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哲学若干问题的探讨--从争论到整合--对西方经济学认知方法的分析_经济学论文

经济哲学若干问题的探讨--从争论到整合--对西方经济学认知方法的分析_经济学论文

经济哲学若干问题探讨——从争论走向融合——浅析西方经济学的认识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西方经济学论文,哲学论文,走向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02)04-0029-11

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的知识是人类永恒追寻的目标。虽然目标一致,但是以何 种方式获得知识,却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产生了争论。其中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实证 分析和规范分析之间的争论尤为激烈。

西方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表现在经济学认识方法上就是理性演绎法和历史 归纳法的对立。在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极力推崇理性演绎法 ,而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则立足于历史归纳法。

理性演绎法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认识论中占据着主流地位。

在经济认识论上,李嘉图开辟了强调理性演绎法的传统。李嘉图强调抽象的理论演绎 ,而对这种理性演绎理论模型与实际事实的关系,对这种模型同其实际运用之间的区别 则不太重视。换句话说,李嘉图经济认识论的特点是把高度抽象的经济模型直接运用于 复杂的现实世界。他运用抽象方法研究经济现象,以逻辑推论来发现其中的“法则”, 即经济现象间的内在联系。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把李嘉图的经济认识论的 这一特点称为“李嘉图怪癖”。

继李嘉图之后,西尼尔对理性演绎法作了全面的表述。他概括这种演绎法的认识论特 点就是从一定的前提出发,经过推理,达到结论。西尼尔的贡献还在于对经济学的演绎 前提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这些作为经济学基础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演绎的前提是公认 的真理,是用不着加以证明的。

约翰·穆勒综合了西尼尔的思想,并结合思诺提出的“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小的牺 牲使财富最大化”的经济学基本前提的思想,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经济人概念是从人 类行为的各种动机中抽象出来的经济动机,其中最主要的是使财富最大化的动机,这种 动机受到有限的实际收入和对闲暇的喜爱的制约。经济人概念后来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 体系的基石,是一切经济学理论由以推导的最基本的前提。根据这一经济人的概念,穆 勒认为经济学在认识经济现象的方法上应该采用演绎法,经济学在实质上也是一门抽象 的科学。穆勒指出,演绎法是与归纳法相对立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归纳法的真谛在于以 经验为基础,但其所要求的不仅是一般的经验,而且是特定的经验。演绎法的精髓在于 ,从所假定的前提中推导出新的结论。演绎法常常用来建造富有哲理的模型,这类模型 在经验中往往是找不到的。演绎法所借以推导的假说也需要以经验为依据,但这种经验 不是归纳法所要求的那种特定的具体的经验,而是人们的内省和观察。在这种意义上, 演绎法所根据的假说乃是一种假定,它并不具有直接的事实依据。穆勒明确提出,唯有 演绎法才是应当加以采用的认识方法。此后,效用学派、奥地利学派和罗宾斯把对理性 演绎法的崇拜推到了极端。

在西方经济认识论的发展史上,经验论者以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为代表,倡导一种以 历史归纳法来认识经济现象和构造经济理论的方法,并发展成为经济学中的一大流派。 他们认为,经济认识应研究本国的特点及其历史发展,强调国民经济是一个综合的整体 ,不仅研究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特点,而且应研究意识形态、国家政权等对经 济的影响。

历史学派指出,首先,古典学派作为出发点的概念是抽象的和片面的。例如,古典学 派把经济认识的分析建立在利己主义这个抽象概念上,而忽视了精神、道德因素以及利 他主义动机等等的作用,以至“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了一部单纯的利己主义的自然历史” 。[1](P456)其次,他们批评古典学派从抽象概念出发,用演绎的方法推导出一些基本 命题,并把它们宣布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规律。最后,他们指出,古典学派的“世 界主义”就是建立在这种理性演绎法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它也是“绝对主义”或“永恒 主义”的。在历史学派看来,事物是有机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只有归纳法才能认识经济 现象和发现经济规律。罗雪尔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他的著作“不愿意把某一 套行动的法则强使信任我们指导的人接受。我们的最高奢望是使我们的读者们,在不受 任何世俗权威的影响,公正地权衡了一切事实之后,多少能为自己发现这种指明方向的 法则”。[2](P9)

经济认识中的理性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的论争有着深刻的哲学背景,即根源于哲学史 上唯理论和经验论论争。

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理论的特点表现为对理性的崇拜,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 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是西方第一个明确区分理性和经验 、推崇理性的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感觉是谬误的源泉,为了克服错误和制服虚幻的 谬见,只有坚持理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笛卡儿则进一步促进了唯理论的发展。在唯 理论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看来,认识就是思维的自我扩张、自我外化、自我复归的圆圈运 动。思维要变成流动的就必须纯粹思维,即扬弃具体的东西,这种纯粹本质性的运动就 构成了一般科学进程的本性。他鄙视经验和感性,认为感性的确定性的具体内容似乎是 最丰富的最真实的知识,实际上这种确定性所提供的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真理。黑格尔 从其唯理论出发,强调理性内在的能动性,认为理性的自我意识会通过自身以实现自身 ,会按照自己的本性去铸造对象的内容和性格,以达到对象与它的自身的统一。理性必 然要在世界中体现其自身,这就是社会、国家和一个民族的伦理生活。这就成为现实的 理性精神。总之,意识通过外化,然后又通过对象的自我扬弃而达到自我意识。这就是 黑格尔的唯理论的认识模式。

