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镜子”科学启蒙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孙玉明

“神奇的镜子”科学启蒙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孙玉明

四川省旺苍县东河镇第二幼儿园 628200

摘 要:2018年冬季,我们以“神奇的镜子”主题活动为契机,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幼儿围绕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展开学习;老师根据幼儿的特点,运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促进幼儿有效地学习。

关键词:镜子 科学 教育

一、绪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科学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最近,我班幼儿对“光”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生活中能产生反射现象的物品对幼儿充满了吸引力。2018年冬季,我们以“神奇的镜子”主题活动为契机,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二、活动的规划

1.认真谋划,精心准备。本次主题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幼儿对各类镜子的探知欲,让幼儿体验探究过程,提升幼儿对镜子的认知。通过记录探究活动过程,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开启科学探索的智慧。

事先讲解关于镜子的故事,激发幼儿对镜子的探索兴趣,并召集幼儿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兴趣点进行教学程序设计,把问题细化为一系列探究活动,师幼共同设计探究。通过事先认真谋划、精心计划和准备,再进行探究实践活动,让幼儿对镜子的探索更有针对性,也更有质量和深度,真正实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

2.广泛发动,家园配合。活动前,召开了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让家长为整个活动的开展出谋划策。如,家园准备操作材料,陪同孩子“发现镜子的秘密”等。本次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

3.准备材料,做好保障。根据活动计划和幼儿的人数情况,提前收集已有的材料,并购买添置了活动需要的相关物品,还准备各类工具,为幼儿活动创造物质条件,全面保障主题活动的顺利实施。

三、活动的开展

1.平面镜的探索。(1)一面镜子的探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实现“把科学变成好玩的游戏”的目的,我选择了躲猫猫游戏,让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平面镜的秘密。(2)两面镜子的探索。幼儿自主操作两面镜子,发现镜子夹角的变化与物体成像个数的关系。第一次记录,幼儿不会记录镜子夹角的大小,经过指导,第二次记录有所改进。通过记录发现:两面镜的夹角越小,瓶盖的数量越多。幼儿在进行自主探索发现中,兴趣浓厚。许多幼儿还在科学区继续摆弄两面镜进行探索。(3)三面镜子的探索。幼儿玩万花筒,探究为什么能看到许多的图形,激发幼儿制作万花筒的欲望。观察万花筒的结构,为自制万花筒打下基础,三名幼儿一组先讨论分工,他们会根据同伴的特长选择,培养了幼儿个性化的发展。在制作时,能自主选择合适的材料,学会了和同伴共享资源,不浪费。随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正确使用工具。在建构室继续感知:分别用圆柱玩具、好朋友和纸盒感知,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小小摄影师”王梓豪,还将万花筒里面的图像拍下来。

2.曲面镜的探索。(1)生活中的哈哈镜。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有了新的发现:“我从调羹凹进去这面看,我变反了。”、“我在碗的边上不平的地方发现很多个我。”发现现物体的外部特征。让幼儿玩哈哈镜,感知曲面镜的秘密。(2)凸面镜的探索。玩耍中幼儿发现:小手,墙饰,玩具都变大了。在玩中发现外形变化:中间厚,边沿薄,幼儿通过照一照、摸一摸,发现凸面镜的特点:反光的、鼓鼓的、凸起来。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变大了。(3)凹面镜的探索。幼儿照一照发现自己变小了,而且还是倒着的,他们又去感知活动室的物品,发现变小还倒着了,通过观察发现:镜子中间薄,边沿厚,像锅底的形状,正好与凸面镜相反。通过比较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发现它们的不同,并做好记录。

3.透镜的探索。幼儿通过感知了解透镜的特征。激发探究兴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1)感知凸透镜、凹透镜。让幼儿玩三块透明的玻璃发现:凹透镜可以使东西变小,凸透镜可以让东西变大。幼儿尝试用符号记录。(2)探索凸透镜。在阳光下幼儿感知凸透镜的焦点,提醒幼儿焦点处会产生高温,注意安全。幼儿捡到许多物品想点燃它们,但未成功。他们找到原因:一是镜子晃动,焦点不断变化;二是冬季太阳光的温度不够。我告知幼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凸透镜的放大倍数不够。虽然实验没有成功,但是孩子们发现被焦点照射过的物体,温度明显升高,证明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凸透镜是能够点燃纸张和落叶的。(3)望远镜的秘密。杨杨拿着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远处的小树怎么变近了?”其他幼儿也围上去观察,引出了“望远镜的秘密”的探索活动。拆开望远镜,发现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成的。接着让幼儿自制望远镜,并进行观察发现记录。接下来进行主题延伸,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鼓励和动员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主探索,发现光与镜子的其他秘密。

四、结论

本次主题活动,围绕幼儿感兴趣的问题逐层展开,引导幼儿探索发现。

1.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捕捉教育契机。

2.幼儿主体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活动中,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活动,我体会到:幼儿的学习应围绕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展开;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应适时、适度的结合;老师应根据幼儿的特点,运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促进幼儿有效地学习。

论文作者:孙玉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5月总第1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  ;  ;  ;  ;  ;  ;  ;  

“神奇的镜子”科学启蒙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孙玉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