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与个体社会互动建设的理论路径_经济学论文

新自由主义与个体社会互动建设的理论路径_经济学论文

新自由主义辨析与个体—社会互构的理论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主义论文,路径论文,个体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论

新自由主义是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思想的现代发展,而其理论思维的哲学根基是文艺复兴以来一直为欧美社会弘扬的个人本位与自由思想。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的西方社会进程与自由主义理论是互为表里的,并因其自由思想对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欧洲共同体主义价值观缺陷的弥补而显示出它对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促进作用。然而,新自由主义对“互主体”价值前提的放弃与理论偏激却最终导致了它在哲理上难以自圆,并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引起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多重矛盾的加剧。

与共同体主义(communitarian)的互主体或类主体思维相比,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显著之处是基于“我”向思维的对自我价值、个人权利的重视和对个体主体、自由精神的推崇。笛卡儿、洛克、卢梭、康德、罗尔斯是其旗帜性代表。在个人本位主义思潮影响下,个人主义、主体优先权、自主倾向和把对象客体化等思想成为西方近现代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这种个体本位思想体现在工业化、现代化实践中,一方面推动了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把对象客体化而形成了对整个弱要素利益的过度损害,即作为强要素的资本把资源环境和普通劳工均当作利用、制服的客体对象,以最大化地实现资本所有者的主体性利益,在全球格局中形成了欧洲中心主义、美国中心主义的轮流膨胀。由于个人本位与自由主义放弃了社会整体发展、普遍联系是个体发展的永恒基础这一前置(约束)条件,在近现代工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结果造成了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与严重的阶级对立。凯恩斯针对自由放任造成的严重后果提出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弥补了自由主义理论的部分价值观缺陷,部分改进了自由主义经济制度。然而,凯恩斯主义并没有在根本上动摇自由主义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随着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一些经济学家就现象说现象,将其归结为国家干预过度。在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基础上产生的新自由主义重登美英等国经济学的历史舞台。

二、新自由主义理论的现实思考

建立于个人本位价值观基础上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其倡导的产权明晰、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念对于封建经济的革命作用与对于经济主体积极性的调动、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科技资源的共享,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是其理论能够在一个期间占据主流地位的原因。然而,近代主体性与自由思想过分突出了人在世界的中心地位,破坏了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平等、和谐关系;而自由主义经济制度事实上赋予了强势阶层更多的机会利益,从而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事实上,全球化过程一直深受国际垄断资本势力的控制,美国则在推行新自由主义过程中在贸易、环保、人权等方面实行双重“自由”标准,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对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高度警觉与关注。

1.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推广运用引起了国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矛盾的扩大

新自由主义“我向”思维所包含的个人主义、主体优先权和把对象客体化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主体在追求自由——效用最大化过程中对对象利益的忽视与损害。目前,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已经给许多国家造成了危害。国际上的新自由主义重灾区有三个:一是俄罗斯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快速私有化原则的推进下,出现了腐败性资产掠夺带来的贫富差距急剧扩大与不公道。二是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在金融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影响下,泰国过早、过度地开放金融市场,撤掉了所有自我保护的屏障,结果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并最终引发亚洲金融危机。三是拉美国家。拉美国家多年来一直是美国推行新自由主义的试验场,最近的例子是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动荡的连锁反应。

由于新自由主义存在明显的追求主体利益的当期化倾向并把经济增长的大量“负外部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加重了生态资源毁灭的可能性。从1970年到1995年,全球环境指数下降了约30%,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10%,海水动物的数量减少约35%,淡水动物和哺乳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45%。2003年,北冰洋冰层由1980年的4.88米下降到2.75米,南极臭氧层空洞扩大到空前的2700万平方公里。①这些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威胁到了人类自身命与种的存续。“唯人主义把人类置于中心的位置,按照人的要求来安排世界,表面上看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的自由。但事实上,人与世界之自由关系的损害最终必将损害人自身的自由发展,因为自我创造的过程总是受制于人与世界的关系。”②

