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新世界_应用商店论文

APP新世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界论文,AP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策划/执行 张成龙

      了不起的APP

      近两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科技领域的创业潮,随着个人计算中心向智能终端转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设计程序成为开发者的新乐土。与十多年前风起云涌的“PC共享软件”时代相比,这一次不仅有应用商店、有天使投资,还有云计算。

      集中爆发于2011年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以苹果为代表的创新者们将数字智能终端打造得功能强大而且美轮美奂,3G和Wi-Fi无线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数字世界铺好了通路,于是信息开始越来越多地由PC转向更加便携的手持终端设备,进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毋庸置疑,移动互联网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与PC互联网规模相当甚至更大的产业,而且这个过程将非常迅速。

      当前,APP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同时“应用商店”的模式为大批拥有创新想法的开发者开启了令人兴奋的创业可能性,他们结合新的技术与创意来打造全新的用户体验,让小小的手机软件变成了整个IT产业的新焦点。

      市场有多大

      据市场调查机构Canalys发布的报告称,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首次超过了PC的出货量,约为4.78亿部,但是仍然不到手机16亿部出货量的1/3。也就是说,智能手机的发展是爆炸式的,而且空间无限。其实这一点从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发现。

      另外,根据2014年3月份的官方数据,苹果的iOS设备和Google的Android设备销量均已经超过3亿部。

      根据APP统计平台“友盟”截止到3月份的数据,国内iOS设备数量约为2300万台,而Android设备数量约为5200万台。

      根据苹果公布的数据,2014年3月App Store中拥有55万款APP,总下载量已超过250亿次。Android市场的情况比较特殊,除了Google官方的Play商店(原Android Market)之外,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制造商都有自己的应用商店。在国内第三方的Android应用市场就有上百家。

      评价应用商店的最直观标准就是应用的数量和质量。从数量上看,App Store和Play商店的应用规模和下载量相差无几,Windows Phone目前则相差一个数量级,这与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设备的市场份额匹配。从应用的质量上看,iOS要领先于Android和Windows Phone。原因大概有3点,首先是先发优势,吸引了更多优质开发者;然后是苹果对于应用的审核和控制,保证了应用的质量;最后是因为iOS用户的付费习惯使开发商赚到了利益。

      有调研显示,平均每个Android和iOS用户将下载安装近80款应用,其中绝大多数是免费应用。因为手机安装应用的成本非常低,大家会尝试各种不同的应用,同时卸载的成本也同样低,所以“留下来”常常就是胜利的第一步。

      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不要因为看不清移动互联网到底是什么而困惑,因为至今也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描述,这正是新领域的价值。

      与2000年前后兴起的门户网站、2005年左右火爆的Web2.0网站相比,APP产业的创业门槛相对降低了。创业团队不仅可以选择云服务平台,按需租用服务器和网络带宽,而且应用商店的模式省去了自建营销平台的费用。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资本市场需要新的刺激点,加上天使投资们的尽情“煽动”和一批批成功者的示范效应,移动互联网在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潮,APP产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面对全新的产业机遇,程序开发者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自己的开发目标定位在了一个个不同的应用领域,其中有结合智能手机特点的全新创造,也有基于传统互联网应用的迁移。虽然一款应用的成败由很多内在和外在条件决定,但是那些挖掘出用户真正需求,并且使用感受良好的产品,总是能“轻松地”赢得市场的青睐。

      系统工具类

      工具型应用主要是为了补强一些手机的原生系统不好用或者不具备的功能,比如文件浏览器、输入法、通讯录、数据流量仪和任务管理器等。由于各终端设备厂商并未提供完善的应用系统,所以这方面有不少创新的机会。Android平台的系统工具类应用需求更明显一些,尤其是Android 4.0之前的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应用最终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下一个版本的操作系统或许会增加或者补强这项功能,因此在功能和设计上保持领先一步非常重要。比如,Android平台的ES文件浏览器就在文件管理上精耕细作,拥有上千万用户。

      第三方Android应用市场

      小公司通常比大公司更加灵活,所以当市场上Android需求越来越旺盛的时候,除了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的应用商店之外,国内又陆续诞生了几十家第三方的应用商店。一年之后,“活得不错”的不过三五家,这一点上跟团购行业的“百团大战”是何其相似。第三方的应用商店主要靠设备制造商的预装来推广自己,靠应用开发商的推广费用赚钱,然而市场上肯定容不下这么多应用商店,不做到前三名,通常很难受到厂商关注。此外,当新浪、腾讯、搜狐和网易这些传统互联网的巨无霸都开始推出自己的“手机应用中心”时,第三方应用商店的生存就更加步履维艰了。

      手机社交的探索

      仿佛手机交流方式一夜间就将绕过运营商而改朝换代,各种“信”,各种“聊”风起云涌。其基本理念是,与短信相比,通过WiFi或者3G网络可以传输更加丰富的信息,而且可以利用手机通讯录这个天然的社交网络。

      开发者们还把目光转向了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交友。让物理上的位置接近成为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引子,这件事情本身是非常有趣的,因为位置相近就意味着可能在同一个活动现场、同一架飞机上,因此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拍照与分享

      拍照是智能手机的一个重要功能,同绕它的应用也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热点。当前应用软件的主要方向是辅助拍照和照片美化,也就是拍摄时效果增强或者拍摄后进行美化,目标是让智能手机用户更好地通过图像来记录生活。遗憾的是,国内的应用多停留在“滤镜时代”,而在“社区化”上却难有建树。而纯粹的拍照增强类应用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操作系统本身的拍照和图片编辑功能会越来越强大,如果没有核心的图像处理技术,就很难立足。

      个性化聚合阅读

      阅读是智能终端不可或缺的重要应用,自然也吸引了无数开发者的目光。于是从酷云、鲜果,到网易阅读、腾讯爱看、新浪视野,应用商店里阅读应用一抓一大把。本质上,这类应用就是将人们的阅读源集合起来,个性化地定义自己要读的东西,或许还可以得到符合自己口味的内容推荐,然后以杂志化的方式呈现。这样的话,每个人读到的新闻就不一样了,而且版式更好看,比如我们可以同时订阅新浪科技、网易汽车和凤凰财经。在资讯大爆炸的时代,对于信息的过滤和获取还有很多可以创新的方向。仅仅将各个网站的内容聚合起来相对简单,困难的是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重要性评级,然后实现精准地个性化推荐,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阅读社区。

      只有当互联网成为真实世界的延伸时,它才会真正变得有趣、有意义,移动终端设备的爆发性增长为开发者带来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前所未有的直接机会。生活服务类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处在百花齐放的初级阶段,包括美食、电影、购物、旅游出行和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创新应用出现。不过,生活服务类的应用比拼的终究是“服务”,技术的创新是第二位的,初创企业没有几年的积累就不太容易拓展。例如生活服务领域的领头羊之一大众点评网,靠的是多年来的用户和商家服务积累,当移动互联网爆发时顺势而为,成为O2O(Online to Offline,即从线上到线下)本地吃喝玩乐平台。

      游戏:另一个世界

      之前刻意没有提到APP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游戏,主要是因为与非游戏应用相比游戏太重要,也太特别了。曾经有业内人士调侃过,其实iPad就是一台游戏机,这一点从目前的APP下载数量也可以得到证明。

      几乎所有的应用都能算作工具,而工具只要有一个好用的就行了。游戏就不太一样,一款游戏玩家很快就玩腻了,通常普通的游戏生命周期很少有超过一年的,人们对于新游戏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将一个好的游戏创意做成APP之后,通过免费的限制版进行推广然后对于全功能版进行收费、游戏免费而通过道具收费、直接做免费版然后靠广告赚钱等都是非常成熟的方案,好游戏不愁盈利。

