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无标记的非主题词_谓语论文

汉语的无标记非主语话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主语论文,标记论文,话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 引言

汉语和英语一样,多数句子的起始成分是主语。在主语之前没有实词性成分时,主语通常就是一句话的话题①,这种话题在句法上没有专门研究的必要。

由于话语或篇章组织的需要,汉语和英语句子的主语之前时常会出现一些实词性成分,可以是名词、副词、介宾短语、谓词短语等。对于这些成分,英语语法通常根据其在句中的功能,将之分析成某种附语(adjunct)② 或前置的宾语、补语等,这种分析一般没有争议。

汉语句子主语之前的实词性成分,如果是表示时间、处所等的副词或介宾短语,如“忽然黑影不见了”或“在中国这种东西很常见”,我们可以像英语语法那样把它认定为附语;可是如果是其他词类或短语,特别是名词短语,如“这个女孩眼睛很大”,其句法性质的认定就成为问题。由于这类成分位于话语之首,从话语的角度看,把这类成分认定为话题(topic)③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Chafe(1976)和Li & Thompson(1976)提出“汉语式话题”(Chinese style topic)的说法,认为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成“主语突出型(subject prominent)”和“话题突出型(topic prominent)”这两大类,汉语属于“话题突出型语言”。

这种观点提出之后,对汉语话题性质和特点的研究成为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徐烈炯、刘丹青(1998:28-32)从语义、句法、话语功能这三方面总结了汉语话题的特征,但没有说明话题与主语是什么关系,话题可以由哪些语句成分提升而来,具体可以由什么语言形式担任。曹逢甫(1990/2005:137)认为:“主题④ 可以作同一子句内动词的主语、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还可以是“时间副词、处所副词、或‘范围—限定’副词”,即附语。这就是说,除补语外,述谓(predicate)的其他成分都可以成为话题;就形式而言,副词和可以担任主语及宾语的名词可以当话题,但是其他哪些词语可以当话题,话题与主语的关系是什么,仍然不清楚。

由于汉语学界对主语的界定长期缺乏一致看法,在有关话题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如话题和主语是什么关系、话题是如何生成的、汉语是不是话题突出型语言等问题上,仍存在不少分歧。陈静、高远(2000)调查了1919—1996年出版的60篇短篇小说,在总共18,754个句子中,Li & Thompson(1976)所谓的“汉语式话题句”(陈静、高远译为“主题句”)仅有645个,占全部句子的3.44%。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话题与主语是同一的。从常式和变式的角度看,Li & Thompson所说的话题句属于汉语的变式,既然主语话题属于汉语的常式,汉语是“话题突出型语言”的观点不能成立。

汉语学界目前多数研究者的观点是,话题可以在句法的框架内分析。与此相反的观点是,按照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主题⑤、述题、插语之类是属于语用平面的语用成分”(见胡裕树,1996;范晓,1996)。本文认为,虽然话题形成的动因及其作用只有在话语或篇章(即超句)的框架内才能得到解释(见王建国,2007),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话题可以而且应当从句法上进行描写和分析。

本文认为,由于话题与主语密切相关,解决话题问题可以从重新界定主语入手,把对话题的讨论集中在无标记非主语话题上。本文试图描述话题的形式特点,梳理话题和语句各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汉外话题对比,正确认识汉语话题的特征以及汉语话题句的独特性。

一 话题的特征

Li & Thompson(1981:85-87)认为话题有以下特征:

a.话题是句子所关涉的事物;

b.话题的所指是定指或类指;

c.位于句首(不算连接词);

d.话题之后可停顿或加停顿小词“啊、么、呢”。

Li & Thompson(1981:92-99)列举出一大批汉语话题句的例证。不过这些例证中有不少即使按照上述标准,也不应被视为话题句。例如:

(1)里的“出去喝茶”不具备特点a和b;(2)里的“张三明天去美国”不仅不具备特点a和b,而且还不具备特点c,因为它完全是一个独立的、与后面的“我觉得很奇怪”并列的句子,谈不上位于句首。

