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入学考试教材作文写作实例_中考论文

中学入学考试教材作文写作实例_中考论文

中考材料作文写作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材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画材料等),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运用某种文体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能从阅读、观察、理解、分析、组织、创新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素质,比起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审题难度加大了;比起话题作文,自由度更大,考生有宽松的思维空间和充分发挥才能、显示水平的余地。因此,在今后中考材料作文题出现频率仍会比较高。面对这种题型,学生不仅要正确理解材料和命题,以及二者的关系,还要充分利用材料,才有希望写出较为理想的文章。

下面仅就如何充分利用材料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整体感知材料,挖掘材料的内涵

材料性命题作文所给的材料,有生活现象、新闻热点、名人故事、哲理小品等等,有些学生往往是抓住所给的现象,就事论事,就理说理,文章缺少深度,当然写不开,写不好。

例如武汉市某年中考作文题给出了下面一段材料:

“某市中学生运动会上,九年级4×100接力赛即将开始,运动员们精神抖擞地站在起跑线上,在裁判员一声威严而悠长的‘预备—’声中,各自凝聚起他们全身的注意力准备拼搏,他们的领队老师对周围的同学说:‘你们看,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简直是一幅力与美的活雕像。’其实起点之美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愿你们从中得到启示,以站在起点的姿态面对生活,走向人生。”

作文题目是“起点之美”。

读了这段材料。有些学生就运动场上“起点之美”谈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为所在团队、所在学校,抑或所在地区甚至大到国家争光夺金勇于拼搏的精神,那么立意就太肤浅,太就事论事了。如何就材料,深挖其内涵呢?关键在于从题目和材料的结合中开拓思路,应抓住命题的关键词语“美”和“起点”,并在材料中找针对与之相应的语句:“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简直是一幅力与美的活雕像”。这样,就不难发现“力与美”的关系了,这个“力”是指运动员的每块肌肉每一根筋腱显现出肉体所蕴藏的爆发力、弹射力、韧性和承受力。正是这种“力”才显出外在的“美”。可见,美在动力,而且是一种驱动力,它驱使运动员去争夺金牌,驱使人们满怀信心地去奋斗,去拼搏,去追求理想。这就是从材料中挖掘出来的深层含义,由此可见,挖掘材料的内涵是一个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过程,材料中的“起点”是指运动员所站的起跑线上的起点,这是“表”,如何及“里”呢?还是要到材料中去找,材料已经点明:“愿你们从中得到启示,以站在起点的姿态面对生活,走向人生。”通过“启示”,我们很容易发现,人生的起点很多:有生存的起点,有学习的起点,有事业的起点,有人们追求拼搏的起点。这样,运动场上的“起点之美”就可以升华到对生活、对事业、对人生的态度了。在充分把握材料的基础上,立意深远,是中考写作决胜“千军万马”的重要砝码之一。

二、综合分析材料,把握材料主旨

有些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内容往往短小,主题相对单一,学生比较容易从中提取中心,把握主旨,但遇到材料自身多义时,这时就要特别注意综合考查,抓住其中的主线,才不致“误入歧途”,造成偏离主旨现象。请看某地中考的一道材料作文题:

联系下面的材料,结合自身的见闻、经历或感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第一次登陆月球的太空人其实共有两位,除了大家所熟识的阿姆斯特朗外,还有一位是奥尔德林,当时阿姆斯特朗说过一句话:‘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这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言。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记者会上,一个记者突然问了奥尔德林一个特别的问题:‘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

在全场尴尬的注视下,奥尔德林很有风度地回答:“‘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由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笑声中都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

其实,“成才不必在我,团队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题,审题的难度就在于材料自身的多义性。如果没有限制,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很多中心主题。比如: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荣誉;谦让是一种美德;幽默,人生的大智慧……以此发挥,似乎都顺理成章,似乎都言之有理,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材料中所给的限制条件。关键在于“成功不必在我,团队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这一句话。这是材料的主旨句,同学们要注意在很多材料中都会有这样一句概括性的句子。它提出了两个相对概念:团队,我。这里的“我”指个人。所以文章应围绕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展开,不可偏废一方。同时,还可以从另一个途径入手,即材料中提到的是荣誉归属的问题,实质就涉及到个人利益,而与此相对应的概念必然是“集体利益”。这样一来,我们对所给材料的内涵也有了更具体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团队精神,当然是指“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一种辩证关系。只要抓住了这条主线,由此辐射和延伸出来的立意都是正确的。

