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责任与主体责任--关于青少年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思考_生态文明论文

无意责任与主体责任--关于青少年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思考_生态文明论文

无心之责与主体之责——关于青少年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责论文,文明建设论文,青少年论文,主体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4)03-0001-05

       毋庸置疑,青少年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不仅因为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力量,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因为青少年当下的生活方式及其改变,直接影响着对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为此,从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中,梳理和把握青少年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显然是必要的。

       (一)当今青少年是在物质条件十分充盈丰足下成长起来的。对于他们来说,“饥饿”只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古代”传说,营养过剩才是一种恼人的现实;“补丁”是一种效果奇异、炫酷的“混搭”方式。后来,他们果然仿效着在牛仔裤上磨出了一些褴褛的破边和破洞。许多人家乔迁之时会为无处放置孩子满橱满柜的玩具、衣物而发愁。许多人家的电冰箱、食品柜中,孩子喜欢的主食、零食竟然可以摆满一个小超市的柜台。总之,当今青少年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丰足程度、更新换代的频率,整体上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前辈,称之为前所未有,大概算不上夸大其辞。

       满橱满柜的玩具、衣物、用品等等的前身,往往就是埋藏在地下的矿藏,原本就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经由开采、加工、制造等一系列难免乌烟瘴气的流程,矿藏变成了青少年身上穿的、手中玩的、平日用的、甚至是嘴里吃的。物质条件的充盈和丰足是以对能源、资源的更多占有和消费,以更多的排放和更大的环境污染为前提的。这就必然意味着,在当今社会的各个年龄层次中,青少年对资源和能源的占有和消费是空前的,由此形成的排放和污染也是空前的。就此而言,对照前辈,说当今青少年是社会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当不为过。上海青年研究中心《生态文明与当代青年》(2013年上海青年发展报告)指出:“当代青年生活在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都市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依仗了大量的能量消耗,从青年的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能看到许多的浪费和高消耗问题。”①

       (二)青少年为能源、资源的高消耗提供了理由。“再苦不能苦孩子。”千百年来,这已经成为世代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于是,让孩子们(青少年)过上物质丰富的好日子,为人们努力发展经济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奋斗的目标和高高打出的旗号。改革开放砸碎了束缚社会生产力的种种枷锁后,人们铆足了劲,使社会经济变魔术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大发展,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毋庸讳言,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之下,在“GDP政治”急功近利的推动下,经济的大发展,必然意味着对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的、有时甚至是掠夺性的开发利用,也必然意味着超量的排放和空前的环境污染。

       (三)青少年养成了高度依赖资源和能源的生活习惯。在充盈和丰足的物质基础之上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早已习惯于丰衣足食的物质条件、花花绿绿的包装、食不厌精、一次性的生活方式了。时时可着心意地挑选和享受美食,与时俱进地穿戴上各种时尚行头,住进比父辈宽敞许多的居室,拥有一辆至少合资的轿车,某种意义上讲,这已成为当今很多青少年心目中个人日常生活的“标配”。拥有“标配”才算是跟上了趟,少了这些“标配”,大概就会被视为生活条件不好,甚至被上升为青年“民生问题”,引起网络热议和社会关注了。与此同时,日益频繁深化的境内外交流,又使青少年学会和习惯了种种“一次性”的生活方式。一言以蔽之,当今青少年早已习惯于在充盈丰足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中,挑挑拣拣着享受各种物质财富的生活方式。这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眼中的一种理所当然,一种天经地义。

       充盈和丰足,往往难免浪费。统计显示,近几年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②理论上讲,青少年基本上都知道浪费可耻,但事实上看,青少年已经成为浪费大军中重要的生力军。一项针对北京部分大学餐后剩菜剩饭情况的调查表明,倒掉的饭菜总量约为学生购买饭菜总量的三分之一。按全国大专以上在校生总数量2860万人(2009年底数据)计,大学生们每年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1]除了浪费粮食,青少年其他方面的浪费也很惊人,比如冲动消费添置的衣物,穿了一两次就束之高阁了。类似现象在许多青少年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总括起来说,当今青少年是在对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程度空前的基础上和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他们成长发展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对资源和能源远超前辈的消耗和占有,也如影随形地伴随着超量的污染物排放和对环境空前的污染。高能耗、高排放,恰恰是造成当下生态环境问题乃至生态危机的最为根本的因素之一。由此,客观上讲,当今青少年的生活历程和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问题乃至生态环境危机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呢?当今青少年在生态环境问题乃至生态环境危机形成和加剧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责任呢?

