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全面建设城乡文明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_经济论文

坚持全面建设城乡文明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_经济论文

坚持城乡统筹创建文明城市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社会论文,城乡论文,文明城市论文,好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山东省莱芜市地处鲁中,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27万,辖莱城区、钢城区和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旅游度假区。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城市”。2008年,获得“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一、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总抓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莱芜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坚持当前与长远一起谋划、城市与农村统筹安排、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同时加强、文明创建与经济建设共同推进,收到明显成效。

一是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工作中,坚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动力,不断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在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0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亿元,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35.3亿元,均是2005年2倍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人均GDP达到6400美元,人均储蓄存款突破2万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去年全市非钢产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9个、35个、45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4.8个、1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7∶65.3∶27.7调整为6.5∶61∶32.5。发展优势明显增强。区域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北部生态旅游、中西部姜蒜加工储运、南部钢铁加工物流等“三大产业板块”特色更加鲜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新区、雪野旅游区、莱城工业区、钢城开发区、农高区等五个省级园区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雪野旅游区已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和窗口,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国际航空体育节,一批旅游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打造了莱芜“航空运动之城”的新名片和“浪漫雪野”的旅游品牌。

二是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与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紧密结合,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莱芜市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把全市224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统筹考虑,大力推动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管理服务一体化“六个一体化”,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三个集中”,深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城乡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等“两股两建”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初步构建起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2.59∶1缩小为2.53∶1;全市所有乡镇地方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50%的乡镇过5000万元;城镇化率由50.7%提高到51.7%。

三是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莱芜市把落实以人为本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十大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保持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动态消零”;按照国家新农保试点标准自费进行改革,率先实现新农保全市覆盖;建起覆盖市区和所有镇村的城乡公交网络,率先实现了全市农村村村通公交车;累计解决9117户城镇住房困难户和农村低保户住房保障问题,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保障任务;医疗、救助、权益等各项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群众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日益改善,“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拆迁面积820多万平方米,新建住房面积1260万平方米,10多万农民和城中村居民住进了新社区;完成莱芜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文化中心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大规模实施城乡中小学建设改造、镇村卫生院(室)、镇村文化站(院)、乡镇敬老院建设、体育健身设施进农村进社区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局面,去年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7.3%;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2%;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6.8%,居全省领先水平。在中央文明办公布的全国公共文明指数排名中,列地级市第12位,较上年提高16个位次。在中国社科院“幸福感指数”调查中,莱芜市居民幸福感指数在294个城市中列第6位。

二、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创建,为文明城市创建增添活力

一是用统筹的思路抓创建。坚持把城市和农村文明创建统筹谋划、一并部署,同步抓好推进落实,构建起城乡文明共建共享的新格局。如在创城中坚持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一并整治,建立了农村垃圾集中治理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探索了“定点收集、集中清运、统一处理”的路子,以市场化方式配齐保洁员、清运保洁公司,变政府建机构、养人员、购设备搞保洁为直接花钱买服务,保证了垃圾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农村像城市一样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如开展“城乡牵手文明共建”活动,将全市参与牵手共建的农村划分成46个片区,采取“N+1”方式,组织3-5个市区文明单位与之结成对子,思想道德共教、经济发展共促、文明新风共倡、文化活动共办、基础设施共建,促进了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

二是用改革的办法抓创建。如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抓住被列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的机遇,加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像改革莱芜梆子剧团管理方式,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变“拨人头费”为“以奖代补”,实现了由“养人”到“养项目”“养事业”的转变,被收入中宣部编写的《文化体制改革经验70例》。如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上,改革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运作方式,探索建立“三个机制”,实现了住房困难户、房地产商和政府“三满意”。

三是用市场的理念抓创建。积极探索运用市场的办法、手段和资源破解文明城市创建难题。如在青草河治理工程中,通过高水平规划引领、政府先期投入、高标准建设环境,再以升值后的土地与外地客商搞合作开发收回投资,走出了一条靠市场运作、政府不投资或少投资改造城市的新路子,提升了城市品位和价值,改善了市民居住环境。

三、坚持突出特色抓创建,推动文明创建深入持久开展

从莱芜实际出发,着力打造文明创建特色品牌。比如城乡文明一体创建品牌。莱芜市被山东省文明办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一体精神文明建设试点市”。比如“大爱莱芜品牌”。2007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莱芜十位“的哥的姐”长期义务接送尿毒症患者到医院的“爱心车队”事迹,以此为契机在全市深入开展了“爱心彩虹”“爱心公交”“春风行动”等系列“爱心传递”活动,将“爱心”传递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莱芜市的做法被列为第四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典型案例。同时,坚持在全市深入开展“连心帮扶”行动,每年组织市、区、镇各级机关干部每人联系帮扶一户困难群众、学校教师每人联系帮扶一名贫困学生,11000名机关干部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帮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比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品牌。在全省第一个开通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网站“爱心e站”,不断深化“我们的节日”“我与家长共文明”等活动,去年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中,莱芜市列第14名、全省第4位。比如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航空体育节服务等志愿活动,建设“草根”志愿服务站,发动全市机关干部、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活动。

标签:;  ;  ;  ;  ;  ;  ;  

坚持全面建设城乡文明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