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改革的困境_高考论文

高考作文改革的困境_高考论文

高考作文改革的两难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高考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高考在社会各界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称其为“国考”实不为过。而“国考”中的作文考试更是备受瞩目。近来,尽管高考作文在命题立意、文体限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改革和调整,但还是能够时常听到诸如“炮轰”“批判”等激烈的批评言辞。而随着各省高考自主命题改革的推进,各省作文题目更是五花八门,达十几种之多。人们对其评价也是或褒或贬,不一而足。但对作文这一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来说,如何才能达到甄别人才、促进教学之效果?其标准如何?在大规模的教育考试制度中,制约高考作文改革的深层困境有哪些?本文从高考作文的整体改革、命题取向、考试文体及阅卷评分等方面试做一简要分析。

一、高考作文:考创新还是考“八股”?

在高考作文中,命题立意的角度、范围直接决定了考生在考场中自由度的发挥。良好的作文题目,应该使考生人人有话可说,不必拘泥于命题者特定的写作范围和角度。在近几年的作文改革中,材料作文的引入的确有助于考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而作文作为一种综合能力,构思、表达当然是其构成要素,但首当其冲的,恐怕还是思辨能力;而如果从素质教育的长期效果来看,高考作文的命题不应该“定向”,而只应该“导向”,因为我们要选拔的是更有思辨和创新能力的考生。高考作文应该给考生预留更大的思考空间,在思想内容上,能让各人写各人内心真正所想的,而不是只能写千篇一律的套话。在作文审题中材料的提示也应该有个适当的度,既不能过于直白死实,又不能晦涩不清。但现实的高考作文对思辨、创新能力的考查又如何呢?在近年的高考改革中,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一元性的思维方式渗透到了作文的写作模式、价值判断、文学审美乃至语言文字的运用之中。无论是论理、论据还是写作结构都没有多少选择、变化的余地,面对这样的作文题,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不得不用模式化的语言表达模式化的思想内容。有专家指出,就是1999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题目,其主题的限制性也太强,造成命题的动机和效果之间存在矛盾。如“诚信”无论从主题还是立意上,对学生的限制还是太大,道德价值的取向已经预先设定。这样的题目给出的对立面太绝对,就可能把分析的前提——潜在的矛盾和转化的灵活性遮蔽起来,失去了分析的自由(孙绍振:《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卷批判》,《粤海风》,2001年第5期)。“高考作文的‘八股’被打破了,可逐渐一种更新的‘八股’又被立了起来,由‘高考体’变成了‘新概念体’或‘顶新体’。”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抄袭、宿构的教师也还不在少数,更有甚者,鼓励学生“抄它个天翻地覆,抄它个天衣无缝,抄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抄到让人忍俊不止或拍案而起或声泪俱下的境界”(孙善网:《俗人俗语——也谈中学生作文》,《中国青年报》,2002年7月4日)。

高考作文到底是在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还是科举八股式的“制艺之作”,社会各界人士对此仁智纷见。从1998年以来高考作文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股灵动的、活跃的、有创造性、能充分展现自我和个性的作文新潮流正在逐渐形成,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但是,高考是典型的选拔性考试,这就决定了高考作文必然是应试文章,而不是作家所从事的有充裕时间保障的自由式创作文体。2002年的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文体不限,给考生以极大的创作空间,但也有不少考生一味寻求文体出其不意,内容鹤立鸡群。然而,对于相声、剧本、诗歌等文体的评判工作,其客观性和科学性还有待提高,考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创意、能力很可能得不到承认。对此,从事多年阅卷工作的教师善意地提醒考生,答题不要太奇太怪,要“稳中求新”,既要揣摩出题者的意思,又要使自己的文章吸引住阅卷者,这就要求考生“戴着镣铐跳舞”。在限制中体现自由,在自由中突破限制。兼顾两者,循序渐进,方是明智之举。

二、命题取向:追寻自身价值还是“道德拷问”的工具?

近年来,有许多论者指出,高考作文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与政治意识、思想品德、道德伦理太近。如“诚信”,其价值预设是考生必须认可诚信,而堵塞了考生对诚信作进一步辩证的分析。不可否认,高考作文的社会影响力大,关注者众多,理应出得“有思想意义”,理应关注重大意义和宏大事件,但这种沿袭已久的“关注当下热点,思考思想意义,贬抑小我,高扬大我”的命题思路,毕竟只能是众多思路、方法中之一种。几年偶尔为之未尝不可,若几十年一以贯之,执意为之,就未免闭塞、单一甚至僵化了。也有论者指出:作文考试不是政治考试,更不是道德测验。即使政治考试和道德考试,也只能考查一名考生对于书本上的政治知识和道德知识掌握得如何,没有任何一种考试能准确测量一个人实际道德水准的高低。对此,有人指出高考作文应该凸显或者追寻语文的自身价值,对考生进行道德拷问的题目应逐渐淡出。语文命题,特别是作文命题应与时代的某些热点问题、尤其是与政治时事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形成学科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命题才能守住学科特色,才能保证质量。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潘新和教授认为,命题者紧跟形势,表明命题者对语文课程的言语性认识不清,企图把“政治性”凌驾于“言语性”之上,把语文课当作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此说真可谓击中要害。

