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如何驾驭现场报道论文

主持人如何驾驭现场报道论文

主持人如何驾驭现场报道

黄淳 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 现场报道是即兴口语表达在广播电视中最常见的样子,它受所在媒介平台、语境、对象、内容等一系列外界因素的制约,要求报道者在现场面对镜头,按要求和功能完成长短不一的独白,内容来源于现场,语言即时组织。镜头前报道非一两日功夫,也不是谁都可以做好。当新闻主播走下主播台,来到新闻现场,往往面临着巨大的播出压力:为了报道奔波劳顿,工作节奏相对紧张,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现场具有不可重复性,大型直播报道中24小时待命等等。如何在高压状态下形成逻辑清晰的报道思路,完成出色的现场报道,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主持人;现场报道;采访

一、认识现场

(一)观察

观察是报道的基础。即使报道者已拥有资料准备,也仍然需要深入现场。我们常用“道听途说”来喻指中介信源在专属过程中夹杂太多主观因素而导致信息可信度较低的情况,又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来说明亲眼所见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报道者的观察和体验是资料不能替代的。另外,他人陈述也不能代替自己的现场追踪和体验。目击者、旁观者或当事人对现场和事件的描述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提供信息,难以全面;如果关涉自己利益害,也很难保证他们陈述的客观性。因此,只有深入现场,建立的报道基础才更为扎实。当然,报道者的观察并非漫无目的的旁观。首先,要明确传播目的,才能明确观察的对象、要求,实现有效观察。其次,报道者观察现场时要具有一定的条理,这个条理可以是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也可以是现场空间顺序,又或者是报道事物的自身结构特点梳理。再次,报道者观察现场的过程不仅仅是看,还包括思考,信息的分类、比较、概括、归纳等,这样才能从整体到细节,建立关于现场的立体印象。最后,报道者现场观察应比生活中的观察更敏锐,一方面要观察迅捷不拖沓,争取时间;另一方面善于发现容易被忽略的有用信息,察觉现场“被遮蔽”的内容,避免简单思维和思维惯性。歌德曾说,我们见到的只是我们知道的。知识和兴趣往往决定了报道者能在现场捕捉到什么。

式中,Tr为所提取的目标回波,为目标回波i描述向量,ti为目标回波i提取时间,xkm为目标回波x轴坐标,ykm为目标回波y轴坐标。

(二)采访

有的内容不能通过观察现场得到,则需要借助采访获得。报道者首先要找准对象,快速了解情况,提高采访效率。另外,要尽可能向多位对象了解情况,注意了采访对象的身份信息,确定其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和有价值。采访时,报道者应该努力创造融洽氛围,认真倾听,及时反馈,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倾听中含有对受访者的尊重,是构建访问关系的方法,可以使受访者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里进行表达。报道者要积极专注,不带偏见、不做价值判断、不急于下结论,也不对受访者表示出惊讶、厌恶、喜悦、气愤等不适当的情感反应。重要的是,报道者不仅要听懂采访者表达的内容,还要注意捕捉其在交谈中所省略、隐含的内容。

(三)比较

一是真假比较。报道线索可能是局部的、个人化的信息,比如接到线索某人不赡养父母,这很容易被归结为一个不孝子的主题,而到了现场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二是,价值比较。报道者通过搜集和比较细节可以发现事实的多个侧面以及新闻价值所在。三是,视角比较。比如主持人在报道时,也可以听听摄像或团队中其他人的意见,通过不同人提供的报道视角,采纳最精准和巧妙的一个,提高报道质量。

二、信息处理

(一)集约化报道

现场报道不等于报道现场。在报道中,主持人或记者叙事的顺序不是流水账,不一定按照真实世界中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进行报道,而是根据传播目的对信息重新组织结构。比如,2018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大连市某烧烤一条街人潮涌动,但是仅仅报道“人多”,这条新闻显然缺乏价值。于是,这位记者通过现场的信息梳理,总结出了这么几句话:点肉的比点菜的多,点海鲜的比点肉的多,喝俄罗斯啤酒的比喝德国啤酒的多。通过这几句总结性信息,我们获得了远比单纯描述现场更多的信息增量。再比如,天津港爆炸事故发生后,中央电视台在直播中连线了前方多位记者,其中记者蒋林的报道,以反应敏捷,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善于通过观察挖掘细节,有效集约信息,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白岩松:我也注意到你在准备期间的时候,就没有戴口罩,现在连线也没有去戴,那么是否接到相关的这种信息,比如说空气是安全的,是否有一些有害的这种物质,你们有过这样的一种去采访或者说得到这样一种提醒了吗?