2.实行新自由主义对于不同发展状况的国家而言存在不同的收益与成本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位差,他们实际得到的交易惠利常常存在显著差异。③发达国家处于比较高的经济位势,全球化成为他们进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内生动力,新自由主义成为最符合国际资本利益扩张需要的理论解释。而大量发展中国家,常常在一种外生强制与利益诱致的复杂环境中面对与接受着全球化进程的,常常会为实施新自由主义付出昂贵代价。新自由主义倡导经济自由化、全球一体化的理论机理是通过资源的全球配置,使生产要素跨国界地流向最有效率的组织,资源的重新配置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内生现象。然而,在这种合乎逻辑的自由化、全球化理论背后,实际上深藏着国家利益与矛盾。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能的使用、消耗和转化行为。发达国家因其在经济上具有先发优势,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总体上表现为资源输入,能够以占世界20%的人口,消耗占世界近80%的能源。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突飞猛进式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以不断地吸取外部资源特别是落后国家的经济资源为条件的。而发展中国家,因其经济技术落后,在国际贸易中表现为资源型的初级产品输出,经济发展中的内能消耗与补充主要限于国内解决。所以,发展中国家会遇到严重的资源承载力约束,而发达国家所受约束要小得多。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与能源的不断使用,不能再做功的无用能——熵是累增的。为了平衡熵增机制,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和经济上游地位,通过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以及熵扩散等负外部性输出行为,维持了发达国家内部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发展位势与约束条件差异为发达国家与国际垄断资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新自由主义对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更加“自由”。

事实上,自由化、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始终体现着国际垄断资本的先发优势利益。当全球化进程受阻时,工业化先发国家总会推出全球战略甚至不惜谋求军事战略和诉诸武力来达到次终极的经济利益目标,经济利益一次次地演变为政治和军事行动。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新兴科学技术发展与文明演化,西方工业化国家通过明火执仗的直接军事占领和政权控制方式来取得外部资源的国际社会信誉成本日益增大,所以通过在全球建立、推行并运用新自由主义经济策略来降低交易门槛,取得世界资源,便成为美国在改变了的全球环境中采取的新战略。新自由主义理论则成为这种新国际背景中的最有利的理论工具。

3.基于近代主体性的新自由主义之自由是选择性自由而非广谱性自由

这种选择的准则是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优先的国家(主体性)利益。美国政府通过建立自由经济与社会制度,不仅吸引了大量的高级人才,而且吸引了更多的外部资源。如美国政府把石油资源列为长期战略资源,限制国内石油开采,却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为了控制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美国不惜投入巨资,对中东国家进行渗透性控制,甚至不惜诉诸武力。美国的中东石油资源战略成为新自由主义“三化”理论的实践范例。

推而广之,自二战以来,美国推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自由主义国际经济战略。包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绿色革命、9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21世纪初推出的全球一体化攻略等。绿色革命运动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推广其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种子等商品起到了十分有利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过度的施用化肥、农药,却造成了印度、巴西等国家农业土壤的严重板结,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④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美国为首推行的金融自由化以及今天的全球化攻略,均首先是基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高经济位势使他们能够推行这些战略并使他们首先获益,却给许多发展中国家留下灾难。因此,新自由主义理论的现实运用存在着一系列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强势主体性利益导致的对弱要素利益的损害,全球化、自由化对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产生的不同成本与收益,以及新自由主义的选择性自由等,均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重要事实。盲目推崇新自由主义,失去理论警觉,会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陷入被动。

三、对我国一些不和谐社会发展现象的理论反思

新自由主义在现实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根源于新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体本位观。这种本位观强调的个体主体性利益与国际垄断资本和美国的强势美元、强权政治的结合,发展成为损害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严重现实。我国改革开放之始,适是美国新自由主义上风之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我国经济理论界的影响渐行渐深。在我国,由于经济位势较低的原因,新自由主义理论与国内强势主体的利益结合,首先或主要不是表现为对他国利益的损害,而是主要对本国弱要素利益的损害,并由此引起了一些严重的宏观经济社会问题。通过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反思,可以使我们明白新自由主义可能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造成的危害程度,并推进我们的经济学理论创新。