      关于未来的探索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虽然朝气蓬勃,但对于开发者而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小。首先,国内的整个知识产权环境较差。一方面,开发者的创意很快就会被抄袭;另一方面,用户付费习惯尚未形成,破解应用仍然是常态,开发者的收入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还有就是操作系统平台的选择问题。iOS的SDK更加完备,用户付费意愿更高,但App Store的审核更严格。Android的用户量更大,Android市场的审核更轻松,但是没有形成良好的付费机制,主要靠广告盈利。还有就是应用商店的刷排名问题,由于各个平台的应用数量巨大,不少应用开发商为了突出自己的产品,冒着风险选择刷排名的推广方式,使自己的产品进入App Store的排行榜,不时引发媒体的指责和市场的处罚。

      不仅如此,以上的问题还往往互相关联出现,给很多开发者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不过,最致命的问题还是盈利模式。原则上,如同一个网站有足够的流量和用户就会有前途,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只要一款应用有足够的下载量就可能盈利。但实际上,除了游戏之外,大多数创业团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仍然在“撒钱圈用户”的过程中苦苦挣扎,难以获得商业回报。

      在任何行业中技术都是创新之本,在风风火火、变革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领域更是如此。在核心技术的创新方面,国内的成果并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而且他们选择开放语音技术平台,惠及了数千名APP开发伙伴。

      基本功能方面,以输入法为例,搜狗的拼音输入法利用搜索引擎的技术基本上解决了拼音输入法的效率问题,后来的QQ、谷歌和百度输入法都没能走得更远。而在手机上,输入操作更为困难,这其中英文输入世界的“滑动输入”是一大创新,而在手机拼音输入法领域,我们也看到了诸如触宝CooTek+键盘布局这样的创新,让我们拥有了九宫格单指输入和全键盘双指输入之外的高效率输入的新选择。新技术探索方面,来自香港的Talkbox团队重新激活了Push to Talk技术,使智能手机实现了对讲机的功能,被许多聊天工具“模仿”,但是对讲功能对于使用场景有不少限制,比如不适合在公共场合使用。

      虽然困难重重,但对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现在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之年,一切都方兴未艾。几乎所有的数字领域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转型,随着近场通信、手机支付、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市场蕴藏的机会将越来越多。

      一切都是APP

      在重新发明了手机的iPhone之前,就已有Palm、微软各位先烈一直不温不火地弄着智能手机,但直到苹果把iOS、iPhone和App Store三位一体推出来之后,智能手机的生态世界才算正式揭幕。在这个生态圈里,App Store给苹果贡献的利润并不太多,对于业界的影响却很大。因为前两者都是苹果自己一个人在玩,只有App Store具备一定的伪开放性,允许大家一起来玩。

      其实,也正是这个App Store,让苹果的移动设备变得那么迷人,让苹果利润最高的闪存变得那么必须。所以,这个App Store虽然为苹果贡献的直接利润不多,但对于苹果设备的销售,起到了最直接最关键的推动作用,不知不觉之间,App Store的下载量,已经超过了500亿次。

      阵营已定,非请勿入

      多年以前,人到中年又回归苹果的乔布斯洞察人性,从App Store诞生之日起,就设立了严入宽出、经常改进的市场准入和淘汰机制。所以,业界对于这个App Store,既看到了很多的希望,比如连“Web已死”这样的话都在一时间说成流行话语。与此同时,对App Store里面“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规则也心怀怨恨。于是,一方面,有Cydia这样的越狱第三方市场去容纳各种逆天的应用和无所不能的工具;另外一方面,由于HTML5的成熟,自由的Web App形态又压倒了“Web已死”的言论。

      就在人们为了挑战苹果霸权而吵闹着App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随着搅局者Android的逐渐成熟,三星悄悄逆袭成功,在智能手机的市场上立起了第二个山头。

      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Android原生的Google Play这个市场在国内是不存在的。于是第三方市场反而成了主流,各路妖魔鬼怪纷纷上场。病毒、流氓软件、恶意扣费等暗黑系App的表演让大家意识到了App Store其准入制度的意义。于是,类似MIUI这样的系统,也开始在开放的Android生态中使用严格审核的方式建设“自己的后花园”。但就算是这些渠道已经呈现出了足够多的可能性,“Web已死”的论调也没有卷土重来,特别在国内,微信席卷天下的势头,让Web派又热血沸腾。毕竟,以公众账号的方式躺在用户的微信列表里,比起浏览器的一个书签,回头率要高得多。

      至此,智能手机应用生态环境已经构成不同的几个阵营:操作系统的市场、运营商的市场、手机厂商的市场以及泥沙俱下的第三方市场另外,则是各种浏览器和微信这一类的开放平台。在这种混乱却又成熟的格局中,再去纠结原生应用和Web应用已无意义。反正在各大门户和平台的大规模涌进后,除了游戏外,智能手机上面新进的应用开发者机会已经不多了。那么除此之外,App形态又能有什么变化呢?

      APP为大数据而来

      智能手机和停止了进化的PC有所不同,其随身携带性和可移动性注定了它的进化才刚刚开始,从自身开始,以“钢铁侠”的形态生长,必然扩大到更广阔意义的周边。目前,概念火热的可携带智能设备,就是智能手机应用生态的天然延伸。除了眼镜之外,其他可携带设备都可以把手机当作统一的输入中心和显示中心。进化到可携带设备上的应用,不应该仅仅是UI的变化,从流程和功能上,都会有较大的创新空间。从目前的情况看,延伸到可携带设备上的应用会具备一些明显可见的特征。

      随时随地记录数据的需求。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大,记录数据的成本越来越低,每个可以记录下来的数据都有或者会有其意义。所以,不管是健康监控这类天然需要跟踪记录数据的设备,还是一枚震动提示戒指,都有必要让用户可以选择记录更多的时空以及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到了某些时候,会绽放出漂亮的光芒。

      这个时候,数据的记录是双向的,既需要记录环境数据,也需要记录用户数据,比如在眼镜上看视频超时,玩游戏超时,健康检测设备佩戴时间不足等这些场景发生时,这些数据可以用来作为当下提醒用户的依据,放大到一个用户总数上面之后,就成为非常宝贵的产品反馈,还为进一步的创新提供了用户操作习惯的基础数据。

      在线方式的设定,哪怕应用本身不需要任何在线的功能。可携带设备再怎么说,都是属于易损易丢失的东西,所以,应用的在线特性很重要,这能让用户养成把数据保存在云端的习惯。哪怕小到一个破游戏的存档,帮用户存到云里去也不会费太多的电。

      一般情况下,为了省电,这种云端存储机制,最好是用被动同步或者间歇定时同步的方式,而不是实时在线。当然,强在线交互的应用除外。在这个进化路径里,哪怕是再强调应用的在线化,也不会有Web App这种奇怪的东西混进来。就算有类似场景的需求,也被类Siri产品直接包装了。难道以后,Web又一次要无辜地死掉了吗?眼镜其实是很能威胁到用户的一个显示器,突然闪个鬼影或者放一段恐怖音乐什么的会吓死人的。可携带设备和人太贴近了,不太可能有开放度太高的第三方平台,所以,在这块领域,Web恐怕真的就要死了,或者说从来没有生存过。

      应用在线特性会带来另外一个不太受欢迎的衍生物,就是用户注册系统。众所周知,非强交互的应用,就算需要在线同步数据,也没必要统一ID,每要求用户注册一个资料就会掉三个粉的。但是,在大社交应用的概念之下,把用户注册体系一开始就进行落实,对于应用以后的扩展,和保证用户换设备之后的数据一致性,能提供更爽的体验。