有的例证既可被视为话题句,也可不被视为话题句。例如:

如果我们把(3)里的“我想”视为主句,把“路上的蛇是不会咬人的”视为宾语从句,句首的“路上的蛇”是从宾语从句的主语提升而来,那么可以把它视为不同于主语的话题;如果把“我想”视为“路上的蛇是不会咬人的”的插入语,那么“路上的蛇”就是主语。不论怎样,(3)都是各语言里常见的一种句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个别句子由于本身不完整,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话题句。例如:

石定栩(1998)认为,“幸亏”常常与关联连词“才”、“不然”连用,引导原因状语从句,而“才”或“不然”引导的才是主句,只不过(4)中的主句被省略了。补出省略成分后,如(5),“那场火”显然是主语。

Li & Thompson认为,“那种豆子”是话题,“一斤”是主语。石定栩(1998)却认为,(6)是主谓结构的简单句,“那种豆子”是主语,不是话题,因为话题一般不能用是来强调(见Teng,1979; Huang,1991; Shi,1994),而下面(6a)证明可以在句首添加“是”。另外,“才”和“就”之类副词只能修饰谓语,而(6b)的合法性证明,“一斤三十块钱”为谓语。

(6)a.是那种豆子一斤三十块钱。 b.那种豆子才一斤三十块钱。

石定栩(1998)还分析了以下几个例证:

(7)他们谁都没来。

(8)他们你看我,我看你。

(9)他们大鱼吃小鱼。

石定栩认为,(7)里的“谁”在句中相当于“全”,是状语而不是主语,因此这个句子并不是特殊的话题句。(8)和(9)是成语性结构做谓语,因为在“你看我,我看你”和“大鱼吃小鱼”之前可以分别插入副词性成分“都”和“在竞争时”。例如:

(10)他们都你看我,我看你。

(11)他们在竞争时大鱼吃小鱼。

因此(8)和(9)也不是话题句。 此外,汉语里存现句的默认语序是“时间/处所附语+谓语+存现语”。例如:

把存现句句首成分认定为话题,这不会有争议,但“墙上”的构造是“名词+后置介词⑥”,而这种构造的典型句法功能是作附语,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说它是话题,既不能加深我们对汉语存现句句法和语义特征的认识,也不能加深我们对汉语式话题的认识。

最早提出话题句的研究者在其给出的话题句的例证中竟然出现了许多不应或可以不被视为话题句的句子,可见其判断话题句的标准有些问题,无法把主语话题与非主语话题区别开来。

徐烈炯、刘丹青(1998:28-32)总结的话题特征是:

一、语义

1.与述题具有“关于”(aboutness)特征;

2.与句中主要VP或其他VP可以没有直接的论元或嵌入关系。

二、句法

1.位于句首;

2.前置于述题之前;

3.可省略;

4.其后可停顿;

5.可带话题标记;

6.由句子成分提升而来的,可以在句中的原位出现复指成分;

7.不能是自然重音的所在处;

8.可以为若干句子,甚至整个段落所共用。

三、话语功能

1.带“有定成分”(definiteness);

2.带已知信息;

3.带听、说双方互享的信息(shared information);

4.带已被启动的信息(activated information);

5.是说话人有意引导听话方注意的中心。

徐烈炯、刘丹青(1998)给出的语义特征1与Li & Thompson(1981)给出的特征a相当,语义特征2似乎不能作为话题的界定特征,因为许多话题与句中主要VP或其他VP有直接的论元或嵌入关系;句法特征1和2可以合并为一个特征,与特征c相当;特征3似乎也不是话题的界定特征,因为主语也经常可以省略;特征4和5与特征d相当,特征7实际不是句法特征,真正重要的是特征6和8,前者说明话题是句法提升(也可以说是移位)的结果,后者说明话题的超句功能;话语功能特征1与特征b部分相当,其余特征都是从特征1派生而来。徐烈炯、刘丹青(1998)的研究使我们对话题的来源和超句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但仍无法使我们清楚地看出主语话题与非主语话题的区别是什么。

