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书的“根”是文化之根——根书艺术初探论文_陈鹏凯

根书的“根”是文化之根——根书艺术初探论文_陈鹏凯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说到书法,根雕,相信一定众所周知,然而谈到根书,必定会有人感到陌生。根书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根书 艺术 自然 书法文化

谈及根书,并不是给人感觉那么的耳熟能详, “根”这个字眼跳入眼帘,首先脑海里浮现的便是根雕的字眼,虽然现在根书艺术在社会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机会越来越多,但是这门独具艺术性的民间艺术始终还是没有推广开来。出于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热爱,对中国根文化艺术的向往,通过此文,揭开根书神秘面纱。书为笔,根作墨。中国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韩忠学认为,根书艺术开创了书法艺术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将中国书法与根艺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结合。作品典雅古朴,富有立体感,蕴藏无穷趣味。衡量一件作品是不是根书,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特质:一是所书之笔必须取材树根,需用树根制成根笔;二是必须按照书法技巧和规律在纸上进行书写创作。只有具备了这两个基本特质和条件,所书作品才能叫做真正意义上的根书。

根书创作,总体上反映的特征是“自然天成,巧思成趣”,侧重于人工的分量。为了强调根书作品的艺术自然性特别强 “七分天然,三分人工”,避免过分的人工气,但我们在具体创作中没有必要规定每件作品都要做到“七分天然”或是“八分天然”。因此,为了保持树根的自然特性,或称自然肌理效果,应尽量达到“天然”,不要人为地破坏树根的本质特征。根书作为根艺的一特定种类,创作中人工性就应另当别论。这里的“根书人工性”是指根

根书的艺术创作成功与否,决定着作品艺术魅力的生发,所以非常关键。作品的优劣,关键是看作品能否顺应自然。要做到“取其自然而顺其自然”,没有丰富的书学知识和雄厚的书法功底,作品的意境会很直露、浅显而不富艺术内涵,亦不可能创作出足以震撼人心的根书艺术品来。动不动刀并不是问题的实质,该怎样动刀,该什么地方动刀,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创作的依。书法美的表现形式可分之为线条连续运动的轨迹、线条营构的空间及线条外的空白效果。但是,怎样才能利用根材表现出这些效果呢?根书创作不同于书法创作,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创作规律。根艺贵在一个“似与不似”之间,宛如一幅写意画,所以不能光顾“书”而忘了根,要做到既似书又是根,而且谁都不过分迁就,保留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美。如果为了得“书”而令根百孔千疮,或是为了照顾根而使“书”变得过于抽象,令观赏者如坠雾里,寻不着半点“书”迹,则为不成功的作品。只有适当取舍,去芜存精,才能使作品焕发全新的艺术生命力。

多数视觉艺术形象都是形与神的辩证统一体,根书艺术也不例外。形神兼备,以神为主,“惟见神采,不见字形”,倘过分追求形似,就会使根书作品的艺术性大为降低,使人感到俗不可耐。根书艺术应依照循形取势、因材索书的创作模式,通过发挥自然的材质美,借以表达书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令人获取审美的愉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形象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行笔”时明时晦,显得有些云遮雾障,扑朔迷离,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这是根书艺术的特性及迷人之处。“形似”主要反映作品表象的真实,而“神似”才反映作品内在本质的真实。如果一味追求表象,追求作品(书体)的各个部分、每点画的严格真实—“举体皆似”,或者局部的“逼真”,那么稍一不慎,雕琢失当,轻者就会失去作品的协调统一,削弱或破坏了神似;重者可能造成整个作品的失败。何况自然生长的根,绝对相似于书法是绝无可能的,“写得真来便不真,不如约略写风神”。要达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神似,作品才能给观众更多想象和思考的余地,得到妙趣无穷的美好享受。根书艺术是巧借自然生长之根的态势,取其纵横交错的根形用以表现书法线条营构的空间(结构)及空间外(章法)的效果,经过作者不露刀斧痕迹的稍做裁剪,取之自然、高于自然而又回归自然。既让观众赞叹造物主创造的奇迹,又给予大量的遐想空间,参予了再创作,从而受到艺术感染,无穷的回味和启迪。富有自然美和书体形象的模糊性,是根书最基本的美学特性。突破自然材料对创作的限制,让有限的空间生发出无限的艺术魅力,这种以天根的原生形态为雏形,创造性地运用这种自然美的形态,创造出源于自然则又高于自然的“神笔之书”,正是其具有超凡艺术魅力和惊世骇俗感染力之所在。通过形象释读,它可留给观赏者更多的参与空间。

根书艺术以材质本色并借助自然美作为表现书法艺术的手法,比其他门类的艺术更加直接、更加抽象地体现了“道”的精神。因此显得更为神秘高深、扑朔迷离。创作者通过对生命的感悟,进而体味蕴含在生命中的哲理,最终便可认知宇宙自然的真谛,作品的中的一点一画、一横一竖都是自然造化而成,亦可视为是自然之道的具体化形式。它不仅表现生物体有血有肉的生命感,同时也能表现人生的境界,并在某种意又上具有强烈的教化功能。根书艺术,是把生命作为核心内容,将对生命的理解引入艺术哲学之中,使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艺术成为人反映其对生命之道认知的一个实验基地。由是,才能使根书艺术能够超越于一般工艺,成为既能愉悦艺术家本人,又能够愉悦欣赏者并使两者得到沟通的神奇而高深的艺术。

根书所包含的元素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根书的审美趣味,我们应该从中获取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或许发展了根书,我们就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或许更多的人认识了根书懂得了如何欣赏根书,或许就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散发光彩,根书更加的为人所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根书的“根”就是中华文化之根。

参考文献:

1.李真,魏耘. 根书-澳门回归[J].制作小记花卉盆景,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石芳泉. 根书形式的新探索[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00

3.)袁庐明 根书创作手法浅谈[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03

4.祝日耀; 周书清.根书根画获专利[J].浙江林业, 2004

5.周杰, 陈镜颖 根书艺术瑰宝,绽放“非遗”舞台[N].乐山日报,2011

作者简介:陈鹏凯(1996.7.17—),男,浙江省金华市人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科生

论文作者:陈鹏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根书的“根”是文化之根——根书艺术初探论文_陈鹏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