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患儿静脉输液时依从性的影响论文_赖春香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 361000)

摘要:目的 实施护理干预对患儿静脉输液时依从性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间在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5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上均家长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并通过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分为2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经过护理干预后的静脉输液依从性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经静脉穿刺过程中完全依从15(51.72)%,一般依从10(34.48)%,总依从率%为25(86.2)%,明显优于对照组完全依从8(27.58)%,一般依从5(17.24)%,总依从率13(44.82)%,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27(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17(58.62)%,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输液是小儿常用的给药途径,临床上对患儿静脉输液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满意,可有效提高静脉输液依从性,同时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1],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静脉输液;依从性;影响;

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门诊患儿静脉输液仍以外周静脉为主,而静脉治疗属于侵入型治疗,并发症多,尤其是对于学龄前患儿而言,因血管细小,对疼痛承受能力及不适反应较其他患者严重,促使患儿出现输液并发症的可能性越来越多。为此,针对患儿静脉输液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极为重要。对我院收治的58例患儿实施静脉输液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患儿对静脉输液治疗的依从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间在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5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分为29例。其中对照组男患儿:16例,女患儿:13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8.2±1.3)岁;观察组男患儿:14例,女患儿15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7.2±1.2)岁;以上患儿家长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儿均经过临床体征、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住院时间均在一周。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进行性别、年龄、平均年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 静脉穿刺中给予患儿常规安抚、解释工作、并由父母配合下进行输液等。

1.22观察组:采取护理方式(1)输液前心理护理:患儿在输液前,常常表现为恐惧心理,其来源于亲身经历以及语言的暗示,此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多给予患儿表扬和鼓励,如患儿在主动迎合护士时,应立即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给予微笑或拥抱的方式来增强患儿的配合度,从而来消除不依从行为。(3)输液中心理护理:加强与患儿的沟通,注意输液过程中体现对患儿的高度关爱,缓解患儿紧张害怕等不良情绪,尽量讲述一些不怕苦不怕疼带有正能量的故事,必要时,可给患儿提供消毒后的小玩具,或是在病房播放儿童喜欢的动画片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助其顺利完成一次性穿刺。(4)输液后心理护理:拔针时,需细心揭掉固定胶布,尽量减少患儿疼痛,用消毒棉轻轻按压穿刺部位数分钟,待不出血即可。并嘱患儿家属不要局部按揉,以免出现皮下淤血。并让患儿在门诊输液室观察半小时,以利于观察用药后的反应[2]。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我院护理工作中的满意度。

1.4判定标准:患儿无需任何协助判定为完全依从;患儿存在反抗心理判定为一般依从;患儿情绪失控、哭闹不止、必须由家长进行约束后才可以进行静脉穿刺判定为依从不好;患儿在家长配合下持续哭闹不止判定为完全不依从。

1.5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n,%)表示,计量

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经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完全配合的患儿依从率8(27.58)%,一般依从的患儿依从率5(17.24)%,明显低于观察者完全配合的患儿依从率15(51.72%,一般依从的患儿依从率10(34.48)%,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n,%)

3讨论

静脉输液是小儿常用的给药途径,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患儿来讲。静脉穿刺时出现的恐慌情绪比较常见,而医疗恐惧又是患儿穿刺的另一个方面,因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出现导致患儿依从性非常不好,应给予微笑,态度和蔼迎接患儿其家长,以消除不良心理,拉近医患关系。通常传统护理方式为保护患者注射部位,以保证留置针头的有效使用时间,常使用胶带为患儿手板固定,并不注重注射部位充分暴露,致使护士人员以及家属并不能随时观察到注射部位具体情况以及皮肤变化,常导致患者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静脉炎等不良情况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为此,患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分工明确,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多与患儿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学龄前儿童活泼好动,输液过程中还需要严密观察有可能出现的针头脱离,液体外渗等问题,因此加强巡视力极为重要。为患儿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并嘱家属注意穿刺部位是否良好,一旦发现有问题出现,不必过分紧张,应及时向医护人员进行对症处理。此外,在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一旦孩子生病,家长会显得格外紧张,多数都会夸大病情,并对医护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家长的心理情况直接会影响患儿的情绪反应,家长的倾向极为可能成为患儿的倾向。为此,为了更好的开张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该利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赢取家长的信任度,操作过程中,应动作熟练,对其耐心解释。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综合专业技能水平,积极参加相关专业学识讲堂,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使得医护人员从精神上、思想上重视对患儿静脉穿刺时不良反应的预防,提高责任感,共同协助来提高一次性穿刺率。

为此,对我院58例患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静脉穿刺过程中完全依从15(51.72)%,一般依从10(34.48)%,总依从率25(86.2)%,明显优于对照组完全依从8(27.58)%,一般依从5(17.24)%,总依从率13(44.82)%,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对患儿静脉输液实施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可降低患儿出现的恐慌、焦虑、以及冲动等不良反应情绪。消除对护理人员的敌对情绪,可加强了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亲和力,有效提高患儿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以及患儿的依从性。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27(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17(58.62)%,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与王翠花在研究报告中[3]观察组的依从性为84%的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患儿静脉输液实施护理干预明显优于传统护理方式,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患儿对静脉输液治疗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潘月明.护理干预对患儿静脉输液时依从性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01):87-88.

[2]黄威.护理干预对门诊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2,18(09):116-117.

[3]王翠花.护理干预对患儿静脉输液时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04):53-54.

论文作者:赖春香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7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患儿静脉输液时依从性的影响论文_赖春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