      上述的特性,其实质就是为了数据的收集和保持,而数据的收集和利用,一是为了用户体验的提升,另外是为了应用功能的扩展和产品的改良。

      之所以这些特性相比手机应用要更加强烈,是因为可携带设备的特点,就是一直伴随用户,而把用户的行为做长期而周全的记录,不但对于用户自我管理和自我认知有很大的帮助,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包括个人健康、提升生活品质、扩展社交、学习和消费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用户的良师益友。在智能代理机器人普及到家庭那天的到来之前,可携带设备,已经为用户的数字化未来,先打好了大数据的基础。

      覆盖完可携带设备,各种应用开始入侵智能家居,那个时候,手机成为控制中心,成为万能遥控器,而那个时候的App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但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控制界面和功能被分离在某种无线网络之中,更多彩的生活其实给应用开发者也带来更多的压力和适配问题。也许,到时候,又有新的王者出来再次统一了某个新的标准,或者叫做重新发明了“应用”。

      APP新生态

      APP是移动互联网的最大入口,苹果App Store和谷歌Google Play中的APP数量均已达百万级。数量的急速膨胀造成APP的产能过剩,APP开发者获取用户的门槛不断提高,而对用户而言,在众多APP中选择、安装、更新和卸载似乎开始成为一种负担。

      调研公司Flurry的数据显示,约68%的智能手机用户每周仅使用不到5个APP,很多人下载某个APP是因为“一时冲动”。百度CEO李彦宏也曾指出,应用商店存在明显的缺陷,0.1%的热门APP占据了70%的下载量,余下99.9%的APP下载量仅为30%。APP如果不做推广,极有可能上线即被淹没,而即使被用户选中安装,使用效率也很低,甚至是“安装即死”。

      作为移动互联网主力军的APP似乎迎来了发展的瓶颈,打破APP信息围墙的应用内搜索能否拯救众多中长尾的APP?“轻型APP+超级APP”的模式会带来哪些新气象?APP新生态又能创造哪些新的商业价值?

      应用内搜索打破APP信息围墙

      APP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功能,但是其信息被封锁在围墙之内,并不能被搜索引擎检索到。除却“天赋秉异”的极少数能够一炮而红,一款APP为求得应用商城中较为显眼的位置,只能采取直接推广的方式,支出不菲的费用,因为排名靠后的APP基本没有在用户面前露脸的机会。这也是应用商城刷榜等灰色产业链存在的根本原因。

      面对海量的APP,应用商店里的编辑推荐和排行榜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筛选需求。尽管各大应用商店也提供相应的搜索功能,国内已经有了腾讯海纳、应用搜等应用搜索引擎,360推出了雷电手机搜索,但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搜索是基于APP的名称、类别和关键词,并无法精确搜索到其内部的内容和功能。因此,时常会发生用户在下载安装后才发现某款APP并不具备自己需要的内容和功能,需要耗费时间精力将其卸载,如果是付费APP,损失则更大。

      应用内搜索的出现则有望改变这一现状。由于可以充分抓取APP的内部数据,使用应用内搜索在检索关键词时,提供的内容和服务与搜索相匹配的APP将会被呈现。例如,用户搜索某道菜品,会在下方出现数个与该菜品相关的内容和服务,有指导如何做菜的菜谱应用,也有能够提供该道菜品订餐的APP等。经过搜索,已经安装在用户终端的APP可以直接打开,而对于未安装的APP,用户可直接下载。搜索成为新的分发渠道。

      2013年11月,谷歌推出“将应用编入索引”功能,目前仅支持本地应用打开,计划未来提供下载安装按钮。

      相对于谷歌,国内市场的应用内搜索更是已先行一步。2013年3月,百度客户端APP调用功能正式上线,涵盖地图、优惠券、团购、视频等多个领域。2013年9月,豌豆荚推出跨应用的视频搜索,意在为移动搜索投石问路,并于一周后展示了其应用内搜索功能。2013年11月初,360也宣布将发力移动搜索,基于应用内搜索和APP调用,目前正处在和主流APP的谈判阶段。至此,占据中国APP分发市场前三名的百度、360、豌豆荚已相继涉足应用内搜索。

      一旦技术发展成熟,应用内搜索有望成为移动互联网一个新的入口。应用内搜索考验的是服务提供商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与多少APP达成合作,调用多少APP内的数据,将成为竞争的关键要素。

      轻型APP+超级APP

      有些APP的应用场景有限,因此使用频率非常低,例如某些提供旅游攻略的APP,用户只有在旅行时才使用。对于这样的APP,如果一直安装在手机里,会占用内存,降低手机运行速度,而如果每次使用后都删除,那么再次使用时又需要重新下载。

      轻型搭载超级APP的模式或可成为解决之道。

      作为一种轻型APP,网页APP(Web App)是指能够实现APP某些功能的网页,而非单纯的展示。与本地APP相比,网页APP开发成本低,甚至能够从PC端站点直接转码而来,并且能够实现跨平台和系统,用户无需安装,即搜即用。虽然网页APP的体验在短期内无法超越本地APP,不支持离线使用,也无法实现用户沉淀,但是随着硬件、技术、网络环境的改善,网页APP足以满足大部分的交互需求,例如医院的在线咨询、预约挂号,搬家公司的一键呼叫等。乔布斯曾经表示,虽然现阶段本地APP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但Web是未来。

      云适配看到了网页APP的潜力,其通过在PC端网站中安插代码将其转化为移动网站,实现跨屏适配、网址不变、内容实时同步更新等功能,按照流量向企业收取费用,并提供图片压缩等增值服务,成立仅一年其客户已达数千家,包括联想集团、高露洁等。云适配创始人兼CEO陈本峰表示,移动端从应用商店到网页APP的进化,与PC端从软件站到网页的进化类似,十多年前,他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华军软件园和天空下载站查看是否有新的软件,而如今,大部分的需求都可以靠网页解决。

      手机浏览器UC于两年前便推出了网页APP,数量已超过1500款。2013年6月,奇虎360亦在其浏览器中推出轻应用,利用Html5的架构实现应用体验的提升,属于对网页APP的一种延伸。但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认为,应用商城仍是APP分发的主流,通过网页和轻应用来推广暂时还难成气候,不管是网页APP还是本地APP,都需要很容易被搜到。2013年9月,创新工场旗下点心桌面也在其新版本中推出了轻应用中心。

      百度于2013年8月推出了轻应用,并于11月全面开放开发平台,开发者可以利用百度提供的工具进行开发,包括为模板填入内容的低成本开发方式AppBuilder,将已有PC站点转化成轻应用的SiteApp,以及开发可与本地APP功能相媲美的轻应用的CLouda。百度还为开发者提供定位、语音输入、摄像头调用等多种技术增强应用。用户可通过APP内的数据搜索到APP,并即搜即用,百度APP将成为一个超级APP。

      百度iOS版手机客户端首页上目前已经有百度新闻、团购、音乐、明星脸、翻译等二十几款轻应用的入口,安卓版客户端也已经推出了轻应用频道。但是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打开百度音乐、团购等轻应用,页面中最显眼的位置是下载该应用本地APP的广告。团购客户端的广告语是“更省流量、更多优惠”,从中也可以看出,使用APP的数据流量问题仍是用户的考虑因素,另外,即使轻应用是一种趋势,开发者仍十分看重本地APP市场,毕竟其对用户的把控力更强。

      另一个有潜力成为超级APP的是腾讯旗下的微信,其用户已经超过3亿(截至2013年1月)。微信在5.0版本中推出的打飞机游戏便是一款轻应用,凭借用户量优势,微信让这款简单的游戏焕发出新的生机。另外,微信公众平台的本质是一个轻量级应用的平台,尤其是公众账号服务号推出之后,企业可通过服务号为用户提供服务,可实现在线购买、参与活动等功能。2013年12月19日,微信5.1版本开放内测申请,在聊天窗口“+”中添加了“创意相机”和“微视”功能,亦相当于轻应用。早在2012年末,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就曾经表示,微信会让50%以上的APP变得没有存在的价值。

