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罗豪

罗豪

贵阳中医学院2016级研究生 贵阳 550000

【摘要】 目的:观察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贵州省中医院骨科门诊符合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患者76例,将76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予常规药物治疗+腰背肌功能锻炼,观察组予常规药物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康复治疗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和O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患者VAS和ODI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背肌功能锻炼+常规药物治疗,对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有较好的疗效。

定义: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是指一组以下背、腰骶、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主观感觉,且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支持的下腰部疼痛总称[1]。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al low back pain, CNLBP)指NLBP时间在12周以上,无明显神经体征,脊柱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或退变程度较轻,不足以解释全部症状。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约占全部慢性腰痛患者的7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并消耗大量医疗资源[2]。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贵州省中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符合CNLBP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76例,其中男48例,女28例,年龄21~66岁,平均(44. 3士12. 6)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X线片、CT和M RI检查。纳入标准:①主诉症状为下腰痛,且持续疼痛3个月以上,体息后不缓解;②X线检查无骨折、滑脱等腰椎结构性改变;③ CT, M RI检查无腰椎椎间盘突出、椎体肿瘤、感染、脊髓病变等其他疾病。排除标准:①由特异性疾病引起的腰部疼痛;②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③既往接受其他治疗对本研究结果有影响。所有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方法: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序号,单数号为治疗组,双数号为对照组。

1.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士s”表示。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各评估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治疗:

观察组以非甾体抗炎镇痛口服对症治疗,治疗组以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口服外加腰背肌功能锻炼,飞燕式锻炼,患者取俯卧位,双手放于腰后,仰头抬胸离开床面,同时双下肢尽量后伸抬离床面。五点支撑锻炼,患者仰卧的同时双上肢屈肘 双下肢屈膝,用头,双肘和双足五点作为支撑点,用力把腰部抬离床面。以上方法早、中、晚各练一次,每次20个。

疗效评价方法: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康复治疗疗效。

2结果

2.1治疗12w后,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前后患者VAS和ODI评分改变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VAS评分显著降低(P < 0. 05 )。同样,ODI指数也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和ODI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和ODI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和ODI评分对比

3讨论

既往研究认为NLBP的常见病因有椎间盘源性[3]、关节突源性[4]、肌肉韧带源性、骨骼关节源性,社会心理因素等。骼骼关节的结构特点,既是承重关节又能产生微动。慢性劳损、退行性变等造成肌肉平衡失调使得双侧骼骼关节受力不均,在致病因素反复刺激下,使骼骼关节及周围结构的稳定性发生变化,产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释放出炎性介质,刺激周围神经传导,产生疼痛症状。骨骼周围的肌肉和韧带是维持腰椎稳定的重要结构,伴随年龄增长、慢性劳损、职业体位等,脊椎旁肌肉、韧带的慢性劳损,导致肌肉痉挛缺血、韧带损伤,腰椎的生物力学结构改变,引发急、慢性腰痛。腰部肌肉力量的下降不利于腰部炎性物质的消除,导致肌筋膜的炎性反应扩散。因此,强大的腰部肌肉力量对脊柱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研研究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加于腰背肌功能锻炼,改善患者症状,同时降低腰痛再复发的频率,结果显示疗效显著。治疗后36例患者的VAS和ODI评估均得到显著的改善。腰背肌锻炼可以训练人体肌体的稳定系统,从而有效稳定从而有效刺激局部稳定肌机械感受器,促使局部核心稳定肌群及相关神经组织功能提高,有助于激活脊柱深层稳定肌,重建正常肌肉运动控制模式,增强脊柱稳定性,促使躯干局部稳定肌以及肌肉感觉运动控制能力正常化[5]。长期通过腰背肌运动训练可逐步恢复腰背肌的柔韧性,改变腰部肌肉与骨关节相对位置及力学关系,提高腰椎稳定性并预防复发。因此,长期坚持腰部核心稳定肌群的训练有助于腰痛的预防和复发,能更好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及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Comachio J, Magalhaes MO, Burke TN, et al. Efficaey of acupunctur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i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trials,2015,16 (1):1-7.

[2] 郭险峰,关骅.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治疗(上)[J].中国医刊,2010,45(04):6-10.

[3]Schwarzer AC,Aprill CN Derby R,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internal disc disrup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J].Spine,1995,20(17) :1878-1883.

[4]Schwarzer AC,Aprill CN.Derby R,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Pain Stemming from the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s: is the Lumbar Facet Syndrome a Clinical Entity? [J].Spine.1994.19(10):1132-1137

[5]曾勇,邹佳华,邓光锐,朱文胜,周捷,张征,龚长志,李从元.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252-253.

论文作者:罗豪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  ;  ;  ;  ;  ;  ;  ;  

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罗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