文以载道,道因文显。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和思想性、社会性,写作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刘勰说:“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任何割裂两者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高考作文,注意面向社会现实,针对实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视野扩大到社会广阔的领域之中,这是明智之举。但关键是如何引导以及作文教学的知识性和思想性所占的权重合理与否。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改革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思考热点这一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遗憾的是这种引导带有某种程度的片面性,缺乏辩证的、全面的眼光。如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考生只能按照既定的价值预设做出“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不能不说是高考作文的一处“败笔”。当然,追寻语文自身的价值是作文考试中的应有之意,但是离开社会生活实际的、片面的、单纯的考查则很容易导致考生作文的苍白无力、空洞乏味。所以,高考作文命题应正确把握语文自身价值和思想性、社会性两者之间完美、合理的“度”,实现两者有机辩证的统一。

三、作文文体:开放还是限制?

在作文文体开放还是限制这一问题上,人们历来争论很多。1997年以前的高考作文文体大都限制很死,用文体来限定写作的规律和法则,这样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基本的作文技能。桐城派领袖姚鼐认为:“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可见,对文体的限制并非毫无道理。但是,如果把写作规律和法则当作一成不变的程式和教条,就会形成思维定势而丧失应变能力。近来的高考作文考试,文体是在逐年放开。从文体表达的角度看,这种自由度越大,就越有利于考生特长优势的发挥。诚然,自选文体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作文内容表达的需要来选择文体,使形式和内容能更好地统一起来,便于学生发挥,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但这样一来,则很容易出现宿构、套构等“投机取巧”的情况。几乎在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有考生直接搬用现成的范文,时常使评卷老师有“似曾相识”之感。

由此看来,文体是限制还是开放的问题似乎无法完全解决。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500年之久的八股文,便是考试制度长期实行后逐渐演变成的标准化考试文体,是受科举考试评卷客观化的内在动力驱使而产生的。高考作文题的拟定与其相似,也有极大的学问,既要开放以考测创新能力,又要限制以控制评卷误差。正如学者所论:“自由必须建立在某种约束之上,才是最大、最普通、最真正、最本质的自由。”“高考作文命题既需要开放,也需要限制,否则就很可能演变成某种程度上的不公,同时可能误导出投机心理和风气。”(黄子:《开放与限制——2000年高考作文命题得失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可见,高考作文题必须在一些方面有明确的界定,既自由又不自由,这才是考出写作水平所必需的。

四、阅卷评分:鼓励创新还是追求统一?

评分的标准在试题模式中虽属最为隐蔽的内容,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试题的合理性程度取决于评分标准的合理性程度,试题模式的价值取决于评分的价值。同样,高考作文的价值及合理性也极大地取决于作文评分的标准。高考作文如何评分已成为一个关键的环节,而近来对评分环节的质疑不绝如缕。首先,有人提出,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大多都是中学的语文教师,许多人除了教科书外不大看文学作品,其中除了写报告、工作总结之类的东西,写点记叙文、散文的老师都不多,这种水平的教师阅卷能不影响考生的成绩吗?其次,如果考生作文与命题者的意图背道而驰,与公众公认的价值观相悖,这类作文是否有得到高分的可能?许多评卷教师在心理上对符合题意而唱反调的作文,选择的往往是轻蔑。如此“另类”的作文在历年的命运大多相同。更有论者质疑评卷教师以“立意”统率一切的做法,认为不能把高考搞成封建时代的科考文章,非要“代圣人立言”不可。评价学生作文,应多从语文本身去关照。然而,实际的高考作文阅卷是什么情况呢?据报载,在湖北,9天有效阅卷期内,每位老师共须批阅作文1000余份,平均每天120份,每份试卷的作文阅评时间为4—4.5分钟。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量,教师怎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奇文共欣赏”呢?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老师从心理上认可那种四平八稳式的文章。

毫无疑问,如果一篇命题开放、立意鲜明的作文没有科学、客观的评分标准和高素质的评卷教师作保证的话,其测量价值也就无从实现。这就要求阅卷老师一定要有宽容度、创新意识和独立见解。但是,在还没有找到更为科学、更为人性化的阅卷方法之前,这种传统、紧张而又严酷的阅卷方法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存在。为此,一方面,考生不得不“戴着镣铐跳舞”;另一方面也要采取诸多措施来提高评卷者的素质,使其具有公正、平等、民主、宽容等人文素质;培养他们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改革一人决定一篇文章的评卷方式,让三四个人甚至更多的人对一篇文章做出评判,并随时剔除评分离谱的阅卷者等等。

总之,高考作文的改革存在许多两难问题,这也是大规模教育考试长期难以解决的深层困境。因此,在如何有效考查学生的创造力和遵照考试制度的内在规律之间寻找合理的结合点,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探索。

标签:;  ;  

高考作文改革的困境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