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发展综述(下)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发展综述(下)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概述(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外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研究的基本特点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应用呈现出另一种面貌,具有与前苏联及东欧诸国不同的特色。总的形势是理论研究的繁荣与政治应用的萎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西欧的某些国家(如意大利、法国)中虽有强大的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和兼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党,但革命工人运动多年来一直处于低潮。共产党虽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制定政策与策略的思想指导,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工人运动实践之间仍缺乏富有成效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则自50年代后半期,尤其是60年代初以来一直呈现经久不衰的高涨形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已不只是工人政党进行革命斗争的精神武器,而且也是激进思想界、哲学理论界、文化知识界竞相研究的热门学说。

理论研究主要是围绕两大主题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否仍适用于当代社会?在围绕这两大主题所开展的研究中形成了众说纷纭的多样化解释。尽管解释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不外乎是两大相反的取向,一是沿袭或引申前苏联模式的“正统”解释,另一则是对这种“正统”解释的背离或反叛。出现多样化解释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出现差异是必然的正常的现象。其次,研究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素养、哲学立场等的差异都会导致对同一理论的不同解释,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内涵极其丰富,但自30年代在苏联作出体系化的解释以来形成了僵化的模式,其中既有曲解也有掩盖。马克思某些早期手稿和轶文的公之于世,使不少人对苏联的体系化解释产生了怀疑,于是根据马克思的原著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蔚然成风。马克思本人著作中的哲学内涵丰富多样,从不同角度或根据不同哲学元素都可以作出一定的解释。加之西方在理论研究中没有行政干预,不人为地设置禁区,研究者完全可以各取所需地自行其是,这就为不同解释的出台提供了合适的土壤。第四,不同哲学思潮的渗透与各种哲学流派的影响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产生多样化解释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上,西方研究界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见解。第一种见解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为是一种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无所不包的世界观,成为指导一切具体科学研究的元理论。显然这是一种苏式正统的见解,在西方理论界较少为人接受。第二种见解是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为直接影响社会实践、给时代潮流规定主题的学说,强调其作为改造世界的武器的功能。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上的应用,工人政党的领导及其理论界多持此种见解,但为学院派研究界拒斥。第三种见解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能动地说明历史的方法论,一种历史观。持此种见解者一般都不承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唯物史观。第四种见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人的哲学,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并指导人类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以实现人的本质需要和自身价值的人道主义哲学。持这种见解的研究者认为,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异化是马克思理论中始终不变的主题。与人的哲学这种解释相伴随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径直称之为“实践哲学”的观点,持此类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范畴,离开人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形而上学的思辨和空谈;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反映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无关。以上解释是人本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研究中的反映,在近几十年中占主导地位。第五种见解与以上解释针锋相对,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把以人为主体的见解视之为意识形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是以揭示客观社会结构的作用和运作机制为主旨的历史科学。这是科学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反映。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的研究中有两个问题备受西方研究者的关注,一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问题,二是恩格斯在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问题。在这两个问题的解释上也是众说不一,各执一词。所谓“两个马克思”、“两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等论调即由此而产生。与这两个问题有密切关系的另一重要问题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见解是:马克思的种种观念都直接根源于黑格尔,这样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其所得出的结果自然就与按照恩格斯的阐述来研读马克思的著作所得出的结果迥然不同。西方的一位权威评论家就此指出:“究竟是恩格斯根本修正了马克思的学说,还是马克思本人放弃了他早期的某些观点,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中纠缠不清”。〔1〕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争论中,所谓马克思学说本身包含有内在矛盾的立论也很有市场。有的论者认为,“马克思在探讨重大的哲学问题时碰到了互相矛盾的两难推论:唯意志论(认为人能创造自己的历史)对决定论的问题,能动的认识论对摹写的认识论,具有固定本质的人性还是作为人类技术力量增长的结果而不断变化的人性”〔2〕。不少人把所谓马克思学说从一开始就包含有的内部矛盾概括为历史决定论与唯意志论的“核心矛盾”,并加以引申,用以表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不同解释的根源。他们断言,这个“核心矛盾”贯穿于马克思的全部著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开始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思潮与批判主义思潮。前者强调事物固有的客观规律,倾向于渐进主义,等待事物的自行发展,其认识焦点是“科学”;后者则强调人的主观意志与能动性,倾向于“干预”,主张人类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其认识焦点是“批判”。这两种根源于马克思本人著作中的“核心矛盾”的思潮是相生相克的劲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中,一直由科学主义思潮占统治地位,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才获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的适用性这一主题所展开的研究中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除了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存在的价值这种极端见解以外,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仍适用于当代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探讨角度、不同的立论、不同的旨趣。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其中,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国家的性质与作用问题、阶级结构问题是重点。西方的许多论者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主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他并未提出任何不允许变动的结论,只是提供了一种方法论。要想阐明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的形势所提出的各种理论问题,越来越离不开马克思所创立和发展的唯物辩证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和当代的研究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是当今世界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

