xiè)之东南,其取文明之方乎?”“治廨”指的是官府衙署所在。

2.3 受四灵观念的影响

中国古代帝王都推崇周文王和周武王两位贤君,因此将治国之道简称为“文武之道”,官员也分为文官和武官,在上朝议政时文官列左,武官列右,文东武西,帝王居中。公元前12世纪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二十八宿又分为四组,每组有七个星宿。这四组分别是春、夏、秋、冬四季中天之星。每一季配以一种动物和一个方位。春天配以东方,其灵物为青龙,因青龙代表了春天的生机、万物生长之气,这就是春天的花草萌芽之象,将文官列于东方正合其经论满腹,妙策迭出,能够翻云覆雨,济世兴邦,创造昌盛的气象。秋天带有肃杀之气,古时行刑亦多于秋季,称之为秋决,秋后问斩,且秋天来临,树黄叶落,以白虎正好代表秋天的冷酷肃杀之气,白虎则代表西方,朝班列座将武将列于西侧正合其威武凶猛,杀气腾腾的肃杀之气,调动军队也用“虎符”。东方五行属木,木以青色代之,因此称为青龙,西方五行属金,金以白色代之,因此称之为白虎,因为五行当中木与金相克,且春天与秋天相克,因此,文官与武官就有相克之象,自古文臣与武将的争斗不胜枚举,而端坐于御座上的帝王则可借助文武相斗的趋势巧妙地使用调理制衡的帝王之术。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已,攻伐无度,因此后人将这一纷乱时期称之为春秋,给“春秋”赋予了杂乱的意思,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春秋笔法”之说。显然,“春秋”一词和“文武”是相称的,因此“春秋笔法”也可理解为“文武笔法”,都是相克的词,相克则乱,意思相同,因此孔子所著的《春秋》也可理解为“文武”,都是乱的意思。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论道:“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因此能够分辨春秋的人便是能够明白道理的人,也是能够分辨“文武”的人,因此朝班列座必须文武分明,以显得皇帝深明“春秋大义”。中央朝班如此,地方行政机构之衙署也基本相似,文武分列左右,主官端坐于中,文武相斗,而县太爷只管“明镜高悬”,中正调和,无为而治。不仅如此,在高堂的堂柱上也有相同的装饰,在左堂柱上绘有青龙,右堂柱上绘有百虎。

这一深厚的方位传统几乎微远弗界,以至于在城市布局上也有文左武右的讲究,一般情况下文庙都在古城府衙的东侧或东南方向,如庆阳古城,兰州古城,平遥古城等等。而一地的衙署(太极)所在基本都在城的重心位置,武庙一般在城的西面,如此文东武西,分列左右,与中央的朝班列坐如出一辙。这一传统在百姓民居中也有体现,传统民居风水中就有“青龙高百丈,白虎不抬头”,“不怕青龙高万丈,最怕白虎抬头望”的说法,认为白虎不可高于青龙,如果白虎抬头则不吉利,有凶兆。犹如朝廷中专权一样,必然大开杀戒,刀光剑影在所难免。

图4 八卦配五行图

图7 庆阳府城图

2.4 受山水地形因素的影响

中国整体地形大体上是西北高东南低,有“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之说。天下山脉,祖于昆仑,下生“三龙入中国”,“三龙”即是山脉的三大干系,其以黄河、长江为中界,将南北地域分为南干,中干和北干。北干指黄河以北的广大诸山,中干系指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山系,南干指长江以南区域诸山。因此水的流向也顺应地势的走向,大体都是从西北流向东南。而大多城市都是按照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以构成“金城环抱”的风水格局来布局的。因此水的位置大多在城的南面,水的流向大多自西北流向东南。在风水学中,水的来向称为“天门”,水的去向成为“地户”,天门宜多,象征财源广进,地户宜紧闭,且不宜多,要凝聚生气,聚而藏,蜿蜒紧收为好,象征守口如瓶守财生气。水的态势要“洋洋悠悠,顾我欲留”,“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在古代城市营建中,建筑体量较大的文庙多位于东南,恰好可以弥补东南地势较低的缺陷,也可以接近西来之水,收纳西水带来的气,阻挡水流直泻,从而达到聚气生财振兴科举的目的。如果城南之水直泻,奔腾而去,则兆示着该地科举不兴,财力外泄。为挽救此不幸之状,古人一般在成南修塔或者在文庙东南修建体型高大的魁星阁,以便与水之南的山脉形成关锁水口的格局。如明代广东德庆的通天塔,古人建此塔的缘由是因为韶州“水南徙而直至于海,科第遂少逊世庙”(明《通天塔碑记》)。为改变此现状,明嘉靖二十五年,韶州知府陈大纶在城南的洲心岛上建了通天塔,据《通天塔碑》记载:“逝水无情,惟塔可障”。由此可见,修建此塔的主要目的是振兴科举,镇压洪水的作用。

总之,文庙与水总是分不开,有着深厚的渊源,有文庙的地方一般都会有水,即使深处北方甘旱地带的文庙,也要凿出一口泮池,以象征水的存在。文庙本身代表着文德智慧,这正符合智者乐水的思想。水是生命之源,具有滋养万物的特性,临水使人志清,登高使人意远,由此看来将文庙建在城之东南,众水交汇之处再合适不过了。

3.结语

综上所述,文庙的选址具有众多的影响因素,而八卦、五行、四灵、山水地形的影响非常明显,而这些观念由来已久,和中国古人的思想意识形态融为一体,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只有应用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观念来分析和看待文庙建筑,会让诸多因时代而产生的误解烟消云散,从而更加明确文庙建筑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孔祥林,孔喆.世界孔子庙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余易.风水金诫[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程建军.营造意匠[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4]程建军.风水解析[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5]李铁夫.韩城文庙建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6]刘轩.建筑风水布局三维表现方法的探讨与实践[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作者简介:薛娟,女(1972-)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孔庙文化世界行”项目(H0039)。

刘媛存,男(1990-)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论文作者:薛娟,刘媛存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1

标签:;  ;  ;  ;  ;  ;  ;  ;  

浅论风水学对文庙选址的影响论文_薛娟,刘媛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