经验论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另一条道路,极力强调感性经验论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在 德谟克利特利用其原子论初显经验论的思想之后,亚里士多德把经验论提升到了一个高 度。亚里士多德虽然师从柏拉图,但他重视经验,尊重事实,并对柏拉图的唯理论进行 了系统的批判。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不能说明万物的生成,也不能说明物质的运动。 他把认识划分为感觉、经验和理性,其中特别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认为离开了感觉既不 能认识什么也不能理解什么,人的认识只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在认识方法上 ,他特别强调归纳法,认为只有依靠归纳法,才可以知道关于知识的一般原理。洛克是 经验论的集大成者。他在《人类理智新论》中批判了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经验 论的白板说,认为认识的源泉是经验,人类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此后18世 纪的自然科学家和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对经验认识论的发展作出了进一步的贡献,狄德 罗就明确提出了必须用反复的观察和经验归纳法来证明猜测或假设是否正确。

可见,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走向了一个极端。事实上,演绎法和归纳法是人类认识活 动中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它们各自有其适用的范围,并且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 演绎法和归纳法互相联系,互为条件。归纳为演绎提供前提,演绎要从一般推导出个别 ,就必须要以归纳所获得作为其出发点的一般原则。而归纳要从个别概括出一般又必须 坚持演绎对其的指导。其次,演绎法和归纳法互相补充,互相转化。在思维运动中,二 者虽然都有重要的作用,但又各有局限性,必须相互弥补。归纳之后,需要通过演绎将 归纳所得的一般结论推广到未知的事实上,并用这些事实来检验一般结论的正确与否; 演绎之后,又要将演绎所得的个别结论与事实相比较,并通过新的归纳来检验、修正。 在经济认识活动中,必须将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类经济认识活动 的发展。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经济学研究方法有着重大影响的还有实证主义和规范主义。

法国哲学家孔德最早提出了实证主义的原则。他继承了自16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强调 观察和实验,要求知识的“确实性”或“实证性”的传统,认为实证主义是人类智慧的 最高体现。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他说:“真正的实证的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 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来代替为何。”[3](P27) 这种把知识局限在经验范围内,不讨论经验以外问题的研究方法,就构成了孔德实证认 识论的基本原则。

规范主义以库恩的科学哲学为代表。库恩持一种与实证主义不同的观点,认为科学哲 学的任务是研究科学方法,以便建立指导科学家进行研究和发现的认识规范。“规范” 在库恩的学说中的意义并不确定,但和“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密切相关,而“科学共 同体”指在科学发展的某一历史时期该学科领域中持有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 本方法的科学家集团。库恩还强调了“规范”与价值观念的密切联系,规范并不是纯粹 认识论意义上的知识体系,而是知识的社会形式,是一种“信念”,就像宗教的信念一 样,包括有主观价值判断的内容。由于“规范”是社会集团的共同信念,其中必然渗透 着各种主观因素,其中包括主体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修养、个人经历和心理特点等 ,因而应像对待宗教信仰的产生和变化一样,把它看做是一个社会学和心理学问题。库 恩强调了科学的演变和发展是与科学以外的社会和历史因素、价值观念紧密联系的。

实证主义和规范主义的争论表现在经济学认识方法领域则是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之争 。所谓实证分析,是在既定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认为经济研究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 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作客观分析,并根据这些分析来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的效果 。与此相反,规范分析所考察的是经济活动的评价问题,认为任何经济分析都无法摆脱 诸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规范分析强调要探讨经济现象的本质,说明某 一事物是好还是坏,其分析结论自然要受不同价值判断的影响。

经济学研究方法中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争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尼尔和约翰·穆勒那 里。他们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学家不能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提出任何政策性 的建议,经济学也不能以合适的价值判断来补充。西尼尔走得更远,认为经济学家根本 就不应该提任何政策性的建议。休谟也严格区分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他在《论人的 本质》中提出了“一个人不能从是中推论出应该是”的命题,认为事实性的陈述性说明 不能产生规范性的伦理性说明。由于他在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之间做了一刀切的区分, 所以他的这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被称为关于实证经济分析和规范经济分析的“休谟的 铡刀”。对这种二分法,西方有不少经济学家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 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应将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伦理判断并不是 对支配人们行动的情感的表述,同样也是对外在世界的特殊的陈述性说明,意识形态对 经济学家所研究问题的选择产生影响,经济学家的实际政策建议中往往包含着隐蔽的价 值判断。

实际上,经济学在性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认识的主体不可避免地要带有一定的 价值判断,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能脱离人,也不能脱离社会,更不能脱离社会的 价值判断。即使主张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家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进行实证分析之前, 就已经有了一个价值判断的前提假定,即资本主义是合理的。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中,实 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之间不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两种分析方法应该紧密结合。

收稿日期:2002-04-05

标签:;  ;  ;  ;  ;  ;  

经济哲学若干问题的探讨--从争论到整合--对西方经济学认知方法的分析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