关于汉语话题与其他语句成分的关系,曹逢甫(1990/2005:137)总结说:

a.主题(即“话题”)可以作同一子句内动词的主语、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与之构成这些关系的动词通常是主要动词,但有时也可以是其他动词。

b.主题可以是子句内主要动词的非必要论元。更具体地讲,经常出现的是时间副词、处所副词、或“范围-限定”副词。

c.主题有时与主要动词没有直接的句法关系,而只与主语有某种语义关系。常见的关系包括“领属者-被领属者”、“整体-部分”、“类-成员”等。

a说的是话题的某些句法功能(担任主语、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b说的是话题的其他句法功能(副词的句法功能是担任附语);c说的是某些话题与主语的语义关系。至于话题的形式,曹逢甫仅明确提到某些副词,不过由于担任主语和宾语的主要是名词短语,可以假定曹逢甫认为话题主要由名词短语和副词担任。曹逢甫的研究同样无法使我们清楚地看出主语话题与非主语话题的区别是什么。

二 汉语的无标记非主语话题

要想把主语话题与非主语话题区别开来,首先得界定主语。主语的界定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各种研究不计其数。本文不打算回顾这些研究成果,而是尝试给主语建立一个能被较为广泛接受的工作定义。

首先,本文区分句子(sentence)和语句(clause⑦))。研究者一般把句子视为句法研究的最大单位,其实句子并不是一个句法单位,因为人们实际说出和写出的句子五花八门,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完整句、非完整句(包括单词句)、简单句、复合句、复杂句、主句和从句等等,我们无法从句法特征上给句子下定义,只能说句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言语交流单位。如果从这些各式各样的句子中寻找句法上的共同之处,找到的只能是一个由主语和述谓(predicate)组成的构造(即主谓句)或由述谓和存在语(existent)组成的构造(即存现句),这种句法构造就是语句。述谓的直接成分包括谓语(predicator)、宾语(object)、补语(complement)、附语(adjunct),其中谓语是每一个述谓的必有成分,宾语和补语是某些谓语所要求的成分,附语也是某些谓语所要求的成分,但多数附语是可选成分。

主谓句的默认语序是“主语+述谓”。主谓句的主语之前如果出现了实词性成分,这个成分即可被视为话题。这样看来,如果我们确定了主谓句的谓语,就能确定其主语;确定了主语,就能确定主语话题和非主语话题。

对于英语这样的语言,一个语句的哪一个成分是谓语,通常没有任何疑问。把肯定句变成否定句或把陈述句变成疑问句(不包括单纯用语调标记的疑问句),都牵扯到谓语的识别。简单地说,把肯定句变成否定句,需要在助谓词之后和主要谓词之前加否定副词not⑧;把陈述句变成疑问句(由疑问词担任主语的疑问句除外),需要将主语的位置与谓语的定式成分(finite element,包括助谓词和主要谓词的时标记)的位置对调。

识别汉语的谓语,同样需要考虑谓语在肯定句向否定句以及陈述句向疑问句的转化中所起的作用。具体地说,汉语的谓语可以界定为在否定句和正反疑问句中受否定词“不”或“没”否定的成分,通常表示说话者对主语所代表事物的属性、动作、状况等的断言或对是否存在某一事物的断言。谓语可以由谓词,包括系谓词(linking verb)、述谓前置词(predicative preposition)和述谓形容词(predicative adjective)担任。(比较施兵,2009)

在言语使用中,有时主语之后紧接一个名词短语,表面上没有谓语,由此产生所谓“名词谓语句”。可是这种句子一旦转化成否定句或正反疑问句,谓语就得显现出来。例如:

(14)a.你是不是北京人? b.*你北京人不北京人?

