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当涂县杨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素分析论文_万才宇

 万才宇

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宁芜地区在构造上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个中生代断陷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带内,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矿带内重要的火山盆地之一。本文通过对杨庄玢岩铁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研究,进一步充实区域地质找矿工作,为宁芜地区下一步找矿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玢岩铁矿;地质特征;宁芜地区

0 引言

宁芜地区是我国陆相火山作用比较发育的典型地区,在构造上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个中生代断陷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带内,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矿带内重要的火山盆地之一。杨庄铁矿为宁芜地区典型的玢岩铁矿。本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介绍,并研究其成因。

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大地构造单元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安庆凹断褶束。矿区位于宁芜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南段钟姑山矿田内。钟姑山矿田为一复式背斜,区域构造轴线呈NNE向,断裂构造主要发育NNE向和NWW向两组,后者切割前者。

区域内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芜湖—安庆地层小区。地表广泛分布第四系地层,前第四系地层出露零星,主要在查区北部零星出露侏罗系下统象山群(J1-2xn)长石石英砂岩及三叠系中统黄马青组(T2h)砂质泥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等,三叠系中统徐家山组(T2x)及白垩系下统姑山组(K1g)被第四系地层覆盖。

区域内褶皱构造主要表现为印支期形成的钟姑山复背斜,其轴向为北北东向~北东向,长5~7千米,由多个次级小褶皱组成,主要有钟姑山背斜,白象山背斜,观音山长岭背斜,向阳向斜等组成。

区域内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与褶皱轴向一致的NNE向断裂和与褶皱轴向近于垂直的NWW向断裂,北北东向断裂带宽约500米,为压性断层,为主要导浆构造,背斜核部被闪长(玢)岩占据。NWW向断裂往往把NNE 向断裂错断,说明NWW向断裂明显晚于NNE向,属张扭性右行平移断裂。区域构造特征主要是受近东西向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且以燕山晚期中性—中偏基性闪长(玢)岩、辉石闪长(玢)岩为主,以及与之同源、同期的安山质火山杂岩、浅成-超浅成侵入岩-次火山岩。

2 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浅表均为第四系地层覆盖。根据钻孔资料,矿区内隐伏的前第四系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统徐家山组(T2x)、黄马青组(T2h)、侏罗系中下统象山群(J1-2xn)、白垩系下统广德组(K1g)及第三系中新统洞玄观组(N1d)。现自老至新进行分述。

2.1.1 三叠系(T)

三叠系中统徐家山组(T2x):

地表未见出露,由钻孔揭露,分布于黄马青组之下。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灰绿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青灰色,灰白色白云质灰岩、灰岩及石膏凸镜体,或呈互层产出。产状较平缓,岩石相变较大。为一套咸化瀉湖相沉积,厚度约200m 。该层是矿区主要的含矿层位。

三叠系中统黄马青组(T2h):

地表为第四系地层覆盖,由钻孔揭露,分布在整个矿区内。地层产状较平缓,为一套陆相河湖相沉积,厚度约650m,与下伏徐家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该组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下部为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夹青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岩石中普遍含钙质和白云母,具低角度交错层理;上部为暗灰紫红色,青灰,灰白色细砂岩,粉砂岩。

上段: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薄层浅灰色粉砂质粘土岩,交错层理发育,富含白云母碎片及同生灰砾岩。

2.1.2 侏罗系(J)

侏罗系中下统象山群(J1-2xn):以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底部有底砾岩,夹富含植物化石的碳质页岩及煤线,为陆相碎屑岩建造。厚度大于 500m,与黄麻青组砂页岩呈假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

2.1.3 白垩系(K)

白垩系下统广德组(K1g):上部安山质熔岩及火山角砾岩组成,其间夹火山沉积岩薄层,厚度大于185m;下部为紫红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底部有闪长(玢)岩、铁矿及其它成份角砾,厚约200m。

2.1.4 第三系(N)

第三系中新统洞玄观组(N1d):下部为灰黄、黄绿色砾岩、砂砾岩,夹含砾岩屑砂岩,厚19m;中部为灰绿、棕灰、灰白色粉砂岩,含砾岩屑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厚10m;上部为棕黄、浅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泥岩,厚23m。

2.1.5 第四系(Q)

全新统芜湖组(Q4w):分布在矿区全区内,分上、中,下三段,上段:以灰黑色,褐灰色粘土、砂质亚粘土为主;中段:为灰黑色泥质粉细砂;下段为砂砾石及卵石层。厚度50-70米。

2.2 构造

矿区位于宁芜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南段钟姑山矿田内。钟姑山矿田位于一复式背斜内,区域构造轴线呈NNE向。