      新生态的商业价值

      APP的新生态刚刚开始重构,谈盈利为时尚早,与更多APP合作、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是如今竞争的重点。百度的轻应用平台目前既未与开发者分成,也没有收费,其表示做好用户体验是当务之急,未来会根据不同轻应用的形态确定不同的机制。

      对本地APP或轻型APP的搜索与PC端的搜索一脉相承,因此可以大胆猜测,如果未来被收录的APP数量达到一定级别,竞价排名便可能成为移动搜索新的盈利模式。但是,这也可能再次陷入烧钱推广APP、长尾APP无法露脸的境地。另外,展示广告、开发者分成也可能成为新的收入模式。微信已经启动对公众账号服务号的收费,年费为3000元。

      不仅如此,打通APP信息围墙将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综合数据的价值要远远超过某个单独APP的数据价值。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可以更深入了解用户的行为,帮助互联网企业甚至是传统企业进行商业决策。

      明确的一点是,无论是应用内搜索,还是超级APP,都有望成为移动互联网新的入口,对互联网企业而言,占据了入口便具备了无限的变现可能,这也是百度、腾讯、360等公司如此看重该领域的原因所在。

      APP就是新生产力

      信息化革命的历次浪潮,均以信息科技对传统工商业的渗透和变革为主要标志。APP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终端的屏幕,势必引发商业的深刻改变。APP浪潮始于Web2.0的平台开放化,以2007年脸书推出开放平台战略为标志性起点;2008年,苹果推出应用商店,谷歌推出安卓平台战略,引爆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的大发展,APP迅速获得大众关注;随着移动宽带和智能终端进一步普及,APP将不断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飞跃,从而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由此看来,APP对商业的变革将是全方位、行业性的,它将通过挖掘新的核心价值,重构商业逻辑链条,拓展市场和营收模式,重塑商业社会。

      颠覆传统核心价值

      你的产品有什么核心价值可供交换?这是商业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不断追问核心价值所在,拒绝按部就班的惯性思维,是发现颠覆性新机会的重要前提。通常,对核心价值的思考包括对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定义,对市场定位的判断,对核心价值的把握,对客户体验的思考,以及对替代性产品的竞争格局的考量。

      意在变革核心价值的新主张往往成为重大革新的起点,APP为此提供了诸多机会。一个成功的例子是风靡一时的“Whatsapp”。这款提供跨平台服务的APP,支持全球范围内的免费即时文本和多媒体消息等服务,其日发送短信量超过20亿条。这家由前雅虎员工创立的公司,正在通过主张全球免费短消息和多媒体消息体验等新的核心价值,对传统的移动短消息服务进行颠覆。“Whatsapp”顺应了智能终端和移动宽带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住了“通信”这一核心需求中的变量和不变量,提出了新的价值主张。通信的媒体化是当今时代发展大势,人们的沟通需求将被更低的通信价格、更平坦的全球互通、更多元的联结模式释放和满足,通信创新历经数次重大变迁发展到今天,多元化、免费化、媒体化成为创新主流。需求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满足需求的方式。对需求的满足可以为生产提供动力,并进一步造就行业。基于对新的核心价值的把握,“Whatsapp”对传统产品和服务发起的颠覆快速赢得了市场认可。

      需要注意的是,行业的变迁从来不是因为正面战场遭遇挑战,正如阿喀琉斯绝对不会输在拳头上一样。成功的挑战者从不登门,他们往往是冒险家,热衷开拓新的乐土,吸引人们蜂拥而至。重新定义行业价值点,主张新的核心价值,以全新的方式满足用户需求,从来都是不争之争的最佳策略。

      风靡欧美的音乐点播软件“Spotify”便是一例。音乐内容分发的创新,往往围绕降低渠道成本、简化传播链条、拓展分发形式、丰富用户体验、保障内容版权等方面展开。而“Spotify”实现了音乐内容分发的流媒体化,高清内容提高了用户体验,在线收听模式解决了版权纠纷问题,免费点播又让它在iTunes付费下载之外开辟了全新的战场。它重新定义了音乐内容分发的含义和价值,受到市场的追捧。

      由此可见,把握不变的核心需求,通过主张新的产品价值实现颠覆性创新,是商业变革和行业变迁的动力源泉。APP作为当前数字媒体化的最佳形式,当仁不让地承担了这一使命。

      反之,如果脱离市场,缺乏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对产品和服务缺乏富有创见性的价值主张,则极有可能导致巨大的商业失败。

      这个方面的教训比比皆是。2007年高调登场的“Color”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图片分享APP,产品还没上线便募集了高达4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但公司CEO却将其定位为研究和数据挖掘而非照片分享。过于技术化的定位使得这款作为消费者产品的APP难以找到市场,上线后迅速败退。募集过多资金,闭门造车,缺乏对核心价值的思考和创见,从而最终将产品推向一个并不需要它的市场,这是典型的失败原因。

      一言蔽之,主张新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对市场和用户的洞察,对旧的核心价值从新的角度进行质疑和思考,代之以新的价值主张,形成颠覆性的新产品、新服务。比如以免费服务颠覆收费服务,以即点即听颠覆先下载后收听,以多彩的内容颠覆单调的内容,以简洁的设计颠覆复杂的设计,等等。

      重构商业价值链条

      产品制造完成之后,需要经由若干商业环节的层层传递才能最终到达消费者,每个商业环节各司其职,发挥相应的商业价值,构成完整的商业逻辑。商业的意义就是促进价值的交换,提高交换效率。APP为商业渠道的变革提供了机会,旧有价值链被打破,商业环节被精简,为价值传递的效率优化提供了工具。

      价值链的颠覆再造 在以iTunes为代表的音乐付费下载APP出现之前,传统的音乐生产和分销由唱片公司垄断,一首歌曲要经过制作、分销、零售等诸多环节才能最终到达消费者。专业录制模式的门槛、物理唱片的成本、分销渠道的低效、零售货架的空间限制,都极大地束缚了音乐产业的生产力。而音乐零售新模式对既有价值链进行了打破、拆分、重构和连接,消灭了物理分销环节,代之以网络化直销。同时,数字化制作降低了门槛,货架的虚拟化因长尾效应而大大拓展了市场匹配机会,曾经注定埋没的作品有了重见天日的可能。所有这一切均借由APP实现,音乐制售的价值链被彻底颠覆,分销环节从唱片公司的垄断中解放出来,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最终促成了产业的颠覆和商业的革新。

      因此不无夸张地说,每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APP背后,都蕴含着一整套新的商业逻辑。价值链的颠覆再造可以通过APP以及配套的智能终端和云计算等技术得以实现,价值链的创新优化同样如此。

      价值链的创新优化 汽车租赁行业的革新者、在线汽车租赁APP的提供者Zipcar网上租车公司就是价值链创新优化的思考者。Zipcar提供的APP可以帮助用户方便地实现定位、寻找、查看、预约并自助就近取车和还车。通过引入在线预订、在线支付、近场通信和远程监控等技术,Zipcar的租车系统提供了便捷的用户体验,降低了固定租车分店和服务人员的使用成本,增强了对汽车的管理能力,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效率。依照价值链理论,复合的价值链是传统物理价值链和数字虚拟价值链的加和。APP及相应生态系统的出现,提升了虚拟价值链的意义,加快了虚拟价值链对商业的改造,促进了新商业时代的革新。

      但是,如果无法构建一个顺畅的商业逻辑和完整的价值链,创新就很可能走向失败。比如火爆多时的收集服务提供者Pinterest,前身是一个试图让消费者保存和购买所喜爱商品的应用。它的目标是成为手机上的服装零售商店,将消费者和零售商联系起来,改善用户在手机上的购物体验。具体做法是让用户在手机上保存他们喜欢的服装,在合适的时间提醒用户购买。但这个应用最终失败了,因为当时移动支付环节的缺乏使得整个价值链无法环环相扣。

