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64例临床分析论文_杨剑

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感染科 湖南永州 425000

【摘 要】目的:观察并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分析与疗效,加强对药物性侵害的控制。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64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病患者群体主要集中于老年患者,致病性药物多为皮肤类药物(抗生素药物)、中草药、以及关节类药物,大部分病例预后较好。结论: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和病毒性肝炎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且不存在特异性,因此临床做好早期诊断对于治疗疾病有重要的预防意义。

【关键词】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抗生素

药物性肝病也被称之为药物性肝炎(drug hepatitis)主要是指药物对患者产生的肝脏侵害,近些年来,临床药物性肝病的数量呈逐渐上升的态势。且根据药物研究显示,临床有上千种药物皆可能导致药物性肝病的发生,涉及各个种类的药物。本院对药物性肝病的种类进行分类和讨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64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有女35例,男31例,年龄分布为26~78岁(平均年龄64.8),病程为0.55~7.25年。

1.2诊断标准

(1)除睾丸酮类激素者,患者在服药7d~28d内出现肝功能侵害;(2)患者在患病初期出现发热、皮疹、皮肤痛痒、黄疽等症状;(3)患者存在肝功能实质细胞抑或胆汁淤积的临床医学病理现象;(4)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大于6%;(5)检验患者巨噬细胞为阳性;(6)患者再次服药产生肝功能损害。患者存在以上2种及以上临床表现,可高度怀疑产生药物性肝病。

1.3方法

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用过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文献检索的方式,剔除不符者,抽取出可用到的病例64例。记录每一个患者的药物史、临床表现、体征、肝功能、病原学标志以及治疗用药的情况。具体如下:64例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32例,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患者身体乏力和消化系统症状,谷丙转氨酶(简称GPT、ALT)偏高,但ALP、GGT升高不明显;胆汁淤滞型20例,患者临床症状相对不严重,大部分表现为黄疽,皮肤痉痒,ALT稍微偏高,胆红素、ALP、GGT出现显著升高;混合型8例,患者临床症状伴有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淤滞的情况;重型4例,患者出现肝性脑病、腹腔积液、感染、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中至少一项及以上。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9.O软件实现,两组间的疗效比较用X2检验,两组间的构成比较用t检验,以均数( ±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致药物性肝病应用药物种类

如表1所示,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以抗生素类药物所占比最多,分别为红霉素(25.50%)、克林霉素(12.50%)、左氧氟沙星(6.25%)、磺胺(10.92%);其次为中草药,分别为恶性肿瘤药物(6.25%)、子宫肌瘤药物(10.92%)、关节炎用药(12.50%);对乙酞氨基酚(6.25%)、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及降糖药(7.81%)。

3.讨论

药物性肝病主要可以分成直接肝侵害与特异性肝侵害两种。前者临床能够预测,表现出对药物剂量的严重依赖,在给患者药后会迅速发病;一旦再次激发,患者所以出现的临床症状时间不缩短,其症状也并会加重。该病理特征是肝小叶特定部位的肝细胞出现坏死。临床所用的药物中尤其以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等会通过这一致病机理产生药物性肝病。而后者的药物性肝病侵害往往无法预测,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与初步的用药间有4d至30d左右的潜伏期,使用药物的剂量和这一疾病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必然联系。在为患者提供再次给药时,疾病程度会逐渐加重,潜伏期也会剪短。患者血清中存有自身抗体,其结合靶点主要都是和致病性药物代谢相关的酶。该病症的临床表现通常伴发患者的全身症状,例如发热、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加以及血清病综合征等,呈弥漫性肝侵害。现阶段,临床的发病机制为药物诱发变态反应对患者的肝细胞产生免疫性侵害。研究显示,众多临床所用的普遍抗生素类药物的肝脏侵害都和这一机理相联系。

本研究显示,致肝性肝病的药物中,主要以中药、抗结核药、抗生素等为主。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一直以来受到中药“无毒、无副作用”观念的长时间影响,很多患者往往信任中药偏方,常常伴有随意、超量、长期服用中药的习惯,这也是当下中药所致肝损害日渐增多的中药原因,研究中的中药恶性肿瘤药物(6.25%)、子宫肌瘤药物(10.92%)、关节炎用药(12.50%)占据用药比例的29.67%。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其实十分复杂,尤其是植物药物有其自身的防御系统,能够利用合成化学物如生物碱和周期性多肽,在某一剂量范围内可使患者细胞死亡。众所周知,肝脏是人体处理化学物的“体内工厂”,其作用便是发挥清除与代谢亲脂性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学物,一旦接触到药物中的反应性中间代谢产物会对肝脏产生侵害。

随着国内结核病的发病率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抗结核药引起的肝损害一直逐渐上升;抗生素药物仍占药物比例的大部分,主要因为临床的不规范使用,以及患者自身对药物耐受的差异,致使药物性肝病出现。患者在产生药物性肝病时,临床应对患者立即停药,尽管当前有效的解决对策,在患者停用相关药物和应用必需的解毒后,其病症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康复。重症药物性肝病病例与严重淤胆型患者,通过人工肝等治疗后,其临床症状也能得到明显改善,病程得到缩短。医护人员在对既往存在药敏史过敏体质的患者,在用药时更应格外注意。对肝肾病患者、新生儿以及营养障碍患者用药应高度慎重。如果患者出现肝功异常或黄疽,需要即时终止药物治疗,加用保肝药物。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加强患者肝细胞的解毒功能,推动被侵害肝细胞实现修复、再生,预防胆汁淤积,推动患者黄疽消退及肝功能恢复,一般在用药15d内,患者肝功能可接近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小兵.药物性肝病65例临床分析[J].海峡药学,2010,13(06):238-239.

[2]陈百松,朱小勇,郭银红.化疗药物性肝病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13(10):854-855.

[3]解平.药物性肝病78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25(06):100-101.

[4]刘思纯,马博.两种急性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的评价及临床应用比较——附202例报告[J].新医学,2011,12(01):21-23+58.

[5]何梅,占美,柳汝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病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房,2010,24(32):3049-3052.

论文作者:杨剑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0

标签:;  ;  ;  ;  ;  ;  ;  ;  

药物性肝病64例临床分析论文_杨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