三、以材料为引子,就材料展开联想与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中考作文制胜的一大法宝,也被广大考生用来演绎超常的创新精神,材料作文更强调思维的广阔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要有独特的思想,涉及面广,出发点多,在完成作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的功能。

某地中考的一道材料作文题:“一个小孩儿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小孩儿内疚地把它捧回草地……”

这段文字对你有什么启发?引起了你哪些联想?想起了什么情景?……请把你想说的话写成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字不少于600字。

这段文字可以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出的写作思路很广阔,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去写。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道理:生命的成长有它的自然规律,拔苗助长,适得其反。从这个道理就可以联系当前的一些错误的教育方法来写。如写记叙文,可以叙述生活中急于求成而失败的一件事或好心也会办坏事;如写议论文。可以从上面的道理引申出很多鲜活的论点,如:“做事要有耐心”、“生命需要等待”、“成功须经痛苦的磨砺”……也可以扩展这段文字,或者编一个童话故事,通过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表达“生命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一主题,还可以从蝴蝶的角度来写,把自己化身为一只蝴蝶,在蛹里的所思所想都可以想象,借助联想与想象,大胆创新。“天高任飞鸟,海阔任鱼跃”,相信会有不少佳作令评卷老师拍案叫绝。

四、领会命题意图,透过现象抓本质

有的学生面对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往往容易陷入一种“不知如何是好”的迷惘境地。要使文章立意明确,就必须对材料进行缜密的思考,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其蕴藏的深刻内容,请看云南昆明市某年中考的一道材料作文题:

“一个假日的下午,父亲陪他上小学的儿子到体育场去玩。儿子在球场上拍打着篮球,瞄准篮框,双手托球,一次次地试图把球投进篮框。父亲在远处望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儿子正玩得高兴时,几个大一点的男孩走来,抢走他的篮球,互相传递着上篮投球。儿子被抛到一旁,变成了观众……”

或许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许有过类似的见闻,对这样的困境,你是怎样想的?又是如何对待的?请以此内容作文。

从初中生的角度来讨论,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成长呢?是把孩子抱在怀里长大呢?还是促进他自我发展呢?当孩子的“球”被抢走之后,家长应如何处置这样的事?本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留下了悬念,留给学生去思考。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问题,许多考生在作文中未涉及,但也有不少考生涉及了。有的学生写“父亲”继续袖手旁观,静观儿子如何处置这件事,“父亲”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儿子,给他一次体验自我发展的机会。假如家长亲自出面处置,那么孩子不是失去了一次自我发展、锻炼成长的机会吗?像这样写家长处置这件事,表面看来是讨论家长应当如何教育,培养孩子的问题,但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如何认识自我发展的问题,是培养自我发展意识,这也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

当“我”的“球被抢之后”,“我”该怎么办?有的学生写“我”哭着去找“父亲”;有的同学指责“父亲”在旁观望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有的同学写“我”的幼小、无助、哭泣甚至留下了童年的阴影……这样写的学生显然缺少自我发展的意识,没有用心揣摩出题者的意图,令文章流于一般。其实像这样的文章立意要彰显自我发展意识,主张自主独立解决“球”被抢的问题:“我”融入他们之中,一起争抢、投篮……在学会与人交往之中,“我”得到发展;“我”认为这些大哥哥思想素质不高,“我”要用我的球艺和人品去感化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帮助别人提高,自己也得到了发展。不论从哪个角度评说,无非是自我发展与交流、合作两大问题,这也是此则材料所蕴含的本质问题,也只有透过材料抓住这个本质问题,才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

五、立足材料,但求出新出彩

有的材料作文,同学们拿起笔来都觉得能写、好写,似乎驾轻就熟、信手拈来,殊不知此类题目难就难在出新。比如写学雷锋,必写拾到钱包或帮老大爷推煤车;写家庭生活,必写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写师生交往,必写自己生病,老师上门补课;写同学,必写误会导致分手,而后一方转学,等等。如此立意是太多太滥,让人觉得老生常谈,造成评卷老师的视觉疲劳,审美轰炸,自然无任何可取之处。