在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适用于当代的前提下,西方的许多研究者试图运用唯物主义来分析当今的现实问题并从理论上给予回答。

关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问题的研究中,人们普遍接受上层建筑各领域(首先是思想)具有相对独立作用的观点,并以这种观点为依据,结合现实情况,广泛探讨了思想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中一般都参照了葛兰西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论并作出了种种引申性的阐发。与此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国家的作用问题。在近几十年来陆续发表的关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论著中,最为流行的观念就是主要根据马克思本人著作形成的国家“相对独立性”的观念,论述的重点是在国家的“合法活动”或“协商一致”方面〔3〕。

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出发点是想探寻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持续存在的原因。尽管许多论者都试图用不断发展着的国家作用来解释资本主义持续存在的原因,他们在国家起什么作用以及怎样起作用的问题上却其说不一。于是形成了“工具主义”国家学说、“结构主义”国家学说、“新正统派”国家学说、“财政危机”理论和“异化政治”理论等不同流派的国家理论〔4〕。这些理论着眼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虽各不相同,但都是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启发性影响下进行探索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西方政治科学产生影响的有力证明。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结构问题是西方理论界探讨的另一个热点。自5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构成的巨大变化,西方的一些理论界人士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特定地位为标准来划分阶级的做法已不完全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于是或另立标准或补充修正,提出各自不同的阶级结构理论。这些理论虽各有说法,但均明显带有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胎记,不论其见解是否站得住脚,都可视为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启示性影响下的探索性努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许多有识者认为,马克思著作在知识界和学术界受到重视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没有一个社会科学家不以某种方式受到马克思的影响”,而影响最为巨大的两个领域是历史科学和政治科学。在国际史学界享有盛名的英国新社会史学派的创始人E.J.霍布斯鲍姆在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所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历史科学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是由于它科学地规定了历史学的职能和任务。”法国著名政治学家乔治·布尔多写道:“马克思主义成为政治思想所不能脱离的某种普遍气氛。它发挥着评价各种思想的品质所不可缺少的启示者的作用”〔5〕。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现象的观点促使政治学超越了自身固有的局限,把研究扩大到当代“政治科学系统”的一切组成要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不同的理论色彩和思想倾向的政治学家才异口同声地称道马克思主义的巨大贡献,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直接给予这一学科的一些典型研究方法以影响的理论-方法论源泉。在“政治科学系统”内,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最为明显的领域是政治社会学,因为后者试图扭转某些政治学家孤立地研究政治的偏向,认为应当把政治结构和政治过程置于整个社会中进行研究,从中找出具有广泛解释性的因素,而历史唯物主义正可从这方面提供理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影响下,政治社会学可以成为一个支柱,以架设弥合某一政治制度的结构和过程之间的鸿沟的桥梁。法国政治学家让-皮埃尔·科特和让-皮埃尔·莫尼埃指出,在政治社会学重新探索自己理论基础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可以成为一种理论推动力,以阐明一些复杂的理论问题:政治系统的相对独立性、政府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政治动力学、政治制度和统治阶级等〔6〕。

当代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另一突出特点是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分析现实运动中提炼具有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比较突出的事例是对女权运动和生态保护运动的分析。西方一些学者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分析社会主义与女权主义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有关论述中汲取灵感,来阐明妇女摆脱剥削与压迫以实现解放的有效途径。

生态保护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导致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破坏形势下产生的一种社会运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为了给这一运动提供理论分析与理论指导而创立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流派,目的在于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探索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流派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过度生产”与“过度消费”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污染了环境,加剧了人的异化,造成了生态危机,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一大矛盾;生态危机延缓了经济危机而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这一流派的思想家为消除生态危机所开的药方是主张用小规模的技术去取代高度集中的大规模技术,使生产过程分散化和民主化,以克服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的种种弊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经济领域的新变化来分析生态问题,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病,是很有意义的探索,颇富启发性。但它用“生态危机”论去取代“经济危机”论则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它为消除生态危机所开的处方则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7〕。