每一个语句都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每一个陈述句也都可以转化成疑问句。(13)里的“我北京人”和“你不是北京人”无疑是同一个句型的肯定和否定形式。(13)里的“我北京人”和(14a)也无疑是同一个句型的陈述和疑问形式。既然否定句和正反疑问句不是名词谓语句,肯定句也不可能是名词谓语句,而是缺省谓语的系词谓语句。(13)和(14)里带*号的句子不合法,这证明名词短语“北京人”不是真正的谓语。

根据上面提出的衡量标准,汉语语言学界常说的“主谓谓语句”,除“心疼、眼红”之类主谓构造的谓词外,都不能成立。“大象鼻子长”之类句子里的所谓主谓谓语“鼻子长”,实际并不是谓语,而是在话语层次上与话题(topic)对应的评述(comment);从句法的角度看,真正的谓语是“长”。

根据施兵(2009),主语可以界定为表示属性或事件断言的核心句中直接位于谓语之前不带语法标记的成分。以谓词“吃”为例,下面例句中下划线部分是主语:

(15)a.吃了黑鱼。 b.把黑鱼吃了。

c.*黑鱼吃了。 d.黑鱼吃了。

在(15)中,a和b的主语都同时是话题,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在不改变(15)各成分语义关系的条件下,c的移位不合语法。d的主语不是话题,话题是位于句首的前置宾语,本文探讨的就是这种非主语话题。

关于话题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话题标记(topic marker)。各种语言都有话题标记,话题标记的形式各有不同,语法化的程度也不同。就汉语而言,除了Li & Thompson提到的停顿和停顿小词“啊、么、呢”外,还有“关于、说到、说起、要说、就……而言”等形位—句法(motpho- syntactic)标记。严格地说,句首位置其实也是话题的一种句法标记。不过,一个语句成分如果仅凭占据句首位置就成为话题,我们可以将之称为不带话题标记的话题。带话题标记的话题也可以算作一种附语,即话题附语,这种附语各种语言里都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特别的是下面这样没有话题标记的话题附语:

(16)物价纽约最贵。(陈平,1996)

陈平认为(16)是汉语式话题句,其中“物价”为话题,“纽约”为主语。石定栩(1998:49)却认为,事实上,“纽约”应该为状语,“物价”既是主语又是话题,这不仅符合一般人的理解,也可以得到理论上的解释。石定栩的根据是,像“会、必定”这样的助谓词“往往”只出现在主语和谓词之间,如(17a),不能出现在主语之前,如(17b)。

(17)a.物价会纽约最贵。 b.*会物价纽约最贵。(石定栩,1998)

在石定栩看来,“物价”是主语,同时也是话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本文认为,(17a)的可接受性似乎较差,(18a)也可以成立。既然(18a)可以成立,按照石定栩的标准,我们很难否定“纽约”和“最贵”分别是主语和谓语,也很难否定“物价”是话题。而且“纽约”如果是处所状语,其前面应当可以补出前置介词“在”,如(18b),但这样一来句子的可接受性会大打折扣。

(18)a.物价纽约会/必定最贵。 b.?物价在纽约最贵。

这样看来,(16)里的“物价”只能是无标记话题,“纽约”才是主语。这样的话,对句(16)可以有两种分析,一种是把句首成分认定为范围附语,如(19);另一种是把它认定为话题附语,如(20):

(19)在各地的物价中,纽约的最贵。

(20)就物价而言,纽约最贵。

从句法分析的角度来看,(20)经历的转化操作少一些,仅需要给话题加上话题标记“就……而言”,解释起来更简单。

三 各种语句成分向无标记话题的转化

Li & Thompson(1981)主要分出两大类话题句:“双主语句”(double- subject sentences,如下面例(21-23))和“时间和处所短语”(time and locative phrases,如下面例(24-25))。按照上面对主语的界定,汉语实际上不存在“双主语”;按照一般的句法分析,时间和处所短语属于附语。从句法成分分析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Li & Thompson(1981)和徐烈炯、刘丹青(1998)给出的所有非主语话题的来源分成四大类。下面我们逐类加以讨论:

