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下啦啦操发展研究论文

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下啦啦操发展研究论文

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下啦啦操发展研究

闫卓敏,葛瑞春

摘 要: 文章对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下高校啦啦操项目的推广发展进行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我国高校啦啦操运动的开展已初具规模,但地区发展和个人认知具有不平衡性和片面性;影响该运动开展的因素较多,如缺乏专业啦啦操教练员、教学训练缺乏系统科学性、教学训练场地设施严重匮乏、学生对啦啦操认识不够全面等;建议从课程改革、课下宣传、教师专业技术培训、校队训练体制及各大高校加强交流等方面着手,促进啦啦操在高校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三走”活动;啦啦操

引言

啦啦操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随着我国与其他各国体育交流日益密切,这一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盛。目前,国家愈加重视国民身体健康问题,加之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人才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推广啦啦操并运用这一新兴运动推进全民健身、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各高校更应该积极关注啦啦操发展,深入挖掘啦啦操所赋有的体育精神和审美价值,通过积极推广啦啦操,使更多的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进操场”,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为其全面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本文调查啦啦操在高校内的发展现状,发现啦啦操推广过程中暴露出的和隐藏着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1 啦啦操在中国的发展

2002年左右,我国的啦啦操运动逐渐开展起来。起初,它是作为CBA赛场上的一个表演环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啦啦操已经成为一种赛场上的竞技类运动项目。截止至2016年底,我国从事啦啦操运动的人口已近20万人,直接覆盖600万以上人口。尤其是在高校中,其凭借舞蹈的美感、精彩的技巧、活泼的风格以及团结向上的精神赢得了我国各地学生的青睐,逐渐融入我国的校园文化中。这其中,我国广东、广西、四川等地高校的啦啦操竞赛活动开展得格外好。

最后,英语阅读时间不充裕。当前,学生用于英语阅读的时间较少,这就导致其无法积累有效的英语阅读经验。例如,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其每天掌握的英语单词量平均为150个,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其每天掌握的英语单词量平均为500个。另外,由于初中生的寒暑假作业较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写作业上,在英语阅读方面投入的时间不足。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呈现整体下滑趋势。

尽管啦啦操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这一运动在我国的推广还是具有较大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其表现为啦啦操在大众中普及性较低,换言之,即啦啦操的社会体育一面发展缓慢,而竞技体育性则相对较快;地区发展严重失调,与北方相比,明显南方地区发展较快,普及范围较广。

肖成英(1979-),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泛函分析和数学教育。E-mail:77361944@qq.com

2 啦啦操的价值

2.1 个人方面

在“三走”活动的广泛开展中,目前多数高校基本形成了一种以体育课程和运动赛事为主、辅之以晨练、体育社团活动以及每日自由锻炼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在这种常态化机制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运动赛事的形式虽多种多样,但其中大多仍为较传统的乒乓球、羽毛球、慢跑、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方式,这其中又以球类居多。啦啦操作为一种新兴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还远不如上述运动几种普遍,但从其种类多样、简单易学、不需额外配置、场地不受限等特点来看,无疑是一种适于推广的大众运动。其次,啦啦操热情的氛围、活泼的韵律、健康的风格也十分适合大学生。再者,与“三走”活动相适应,“走出宿舍”和“走下网络”其实是强烈呼吁大学生离开宿舍的封闭环境,不要沉迷于网络,“走上操场”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加强与同学老师的沟通,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啦啦操训练中的集体感和配合性恰好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学习合作和沟通,从而培养集体感,获得精神成长。

