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法解决中国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人说中国没有经济学家,于是媒体开始否认中国年轻一代的经济学者,认为他们不但称不上是经济学家,并且是在打着经济学家的牌子招摇撞骗。但事实上,真正招摇撞骗的是那些自认为有资格评论别人称不上经济学家的人,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中国的经济学。
市场中有许多外国人写的管理畅销书,我也读过许多,但能实际应用的却很少。这不在于中国的企业家或管理者太笨,学不好这些在国际上很有效的管理理论,而在于中国的企业所处的是不同的一种制度环境与文化。再好的管理理论如果不能在中国实践,只能是“天书”。
堪称中国经济学家的标准,并不仅仅在于能否创造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高深理论,也不在于能用国际通行的经济理论来评价中国经济与企业发展。而在于将先进的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在中国特定的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背景下,指出一条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健康成长的路,在于这套经济理论能让中国的企业家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企业、认识社会,找到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中国企业的问题首先在于管理者能否正确认清自己。如果不能找到自己的病因,而生搬硬套外国药方,大有可能治人于死地。
每年一度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会上,我看到了张维迎教授《竞争力与企业成长》一书,一阅之下,找到了一把解开中国企业家困惑的钥匙。
华远与张教授共同发起和参与了“中国企业论坛”,共同研究中外企业的管理案例。我没有一期缺席,也从中获益颇多。我之所以能无论多忙都不放弃任何一次的学习机会,正在于张维迎教授能将经济学高深的理论用浅出的方式与中国的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中国的企业家提供了更适宜的药方。
书中的一些观念在过去的交流中我也略有所知,但几年前的理论今日仍然适用,则更证明其价值所在。问题恰恰在于几年的改革进程中,中国企业的内部问题和外部环境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我们仍在解决和重新认识企业的竞争与成长问题,仍然没有突破约束企业家成长的瓶颈问题,仍然在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在探索和寻找企业的成功之路。
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家也许无法理解中国企业现存的制度环境,他们不太清楚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中尚有许多非市场化的因素在影响着企业的生存,更不清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在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信任,企业内部的治理在受外部条件的约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和继承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换一种思维方式,用中国式的方法来解决中国企业的未来。
年轻人帮老年人拿重物,本来就是中国扶老携幼的一种美德。但如果老年人没有约束年轻人的能力,也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时,在缺乏信任的社会中,老年人无法知道这种帮助是否会变成“掠夺”,因此只好放弃这种帮助,宁愿承受重负。这种缺乏信任与责任感的条件下,甚至在一个家庭中,长辈临死时都不敢将全部的财产转移到子女的名下,更不用说能有完善的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制度了。张维迎教授正是用这种生活中最直观而简单的事例,阐述了一个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经济学道理。
改革初期,大量的企业靠寻找法律与市场中的缝隙而生存,但在与国际市场接轨时,这种靠钻洞而成功的方式则变成了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笼子,缺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无法预测战略发展的未来,甚至想保持原有的利润都深感吃力,更不用说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了。
虽然每个企业家都有无限的抱负和雄心,但真正能使企业不断成长的是极少数,“百年老店”仍然是浮在天堂中的梦想。无数个为什么在各种论坛中无结论地争吵着,每个企业都
在用交学费的方式和壮烈牺牲换取成功的经验。这些不但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成本,也浪费了我们的青春,所有的人都希望能从教科书中找到一条捷径,少犯错误、提高效率。
中国经济学家的最大贡献并不在于向企业家讲述市场经济国家中的经济学原理,而在于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中国的特殊情况,并与实践相结合地解析中国企业面临的现状和提出对应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