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谁从祭坛上走下来,离我们很远还是很近?_雷锋论文

雷锋,谁从祭坛上走下来,离我们很远还是很近?_雷锋论文

走下“神坛”的雷锋离我们是远是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神坛论文,走下论文,离我们论文,雷锋论文,是远是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性经济人”如何学雷锋

记者:在今天消费主义占据社会意识主流的情况下,雷锋精神还有存在空间吗?

钱镇:如果把雷锋精神理解为助人为乐,这一精神不仅应该存在,而且应该大力提倡,热情鼓励,积极支持。消费主义占主流的社会是个逃避崇高的社会,这会导致生活的无意义、无动力、无激情,这是一种病态,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医这种病的一剂良药。

现在人们的精神状况的确不容乐观,但这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象,而且事情也在起变化,自愿的志愿者多起来了,强调精神追求的人多起来了,这些都是可喜的苗头。

闻名:雷锋精神是对消费主义的一剂很好的消毒剂。因为按照消费主义的观点来看,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优越,是不是“高尚”,主要是看他的消费水平。这种观念实际上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包括环境污染,资源耗竭,人与人之间进行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等等。

但雷锋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还有另外一种生活方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比较低,但精神是充实而愉快的,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和他的消费水平无关,而是和他的品质,并且仅仅和他的品质有关。

中国社会在还不是非常富裕的时候,过早地让消费主义占据了主流,这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假冒伪劣、欺诈、刑事犯罪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力宏扬雷锋精神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记者:由于现在社会信任度比较低,所以有人认为在目前的社会风气下无法学雷锋,否则容易被欺骗,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钱镇:这话道出部分真实,即:如果社会风气出了问题,社会对助人为乐精神的激励机制就受到破坏,雷锋精神也就不易坚持。这要求全社会重视人的良知,花更大气力提升人的道德水准,包括建立健全鼓励道德建设的各种有效机制。

记者:理性经济人不仅是经济学的一种假设,而且也是现实社会中一种广泛存在的、甚至是被鼓励的人格特征。但雷锋作为一个价值符号,其核心内容却是“利他主义”,这其间的张力应该如何处理呢?

钱镇:理性经济人一是强调人是理性的,二是强调人是自私的。

在制度设计上,要从人性恶的假定出发,这样,即使人真的是恶的,社会也能照常运转。在道德教育上,要相信人性中有光辉的一面,要想办法开发它,让它发扬光大。

利他不能是被强迫的,利己不能是损害他人的。这应该是提倡利他和利己的底线。

闻名:我觉得应该这样处理,即在设计制度时按理性经济人标准,但在提倡社会价值观时,却要提倡雷锋精神。一个人如果甘于做理性经济人,除非是在天灾或者是在战争状态,我们不必处罚他。但如果一个人愿意像雷锋那样生活,则我们就应该大力表彰他。

记者:现代社会强调并且鼓励个性,但“螺丝钉精神”,“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却是雷锋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这其中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钱镇:先得问问人为什么要被拧在那里,被谁拧在那里,被拧在那里做什么。如果把“螺丝钉精神”理解为要有敬业心,我非常同意。但在过去的岁月里,它不是被这么理解的。

闻名:应该承认,“螺丝钉精神”是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相匹配的一种价值理念,所以在今天确实有不适用的地方。由于失业人口的存在,实际上今天是许多人想当“螺丝钉”而不可得。当然,在一些特殊的系统,比如军队、警察、党务系统等,还是要提倡“螺丝钉精神”的,但前提是有权“拧螺丝”的那个机构和个人要出于公心。

“脱魅”是否等于真实?

记者:最近出了一本名为《雷锋1940-1962》的新的雷锋传记,从这本传记中披露的情况看,雷锋似乎是一个时尚和热衷于追逐潮流的人。您怎样评价这种雷锋的“新形象”?您更喜欢哪种形象的雷锋?

钱镇:现在的和以前的雷锋我都喜欢。对他的喜欢不会因为他是否时尚而有大的变化。雷锋有精神追求,以帮助他人为乐,在帮助他人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他的伟大之处。

闻名:我觉得出版商又在从雷锋身上榨取利润了。说实话,对雷锋的新形象我并没有感到意外,我觉得这本书不过是印证了我长期以来在潜意识里对雷锋的想像。雷锋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子的,请想像一下,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怎么可能会热爱国家和人民呢?