2.2 文化方面

身体素质低下、体育锻炼时间较少或者没有是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体魄可能会变成“竹篮打水”。大学里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不失为一个施展自己才华、增强身体素质的好机会,学生在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而啦啦操运动恰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展现自我、锻炼身体的需求,同时也起到了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啦啦操作为一种难美类运动项目,观赏性相对较高,而为了这种对美的追求,接触的学生必定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姿态,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学生的言谈举止,使其具有良好的气质。体育运动中的教育意义不容忽视,啦啦操作为一种集体项目,要求队员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目标,技巧类更是要求无条件信任自己的队友,培养高度的默契。参与这项运动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为彼此建立友谊提供条件。啦啦操进入高校推广的可行性以及啦啦操自身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一项值得在高校推广的体育项目。

2.3 社会方面

4.2.1 开设啦啦操课程并培养专业的教师

3 “三走”活动下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

当前国家大力号召全民健身,此时推广啦啦操进校园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能够让更多大学生了解、接触、参与啦啦操这一运动。完善啦啦操课程、组织举办啦啦操日常锻炼、进行啦啦操表演等,长期地开展此类啦啦操相关运动,将啦啦操发展为大学生日常锻炼的一种形式,也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的构建,推进“三走”活动的开展。

高校可以开设啦啦操体育课程,由专业的教师进行讲授。高校开设的课程应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与啦啦操运动的特点结合起来,把啦啦操中最容易接受的精华部分与教学相结合。比如,在教学中保持啦啦操原有的激情,结合街舞、中国舞、爵士等多个舞种,让学生接触多元现代的啦啦操运动。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性与安全性,让学生学习正确的运动知识,掌握正确的啦啦操技术。啦啦操教师应定期学习最新的前沿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强化专业技能,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首先,作为一项运动,啦啦操无疑能够提高运动者的身体素质。从其融舞蹈、音乐、运动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来看,啦啦操能够带动运动者全身多个部位的肌肉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长期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和灵活性。其次,啦啦操训练中的舞蹈元素能够改善人的身体姿态,塑造昂扬活泼的精神面貌,在个人气质和精神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再者,啦啦操本身作为一种“鼓舞士气”的运动,要求表演者敢于自我表现,从内而外的传递积极向上的情绪,这有利于帮助消除参与者的消极情绪,帮助其克服羞怯等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素质。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大学生“三走”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常态化和机制化。

4 总结与建议

4.1 总结

体育运动往往以竞争精神为主,而啦啦操则不然,啦啦操为集体项目,整个表演的完成需要多人的齐心协力,因此,在啦啦操训练中尤其注重集体的配合,这与我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和谐思想十分符合,啦啦操蕴含的文化意义与校园文化中集体主义的精神相得益彰。另外,啦啦操表演时热情洋溢的氛围和活泼健康的风格更是有利于消除校园中的消沉之气,增加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培养健康活跃的锻炼活动氛围。

虽然我国高校啦啦操运动的开展已初具规模,但地区发展和个人认知具有不平衡性和片面性;影响该运动开展的因素较多,如项目认可度低、缺乏专业啦啦操教练员、教学训练缺乏系统科学性、教学训练场地设施分配不均、学生对啦啦操认识不够全面等。

4.2 建议

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逐渐爱上了体育锻炼,以广场舞为例,从乡镇社区到城市老年人活动中心,随处可见舞动的身影。而相反的是,青年人却离运动越来越远,尤其是学生这一团体。比起广场舞,啦啦操无疑更具青春活力,也更为适合年轻人,因此,啦啦操的推广对于鼓励年轻人参与运动、推进全面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张盈盈坦言喜欢阿甘的理由——阿甘当她是一个独立自由自主的女人。“他翻垃圾桶都会养活我。虽然我这辈子都可能不需要这种照顾。但需要这方面的肯定。”

自文件下达以来,“三走”活动开始在全国各大高校蓬勃开展,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上升。各校推广“三走”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数是团支部和学生社团相配合,从课程设置与社团宣传上下力,开展每日晨练、定时比赛等形式,并进行定期抽查,在考核系统上加大体育健康成绩的占比,鼓励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以学校为阵地开展了“素质拓展——真人CS模拟枪战”;河北地质大学举行了定向越野大学生校园创意跑等系列活动;临沂大学组织开展了跳绳比赛等,这些活动各具特色,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4.2.2 成立啦啦操运动社团或队伍并开展丰富的活动

