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论文_张艳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论文_张艳丽

山东省烟台招远市玲珑镇沟上完全小学 265400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课堂上充分展示了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多数老师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合作学习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实施合作学习时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偏颇了“标准”的理念,削弱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一、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要正确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小组合作学习前要留有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以形成自己的想法,做好合作交流的准备。这样展开合作交流,学生才能言之有物。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往往也是难点问题,多数学生或半信半疑,或是一知半解,这时采用合作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解题的思路也就会渐渐明朗起来。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丰富小组全体成员的思维。接着让学生选择一种转化过程,根据原图形与新图形的联系,尝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进行全班交流,认识到无论怎么转化,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一定的。教师的思路是正确的,可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顿时教室里乱作一团:有的小组大家抢着说,谁也听不清谁的声音;有的小组由一两个学优生在说,其余人就静静地当听众,或者忙自己的事……而老师却一副听之任之的表情。几分钟后,教师请组内派代表回答,学生站起来开口就是“我发现……”、“我觉得……”,而不是“我们组认为……”。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发展。正如专家所言:“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最后,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评判。

二、评价语言中肯,不能失真

课堂上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固然可贵,而引导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也同等重要。课堂上,我们时有发现当一个同学发言之时,其他同学并没有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而还是一味地举着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在别人发言时,为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插嘴打断别人的思路。也有的学生默不作声,不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不关心合作的内容和进展,自己想着自己的事。

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师在介绍了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后问道:“请同学们比一比,黑板面和桌面,哪个表面大,哪个表面小?”一生答:“黑板面大,桌面小。”教师表扬道:“你真聪明,大家为他鼓掌!”学生边鼓掌边说:“棒,棒,棒,你真棒!”接着,教师又问:“数学书的封面和文具盒盖的面,哪个表面大,哪个表面小?”另一生答:“数学书的封面大,文具盒盖的面小。”“说得不错,表扬他!”“棒,棒,棒,你真棒!”

反思:在课堂上我们能时常听到 “棒,棒,棒,你真棒!”的赞赏声,时常听到“啪、啪、啪”的鼓掌声,时常看到回答对的学生衣服上贴了五角星……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而现在的教育则有了太多的表扬,哪怕学生只有一小点成绩、一小点进步。其实,过多的外在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上述案例中,对于大家能轻而易举回答出来的问题,教师给予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而且千篇一律的“你真棒!”“真聪明!”也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赞赏变得毫无感觉。

三、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把新知教学建立在学生生活的现实背景上,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趣的。

如一年级“6、7的分与合”一课,老师这样创设情境:“星期天的早上,小云一家去儿童乐园玩。儿童乐园里真热闹呀,有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和小朋友喜欢的各种玩具。小云最喜欢五颜六色的气球了,于是让爸爸给她买了气球。小朋友,你们猜,爸爸给小云买了几个气球?”学生有回答1个的,有回答2个的,最后终于有人回答买了6个。教师追问:“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有几种分法呢?”

反思:说了那么多,教师无非是想问6可以分成几和几。为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教师竟然如此大动干戈!这些讨论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教育作用,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把那种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复习导入打入了“冷宫”,都在为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就无法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或者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于是,花样繁多,内容生动,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案例中这种牵强附会的情境设计也就包括在内了。其实,“6、7的分与合”一课的情境可以这样来设计:“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准备了6个气球,要请你们分在两只手里拿,你想怎么拿?”三言两语即可引出问题,根本无需大费周折。

论文作者:张艳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月总第2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5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论文_张艳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