1.在微观组织方面,形成了不公平的要素使用权交易模式与成本型竞争力路径依赖

新自由主义以追求主体自身偏好满足的最大化效用为目标,而由于垄断、稀缺、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复杂影响,不同要素所有者在同一组织中的地位往往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得在同一的自由契约制度环境中,对不同要素所有者利益构成不一致的损益影响,形成事实上的要素使用权不公平交易。在我国企业内部的要素使用权交易中,突出表现为资本对劳动交易的不公平——大量企业通过压低普通劳工工资来形成或增加资本收益。在企业外部交易中,则突出表现为企业对环境(公共产权)的不公平交易——大量企业通过损害环境的方式来降低企业成本、增加资本收益。这种由强要素压低弱要素价格形成的强势主体(资本)收益,实际上是转移分配了一部分弱要素的利益,其企业效率并非是真正的“生产率”,而是“分配率”,是对普通劳工与公共(环境)利益的一种剥夺。

由于通过压低普通劳工工资与减少对环境保护费用的支付等而形成或扩大企业效率与资本收益的途径,比基于要素创新的企业竞争力模式具有更低的仿造门槛,对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不利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部分是以一般劳工的劳动力低价和环境核算低价这样两个不公平交易合约为基础的。以制造业工人工资比较为例。2004年,我国制造业工人工资约为发达国家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的二十分之一,东南亚国家的十分之一,东欧国家的五分之一,肯尼亚、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的二分之一。⑤我国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准非常低,显示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要素使用权不公平交易的显著特征。为什么中国能够以异乎寻常的低价格向全世界推销制造业产品?其原因就在于极度低下的实际工资水准。而低下的实际工资水平又导致普通劳工对人力资本积累与培养失去能力与积极性,组织粘性减弱,要素在组织间的被动重组和流动性机率增加,这对专门知识生产与专业化人力资本培养十分不利,从而反过来影响我国企业劳工素质的提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相对工资水平反而显得不低。贸易竞争力指数(NTB)、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等研究均发现,我国企业的这种低成本—低价格的工业化模式,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正在呈减弱态势。许多企业通过压低普通劳工工资与损害环境而取得的出口优势事实上并没有转化为利润优势,而不断增多的反倾销诉讼和遭遇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表明了这种以弱要素利益损害为特征的要素使用权交易模式正面临日益强大的外部强制机制的约束。

2.在发展战略上形成末端治理型发展路径

开端治理与末端治理是两种不同发展战略类型。开端治理的哲学理念体现的就是天人合一观和把对方也当作主体来看待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末端治理型发展战略在哲学观上强调个体优先权,尤其是强调强势集团利益,把对方当作客体来对待和制服,甚至大量的经济发展以弱要素利益牺牲为代价。我国正在日益明显地经受着由这种发展方式带来的严重的资源、环境方面的不可持续性后果。

由于先发优势和人口稀少等原因,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通过从发展中国家吸取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与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开创了末端治理式的近现代工业化发展路径,并取得了迄今为止的以资源、环境和大量殖民地国家、发展中国家利益牺牲为代价的阶段性成功。但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它的先发优势的工业化背景和相对宽松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是使它取得该阶段胜利并支持新自由主义理论与末端治理发展模式的关键条件。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背景却大为不同。因其经济位势低,向系统外部特别是向发达国家吸取经济资源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中国不可能在美国式的基于个人本位的末端治理的经济发展路径上获得真正成功,统筹发展与开端治理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尤其深远。然而,由于受新自由主义理论以及一些行政官员政绩偏好(另一种强势主体利益)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末端治理型工业化路径模式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拼资源、拼环境、极力压低劳工工资,经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局部尖锐。末端治理的发展方式如果不能够得到彻底改变,中国可能将失去长期竞争力。