应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来分析福利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异化问题也是近些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一个新进展。在所谓工人阶级已与资本主义制度“一体化”的鼓噪声中,仍不乏有识之士的理智呼声,他们认为,马克思对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分析和批判仍然适用于福利国家的资本主义,后者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因此马克思所论述的四类异化形式在福利国家中仍然存在,不过表现方式大有不同而已。持此论者认为,来自物的异化、生产过程中的异化、人类生活的异化和来自他人的异化在福利国家中均存在,因为消除这些异化现象的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必须为所有人的利益服务及在结构上能保证所有人参与的制度--在福利国家中并未建立。在这类国家中,许多外部现象虽已变化,但财富的私人占有与生产这些财富的必要社会组织之间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但已通过国家这一中介。由于这一事实,上述四种异化已具有早期资本主义所没有的一种政治内容。经济矛盾仍然存在,但是国家在生产部门所起的促进阶级调和的作用使这种矛盾受到遏制,不致大规模爆发。由此推断出的结论是:在福利国家中,冲突的潜力增加了,离开生产领域愈远,这种潜力愈明显。在这种制度下地位卑微较少受到照顾的妇女、黑人、学生、国家雇员、福利工作者、穷人更深切地感到被异化以及异化的原因,将来也许是由这些人来肩负发动阶级冲突的重任〔8〕。

最能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的事例是西方社会学界对马克思学说的某种承认与采纳。在所有西方国家大学的社会学系课程中,有1/3讲授马克思的著作, 马克思学说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三大流派之一,与迪尔凯姆和韦伯的学说并列。在近几十年来多次再版的主要由德国和美国社会学家撰写的著作中,除以上两人外,被引证得最频繁的作家是马克思。大多数西方社会学家都在预定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或相应的基本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考的出发点或契机,或直接或间接地移植马克思的有关学说。许多人所提出的课题、观点、解决办法以及所用的术语虽以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功能为基准,但在使用社会学中反复出现的阶级、阶层、官僚、异化、利益、需求等重要概念时,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与马克思主义的表述内容相一致。而最为西方社会学家所钦羡并竭力仿效的是马克思社会学说中社会历史分析与社会功能分析这两种方法的辩证统一,因为这是对社会机体进行有效分析的必要手段。这两种分析的关系问题正是资产阶级社会学理论史和方法论史中的一大难题〔9〕。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日益扩大的影响,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刻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证明。

3.发展中国家研究的基本特点

对亚、非、拉美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政治运动和社会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变革机制、社会发展规律、社会过渡条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论阐述,对正在谋求本国社会进步的开明政治家和学界人士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这三大洲的国家中已建立为数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们都努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制订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活动的指导方针,而为数虽少但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分子也转而向马克思主义求教,在自己的政治活动和学术研究中或多或少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指导。

亚非拉地域广阔,其中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社会发展程度、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均有差别。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思想的传入,在这三大洲的许多国家都经历了不同的过程并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因此不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接受程度、研究和应用的状况都有所差异。但一般说来仍有其共同特点,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历史较短、范围较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应用中面临着如何对待本民族或本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情况、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思维定势的问题。较为成功的研究与应用,其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表现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方针,深入地分析本国的国情,正确地选择本国的改革方向和发展道路;在科学认识方面则表现为对本国的文化传统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真细致地清理本民族的思想遗产,分清其中的糟粕精华,推陈出新,使固有文化中的精粹部分发扬光大。

本世纪2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印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中,无论是印共党员学者还是非党人士,基本上都是围绕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身进行阐释,二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去分析评价印度自己的哲学传统,研究印度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第一方面,由于受到苏联解释模式的影响,研究中存在某些教条主义的简单化倾向,较少有新意的成果面世;但在第二方面则充分体现了围绕本民族的思想遗产展开研究的特色,这方面的成果既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也推进了对印度哲学和印度社会历史的研究。