3.1 主语中的限定语作话题

(21)眼睛很大。(Li & Thompson,1981:92)

(22)a.肚子大了。 b.她的肚子大了。(赵元任,1968/1979:57)

赵元任(1968/1979:57)将此类句子里的前后两个名词短语称为“大主语”和“小主语”,认为,(22)中的两个句子并不完全等同。(22a)表示“她怀孕了”,(22b)表示“她肚子变大了”。关系紧密的大小主语(指具有领属与所属、全体与部分、类与成员关系),在两者之间“加个‘的’或‘里(头)的’,……风格变了,甚至句子的‘价值’也变了”。曹逢甫(1979/1995)持相同观点,他的例证是:

(23)a.,眼睛很大。 b.这个女孩的眼睛很大。(曹逢甫,1979/1995:54)

曹逢甫认为,(23a)谈的是这个女孩,(23b)谈的是这个女孩的眼睛,不仅意义上有明显差别,而且两个句子的真值也不一样。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给(23a)和(23b)加了一个并列谓语“很漂亮”,并给(23a)加上话题标记“啊”,于是得到:

(24)a.,眼睛很大,很漂亮。

b.这个女孩的眼睛很大,很漂亮。(曹逢甫,1979/1995:54)

曹逢甫力图说明,(24a)里的“很漂亮”说的是“这个女孩”,(24b)里的“很漂亮”说的是“这个女孩的眼睛”,由此证明,(23a)里的“眼睛很大”说的是“这个女孩”,而(23b)里的“很大”说的是“这个女孩的眼睛”。既然“这个女孩一眼睛很大”和“这个女孩的眼睛一很大”的主语不一样,两个句子的真值也就不一样。

本文认为,从语义上看,(22a)和(22b)都有歧义,都既可以解释为“怀孕”意义上的“肚子大”和“非怀孕”意义上的“肚子大”,因此就命题意义而言,(22a)和(22b)没有差别。(23a)和(23b)没有歧义,彼此的命题意义相同,句子的真值也相同。(24a)和(24b)都有歧义,“很漂亮”都既可以解释为“女孩漂亮”和“眼睛漂亮”,在命题意义上,(24a)和(24b)也没有差别。

从句法上看,对(22b)(23b)和(24b)主语的句法分析没有争议;对(21)(22a)(23a)和(24a)进行句法分析,目前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第一个名词短语认定为主语,把其余部分认定为主谓构造做谓语;另一种是把第一个名词短语认定为话题,把接下来的名词认定为主语。

这两种分析都有问题。按照第一种分析,(22a)在“怀孕”这一意义上还说得通,“肚子大”可以被视为词汇化了的主谓构造的谓词,理由是可以对“肚子大”直接进行否定,说:

(25)她(啊)没(有)肚子大。

可是对(21)(23a)和(24a)就无法这样分析,因为不能说:

(26)a.*这个女孩不眼睛很大。

b.*这个女孩,不眼睛很大。

c.*这个女孩(啊,)不眼睛很大。

按照第二种分析,第一个名词短语是话题,话题是话语单位,不是句法单位,通常不被视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即不是主、谓、宾、补、附语中的任何一个),句法分析管不到它。可是从整体上看,它又明明是句子的一部分,应当能够对它进行句法分析。另外,仅把第二个名词认定为主语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主语加述谓(predicate)照理可以成句,可是如果把(21)(22a)(23a)(24a)里的话题去掉,剩下的“眼睛很大”和“肚子大了”不能成句,因为主语通常是特指的,而且多是定指,而光杆“肚子”或“眼睛”由于没有限定语,只能用于类指(如“眼睛是灵魂的窗口”),而这里的述谓不表达对类指事物的断言。

如果我们从句法转化的角度看问题,上述问题似乎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我们可以把(21)(23a)等视为由(23b)所体现的核心句“主语+谓语”转化而来,主语是由“领属限定语+名词”构成的名词短语“这个女孩的眼睛”,转化的形式是省略,省略的成分是属格标记“的”。转化后得到的“这个女孩”兼做话题和“眼睛”的限定语;而(23b)中的“这个女孩的”仅是“眼睛”的限定语。