学生是校园活动的主力军,可以先从感兴趣的学生团体入手宣传推广,讲解啦啦操的相关知识,观看啦啦操比赛视频,通过了解学生们喜欢的风格类型,让学生学习模仿,慢慢的增加其参与啦啦操项目的积极性,后期可借助小团体向全校进行推广宣传。课下的活动不仅使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展,也可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社团需聘请专业的教师作为社团的指导老师,负责专业技术的教授。

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来增加啦啦操项目的认可率,比如各类比赛或者文化展演等形式,也可以去养老院等地做公益性演出,不仅培养学生社团的团结协作,提供表演舞台,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

实践中,我们还惊奇地发现:即便学生已经知道“相对面的点数和是7”,到发现“有几颗,看不见的点子数就是几个7减去最上面的数”还是要经历一段“曲折”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很快”就能迁移过来了。这节课教学内容简单,如果学生已经知道这个规律,解决问题无非就是“套用公式”,但是对“什么是教学”的思考,以及教学法的转变让我们感受到:如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感到足够安全的基础上探索,这样的实验课很有价值!

本文采用海绵钛与Ti4+反应生成低价钛离子的方法,在NaCl-KCl空白盐中引入低价钛离子制备得到可用于熔盐电解法制备金属钛的低价钛熔盐。通过循环伏安(CV)法对低价钛熔盐体系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低价态盐在通电时低价钛离子依次发生Ti3++e→Ti2+和Ti2++2e→Ti两个反应,在该低价钛熔盐体系中可以制备得到金属Ti。当Ti4+加入量较少时,低价钛熔盐中Ti3+浓度高于Ti2+浓度;当加入的Ti4+合适时,低价钛熔盐中的Ti3+和Ti2+浓度相当。

4.2.3 积极参加校外比赛并加强区域交流

正规训练后须有必要的成果展示,优秀的学生运动员应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定期与其他高校进行啦啦操文化方面的交流,高校之间在比赛中互相切磋,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丰富啦啦操文化,使其往多元化方向发展。总结经验并结合各自学校情况后再进一步扩大啦啦操文化推广,让啦啦操成为一种高校体育锻炼的更好选择。

参考文献:

[1] 武博.啦啦操运动在我国的推广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10):46-50.

[2] 郑继超.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啦啦操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34(04):104-108.

[3]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3-90.

[4] 赵玉巧.高校啦啦操运动开展现状及转变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5):69-70.

[5] 闫傲,马凌波.奥运争光与全民健身背景下上海市学校健美操和啦啦操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05):144-146.

[6] 张冰妹.高校啦啦操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4):84-85.

[7] 丁辉.校园啦啦操运动的推广价值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06):126-128.

[8] 宋春虹.啦啦操运动在高校校园开展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7):237-238.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eerleading under the Normalized Mechanism of Physical Exercise

Yan Zhuomin, Ge Ruichun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eerleading under the normalized mechanism of physical exercise. The conclusions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heerleading in our country bas been developing, while there are imbalance among regions and individuals. There are many influential factor such as insufficient coaches, no scientific training, in lack of training facilities,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sport among students. It is suggested that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rom curriculum reform, after class spread,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teachers, college team training system, and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among colleges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Key words: regular physical exercise mechanism; "three walks" activities; cheerleading

中图分类号: G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256( 2019) 08-0155-3

doi: 10.19379/ j.cnki.issn.1005-0256.2019.08.067

第一作者简介: 闫卓敏(1993-),女,甘肃金塔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通讯作者简介: 葛瑞春(1978-),男,山东潍坊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Sport Science College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Shandong, China.

标签:;  ;  ;  ;  

体育锻炼常态化机制下啦啦操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