      由此可见,重构价值链既包含了对旧价值链的打破,即对旧的商业逻辑的颠覆,又包含了新价值链的重建,即对新的商业逻辑的再造。二者相辅相成,有破有立,缺一不可。

      丰富商业创新可能性

      当然,并非所有的创新都是行业性、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其实APP的价值更大程度上在于促进商业创新,改进产品形态,拓展市场格局以及开创新的营收模式。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花费在移动应用上,APP成为到达消费者的最好方式之一。

      传统企业:开创新市场格局 越来越多的传统商家开始跟随APP的发展大势进行战略投入,打开了新的市场和销售渠道,开创了新的市场格局,提高了业务营收。一个成功的案例是成立于1972年的美国披萨公司。它在智能手机平台上开发了预订披萨的APP,综合运用了包括云通信开放API提供商Twilio提供的语音通话、短信、OpenVBX等云通信技术以及亚马逊AWS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在线预订,优惠券、订单追踪和数据分析以及订单执行和送货流程的优化。该APP在6个月内获得了超过10万次下载,卖出25000多张披萨,有力地提升了披萨的销售业绩。

      互联网企业:提高用户黏度 传统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也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APP的巨大潜力,致力于将优质服务延伸到更多的平台和终端。

      潘多拉网络电台是一家在美国运营的网络音乐电台,其网络音乐市场份额一度高达71.7%,美国地区用户数突破1.5亿,占据着全美6%的广播收听市场。这家独特的网络音乐电台收录了80万首,对旋律、和声、乐器、歌词等经过了全方位人工分析和标记的歌曲,运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算法,给用户推荐个性化的曲目,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收听体验。此外,通过采用包括个性化推送广告、多媒体广告、会员费等在内的复合营收模式,潘多拉网络电台的总营收从2009的1930万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1.38亿美元。2007年推出移动APP后,其来自移动设备的收听时间不断增长,2011财年比PC端的收听时间高出50.5%。

      总而言之,APP可以被用来开拓新的市场和销售渠道,开拓新的客户到达机会,帮助商家尝试多种收费方法和定价模型,进一步提升核心业务的收入,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而关键前提是,业务的核心价值必须清晰、持久,商业逻辑和价值链必须完整、顺畅。否则,扩张就意味着更快的死亡。

      未来变革将更加彻底

      APP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所处的世界。APP借势开放平台所代表的生产关系的解放和生态系统的发展,综合运用智能终端、移动宽带、云计算、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生产资料,为新商业时代的开启吹响号角。未来10到20年内,随着百亿量级智能设备的联网和网络化社会的到来,APP对生活、社会和商业的改造和变革将会更加彻底。或许我们已经可以从先行者的创新中看到一些端倪。

      2011年底,iPod之父创立的新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Nest温控器的产品。这是一个有着优良工业设计的家用恒温控制设备,可以辅助调节室内温度。值得称道的是,它内置了六种传感器,能够监测环境的情况和人的行动,并且借助互联网连接的云计算服务器对监测数据进行学习,智能地做出合适的控温操作。用户可以通过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APP来对这一设备进行远程监控。

      2012年初,一家瑞士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Koubachi的产品。它由一个可以插到花盆里的传感器和一个可以在智能手机上运行的APP构成。传感器可以采集花盆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参数,借助Wi-Fi无线宽带连接汇报信息到云计算服务器,再借由移动宽带推送到用户的智能手机上,让用户能够通过APP随时随地呵护好自己的花草。

      APP、智能设备和云计算三位一体,通过互联网相互连接。由APP打造用户体验,由智能设备联结物理世界,由云计算实现大数据学习和智能化,APP将迎来新舞台。与此同时,在为传统商业拓展商业机会,帮助互联网巨头保持竞争优势以及支持创业者挑战旧行业巨头方面,APP必定还会继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归根结底,APP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它把信息行业的先进生产力引入传统工商业之中,提升其生产效率。其中一个必定突出的矛盾就是先进的生产力和落后的传统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新商业时代的建立,就是在颠覆和改造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完成历史性的跨越和转折。

      APP无处不在的新商业时代,每一个人都将热切拥抱这个美妙的历史机遇。

      APP八大收入模式

      APP的开发、运营是一个由用户积累、创意、用户价值发现、产业链整合、营销能力、产品研发、商业智能(注重用户行为轨迹分析与研究,即数据挖掘)链合而成的组合拳。但如果这个数据是真的——APP平均保质期只有30天,只有20%的用户下载APP之后会再次使用,30天后,只有5%的用户会继续使用,那么APP要获得丰厚收入的机会是极其渺茫的。因此,有必要精心设计APP的商业模式。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基本的商业模式有下文陈述的8种,更为复杂的模式则需要对此进行组合、分割、反转。

      有数据显示,目前超过40%的开发者主要靠广告盈利,80%的APP都会涉及到广告。具体形式包括:图片类展示广告、文图链接(如应用汇)、流媒体广告、置顶帖、软文植入等;收费指标有安装打开率、广告填充率、点击率、每次浏览收入。比如球球搜,作为一个APP发现引擎,通过搜索和个性化推荐,帮助用户在海量APP中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因此,通过榜单竞价排名、基于场景的个性化推荐、APP Loading过程中的广告分成等方式来获得收入。

      毋庸置疑,广告影响用户体验,而且移动广告市场不大。大贺传媒投资副总裁算过一笔账:一个千万级活跃用户的APP,每天有效PV在千万左右,假定点击转化率0.5%,按0.3元/次收费,每年550万元是上限,然而千万活跃用户的流量获取成本非常巨大。

      APP除了自身的功能之外,还借用其他网站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来撮合消费者和商家的交易行为。比如“美丽说”,上游通过兴趣图片分享形成精准化的女性购物社区,下游直接链接淘宝卖家,再通过淘宝交易,形成一个完整的商务闭环。淘宝就像个大超市,美丽说则是将大超市中挑选过滤后搞成了个精品屋。用户简化了获取有效信息的过程,淘宝获得流量和交易,美丽说获得分成。此外,在母婴、家居、美食等垂直细分也有类似模式。

      这种Pinterest模式,只要形成活跃用户规模,下游打通各类电商平台,促成大量有效交易并从中获利,且后续口碑良好,则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要防止对下游平台的依赖,否则下游平台可能自建相似平台。

      这是相当单纯的模式,即帮助有需要的主体代为开发APP,营收有限,但不失为练功或是维持组织固定营收的方式。具体有三种模式:(1)单纯外包。为企事业单位定制APP,价格在5万~50万不等,价值不大,属于苦力活,赚点辛苦钱;(2)整套解决方案。需软硬件、后续维护、升级等全面服务,对行业了解程度、业务架构设计、系统设计的能力要求较高;(3)借助客户资源联合运营。关键在与项目方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国内目前单纯围绕APP联合运营的企业还很少。未来1~2年内,基于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实景)、GPS/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等领域的联合运营市场会有较大发展。

      这种模式是“施乐复印机+复印纸”的变体。此类APP往往以基本项免费,或以1~2项功能免费吸引用户,然后售卖相关产品或者增值服务。IMO是一款企业即时通讯工具,“全免费、注册即用”,可添加外部联系人,并配备丰富的办公功能,无需专人部署服务器,无人数上限,主流功能全部免费的一款APP,同时还提供PC桌面客户端。但诸如大量群发短信、多方通话、企业邮箱、云Office、CRM等则额外收取相应的套餐费。