“文章贵在立意新”,要不落他人作文窠臼,要有“独辟蹊径”的新视野与角度。把独特的材料筛选出来,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看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两个材料弃之不用(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材料同时也会是别人容易想到的),启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再则,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应当体现时代感。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我们虽然不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当然,并不是说陈旧的材料就不一定不能用。对于旧材料,可以再次使用,但是,不应该完全照搬,而是要经过技术化处理,做到常用常新:可以进行延伸拓展,沿着原有的故事继续设想后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可以逆向解读,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可以转换视角,从叙述主体,切入角度上创新等等。

请看这样一则中考仿真试题:“生活若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犹如缘木求鱼,终将徒劳无功。长跑赛场上,一运动员偏离了跑道,朝着离自己比较近的一根晾衣绳冲刺,不知是不是他把该绳子当成了终点线?”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以“理想”或“目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个作文题没有审题障碍,畅谈自己的理想,讲述他人的志向,似乎都能写出一二来,可这个话题难就难在写出新意,如何出新呢?写人类的理想要写出波澜,一波一折,如果简单地仅写自己的理想是断不能打动他人的。刘墉的《传家宝》就是叙述了一家几代人为守住一幅王维真迹而活下来的曲折生动故事,给人们带来诸多启迪,赞美了坚守的信念和美德。可以从动物、植物的角度,写达到理想或目标必备的要素,如写沙漠中仙人掌的执著,叶子化为刺,以减少养料的吸收,在沙漠中顽强地扎根。或赞美实现理想必备的品质,如端木蕻良的《耐力》,借物抒情,选取具有耐力的鸽子和骆驼两种动物,通过对比赞美它们为达到目标的执著、坚韧、忠诚的品质,实则赞美人类的品质;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通过对比、衬托、拟人突出百合花的追求精神,表达作者的志向。童话、寓言、小说都是出新的较好文体。

六、认真研读提示语,恰当引用原材料

既然是供料作文,那么所供材料在文中就一定要用,用材料入题就是常见的用法,其具体做法是:

1.寻章摘句,选其要津。这种入题法关键是根据中心思想或论点的需要选取某些关键性词句。例如写作“起点之美”时,可以这样开头:“又想起那激动人心的运动会,我眼前不禁又浮现出运动员在裁判员的‘预备一’声中,各自凝聚起他们全身心的注意力准备拼搏,而形成一幅力与美的活雕像,这就是起点之美。”这段入题,既抓住了论题“起点之美”,又准确地选择了与此紧密相关联的两句话,并用自己的语言灵活的组织到文中去,开篇点题,这种入题法单刀直入,便于下文展开记述。

2.转述材料,重新组织。这种入题法要巧用材料,从转述中生出新意。例如对第三则材料我们不妨如此切题:“小孩儿帮蝴蝶脱蛹而出,谁知,那本该轻盈飞舞的蝴蝶却根本飞不起来——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善意都能拯救苦难,并不是所有的好心都能扶助他人……”这样入题,既避开了重复材料,又巧妙地转达了材料,从而突出了论题。

3.概括材料,提出观点。材料是为提炼观点服务的。材料作文中引用原材料,不能大段大段地照搬,如是情节性强的原材料,引用时应作定向概述,应该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否则,就会详略不分,主题淹没,很好的材料就会被糟蹋了。去年甘肃兰州市材料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勾起与老师相处的回忆”。说说由此引发的心里话,“根据自己的感悟,自选角度作文”。根据这一要求,若写记叙文,又需“读了……我不禁想起了……”这一句导入,重点应放在你所回忆的事件上,有的考生用二百多字复述原材料,然后再进入回忆,回忆的文字只占全文的三分之二,叙事没有得到充分展开,详略失当造成了中心不突出的毛病。

材料作文如何充分利用材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无论是给题目还是供材料,总会限制文章的内容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展开发散性思维,尽可能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挖掘材料,把握出题意图,发挥联想与想象,多方位拓展行文,推陈出新,才能充分运用材料,并且用好材料。

标签:;  ;  ;  

中学入学考试教材作文写作实例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