矿区褶皱构造主要为向阳向斜,属钟姑山复背斜的次一级褶皱,为钟姑山背斜、观音山长岭背斜之间的一宽缓短轴向斜。向斜轴向与观音山长岭背斜基本一致。核部地层为三叠系中统黄马青组(T2h)和徐家山组(T2x),分布在全矿区范围内。该向斜为矿区控矿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主要表现为层间裂隙,其中黄马青组砂页岩裂隙发育,有些裂隙被磁铁矿、镜铁矿-赤铁矿、辉绿岩脉、方解石细脉充填。徐家山组粉砂岩、白云质灰岩、灰岩裂隙也较发育,且局部岩石比较破碎。在一些裂隙中有磁铁矿、闪长(玢)岩脉、石膏、方解石细脉充填。

2.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较发育,但全为第四系地层覆盖。经钻孔揭露,区内在-400以下见闪长(玢)岩、辉石闪长(玢)岩及辉绿岩岩脉。

闪长(玢)岩:灰-灰白色,细粒结构、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斜长石为主,呈半自形板状,粒度0.5-1mm,含量约85%,暗色矿物以角闪石为主,含少量辉石、黑云母等,含量约占5-10%,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榍石等。岩石局部钠长石化、高岭土化。

辉石闪长(玢)岩:深灰色-灰色,细粒结构、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斜长石为主,呈半自形板状,含量约占80%左右,暗色矿物以角闪石和普通辉石为主,含量约占15%左右,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榍石等。

辉绿岩脉:为脉岩,穿插在徐家山组粉砂岩、灰岩和黄马青组砂页岩及辉石闪长(玢)岩中,脉宽5-15m。通过对该区岩体岩石化学成分研究表明,闪长(玢)岩、辉石闪长(玢)岩均属正常系列,且两侵入岩之间未见穿插关系,结构、构造相同,副矿物种类相同、含量相近。岩石化学全分析结果表明,除辉石闪长(玢)岩中的CaO,SO3明显偏高外,其他成分含量相近,说明两者是同期、同源产物,同为成矿母岩。辉石闪长(玢)岩中CaO、SO3含量偏高是因为闪长岩浆与膏盐层同化混染的结果。区内岩体属于钟山矿田岩基的一部份,其产状受褶皱和断裂构造的控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呈岩钟状、岩株状产出。

2.4 蚀变与矿化

区内变质作用以热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为主,偶见动力变质作用。热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矿化带上部徐家山组(T2x)和黄马青组(T2h)中,表现为长石、石英重结晶,出现硅化、角岩化、大理岩化,使岩石退色组成浅色蚀变带,其中矿体附近常见长英质角岩,绢云母角岩,远离矿体则以硅化为主。

岩体与徐家山组接触带以接触交代变质为主。首先产生矽卡岩化,进一步被后期热液交代,出现方柱石化、阳起石化、硬石膏化、透辉石化、透闪石化、绿泥石化、金云母化和磁铁矿化,形成深色蚀变带。本蚀变带也是矿区主要含矿带。方柱石、阳起石、硬石膏、透辉石、金云母与磁铁 矿化关系密切,常出现于近矿围岩中或矿体的夹石中,其中方柱石、阳起石、硬石膏、绿泥石、黑云母为铁矿石中的主要脉石矿物。以脉石矿物出现的方柱石往往有粗大的晶体,而在围岩中一般为粒状集合体。

近矿闪长(玢)岩,辉石闪长(玢)岩,产生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钠长石化等蚀变,形成含矿带下部的浅色蚀变带。

碳酸盐化在整个热液期至表生期均有,方解石细脉穿插于各类岩石中,或交代长石等矿物,硬石膏(或石膏)在上述三个蚀变带中均较发育。

3 矿体特征

3.1 矿体规模、形态及赋存部位

矿区内共圈定14个磁铁矿矿体,矿体主要赋存在闪长(玢)岩、辉石闪长(玢)岩岩体与三叠系中统徐家山组(T2x)白云质灰岩、钙质粉细砂岩的接触带及其附近,其中一部分产在闪长(玢)岩体的顶部及边部,但以产在接触带矿体为主。矿体产出部位稳定,连续性好,规模大,呈似层状、凸镜状。产状受向斜构造转折端控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整体走向312°左右,倾向南西,控矿构造受岩体控制,本矿区闪长(玢)岩在北、东、西三侧向上凸起,矿体产在岩体由浅向深、产状由陡变缓处,尤其是岩体凹部矿体变厚。

矿区主矿体位于矿区南西部,矿体长约1660m,宽790m,最大见矿厚度121.65m,最小见矿厚度为2.41m,赋矿标高为-355—-1014.2m。矿体最高品位为TFe:59.02%,最低品位为TFe:4.05%。矿体整体走向为北西向,倾向南西,矿体形态总体呈似层状,局部呈倒钟状。矿体赋存在闪长(玢)岩岩体与徐家山组白云质灰岩、灰岩、钙质粉细砂岩接触带中。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受岩体控制,呈似层状,矿体中心附近产状较陡,远离矿体中心产状较平缓。在岩体产状由陡变缓、由浅变深处矿体厚度变大,