印度哲学古老悠久,流派纷呈,且多与宗教相伴,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思想交汇混杂,对其进行研究有诸多困难。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传入印度后,印度学术界以其作为指导来从事研究的学者日渐增多;在对印度哲学的研究中,这类学者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增加了研究的科学性,拓宽了探讨的视野与思路。无论是在印度哲学的社会历史根源的探究方面,在印度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立和斗争的揭示方面,还是在对印度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继承方面,印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都付出了努力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10〕。此外,伦理学研究和科学方法论研究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丰硕成果。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印度社会历史,在当代印度的史学界已逐渐形成风尚。在这一领域中,印共(马列)中央政治局委员R.P.萨拉夫成就卓著,他在《印度社会》〔11〕一书中运用唯物史观对印度独立前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印度社会的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分析与解释。萨拉夫在书中坚持用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来反驳传统的“英雄史观”,他指出,“只有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历史车轮不可能由个别人物(不管他有多大力量)推动前进,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12〕他依据唯物史观提出,为了正确理解人民的伟大作用,必须清楚地了解以下三个概念:人民的概念,社会实践的概念,优秀人物的作用的概念。

印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同目的不仅在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印度的社会,研究印度的传统思想文化,维护发扬印度哲学中的精华,使印度哲学的发展步入科学化的轨道。

亚洲其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也程度不等地呈现与印度相类似的过程。虽然国情不同,文化传统有别,但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随着其在社会实践中和在科学认识中的功能的不断发挥而逐渐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成为影响社会历史进程和人们思想认识的一股巨大力量。

在非洲的哲学思想中也已出现明显的马克思主义趋势。许多非洲国家赢得独立之后,在思考非洲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轨迹时,首先面临着选择发展道路和从理论上奠定改造社会和形成民族自我意识的科学基础问题。正由于此,近20多年来许多非洲国家中的专业哲学活动明显增多,定期出版哲学刊物,1973年还成立了全非哲学理事会。

对当代非洲的哲学思想具有影响的,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有时是神学哲学),而后者中的某些代表人物也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甚至有时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别论断与其本人的论点折衷地揉合在一起。早在30年代就有一批在巴黎留学的非洲大学生宣称他们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信徒”,这些人不仅对非洲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作用,而且也促进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世界革命高潮影响下,有一大批非洲知识分子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思想并用以分析各自国家的问题。60年代,在大多数非洲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以后,有更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哲学思想方面转向马克思主义,但在他们的思想中仍有背离唯物主义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唯心主义的成分常常彼此混杂。恩克鲁玛的“觉悟论”哲学就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借用了一系列基本原则,但在其思想演变的初期却曾试图建立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同的独特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另一位著名思想家塞古·杜尔的基本理论观点也有巨大影响。杜尔在其著述中论及哲学世界观时谈到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作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问题。非洲还有一批受过欧洲教育的青年哲学家正以极大的兴趣研究马克思主义,试图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被当作“永恒真理”的非洲哲学,并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13〕

拉丁美洲各国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研究虽处于不平衡状态,但总体上正处于逐步推进的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地区的传播是在与主张“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们贬低马克思主义的作用的斗争中进行的。拉美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者联系本地区社会政治和思想发展的历史,论证了这样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在这一地区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同工人阶级斗争的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学说的见解,是大陆国家社会发展的合乎规律的历史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拉美地区的研究与应用,一是在政治实践领域,另一是在科学认识领域。研究的课题集中在社会发展进程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学说与当代哲学发展的关系、马克思学说与科学发展、马克思与美学思想、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此外,政治哲学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墨西哥的状况很值得注意,因为它在整个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在墨西哥的所有大学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有增无减,经常举办报告会或专题讨论会,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刊大量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特别表现在政治生活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反对派中开展活动的积极成果。