      再比如美图秀秀,因其比photoshop傻100倍,吸引了不少女性用户及淘宝之类平台装修店面的店主的需要,目前近1亿用户。它持续推出需要额外付费下载的附属功能,如游戏新场景或拍照软件的新滤镜效果等。

      该模式比较简单。例如百阅,用户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随地阅读海量的电子书、杂志、漫画,登录百阅SNS社区,用户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图书信息、写博客、泡论坛、玩圈子、交朋友,目前已发展到5000万注册用户。百阅自己生产一部分内容,其余从外面购买一部分版权,包装后提供给用户阅读或娱乐。除了内容本身,还有广告收入以及虚拟货币、道具收入等。

      同样的产品或服务,经过选编、重新组合,变成另一款产品。比如漫画杂志和单行本,专栏和结集成书。此类APP的代表如“读览天下”,并非传统媒体自身的产品,而是第三方内容整合平台。之所以要称其为“二次利用”,一是APP的内容滞后于其内容提供商的发布时间,二是经过了第三方选编和再组合,甚至在杂志间进行组合销售。其收费模式主要是包年、月、季,其次是按量打包销售。

      电子杂志聚合APP在一些提供具有及时资讯、数据服务的B2B市场可行,如金融类资讯或数据服务APP。

      先线上后线下

      线上做流量,兑现在线下。典型的APP就是购物券、折扣券之类。比如“今夜酒店特价”,每晚6点开抢,以最低的价格预订当日酒店剩余的空房,并有返现。假设某家四星级酒店,平时房费为599元,某天空房太多,就以250元将10间房给“今夜酒店特价”。后者加19元利润,以269元来卖。用户通过“今夜酒店特价”APP,以269元订到四星级酒店,省330元,实现三赢。

      先线下后线上

      通过线下做活动,把用户吸引到线上,然后促成交易,二维码购物、线上促销活动等。快拍网在CBD通过人员发宣传单页,用户通过二维码购买并网上支付或货到付款等,其盈利来源是差价或者服务费。

      该模式的关键是对品类的选择,目标用户要精准、集中,否则人力成本较高。CBD地区白领居多、信息化程度高,有一定的网络消费习惯,二是品类须满足其硬性需求,市场空间足够大,如外卖、员工体检;三是作为补充线下消费的一种渠道,帮助企业做营销,提高销售额。

      APP赢利模式背后的逻辑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在2011年全面爆发,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和风投资本的高度关注,使得应用数量获得了爆发式增长。APP行业的异军突起,引得众多开发者趋之若鹜。基于安卓和IOS软件开发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尽管竞争相当惨烈,也没有阻碍大家的乐此不疲。如何赢利,是众多APP软件公司挥之不去的难题。

      不过,手机应用商店里免费依然是王道。许多人不愿意花钱买程序。在App Store和GooglePlay的应用里,免费软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App Store里免费软件占了56%,GooglePlay为72%。付费下载是APP中曾经赚钱的一种方式,现在慢慢变得不那么受欢迎,效果也没那么好了。不过这也不足为奇,现在APP更好使的赚钱方式就是免费下载增值赢利。如在美国,苹果App Store的统计中有81%的收入是来自免费增值的,而在全球的话,这个百分比还要更多。

      自互联网在国内诞生以来,免费使用软件已经成了国内网民的习惯,几乎很少有人为了一款软件心甘情愿买单,手机应用商店亦是如此。靠简单免费,催生数款火爆APP。简单易用外加免费才能让一个软件有足够长的生命周期。作为一款生理周期健康软件,大姨吗主要功能包括记录经期、测算、排卵期、测试健康等。只需要填一次生理周期,就能帮助算出来今后每月的周期提醒日,“很简单,不用动脑子想,更不需要记,只要开着手机就行”。基于简单这一点,大姨吗自2012年1月上线,现在已有4000万女性用户。近日,又曝光出大姨吗完成3000万美元C轮融资的消息,这着实不是一笔小数目。引导用户在碎片化时间内以最短、最便捷的流程完成操作,让用户对未来的功能有所期待,不能一顿饭把肚子填饱了,要给用户以饥饿感。APP软件开发中,简单为王,已经成了一个共识。

      当然,电商是最直接的赢利模式。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电商从来都是一块最直接的获利土壤,所以才有了腾讯赔了亲儿子依然流连、暧昧电商之间的故事,百度对电商的布局虽然欠点火候,但是收购糯米网、投资去哪儿同样显现了对电商的觊觎。电商的肥沃土壤,咱们更能期待的是现有的巨头——阿里淘宝、美团之类,毕竟起跑线要比其他高出很多。所以较有争议的场地应该是除了电商之外,不是直接赢利但是可以衍生出利益的田地。

      除了最直接的电商模式,游戏、通讯和社交、交通、音视频多媒体、资讯和阅读、金融理财、学习和教育、运动和保健、生活助理等都是APP可以发展耕耘的方向。因为兴趣是能衍生赢利空间的最大一块田地。金融理财走的是众筹方式,大众人数永远是最多,所以走众筹方向似乎是开启金融行业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在线教育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都是新起步,除了花钱买课程、买进阶练习,需要好好地做内容之外,很少有其他的衍生赢利模式。运动和保健领域,名声比较大的应该是女性保健类APP,如大姨吗、美柚之类,待发展的赢利模式不外乎广告与增值业务。游戏、音视频多媒体,微视、唱吧、天天动听虾米网、B站,都可以归于群众的兴趣爱好。至于通讯社交,腾讯推出的微信组,阿里也有个来往扎堆,新近上市的陌陌科技一时间正整体发力兴趣社交,另外,一直在PC端有着良好口碑的豆瓣,基于做饭兴趣打造的豆果美食,再有一些漫画吧、宠物吧等都是基于人们兴趣爱好推出的APP,这无疑是直接赢利以外最大的一块市场。

      现在各路APP的发展还未超脱用户模式阶段,令人担忧的是,就算是有着亿级用户的应用,却依旧无法实现商业变现,比如说365日历,拥有上亿的用户,自2008年开始创业以来一直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近期,365日历开始“去工具化突围”,通过社区化和自身时间流的优势,交互黏住用户的同时,与具有时间属性的商户进行合作,在商业化上进行了最新的尝试,但是效果如何,却还要未来去检验。

      墨迹天气,作为一款用户有2.7亿,日活跃用户有4500万的手机APP,天气类应用一直没有出现清晰的赢利模式。墨迹天气一直在试图摆脱难赢利和工具化的阴影,它先是推出了“时景”功能,鼓励用户通过拍摄自己所在位置的实景天气,与其他用户分享交流,加强用户间的互动性,然而似乎对赢利没有产生大的影响。近日,墨迹天气又推出测试PM2.5的智能硬件“空气果”,在近段时间内接到了数以百万计的预订订单,似乎希望从硬件方面实现变现。但是天气类的移动应用商业模式仍然很不清晰,这种软硬件的结合也多遭人吐槽。

      但是,并不是所有APP都是冲着赢利去的。像QQ影音与QQ输入法无广告的产品无法赢利,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保留客户群以及获得用户行为资料,可以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获得用户行为的特点,为其他产品赢利找到卖点。这些APP可以搜集用户习惯,为总公司提供数据,做出分析,以推出更符合消费者行为习惯的APP。再有就是提供增值服务,当然这个服务是要收费的,比如QQ会员、人人会员等等。

      还有最近很火的脸萌。就这些小团体的开发者来说,打响品牌,证明自己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然后才看向赢利,赢利主要靠广告。人家其他软件在你的APP上投广告不得给钱?打响名声有什么用?一是吸引风投来进行融资,让那些天使投资人看到你们开发APP的能力,钱不就来了么?做一款产品,或者说做一件事,可以选择获取的利益,远远不止钱这一种。