       当然,平心而论,在物质享受方面,曾经少不更事的青少年更多的只是“被满足”者。笔者曾在一篇短文中指出:“不同于前辈的是,‘小白菜’这一代人,其种种‘需要’的满足程度也许是前所未有的:长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父母就多方打探、深入研究,精心为他们构建好了‘维生素体系’;时尚潮层出不穷,大人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使他们的玩具库、文具库、衣橱中形成与时俱进的时尚品牌系列……‘小白菜’甚至还没想到、还来不及表达自己的‘需要’,无数的‘需要’便在他们不经意间充分地‘被满足’了。”[2]因此,青少年很大程度上是“被成为”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大户的。以此看来,很显然,青少年在生态环境问题乃至生态环境危机形成和加剧过程中的责任是一种无心之责。

       当今青少年高度关注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与当代青年》的调研发现,近9成上海青年认为,人类正在滥用、破坏自然环境。滥用、破坏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3]76.8%的青年认为生态安全问题与当代青年“很有关系,十分密切”,认为“关系不大”的占19.6%,认为“没关系”的占3.5%。[3]生态安全问题与当代青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比如,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方面,被访青年打分(0分表示“没有影响”,10分表示“影响非常大”)的平均得分高达8.81分。[3]这表明,面对自然环境被人为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等严峻的现实,青年对生态安全、生态平衡及其对自身的直接影响等问题高度关注和担忧。在被问及“优先发展经济”与“优先保护环境”价值两难的问题时,绝大多数青年群体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优先保护环境”,把环境保护放在发展之前更高的位置,反映青年人环保意识在增强。[3]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责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过往生态安全问题形成过程中的责任,二是在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面对生态安全问题,当今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在生态安全问题形成和加剧过程中的无心之责?如何看待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责任?

       (一)外推主要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及责任问题时,青年更多地把责任外推到了政府、职能部门身上。如在回答“您觉得以下哪些因素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要”时,青年选择最多的3项是:“环境法规、政策的制定”占46.1%,“严格执法”占33%,“环境教育”占9.5%。这些数据反映,广大青年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设定为政府,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在环境保护中应该起到主导性的作用。[3]44.3%的青年认为环保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与己无关。在问到“个体与政府在环保行动中的职责”时,青年认为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等方面,政府责任大于个人责任;而在“节约资源”、“绿色生活,环保选购”和“重复使用,多次利用”上,个人与政府责任基本一致。这表明在相当一部分青年的理念中,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责任在于政府。报告指出:“通过这几组数据,我们发现较多当代青年虽然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认为生态环保主要是政府的事,与老百姓关系不大。这种较强的政府依赖性使他们自身产生惰性,不利于其自身生态伦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3]

       把主要责任外推于政府,这体现出的不仅仅是较强的政府依赖性,也许还体现出了青年对责任的认识水平和担当意识水平的低下。

       (二)认同主体责任。从理论上看,青年对自身在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责任,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认同。受访青年中对“青年是推动上海生态文明发展的主体力量”的说法,表示“赞同”(“完全赞同”和“比较赞同”合计为“赞同”)的青年占80.9%,表示“说不清”的占12.6%,只有6.4%的青年表示“不赞同”(“不太赞同”和“完全不赞同”合计为“不赞同”)。[3]这说明,宏观上讲,青年认同自身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之责。

       (三)虚化个体责任。报告的调研没有设立关于青年检讨自己在生态安全问题形成过程中的无心之责的直接选项,但有些选项还是曲折体现出了青年的相关认知的。比如,62.7%的青年认为自己在参与环保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习惯了大量消耗资源所带来的便捷。这表明青年对自身的生活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这一事实有所认知。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认知,其中包含了一些十分珍稀的反躬自省的意识和勇气。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谈论自己在推动上海生态文明发展中的主体之责、主体作用的豪迈明显不同,青年对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责任的认识是有所保留、甚至有些虚化的。他们所认可的自己能够担当的责任,主要集中在“节约资源”、“绿色生活,环保选购”和“重复使用,多次利用”等具体的环保事务方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步行加一点,乘车减一点;楼梯加一点,电梯减一点;蔬菜加一点,荤腥减一点;手帕加一点,纸巾减一点;循环加一点,丢弃减一点……对“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灯”、“生活垃圾分类”、“随手关好水龙头”、“实施‘限塑令’”等,青年群体持赞同意见的高达88%,对于“无车日”和“购买碳排放额度”持赞同意见的可达65%。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在这些具体方面,青年认为个人与政府的责任基本一致,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应负主要责任。[3]

       与此同时,青年对自身责任还存在着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和问题。比如,在“虽然知道烤羊肉串污染环境,偶尔吃一下也无妨”的态度上,青年的认同度比较高。[3]面对现实诱惑,部分青年将个人享乐放在了第一位,而将践行自己的环保责任后移甚至虚化。再比如,青年对环保的时间投入有一个不过多占用个人时间的基本原则。在回答“践行生态生活,愿意为低碳环保多花多少时间”时,多数青年选择愿意为低碳环保多花时间,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应行为的频率却非常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青年在环保意识与行为上存在出入,表现为青年在环保行为上缺乏坚决执行力和常态化的环保行动。”还比如,青年都知道勤俭节约的意义,但现实生活中,不少青年依然大手大脚,浪费惊人。种种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和问题,体现的是青年对自己从小到大养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总体认同与固守。这事实上曲折地反映了青年的一种基本态度,那就是他们一定程度上虚化了自己在生态安全问题形成过程中的无心之责。