3.在宏观环境方面,引起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矛盾

由于强势主体利益导致的要素间不公平交易,由于末端治理型发展战略的施行,我国的宏观环境中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深刻警觉的严重问题:危险的基尼系数(0.458),风险极大的外贸依存度(0.80),过低的居民消费率(0.382),名列世界前茅的居民储蓄率(0.51),这些宏观经济现象与不公平的要素使用权交易模式存在着密切的内生联系。由于分配型要素使用权交易以支付低工资为特征,工资与利润的差距引起了贫富差距扩大,基尼系数升高。而劳动收益低下则反而引起消费率下降,保守性储蓄增强。居民消费率低则导致内需不足,便转求外销,又复导致经济外倾度过分加大。2003年以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一直维持在60%以上的高位。外贸依存度升高,大家拼出口,在同一个层次形成过度竞争,形成了内外贸之间的恶性循环。外贸依存度升高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动性减弱,便利于国际垄断资本对我国企业的控制。而贫富差距扩大则容易引起要素间的利益互损性压力传递和负外部性转移,对生态环境构成进一步的不利影响。可见,以追求主体最大化效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终将导致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而难以贯彻到底。

由于追求强势主体利益,对弱势群体利益失却照顾,我国一些地区正在形成经济贫困加生态贫困的广义贫困。2005年,我国的公共医疗供给状况在国际上19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四。近几年,一般企业员工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改善很慢,一批人的实际生活与收入水平还有所降低,2004年我国贫困人口数(年收入637元以下者)出现反弹,较2003年增加了80万。⑥由于收入低、医疗费用高,许多农民有病求医难。在医疗技术如此发达、市场供给如此丰富的今天,公共福利和基本民生矛盾如此突出,令人堪忧。专家保守估计,改革开放至2002年,有关部门少支付农民土地征用款高达2万亿。⑦新自由主义在个人本位价值观基础上建立的“三化”理论正在导致我国的发展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如果这种发展模式与主流理论不能够得到有效修正,必将对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产生日益严重的不利影响。

四、“个体—社会”互构:一种人本经济学理论路径探索

新自由主义建立的哲学基础——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的主流是个人本位的,这种价值观是对于个体自由与产权权益的尊重,其缺陷则是在追求主体自身最大自由与最大效用的过程中对对象利益尤其是弱势者利益的忽视与侵害,从而使得这种本位观所赋予的个体自由与产权权益尊重的优点常常出现“选择性利用”的情形,而难以实现整体化、普遍化的权益尊重与自由发展。修正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基础与理论缺陷,是我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避免政府管理失当、实现各经济主体的均衡利益与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任务。

其实,西方的“主义”并不一边倒。在个人本位价值观与自由主义精神光大的同时,继承古希腊共同体主义价值观的基于社会本位的人本主义价值理念同样有发展。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通过引入“他人”概念——另一个自我意识,从自我与他人、自我意识与它的对方的统一中,揭示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形成,说明自我确定性的发生,从而改变了近代自我意识理论中他人一直缺位或视他人为威胁与否定的情形。边沁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的社会功利原则作为一切道德和法律的基础,黑格尔把“我”向思维中的对象主体地位缺失修正为“我们”向的“互主体”思维,西斯蒙第通过商业循环理论表达的强烈的社会经济思想,直至被称为贫民经济学家的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森的社会福利主义思想等,是这一思想脉系发展的前赴后继的代表。

在经济学界,尽管“经济人”假设与自由主义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占据主流,但社会本位的人本经济思想和“个体—社会”互构的经济哲学思想,一直没有停止其研究和传播,并以政治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人本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等形式表达出来。在企业理论中,则形成由“股东利益至上论”向“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现代蜕变。于其时,个人主义与近代主体性也因遭遇日益巨大的社会反对而出现了向希腊共同体主义复归的价值趋向。麦金泰尔在《德性之后》中重提共同体主义即社会本位价值观,哈贝马斯从“商谈语言伦理”角度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将个人本位的“我”向思维转变为“我们”向的社会本位思维,认识到只有把对象也当作有价值与尊严的主体而非可以被征服的客体来对待,并基于这样的“互主体”的价值准则与“个体—社会”互构的社会体系,才能够真正解决世界上的和谐生活与可持续性问题。