      任何行业都会大浪淘沙,手机APP行业也是如此。事实上,移动互联领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涌现出几款明星产品。迅速火爆后很快沦为流星,而被用户遗忘,这其实也是常态。用户的审美疲劳是APP开发行业里必须面对的一个状况,前不久《你画我猜》、《疯狂猜图》曾经无限风光,但不到一个月也被许多人遗忘,新的应用层出不穷,人们甚至没有时间去感觉不舍。

      不过,手机APP与生活服务结合,服务用户生活,加之手机支付的成熟,相信这块会成为新的蓝海,并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无论是目前谈论较多的O2O模式,还是其他类型。

      谁能一统APP江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于手机上的各个APP,犹如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这些应用之间相互都没有联系。在手机上输入一个关键词,索引出有关的所有内容——对这类应用的需求,却是呼之欲出。

      过去一年里,已经有大大小小的、国内国外的公司,加入到这场竞赛中,而且后继者踊跃。比如谷歌已经推出的App Indexing技术,不太为人所知的应用搜索引擎Quixcy发布的AppURL标准,以及Facebook推出的App Links产品,还有Twitter、Flurry这些公司,都已经在“应用曲内搜索”这件事情上做探索,希望解决一个问题:支持用户从一个应用跳到另一个应用。国内的公司比如豌豆荚早期推出的“视频搜索”功能,是第一个将应用内搜索产品化的,并且开放了应用内搜索技术协议;百度已经推出一年的“轻应用”以及近期亮相的“直达号”,360公司在2014年年中发布的独立应用“360搜索”等等,都希望找到一条通路,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打通应用内的内容和用户之间的鸿沟。

      如果说,一年前在北京小西天附近的办公室里,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向媒体记者演示“应用内搜索”的产品Demo时,那时说“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多少还有着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现在这已经被证明是业界认同的方向和趋势。

      各路势力都在挺进,最后谁能胜出?2013年9月,王俊煜在做“应用内搜索”Demo时曾被问及,从“概念”到“成熟”,“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还需要做哪些工作?他是这样回答的:一是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把产品做得更好;二是在APP开发者的接入上,如何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三是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方法来让用户过渡到“应用内搜索”这个体验中去。

      现在,这三件事对所有参与这场竞赛的玩家来说,都是一样的挑战。

      腾讯X5来了

      参与“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这场竞赛,腾讯出手了,但是并非一开始就挑明意图。

      2014年9月下旬,腾讯正式宣布开放业内首个浏览服务开放平台,向APP开发者共享腾讯X5浏览服务,希望推动移动互联网的“浏览蝶变”。据腾讯官方说法,微信、手机QQ、新浪新闻、凤凰新闻、搜狐视频、京东等各类共30多款知名APP成为首批合作伙伴。

      APP开发者为何需要腾讯X5浏览服务?按照腾讯公司浏览器产品部总经理钟翔平的解释,像微信、搜狐视频这样的Native App(原生应用/本地应用),实际上并未脱离网页浏览需求,APP开发者为满足这一需求而提供内置浏览功能,却无力提供增强的浏览安全性、稳定性和兼容性,更不可能为用户考虑浏览加速、节省流量等重大问题,“要根本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沉淀,同时需要投入大量运营成本”,而腾讯开放X5浏览服务将为APP开发者解决这些问题。

      据腾讯官方说法,腾讯X5由X5浏览内核及其相关云服务构成,基于WebKit深度优化和合理扩展的X5内核,全面整合腾讯公司在云安全、云加速和大数据分析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研发和运营能力,希望成就新一代智能浏览内核。

      对于“浏览”这件事,我们通常接触到的是“浏览器”这种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产品形态,尤其是在PC时代,这是联通互联网的必经之路,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手机上情况有了变化,浏览器不再是连接互联网的唯一途径,我们看到用户的很多碎片时间,都消耗在更多的类似视频APP、手机QQ、微信等等APP里。这一次,腾讯X5浏览服务是“把浏览变为一种服务”提供给APP开发者。借用互联网观察人士洪波的说法,腾讯是希望提供一个底层的技术服务,希望这个技术服务成为很多APP开发者共同的需要,并满足他们未来的一些需求,“想象空间还是蛮大的”。

      事实上,移动用户浏览体验带来的价值,已经被首个拥有“六亿用户俱乐部”的应用——微信“盯上”。微信5.4版已经弃用安卓系统自带引擎,换用腾讯自主研发的浏览解决方案。按照腾讯公司浏览器产品部副总经理、腾讯X5产品负责人莫沙的说法,在APP生态里面有些痛点是足够痛的,比如拥有巨大用户群的微信,安全问题就是非常让人头痛的,但是在安卓系统上是完全无解的,只能通过内核,就是X5这样的浏览服务来解决。

      为什么是现在,而非更早或者更晚,开放浏览服务?洪波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莫沙回答,几年前他们就考虑把腾讯的浏览服务以某种形式开放出来,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技术方案,当时的技术方案门槛都非常高,会给开发商和厂商带来很高的开发成本,现在他们能够“相对比较完美地解决这个系统门槛”,“能最低成本”地把这些服务开放给开发商。莫沙介绍,熟练的APP开发者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接入腾讯X5的SDK,原来使用系统的代码不需要做任何的修改,只要在特定的地方修改一行或者两行标志性的东西,他们认为这个成本是“控制到接近零”。

      另一个现实的原因是,浏览器在手机端的“入口”价值远不如PC时代,或者说在移动端入口更加“多元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手机上,用户有多种入口可以参与浏览,浏览器的渗透率是在下降的。

      不过,当“把浏览变为一种服务”提供给APP开发者,隐身其后的腾讯X5浏览服务,在接入的APP越来越多时,我们可以想象,它就会成为在底层关系上连接各个APP的平台,未来各个APP间的数据共享、数据挖掘,不是没有可能。钟翔平也向记者透露,他们现在在考虑、未来或许会实施的,如果APP开发者愿意参与一个共享计划,那么参与的APP将共同获得用户在使用X5浏览服务时的访问习惯和偏好,换句话说,以APP开发者参与共享计划为前提,基于X5浏览服务的APP间数据共享、数据挖掘,未来腾讯会做。

      腾讯X5浏览服务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不禁让人回想起HTML5技术当初的那个美梦。长期关注互联网产业的媒体记者还记得,在HTML5技术如日中天时,曾有个美丽的愿景:把所有APP都纳入到浏览器中,浏览器就像一个大的APP入口,每次打开,链接的APP都是最新版本。

      对开发者的吸引力从何而来?

      不管是腾讯X5浏览服务,还是2014年3月份豌豆荚发布的“应用内搜索技术协议”,或者百度的“轻应用”,这些旨在“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的技术服务平台,都面临一个共同难题,如何吸引APP开发者参与其中?

      对于腾讯X5浏览服务来说,他们把浏览加速、节省流量,浏览安全性等等视为开发者关心的“痛点”,这果真是现阶段APP开发者们最关心的问题吗?洪波对此有顾虑,作为一个“隐身”在各个APP后的服务,浏览速度是否因此提升,浏览安全性是否有提高等等好处,用户的感知是比较弱的,在用户没有明显感知的情况下,APP开发者的驱动力又从哪里来?