雷锋这一代青年是令人羡慕的,他们的精神状态自然是蓬勃向上的。值得注意的是,雷锋虽然家境贫寒,文化水平也不高,但他由农民而工人,由工人而军人,在短短的一生中对自己的命运做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在择业身不由己的今天,是耐人寻味的,也是令人感慨万千的。

记者:现在,许多人都争相做所谓还原“雷锋真实形象”的文章。我觉得,这种突出其“时尚前卫”而绝口不提其“艰苦朴素”的做法和以前单纯强调其“艰苦朴素”而略去其“时尚前卫”一样,同样是在走极端。您觉得呢?

钱镇:对历史人物,我们应该设身处地试着理解他们,不能草率地以己之心度他人之意,过分强调雷锋的艰苦朴素也许有失真之处,但它确实是雷锋的底色。作为那个时代的模范,他也许有些时尚前卫的举动,但这绝不会是雷锋精神的主流。

记者:我心目中的雷锋形象,更多的是他如何艰苦朴素。比如他那个著名的“节约箱”,还有他那双补了又补的千层底袜子,等等。对英雄人物,是不是非得彻底“脱魅”,才算是还原他的本色呢?

钱镇:艰苦朴素既是雷锋的个人品德,也是建国初期的时代精神。一般地说,雷锋那个时代的人比现代社会的人更有吃苦精神、更乐于帮助他人,而现代社会的人比那时的人更有开放意识,更能独立思考。当年对雷锋艰苦朴素的宣传也许有过分拔高的现象,如果真的是这样,恢复历史本来面目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雷锋的尊重。

闻名:我坚信,在许多当年的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的心目中,雷锋永远有他独特的魅力,他将永远是高大和完美的。至于对更年轻一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很难说了。但我认为他们最终也会认识到,像雷锋那样生活是有意义的,是幸福的。

记者:在近来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中有一种倾向,就是什么都要抓一顶“人性化”的帽子戴上。表现复杂人性,对于“脸谱化”的确是一种进步,但把一切都弄得不黑不白、一片灰色,是不是一种新的俗套?

钱镇:如果真是人性化倒可以接受,问题是别搞成庸俗化。在一个社会中,特别杰出的人和特别恶劣的人都不在多数,多数人是平凡人。也可以这样表述,少数人因道德水准超出一般人而成为楷模。如果以“人性化”为由,把模范人物硬“改造”成与常人无异,不仅违背了历史的真实,也化解了崇高。搞不好会变成“俗人眼里无英雄”。

当代人抛弃虚假的空想、幻想固然是历史的进步,但因此失去理想,成为金钱的奴隶、物质的俘虏,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闻名:这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我们看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个个都是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个个都能够以一当百,个个都总是能够绝处逢生、化险为夷,这难道不也是脸谱化?但好莱坞电影不仅美国人爱看,中国人更爱看,这又是为什么呢?

人性不是靠过多的笔墨画蛇添足地去表现的,人性是不言而喻的。心中没有大爱,又怎么能够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从世界的角度看雷锋精神

记者:有人认为雷锋精神和现在遍布世界各国的青年志愿者的精神是相通的,并由此得出结论说雷锋精神一直就是与文明世界同步接轨的一种主流价值观和精神,您同意吗?

钱镇: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着对形而上的追求,存在着一种为更高的理想而献身的追求。古代有,现代也有,外国有,中国也有。这种精神,一直被人们仰慕,也是人类社会希望所在,至于说它是主流价值观和精神,我有些怀疑。如果世界上人人都充满了这样的爱,哪来的种族仇杀,哪有强权国家对弱小国家的欺凌?

闻名:我不太同意。因为有的青年志愿者动机混杂,但雷锋的动机是清晰的,那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我们说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不是一句溢美之词,而是一种对真实情况的描述,这有他的日记为证。雷锋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出自单纯的所谓“善心”,而是自觉地认为这是在为未来的共产主义大厦添砖加瓦。而只有在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大前提下,也才能合理地解释雷锋的行为。

标签:;  ;  

雷锋,谁从祭坛上走下来,离我们很远还是很近?_雷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