3.2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

矿石呈铁黑色、灰黑色,细~粗粒粒状它形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等,块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斑杂状构造。

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含少量(假像)赤铁矿、黄铁矿、菱铁矿。

磁铁矿:钢灰色、灰黑色及黑色,呈它形~半自形晶粒状镶嵌结构,或呈浸染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之间,粒径0.01-0.8mm,大多在0.02-0.2mm之间,大于0.1mm者,大都呈半自形,小于0.1mm者呈他形,集合体呈团块状,有的磁铁矿集合体含有石膏、黑云母残余,有的具有内部环带构造,常被赤铁矿交代呈残余,含量30~75%。

赤铁矿:铁黑色、钢灰色,常呈他形粒状,针状,鳞片状,纤维状集合体沿磁铁矿边部交代分布,部份呈磁铁矿假象,粒径在0.03mm左右,含量在5-10%左右。

黄铁矿:黄白色~浅黄绿色,呈他形-半自形粒状,不规则状分布于磁铁矿之间,或包于磁铁矿内,粒径在0.1mm左右,含量≤1%。

菱铁矿:灰色、浅褐色,呈他形粒状,或黑云母叶片状假象,分布于磁铁矿之间,有的内部包有0.01-0.05的细小磁铁矿,粒径一般≤0.1mm,含量≤1%。

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黑云母、硬石膏,透辉石,方柱石,其次为方解石、绿泥石,阳起石及微量磷灰石、绿高岭石等。

石英:无色~白色,透明,呈他形显微粒状镶嵌,或分布于磁铁矿晶隙中,集合体内常含黑云母残余,有的颗粒内包裹磁铁矿,粒径0.05-0.2mm,含量5-10%左右。

黑云母:黑褐色、黑绿色,呈鳞片状、叶片状,片径大多在0.1-1mm之间,有的被石英、磁铁矿、菱铁矿、方解石及绿泥石交代呈细小残余,有的被硬石膏包裹,含量约5%左右。

硬石膏: 浅灰色,无色透明,微带紫色,呈他形粒状,大多被磁铁矿交代呈残余,有的可被不规则石英沿边缘,双晶缝交代,有的颗粒内常包含有磁铁矿,黑云母,磷灰石。粒径在0.1-1mm之间,含量约5-10%左右。

方解石:灰白色、浅灰色,呈他形粒状,不规则状分布于磁铁矿之间,并具有交代石英现象,有的内部包含有磁铁矿。粒径在0.05-0.5mm之间,含量约5%左右。

绿泥石:灰绿色,呈鳞片状,由黑云母蚀变而成,其集合体中可见黑云母残余,分布不均匀,含量0~5%。

磷灰石:无色,呈自形-半自形柱状,大多包于硬石膏内,粒径0.02-0.1mm之间,含量≤5%。

绿高岭石:呈显微鳞片状,集合体沿钾长石边部,解理,晶隙等部位交代分布。 粒径一般≤0.01mm,含量≤1%。

3.3 矿石类型

(1)矿石自然类型基本可分为块状黑云母磁铁矿矿石、块状硬石膏磁铁矿矿石、稠密浸染状硬石膏磁铁矿矿石、稠密浸染状黑云母磁铁矿矿石、稠密浸染状方解石磁铁矿矿石、浸染状硬石膏磁铁矿矿石、浸染状方解石磁铁矿矿石。

(2)矿石工业类型为需选弱—强磁性铁矿石。

4 矿体成因及结论

1、通过对矿区内矿体的赋存分布特征分析,本矿床应属典型的玢岩型高-中温气液充填为主的充填—接触交代型铁矿床。

2、其成因为在闪长岩浆上侵过程中,由岩浆中逸出的气体,与徐家山组的钙质粉砂岩,白云质灰岩,灰岩产生交代变质作用,形成方柱石,透辉石矽卡岩,以及钠长石化、阳起石化、透辉石化、石膏化、绿泥石化、角岩化,由岩浆携带的成矿物质,经热液交代作用,含矿热液在构造-热液蚀变岩带中交代、充填、富积,此为矿化的主要阶段。此后,又经历了后期热液活动的进一步叠加改造使磁铁矿进一步富积。

3、磁异常和热液蚀变带是本类矿床的主要指示性标志,而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及接触带构造是寻找此类铁矿的有利地段。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安徽省当涂县杨庄矿区铁矿普查地质报告[R].2007.

[2]常印佛,刘湘培,吴言昌.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论文作者:万才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8

标签:;  ;  ;  ;  ;  ;  ;  ;  

安徽省当涂县杨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素分析论文_万才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