在墨西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着三种思潮。第一种思潮是把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当作主要问题的本体论唯物主义。这是从前苏联移植过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第二种思潮是认识论的或结构主义的思潮,它认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不是本体论,而是认识论,重要的是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第三种思潮是人类行为学思潮。这种思潮认为,主要问题不是理论问题,不是存在和意识何者至上的问题,也不是认识论问题,而是把哲学列入实践,列入改造世界进程中的问题。这就是要把客体即世界看成一种实践而不是自在之物,不仅要把世界看成实践,而且要把理论、哲学也列入这种实践和改造之中。这种思潮在墨西哥和拉丁美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葛兰西思想的影响而表现出来,大量的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解释的影响下进行的。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战后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当代世界的革命力量和进步力量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已在人类进步、科学认识和理论思维中占有普遍地位。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中有内涵性阐释和外延性探讨两大方面,前者着重从经典作家的原著出发提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阐释,后者着重从当代社会实践和对社会的科学认识的角度验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的适用性;在这两大方面的研究中都出现了多样化解释的格局,形成了不同的思潮与流派。这种局面的形成,既是对正统思维定势的突破,也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的多角度探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潜能的开拓发掘,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应用。承认多样化解释的合理性,不是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元论,而是承认产生真理性认识的多种途径,承认通过不同观点的争论、鉴别、参照而逐渐接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谛的全面正确把握的可能性。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沿着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两条线索交织地进行;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从理论上给予解答,理论从实践所提供的经验材料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内容,增长自己指导实践活动的能量。理论必须永远同向它提供材料的实践相联系,而且要不断地用于实践,这样理论才能获得向前发展的不竭源泉,也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正确指导实践的功能。第四,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认识的方法论指导作用日益增长,其应用领域的延伸和扩展,其对众多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渗透,证明了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它的实践功能却发挥得不理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脱离实践、粉饰实践,以固定的概念模式要求实践是主要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向前发展,首先必须突破僵化的模式,不应以某一种观念为正统,不应固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解释和应用形式,不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死在某种范型之内,限定其应用范围。否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变成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僵死教义。

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前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景如何是全世界进步人类所关注的问题。西方有思想家早已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方法与目标的矛盾,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是,苏联和东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以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形势都没有实现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分析所预先设定的目标。如今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似乎更证实了这一论断。其实不必讳言,早在此以前,所谓“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种种不如人意的现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障碍。现在,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更会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思想的传播和运用投下阴影。但是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种结局的造成不能归咎于马克思主义本身。正是这些国家的当权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本国实践过程中的种种偏离和失误,在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中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才造成了这种可悲的结局。应该说,这种结局是偏离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破产。连西方的有识之士也承认,“苏联的瓦解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完结,因为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很多问题仍然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批判……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看,随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探讨逐步深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适合于新时代需要的马克思主义范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内涵,它不仅从本源上讲就有非常广泛和复杂的含义,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它的主题内容和核心任务也在不断改变”〔14〕。不仅如此,实践上的失败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独联体并没有销声匿迹,坚持马克思主义者大有人在,他们正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总结苏联失败的经验教训和分析当前的问题,谁能断言这不会促进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这一地区的复兴、繁荣和胜利呢?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发展也必将与这两大主题的实现相携并进。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通过改革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努力,这些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会不断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丰富而生动的经验材料,同时又会不断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呼唤理论指导。探索自然奥秘和社会运行机理的科学认识向更大的深度和广度开拓,其丰硕研究成果也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精确化提供更坚实的科学基础。总之,可以有理由地期待,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摆脱僵化体系和刻板教义的沉重枷锁,在自由探讨和广采博收的开放形势下,共同关怀社会进步和人类潜能更有效发挥的各界有识之士将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会得到更大规模的传播与应用,它将会同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社会主义运动、进步的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保持紧密的联系,指导人们根据历史变化采取正确的政治行动;从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中作出理论概括,从与不同哲学思潮的交锋和对话中汲取有益的养料,从而在深刻理解和维护科学、民主和人的存在价值-历史价值这三个方面取得不断的进展,更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注释:

〔1〕[美]丹尼尔·贝尔:《当代西方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第113-114页。

〔2〕同上书,第109页。

〔3〕有关此问题的详细论述,可参看[英]L.潘尼奇:《国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译文载《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第10期。

〔4〕参见《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 第318-319页。

〔5〕G.布尔多:《政治科学论》第6卷(法文版),1965,第40页。

〔6〕参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政治科学》,载《国外社会科学动态》, 1984年第2期,第41-46页。

〔7〕参看《西方马克思主义辞典》,第108-111页。

〔8〕参见《福利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异化》, 载《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第13-18页。

〔9〕参见《资产阶级社会学对马克思社会学的采用》, 载《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第10期,第36-39页。

〔10〕参见D.恰托巴底亚耶:《印度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

〔11〕萨拉夫的《印度社会》的中文译本由商务印书馆于1977年出版。

〔12〕萨拉夫:《印度社会》,中文版,第30页。

〔13〕参见《非洲哲学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趋势》,载前苏联《今日亚非》杂志1983年第6期。

〔14〕英国学者莱克拉奥谈“后马克思主义和后共产主义”,载《今日马克思主义》,1991年10月号, 转引自《国外理论动态》1992 年第38期(总第79期)。

标签:;  ;  ;  ;  ;  ;  ;  ;  ;  ;  ;  ;  ;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发展综述(下)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