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的治疗论文_陈丽英

小儿多动症的治疗论文_陈丽英

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52412

【摘 要】目的:分析小儿多动症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及预防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小儿多动症患者,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的翻阅记录,探讨小儿多动症的发病原因,寻求治疗措施并且提出预防方法。结果:经过医生的诊断判定,共有115 名小儿患上了小儿多动症,在进行科学的治疗后,小儿的身体恢复状况良好,一个月基本完全康复。结论:患有多动症的患儿其智力正常或者基本正常,但多动症会给小儿的行为举止造成缺陷。如果患上该病,家长必须及早带到医院治疗,以免错过时机,给小儿长大后带来身体上的障碍影响。

【关键词】小儿多动症; 原因;治疗

小儿多动症,是指与同龄儿童相比,有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该病常发生于早产儿童,给小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影响。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小儿多动症不是智力的障碍,而是指行为操作和行为执行机制的障碍。本文旨在对小儿多动症的致病因素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1月~2015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200例小儿多动症患者,男100 例,女100例,年龄6.5~13.0 岁,平均(10.8±0.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活动过度37例(30.83%),学习困难23例(24. 17%),情绪激动40 例(23.33%),注意力不集中100例(21. 67%)。依据国际诊断标准,同时具有注意力涣散、情绪冲动、活动多的特征,另外经常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美国康奈尔儿童多动症诊断行为量表评分大于等于20 分。排除血常规、肝功能、影像学检查有异常者。

1.2方法

首先根据科学的诊断标准对小儿进行准确的诊断,确定小儿患上多动症后从发病原因、病情程度、年龄大小等方面对资料进行记录。治疗医生需根据统计的资料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对小儿的治疗效果。此外,疗效判定标准是:显效:上课专心听讲,不再做小动作,测验成绩优良; 有效:症状有所改善,但上课时偶有思想不集中,测验成绩偶有不及格; 无效:症状表现仍无好转或加重。以显效+ 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0例患者中,小儿多动症最大的表现就是好动,小儿活动量比以前大大增加。本组患儿治疗结束后显效35%,有效 41.67%,无效 23. 33%,总有效率为76. 6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小儿多动症的病因,主要认为遗传、中毒、环境、营养等因素与发病有关,其中是以遗传、中毒因素为主。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动、好动的习惯依然存在。小儿坐立不安,往往刚坐或者刚站不久就会不自觉的动起来。上了学的小儿课堂上小动作频频,走路跳来跳去,这些都是由于多动症引起。

3.讨论

3.1小儿多动症的病因分析

首先是遗传、素质因素:大部分多动症儿童的父母有相似病史。不少母亲反映患儿在胎儿期就好动,出生后好哭,入睡困难,进食不佳,难以照顾。其次是社会、家庭、心理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等都易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接着是金属元素中毒:铅中毒是比较流行的引起小儿多动症的理论,但并非同一种情况的儿童都患病,因此该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建议家长生活中加强注意。生物化学及代谢因素:经大量研究证实,多动症儿童中枢单胺类受体更新较慢。维生素缺乏,或食用含添加剂、色素的食物亦均可致病。饮食因素:小儿患病后,除进行正确引导、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良好的饮食调理也是十分必要的。需注意,食用糖类和饮料、糕点、饼干等以及含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调味剂等的食品容易引起及加重小儿多动症的症状。

3.2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措施

主要治疗措施有自我控制训练、放松训练。自我控制训练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语言命令让患儿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力。训练需要从听、说、读、写、走等几个方面进行。例如:在学习上,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让小儿进行回答计算,要求小儿能够按照步骤进行; 或是在游戏过程中锻炼小儿的跑动能力,培养其反应速度。其次,放松训练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放松措施可以让小儿紧张的思想状态得到缓解,以一个积极的情绪去面对生活,这样就有助于医生实施治疗。放松法是目前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一种新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做小游戏。还有以下治疗方法:对患儿的认知行为治疗:控制患儿的行为冲动及对外界的侵略行为。对患儿使用药物治疗:选用哌醋甲酯(利他林)、右旋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匹莫林等中枢神经兴奋药或联合使用丙米嗪、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直至疗效稳定,长期服用一定剂量的药物维持治疗。精神治疗:使用药物能够使患儿在短期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同时患儿的家庭、学校等方面教育和管理不容忽视。在对患儿进行精神、行为治疗及改进的过程中,对其态度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用充足的关怀和爱护处理其不良行为,鼓励及启发其克服不良行为的信息,不进行打击或体罚。观察患儿治疗结束后6 个月内的临床疗效。

3.3防治小儿多动症的相关训练活动

适量体育活动,定时进行身体锻炼:家长可以根据患儿的自身情况进行一定的要求,比如适当的跳绳、踢毽子,都能够锻炼其肢体的协调能力,也能够将体内过剩的精力进行释放,对多动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也可以让患儿经常在平衡木上行走,能够对其稳定性进行一定的锻炼。家长可以给患儿定时、定期的进行任务要求,但一定要注意适度,切勿过于疲劳或枯燥。还要培养患儿学习乐趣,延长注意力: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让患儿将1 ~ 100 等数字按顺序进行排列,也可以将其组成很多画面,以锻炼其智力。这不仅能够培养患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对多动症的治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家长还可以让患儿在课余时间选择拼图或下棋等方式进行兴趣方面的培养。根据患儿的表现,可以随时增加数量,培养其耐心和注意力。

只有通过上述方法才能够减少小儿多动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 赵晓忠,戚拥军,柴昶红等.儿童多动症的分析诊断及治疗[J].中外医疗.2013(03)

[2] 吴海娇,李亚平,纪文娜等.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及治疗进展[J].陕西中医.2014(10)

[3] 肖英霞,张莹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ERP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06)

论文作者:陈丽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小儿多动症的治疗论文_陈丽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