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核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分析论文_于存钢

30例核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分析论文_于存钢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经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结果。结果:30例患者经磁共振成像检测,10例股骨踝,12例为胫骨平台,5例为腓骨,3例为髌骨。其中5例伴韧带损伤,13处半月板损伤,12例呈不同程度积液。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测显示关节面下边缘具有模糊斑片状,不规则条状低信号影,周围具有长T1与长T2骨髓水肿改变,STIR表现高信号。磁共振成像表现损伤韧带肿胀、轮廓模糊,信号增强。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具有操作安全、简便,诊断价值高的优点,值得临床进普及应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膝关节隐性骨折;诊断价值

MRI diagnosis of occult fracture of knee joint in 30 cas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clinical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occult fracture of the kne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October 2016 to March 2017 in our hospital 30 cases of occult fracture of the knee were treat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agnosis. Results: 30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MRI, 10 cases of femoral ankle. 12 cases of tibial plateau, 5 cases of fibula, 3 cases. 5 cases with patellar ligament injury, 13 meniscus injury, 12 cases showed different degrees of effusion. The MRI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rticular surface of the lower edge is fuzzy patchy, irregular strip low signal intensity is around Long T1 and long T2 bone marrow edema, STIR showed high signal.MRI injury of ligament swelling, blurred contour enhancement. Concl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patients with occult fracture of the knee has the advantages of safe operation, simple and has high diagnostic value,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ccult fracture of the knee; diagnostic value

隐性骨折是指常规X线不易发现而实际存在的骨折。膝关节隐性骨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可致膝关节功能障碍、关节疼痛的常见骨科疾病。由于本病的隐匿性及多合并半月板和膝关节周围韧带的损伤,仅依靠临床表现和常规X线摄片等进行诊断会导致漏诊或误诊,影响治疗和预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具有无创性、高分辨率、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的软组织分辨率良好,可多方位、多参数、多序列成像,显示率较高,诊断可靠。本组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30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20~81岁,平均年龄为(37.4±7.3)岁。全部患者经X线与CT检测均未显示骨折征象。均在48h后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隐性骨折。

1.2诊断方法

指导患者取仰卧体位,于CP Flex Coil线圈中心处安置患者髌骨下缘,将患膝稍向外旋转15°左右,固定方式由沙袋辅助实现,开始行膝关节核磁共振成像多平面检查,包括其横断面、冠状面以及斜矢状面等。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0例患者经磁共振成像检测,10例股骨踝,12例为胫骨平台,5例为腓骨,3例为髌骨。其中5例伴韧带损伤,13处半月板损伤,12例呈不同程度积液。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测显示关节面下边缘具有模糊斑片状,不规则条状低信号影,周围具有长T1与长T2骨髓水肿改变,STIR表现高信号。磁共振成像表现损伤韧带肿胀、轮廓模糊,信号增强。

3.讨论

人体关节中膝关节表现最为复杂,由于其负重量与运动量均比较大,因此膝关节损伤较为常见。膝关节隐形骨折多发于交通事故,其会对关节韧带、关节软骨、关节囊及肌肉组织造成损伤。隐性骨折是指实际存在而不能根据X线片和临床表现而确诊的骨折。隐性骨折是由于暴力的直接作用下所致,少数可能由外力间接造成。X线摄影是前后结构互相重叠的投影,解剖分辨率较低,CT较X线片对骨折的检出率高,但它对骨髓水肿不敏感,部分骨折线呈水平走行的隐性骨折,CT多难以显示。核磁共振成像为多层面、多角度的成像,极大地避免了图像中前后结构互相重叠的缺点,解剖分辨率明显提高。核磁共振成像的多参数成像所带来的丰富信息使之能够显示和明确经常被X线摄影所遗漏的骨和软骨的隐性创伤。隐性骨折T1W1呈片状或线状 低信号,而正常骨髓组织由 于含有脂肪,在T1W1上呈明显高信号,两者的信号对比非常明显。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可凭借其对T1W1序列、H质子等的高度敏感性质,避开正常骨髓及其周边皮下脂肪的信号干扰,对病变部位进行凸显,从而起到确切诊断本病的效果。隐形骨折病理变化为病变区骨小梁断裂,将骨髓腔中小血管撕裂,使得局部出血水肿。核磁共振成像在T1WI局部表现线条状、不规则片状低信号。隐性骨折的核磁共振成像特征主要包括:隐性骨折中主要发生在股骨踝与胫骨平台。隐性骨折折线形态多表现为线条状或不规则片状,且多伴有出血信号,边缘模糊。隐性骨折常伴韧带损伤或半月板损伤。临床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较为明确,可解释临床持续疼痛的临床症状,进而对积极有效的治疗进行指导。其中需严格区别单纯性骨髓水肿与隐性骨折,通常单纯性骨髓水肿在伤后2周内消失,未伴有相关症状。核磁共振成像可体现出骨髓变化,敏感反应隐性骨折伴有的水肿,可多方位断层成像,且解剖分辨率较高,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同时笔者还认为应对本病增强认识,保持高度警惕行。

综上所述,结合膝关节隐性骨折的核磁共振成像特点对于提高外伤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具有高度可靠的诊断价值,对更好地发挥核磁共振成像的优势来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亚林,房文浩,罗伟,等.膝关节损伤的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2):237-239。

【2】孔德伟,贾文霄,米日古丽·沙依提,等.膝部隐匿性骨折的MRI诊断[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29(6):1016-1017。

【3】李瑛晖,彭建平,边雪峰.核磁共振成像对外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12):975-978.

论文作者:于存钢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  ;  ;  ;  ;  ;  ;  ;  

30例核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分析论文_于存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