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_张培 金晓艳 郭韦维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_张培 金晓艳 郭韦维

张培 金晓艳 郭韦维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233000)

【摘要】随着医疗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程序中的有创性操作不断增加,这无形中增加了由血液暴露引起的血缘性疾病的机会。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传染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疾病的重要途径。被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趁机接种到受伤者体内[1]。中国2003年调查报告,80.6%的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健康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针刺伤所致[2]。我们必须强化安全意识,严谨操作,避免针刺伤。本文旨在引起护理人员重视针刺伤的危害,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发生针刺伤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针刺伤 护理人员 操作 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139-02

1 绪论

1.1 引言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者80 %~90 %是由针刺伤所至,而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 %。我国是肝炎的高发区,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已有1.3亿,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3]。因此,中国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状况也十分严峻。

2 定义

针刺伤是一种由医疗利器(如: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会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而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的重要途径。

3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3.1 人为原因

3.1.1 护理人员方面

技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未严格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技术不熟练,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如(1)拔针时不小心被针刺伤;(2)分离针头时不小心被针刺伤;(3)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不小心被针刺伤;(4)针头用完盖帽时不小心被针刺伤。

防范意识淡薄,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差:操作后锐器放置不当,操作后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时,双手对接针头及针帽,违反操作程序,抽血时不戴乳胶手套,使用后锐器不及时收集到锐器收集盒内等等。

3.1.2 病人方面

病人抢救时;病人需要抢救时,医护人员精神紧张,忙碌且所需药品、治疗过多易发生针刺伤。

病人不合作:病人会因心情或疾病的原因表现躁动从而不配合治疗,在给这些病人进行操作时,如果缺少必要的协作会使发生针刺伤的几率增加。因此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操作时应提前取得必要的解释说明取得合作。

3.1.3 医院方面

管理层管理意识淡薄:虽然制定有关管理及防护制度,但是,在执行力上相对较差,对护理人员的岗前教育不到位,如怕增加医疗成本,极少提供防护物品,平时只注重医护理质量及优质服务,忽视了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的实施。

3.2 环境原因

光线昏暗:做各种操作时光线不理想是导致被针刺伤的客观原因,会增加针刺伤的频率和危险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操作空间拥挤:由于医院条件的限制,病房空间有限,又加上病人、实习生、进修生多,导致操作空间拥挤。另外,人员拥挤,声音嘈杂,致使护理人员操作时注意力分散。这些也是造成针刺伤的重要原因。

4 预防发生针刺伤的措施

4.1 增强防护意识

加强护理人员普及性预防教育,提高职业安全意识是有效降低职业感染关键。

4.2 戴手套

尽量在操作时戴手套,这样就避免了操作者的手与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的物质接触,其目的是双重性的,既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了病人。

4.3 严格操作规程

在使用器械时,始终不让指尖触及针头,同时确保没有人紧挨在操作者的前后左右,或操作者在经过的路上没有其他人;抢救病人时拿着带针头的注射器要大声提醒周围的人躲开;不要随便把器械交给其他人,严格按着标准的操作程序执行,保持精力高度集中。

4.4 及时回收用过的注射器

用过的注射器应该立即放进防刺穿、防漏的医疗垃圾收集箱中。不要将针放入已经过满的收集箱中,相关工作完成后再脱去手套,脱掉手套后立即洗手。

4.5 安全使用锐器

禁止回套针帽,用过的注射器针头不要再使用,当给意识不清的病人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锐器均为一次性,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使用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如自动套帽的静脉导管、注射器等。

4.6 严格污物处理

对医疗中使用过的针头、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污染物,要指定专人回收。回收时要戴手套,对污染物的处理要按规定执行。

4.7 注意操作环境

注意环境对操作者的影响,操作环镜保持光线充足,操作区域整洁、宽敞、温度适宜。

4.8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始终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工作,这是确保实习护生安全护理的根本保证。

4.9 明确针刺后的应对措施

针刺伤后正确的应对措施是:针刺伤后应立即处理伤口,若明确被感染病人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应立即采取注射疫苗等治疗措施,并随访观察,做到早期预防。

4.10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病人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5 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

发生针刺伤时:(1)迅速挤压针刺点,使之出血。(2)用肥皂和温水彻底冲洗针刺部位。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3)刺伤后及时告诉上级领导或直接领导。(4)取得原病人的血标本[7]。(5)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对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80.15%的护士在针刺伤后发生心理障碍,因此对不幸发生针刺伤的护士应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护士也应以积极的心态寻找受伤后的心理支持,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4]。

6 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的针刺伤屡有发生,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任南,吕一欣,等.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25526.

[2]于荔梅.做好职业暴露防护利己利家利社会[J].护理资讯,2005,1 0(2):2.

[3]葛建文,郑玲.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临床误诊误治,2004,12(17):897-899.

[4]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0(3):204.

论文作者:张培 金晓艳 郭韦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5

标签:;  ;  ;  ;  ;  ;  ;  ;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_张培 金晓艳 郭韦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