蒋林:那我就把我今天下午的这个感受去做一个梳理。在到达核心现场,也就是说最近大概隔一公里这个位置上,因为当时的风向是和我们身边擦肩而过的,所以其实浓烟是从我身旁大概50米的地方过去,那么在这个时候是闻不到现场有任何的爆炸或者燃烧之后的味道,但是当我爬到海关大楼上的时候,风向发生了变化,非常清晰的能够闻到,而且直到现在其实会觉得自己的鼻腔或者说自己说话的时候,自己的嗓子会有一点小小的刺激性,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堆放化学品的仓库。而我现在所站的这个区域,其实是和现在的风向成一个平衡的状态,分是朝我们现在所说的可能偏向于渤海这个位置继续在吹,那么我们距离它的这个一公里的距离,其实就是一个平行于现在烟所飘的这样一个距离。在我今天下午6点钟的时候,得到过一个消息,就是北京军区防化团在相隔500米的范围之内,他们没有检测出氰化物,但是这个消息其实停止在了今天晚上的6点钟,我们也希望其实随时的更新这样一个空气检测的信息。

报道并非找个背景说上一段话,想要达到传播效果,就要对报道形式进行设计,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报道者伴随镜头,与镜头的配合、对镜头的利用、主持人的状态和体态等非语言符号,同样传递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对手势、着装的设计,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但一定要注意分寸。比如有的记者在受灾现场采访时,给采访对象擦拭眼泪,这一举动可能会引起共鸣,但也可能会使人质疑其报道的客观性。另外,如果主持人不分场合的讲究妆容美观,在某些特殊场合,如田间地头或者灾难现场,将无法得到采访对象的理解,还会引起大众非议。总之,创新性、多样化呈现值得提倡,但也要参照所在栏目的定位、风格和报道所处的现场语境。

(二)多样化呈现

这就是蒋林对现场信息的集约化处理,现场信息很多,但是梳理出有效信息才是最重要的,这里蒋林所叙述的线索全部围绕一个主线:空气安全。

报道者对现场的解说应起到说明和解释关键信息的作用,建立现场细节与报道主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现场细节对于受众认识整个事件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有一段采访,主题是世园会,报道地点选在了世园会的自然生态展示区。在这篇报道中,记者首先简单概括了这片区域的基本情况,比如面积多少,占整个是园区的百分比是多少。然后重点对现场信息进行整合,并梳理成两条线索,一条讲生物循环圈,一条讲水循环。整体报道流畅且条理清晰,突出了“生态循环”的主题,要点突出,令人印象深刻。

三、报道的言语形态

(一)要点解说

◎辛辣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咖啡等,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的小儿过于兴奋,大脑功能失调,引起遗尿。

(二)细节描述

在现场报道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根据观察来描述细节是必备之功。报道者事先做好功课,不是为了到现场“背书”,而是为了增加自己判断现场的能力和知识。细节构成了现场,记者的报道要有来自现场的独特价值,势必要有捕捉细节的能力。在描述过程中,报道者要注意语言准确,避免歧义和误解。描述现场细节的方法有白描、渲染等方法。白描,指朴素、简练又传神的表达手法。尤其在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事情本身的重大性、要紧性、紧迫性足以吸引观众,所以报道者要让事实说话,避免过度介入。渲染,指赋予报道对象以个性化的色彩,报道主题可以更多的介入和解读报道对象,但前提是尊重事物的客观性,不能编造。

文化冲撞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虽然给学习者带来痛苦和困难,但是它有利于文化调适的完成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经历过文化冲撞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文化敏感性,更愿意接受跨文化培训。英语教师应当让学生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消化课堂上所学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其终生学习和步入真实的社会跨文化交际场合打下基础。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现场报道的价值优先原则。报道者需要根据现场动态,思考报道价值,不断深入现场但不被现场淹没,时刻保持警醒和敏感。

作者简介 :黄淳(1991.9-),女,江苏徐州人,汉族,最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

标签:;  ;  ;  ;  

主持人如何驾驭现场报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