纵观“个体—社会”互构的互主体思想发展,其学说思想存在一个共同点,即对于多数人命运的关注,对物质主义与不顾生态环境行为的蔑视,其社会本位价值观鲜明而突出。⑧这种使用社会价值分析经济的视角几乎与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并存了两个世纪。经济学中的社会人本主义价值观比之放弃共同体价值前提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具有显著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意义,它所包含的整体或种的存在先于个体存在的哲理符合生物学法则,它的“互主体”思想是形成“个体—社会”互构社会体系的理论基础,并为我们解决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其它方法。它的理论特色主要有以下两点:(1)对强势主义的批评与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从边沁开始,多数人利益就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关注点。边沁是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的社会功利原则作为其理论核心和社会道德原则基础的。之后,瑞士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应是社会人本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基本价值和尊严,并第一个提出了“无产阶级”概念,把经济学定义为:“为全民幸福管理国家财富的活动”,把经济学的目标定义为社会福利。西斯蒙第之后,霍布森发展了社会价值思想,把总需求不足归罪于分配不公,并完善了边沁的“社会效用”概念。而当代新福利经济学家A.森、黄有光等人则从效用、偏好、公共选择等基础理论入手,进一步夯实了社会人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并拓宽了它的价值视野。(2)对过度物质主义的批评与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合理、公平、公共福利和社会尺度是人本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人本主义经济学强调社会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整体发展观,反对重物轻人(如以GDP增长为中心)的片面物质主义发展观念。由于社会人本主义把共同利益置于首位,使得其必然转向与共同体发展休戚相关的生态环境的关注。

马克思创新了黑格尔哲学的社会人本主义思想,把个人发展置于社会整体发展之中并最终收敛于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较为完整的人本理念。基于“个体—社会”互构的人本经济学思想,既强调主体利益,又强调主体与对象的平等性和个体—整体互动性,因而对忽视个体利益的传统共同体主义和对忽视对象利益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均是一个有效的补正,这同样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继承与弘扬。而“个体—社会”互构的人本经济学的系统的学理框架是从人自身的主体性出发,扩大为人与对象平等的“互主体”均衡发展思想(把整体发展、普遍联系作为个体发展的前提条件),并最终将经济社会发展收敛于每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这样一种人本经济学思想将既能够使个体的产权权益与自由选择得到充分尊重,又能够使所有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然得到和谐发展,从而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架构,提供一个可能是更加基础有效的经济理论路径。

人的主体性既非绝对,亦非相对,这是基于“个体—社会”互构的人本经济学理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奥妙之处。

注释:

①王联军:《关注地球日,关注人类共同的未来》,载《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年第4卷。

②吴国盛:《科学与人文》,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③经济位差一词是由物理学中的电位差概念借用而来,其指的是国家、地区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的水平差异和国际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差异。

④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7页。

⑤徐佳宾:《产业升级中的中国劳动成本优势》,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2期。

⑥朱庆芳:《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2005/04/11。

⑦王新亚等:《失地农民: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群》,载《中外房地产导报》2003年第24期。

⑧关于人本主义经济学可以参见美国人本主义经济学家马克·鲁兹:《人本主义经济学的挑战》,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日本左派经济学家山本二三丸:《人本经济学》,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以及国内学者巫继学的有关论述。需要说明的是,人本主义不仅在哲学领域存在着不同流派,而且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关注点和理解也是一致的。这种分歧,在西方哲学中主要表现为基于“我向”思维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在人本经济学中则更加强调“互主体”价值观和社会整体发展观,反对重物轻人的片面发展观。

标签:;  ;  ;  ;  ;  ;  ;  ;  ;  ;  ;  ;  

新自由主义与个体社会互动建设的理论路径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