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层螺旋CT扫描在胃癌诊治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体会论文_谷龙先

(盐城市亭湖区人民医院 224001)

前言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且发现时多已是进展期,加之胃的形态位置多变性,故长期依赖于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和胃镜检查,即使目前仍然是主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但两者均无法确定肿瘤浸润胃壁的深度和转移情况,多层螺旋CT(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则能弥补上述不足,加之现代患者对术后生存质量的期望值增高,微创手术应用越来越普及,准确的术前检查可以提高术前分期和预后判断,为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MSCT采集图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提高,使CT影像更加清晰、立体、直观地显示病变部位,显著提高胃癌检出率,明确胃癌术前分期,在胃肿瘤临床诊断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存在问题

在胃癌的诊断上,钡餐双对比造影和胃镜是其重要检查方法,但这两种方法仍然局限于腔内粘膜面的观察,均无法确定肿瘤浸润胃壁的深度和周围转移情况,无法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全面的依据,无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剖腹探查。

目的

分析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T、N分期正确率,确定MSCT对于胃癌术前T、N分期的应用价值,从而利用MSCT明确胃癌术前分期,在胃癌治疗方案选择上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最佳方案,预测疾病预后,提高癌症病人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解决方法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材料

选择我科2013年7月~ 2015年4月收治的符合胃癌诊断标准的40例癌症病人,进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32例经MSCT诊断出胃癌,然后2~5d内行根治性手术,男29例,女11例,年龄45~ 86岁,平均67岁。

1.2 扫描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检查前准备:①检查前4~6h禁食水。②扫描前15min服用800ml温水充盈胃肠道。③扫描前10min山莨菪碱20mg肌注。④设置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250mAs.,断层准值5mm,扫描部位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扫描过程:①平扫腹部,CT轴位图像重建,设置厚度1mm,②以3ml/s速度经肘静脉高压注射造影剂碘海醇100ml,③在注射后25s、70s、3min分别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扫描,④传送动脉期、门静脉期原始轴位图(设置图像重建层厚度、间隔均为1mm)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Philips Extended Brilliance TM Workspace)进行图像处理。图像处理法: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仿真内镜(virtual gastroscopy,VG)等。

1.3 判断标准

正常胃壁厚度在充盈良好的情况下≤5mm,如果胃壁厚度>5 mm视为异常;根据Ssalamah等修订的螺旋CT诊断标准、D'Elia 标准进行MSCT影响学诊断T、N分期,如表一:

2.结果

2.1 病理结果和MSCT 肿块检出率

40例胃肿瘤病灶中:贲门癌8例;胃窦癌13例;胃体小弯侧癌16例;胃体大弯侧癌3例;低分化腺癌26例;中分化腺癌8例;高分化腺癌2例;黏液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2例。病理上早期胃癌(T1)4例,进展期胃癌(T2~T4)36例。MSCT对所有胃癌病灶的检出率为95.0%,临床胃镜病理为早期癌的4例中的2例未能在MSCT横断及多平面重建图像上显示肿块影。

2.2 胃癌的MSCT大体分型

早期胃癌的病理大体分型为隆起型(I型)、表浅型(II型)和凹陷型(III型),表浅型又分为表浅隆起型(IIa型)、表浅平坦型(IIb 型)和表浅凹陷型(IIIc型)。进展期胃癌根据Borrmann 分型分为肿块型(I型)、局限溃疡型(II型)、浸润溃疡型(III型)和弥漫浸润型(IV型)。胃癌的MSCT 大体分型总体符合率为81.0%,2例BorrmannII型误诊为BorrmannIII型,1 例BorrmannIV型误诊为Borrmann III型。

2.3 T分期

本研究中,MS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MPR重建图像,胃癌术前T分期与病理T分期的比较显示,其对胃癌的总体检出率为95.0%(38/ 40),其中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50%(2/ 4);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00%(36/36);胃癌的MSCT大体分型符合率为81.0%。

2.4 N分期

MD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MPR重建图像,胃癌术前N分期与病理N分期的总体符合率为73.1% .

3.讨论

采用MSCT 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可在短时间内对整个腹部完成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扫描。动脉期胃壁内层的黏膜层,外层的肌层、浆膜层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内层更加明显;门静脉期,CT扫描强化区逐渐扩大到胃壁全部层面,Insko等研究认为单纯的胃壁增厚程度结合增强同时出现明显强化,可以提高病灶的确诊率,在胃癌特异性诊断上有92%的把握确诊。由于癌变部位的血供与正常组织不同,动脉期病灶增强明显,在动脉期扫描可以确定病灶部位,门静脉期癌灶呈持续强化,且强化范围扩大,门静脉期作为判断T分期依据。MSCT容积扫描后可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对病变部位更准确地显示,如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仿真内镜(virtual gastroscopy,VG)等,但VR、MIP、VG对肿瘤的T、N 分期价值不大,所以我们主要采用MPR后处理技术。MPR技术能够任何方位成像,克服部分容积效应对图像的影响。

我们采用动态增强结合MPR重建技术后对胃癌的总体检出率为95.0%。基本同Insko等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中,2例早期胃癌检出2例,MS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MPR重建技术在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上还有提高的空间,MSCT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00%,其中3例在MPR图像上显示清晰,但在常规横断位未见明确显示,说明MPR后处理技术能提高MSCT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

CT在淋巴转移的判断上有局限性:淋巴组织内部的小转移无法被采集到,加上淋巴组织在炎性反应时也会增大>10mm,所以仅靠MSCT采集的淋巴结大小来判断是否淋巴转移不够准确,有时对淋巴将短径的测量常出现误差。临床依然沿用D'Elia等的标准判断淋巴转移:胃周淋巴结短径>6mm、胃周外淋巴结短径>8mm,即视为淋巴结转移。并且薄层MPR技术使测量更准确;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区别淋巴结与强化的血管,并且转移淋巴结增强时轻-中度强化,呈相对高密度。因此,MSCT在诊断胃癌是否淋巴结转移和转移分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MSCT增强扫描对早期胃癌诊仍断存在困难,但对进展期胃癌诊断和术前T、N分期有较高应用价值,为胃癌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评估手术指征,疾病预后的判断,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手术治疗方案。该项检查简单快速、评价体系较为客观,加之几乎无创,因此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如今已经成为我院胃肿瘤病患、尤其是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参考文献

[1]潘自来,张欢,丁蓓,等.胃癌术前T分期影像学比较研究.中国CT和MRI杂志,2004,2(1):25—28.

[2]刘斌.胃癌的CT诊断(附26例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2):158—159.

[3]Ba-Ssalamah A,Prokop M,Uffmann M,et al. Dedicated multidetector CT of the stomach:spectrum of diseases [J]. Radiographics,2003,23(3):625-644.

[4]D'Elia F,Zingarelli A,Palli D,Grani M. et al. Dynamic CT in the Preoperative Staging of gastric Cancer:correlation with pathological finding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107 cases [J] .Eur Radiol. 2000,10(12):1877-1885.

[5]Chen CY,Wu DC,Kang WY,et al. Staging of gastric cancer with 16-channel MDCT[J]. Abdom Imaging,2006,31(5):514-520.

论文作者:谷龙先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  ;  ;  ;  ;  ;  ;  ;  

128层螺旋CT扫描在胃癌诊治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体会论文_谷龙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