       总体上看,青年对自身在生态问题形成中的无心之责的认识和态度是模糊的,甚至是虚化、漠视的;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自己的主体之责、主体作用的认识是积极的。如何正确认识自身的责任,如何在践行环保责任的过程中实现知行统一,这是需要青年自身思量、社会监督的问题。

       客观上,青少年对能源资源被空前消耗、环境被空前污染有较高的“贡献率”。青少年应勇于正视这一客观事实。有这样的勇气,他们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担当,有作为。

       (一)反思无心之责。当下的生态安全问题是人们发展经济等行为的副产品,也是人们高能耗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副产品,因此,反思和检讨人们自身过往在生态安全问题形成过程中应负的责任,这应该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要求。反思和检讨不是为了追求责任,而是为了梳理人们30多年来超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历程,从中吸取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青少年应该以强烈的历史感,从自己客观上“被成为”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大户这一事实出发,从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入手,反躬自省,梳理物质丰足与对资源、能源巨量消耗之间的关系,反思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与环境污染、恶化之间的关系,检讨自己在生态安全问题形成过程中的种种无心之责。这正如在抱怨光线昏暗的同时扪心自问一样:我自己是不是在不经意间挡住了光线?

       反躬自省是一种优良的品质。缺少反躬自省的个人和民族,往往不能卸下历史的包袱,不能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快更好。比如,对“文革”中自己的所作所为,除了近年来有少数人对自己当年的疯狂表示道歉外,更多人却缺乏应有的反思和忏悔。他们只是把所有的责任一股脑儿全推给“文革”那个癫狂的时代。其实,离开了每一个人的参与,时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必要的反躬自省,也许就是当今社会中出现“老人变坏了”,或者“坏人变老了”一类丑恶现象的重要原因。“老人变坏了”或“坏人变老了”,势必都将严重阻滞我们民族前行的步伐。

       生态安全问题并非天灾,而是人祸,是人类自身未能妥善处理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眼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酿成的恶果。在此过程中,资源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都直接间接、大大小小地发挥了作用。青少年作为主要消费者之一,至少对生态安全问题之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这样的事实,青少年不能忽视,更不能避而不谈,只讲自己受到环境污染之苦的“债权”,却不谈自己对能耗和污染也有很高“贡献率”的“债务”。青少年只有善于反思自己的无心之责,才能更好地把准生态安全问题的由来与深层原因,才能不习惯性地把责任外推于政府、社会和他人,更好地履行主体之责。同时,当今青少年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春雨长大成人,应该在乐于反思、善于反思等方面做出表率,对一些缺乏反躬自省精神的前辈进行“文化反哺”。这是当今青少年的另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

       (二)优化生活方式。近年来,各类环保活动在青少年中轰轰烈烈展开。这当然是重要的,然而,环保宣传海报满城飞舞,往往只会造成新的能耗和污染;而抵御物质诱惑,真正按照低碳标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才是青少年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的正道。《生态文明与当代青年》指出:“在这个比较型需求日渐增长的年代,不少人受广告宣传和时尚的诱惑,购置了大量的衣物,频繁地更换手机、电脑等,唯恐落在时尚和友人的后面。而这一切正是造成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应该选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把我们对其他物种和地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范围内。”[4]日常生活消耗着几乎所有方面的资源和能源。只要人类生活持续着,这种消耗就会细水长流般绵绵不绝。同时,日常生活也在源源不断排放着各类废弃物,持续污染着环境。因此,日常生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青少年从优化日常生活方式入手,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落实到自己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拒绝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推动生活领域的资源循环与再生利用……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

       改变生活方式难免会使人面临种种不适甚至痛苦。然而,这既是当今青少年对自己在生态安全问题上无心之责的一种补课,更是当今青少年践行自己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之责、对自己的子孙负责的最为基础、最为扎实的方面。青少年必须以足够的担当意识,勇敢地面对而不是回避这些不适甚至痛苦。力戒娇骄二气,力戒挑挑拣拣,力戒虚荣浮夸,力戒铺张浪费,这是当今青少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担起主体之责的最实在、最基本的途径。

       收稿日期:2014-04-15

       注释:

      

      

      

      

      

      

       ①共青团上海市委:《生态文明与当代青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该报告调研样本总量为4500份,其中,面向在校学生发放850份、面向在职青年发放3200份、面向社区青少年发放450份。回收有效样本4209份,有效回收率为93.5%。文中数据和材料注明页码者,皆来自本报告。

       ②《中国每年浪费粮食价值2000亿 相当于2亿人一年口粮》,刊登于2013年1月23日《新闻晨报》。

标签:;  ;  ;  ;  ;  

无意责任与主体责任--关于青少年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思考_生态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