      腾讯官方的回答比较隐晦。腾讯公司浏览器产品部副总经理叶骏表示,帮助浏览服务的客户共享腾讯的海量用户、腾讯的大数据等等都是他们考虑的方向,但是具体时间表还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推动。

      与腾讯的“委婉”相比,还处在创业阶段的豌豆荚,姿态表现得更加鲜明。

      “我们判断开发者的核心诉求是流量需求。今天来讲,他们看的更多是新用户的安装量。我们也会给他带来大量的新用户安装量。”豌豆荚联合创始人、CEO王俊煜说,而且APP开发者的需求,未来关注的侧重,将不止是“拉新”这件事,“用户安装一个应用以后,这个应用本身使用的频次,这个应用被激活的次数”等等,都是豌豆荚他们在吸引APP开发者上要做的。

      现阶段如何帮助APP开发者“拉新”、增加用户活跃度?按王俊煜的说法,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产品不是“生造”使用场景,而是坚持“通过用户带来更多的开发者”的产品开发思路。“我们还是认为先解决用户的问题,解决好了用户问题,用户开始用它找更多的东西,我们才能解决开发者的问题,这其实是有明确优先级的。”

      这就类似于,支付宝除了强项的电商支付使用场景外,正在通过“快的打车”等拓展更多“更自然”的使用场景。“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同样需要有这样“自然”的应用内搜索技术的使用场景,换句话说,用户有没有、能不能有相应的场景来使用这是关键。

      豌豆荚最先的产品切入点,选择了视频搜索。现实情况是视频领域竞争激烈,且内容差异化越来越明显。“用户不应该也不需要记住哪个独播内容在哪个APP里面。”作为视频的重度用户,豌豆荚产品设计副总裁刘亚平对此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深,要记住诸如看热门韩剧去爱奇艺,看“纸牌屋”等美剧在搜狐视频,看自制剧在优酷,看“我是歌手”这样的综艺节目去乐视等视频网站的内容特色,且养成相应的观看习惯,并不是特别容易的事,对普通用户来说更加困难。但也正因如此,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功能“视频搜索”有了使用场景和使用的迫切性。

      除了同品类的跨APP间的内容聚合外,豌豆荚团队认为,跨品类的内容聚合,会更有潜力和价值。还是基于产品设计团队的亲身体验。“十一”长假之前,刘亚平去日本旅游,他在豌豆荚上搜索关键词“日本”时就想,为什么更多的内容不能在豌豆荚里直接看到呢?比如关于日本的视频、关于日本的音乐,甚至是旅游攻略、打折机票。而这些内容的聚合都是“应用内搜索”能解决的,这些内容都来自于各个不同的APP。所以豌豆荚团队做了跨品类的内容聚合产品“万能旅行箱”,满足同一主题不同品类内容的需求。

      “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打通应用内的内容和用户之间的鸿沟,“应用内搜索”还将有怎样的应用场景?这对王俊煜他们来说,仿佛是一个“终极”命题,现在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从2013年正式发布“视频搜索”至今,豌豆荚落地“应用内搜索”一周年,让王俊煜和团队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家合作伙伴与其达成合作,而且还有更多的合作伙伴提供的内容和信息在接入过程中,“这些应用内的内容和信息是豌豆荚做‘应用内搜索’最基础的”;另一方面,团队在4个月的时间里建立了应用内搜索引擎的基础架构,且已开始产品化的实践;已经有1.8亿用户(豌豆荚目前安装量超过4.2亿)在豌豆荚不只是找应用和游戏,而是通过豌豆荚开始应用内搜索体验。

      需要“养”的商业化

      对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来说,现在讲“商业化”,可能还有些为时过早。未来,豌豆荚会成为这样一个超级APP式的入口吗,以用户的消费为出发点,形成从搜索发现、选择服务、到支付消费的完整闭环?

      在王俊煜看来,“超级应用”是一个“非常商业的概念”,他们更愿意讲豌豆荚做“应用内搜索”的初心是“要帮用户做好从发现到消费的流程”。在这个过程中,豌豆荚试图打通不同应用之间的壁垒,打通不同门类之间的应用壁垒,打通应用内内容与用户之间的壁垒。对于一个400人规模的创业公司来说,王俊煜他们现阶段不可能做到“面上宽广,点上深挖”,必须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王俊煜他们现在的做法是,舍掉了最后消费的环节,“我们非常肯定地交给了各个应用去完成”,相应地也损失掉很多东西,比如用户在豌豆荚里更长的使用时间,以及内容消费过程中的广告收入等等。

      但是,大公司诸如百度等,在“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打通应用内的内容和用户之间的鸿沟”这件事,已经开始了商业模式的探索。

      从2013年的“轻应用”到2014年的“直达号”,某种程度上,就是百度移动商业化加快的表现,“直达号”的核心目标就是在百度已经搭建的移动基础业务上探寻全新的商业模式。

      “直达号”简单地说,就是在百度的移动平台上,为企业提供一个手机网站,这个手机网站,是可以在百度移动搜索框中,在商家名称前面加一个@,或者在百度地图上搜索商家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到达、直接显示的。有分析说,百度“直达号”已经形成了“搜索+直达号+支付”的完整闭环,从搜索信息、选择服务、到支付消费的环节,80%的服务都可以在直达号内完成。

      也有人说,要聊“直达号”,就绕不开微信,甚至在“直达号”的设计体系上都可以看出浓厚的微信公众号的影子。但是比起已有的微信公众号,“直达号”的到达入口非常复杂,而且“直达号”只能在“手机百度”客户端内部打开。换句话说,“直达号”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移动端生态下的产品,它自身的价值还有待验证。此外,通过百度移动搜索输入商家名称或者在百度地图上搜索商家的时候进入商家直达号,这是在精准搜索的情况下,换言之,在模糊搜索时,一个个移动端的企业手机网站如何与用户互动,在什么场景下能够互动,这些问题都是“直达号”还有待解决的。

      微信呢?现状是,更多微信平台上的第三方公司大部分要通过自身能力进行数据回收与沉淀。所以有人说,做一个公关公众号容易,但一个对企业有营销效果的公众号,成本和门槛并不低。

      现在来看,在“打破各APP间的信息孤岛、打通应用内的内容和用户之间的鸿沟”这件事,各家的尝试方式、具体的做法不一样:Google和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公司在Web上有很深的积累,它们在移动端上也是从Web搜索引擎开始的,腾讯X5浏览服务也是从Web开始的,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技术协议”则是全面支持移动独有内容,即移动应用即便没有相配合的网站、开发者依然可以将自己的应用接入到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虽然如此,但是大家想要解决的问题却是相似的,让不同的应用之间能够直接跳转。限制这些玩家最后得分高低的,只有技术能力、合作伙伴的支持、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捕捉。

      2014中国APP排行榜(TOP500)

      从某种意义上讲,应用(APP)可以被理解为移动互联网伸向每一个用户、伸向社会每个层面的触角。因此,其意义并不局限于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应用”是将互联网精神传递给用户的重要载体。在排行榜制作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简单地将“下载量”作为唯一可参照的指标,而是将社会价值作为重要指标加入我们的评定体系。最终的榜单充分考虑到应用的创新性、实用性以及对未来应用发展的引领作用。同时,我们也将对没有入围榜单但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的个人消费级、企业级应用和其他操作系统进行持续关注。

      关于本榜单,希望您能从中一览APP领域的全貌,乃至想象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

      作为目前主流的两大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与iOS的重要性无需赘言。本次我们榜单中根据的应用主要针对iOS平台。iOS平台的应用相比Android平台来说更为规范,并考虑到安卓平台中的大部应用均是由iOS平台移植,综合来说iOS平台上的应用更具代表性和评测评价的稳定性。

      2014年已被认为是4G的元年,基于更高的带宽,移动终端正得以实现更多功能,因此与2013年底的情况应大有不同,相信这种发展变化还将继续,让我们拭目以待。

      

      

      

      

      资料来源:

      《现代商业银行》2014.11 张绪旺

      《商界评论》2013.6下 笨狸

      《新财富》2014.1 王阳

      《中欧商业评论》2013.1 刘青焱 迮钧权

      《销售与市场》2014.10上 段俊

      《IT经理世界》2014.21 贺文

      《互联网周刊》2014.20 李洋洋

标签:;  ;  ;  ;  ;  ;  ;  ;  ;  ;  ;  ;  ;  ;  

APP新世界_应用商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