至于(24a),由于有歧义,可以有两种分析方法。我们先看消除歧义后的句子:

(27)a.,眼睛很大,(长得)很漂亮。

b.,眼睛很大、很漂亮。

按照语义分析,(27a)的“这个女孩”既是“眼睛”的领属限定语,又独自担任话题,同时还是后面“很漂亮”的主语;(27b)的“这个女孩”也既是“眼睛”的领属限定语,又独自担任话题,但不是后面“很漂亮”的主语,“很漂亮”的主语是“眼睛”,“很大”与“很漂亮”是并列构造,同是“眼睛”的谓语。

由于(24b)同样有歧义,因此同样可以有两种分析方法。我们先看消除歧义后的句子:

(28)a.这个女孩的眼睛很大,(她长得)很漂亮。

b.这个女孩的眼睛很大、很漂亮。

(28a)的主语是“这个女孩的眼睛”,该主语同时也是话题,不会有争议。有问题的是对“很漂亮”的分析。从句法转化的角度看,“很漂亮”的主语应当是“这个女孩”,可是句中实际出现的却是“这个女孩的”。作为限定语,“这个女孩的”无法做“很漂亮”的主语。由于没有一个显性成分可以做“很漂亮”的主语,那么只能说“很漂亮”的主语是“零”,这个零主语指代前一句的“这个女孩”。这样,对(28a)的分析就是:

也就是说,按照(29)的意义分析,(28a)实际上是由两个语句经过合并然后省略第二个语句的主语转化而成。

例(22a)的情况略有不同。如果我们认定(22a)的“肚子大”已经词汇化了,成为一个复合谓词,表示“怀孕”,那么(22a)的“她”就是主语;如果认定“肚子大”没有词汇化,是个不完整(即主语缺少限定成分)的主谓构造,表示字面意义的“肚子大”,那么(22a)的主语就和(22b)一样,是“她肚子”。“她肚子”和“她的肚子”的区别是,“她肚子”中的“她”既是“肚子”的不带领属标记的领属限定语,又独自担任话题;“她的肚子”中的“她的”仅是“肚子”的领属限定成分,不能独自担任话题。

不论哪种情况,结论都是,所谓双主语的话题句,其实只有一个主语。当所谓小主语和其后的述谓形容词已经合为一体、词汇化了的时候,如“头疼、心疼、心狠、眼红”,其中的名词性成分和后面的述谓性成分尽管在构词法上是主谓构造,在句法上,其中的“主”已经不是句子的主语了,句子的主语只能是所谓大主语。如果所谓小主语和其后的述谓形容词还没有合为一体,即没有经过词汇化,大主语应当被视为后面小主语的领属限定语,不论它带不带属格标记“的”,都不改变这一句法事实。领属限定语可以不带属格标记,这是汉语语法的一个特点,不仅属格代词作限定语可以没有属格标记,如“他妈”,属格名词作限定语时,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不带属格标记。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按照语义分析,应当是“中华人民的共和国”,而“中华人民”细究起来,意思是“中国的华夏族人民”。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译成英文就成了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国的人民的共和国”,虽然“华夏”的意思没有表达出来,“中国的”和“人民的”这两个属格的标记-s和of都得显现。

3.2 附语作话题

(30)物价纽约最贵。(陈平,1996)(关涉)

下面这个句子曾引起过汉语语法学界的争论:

(38)贵宾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

当时有人认为,(38)是个病句,“贵宾所到之处”表示处所,处所怎能“受到热烈欢迎”?受到欢迎的只能是“贵宾”。这种观点忽视了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上下文或语境清楚的情况下,介词常可以省略。(38)的“所到之处”就省略了“在”。也就是说,不论有没有“在”,“所到之处”都是附语,不是主语,主语是“贵宾”,话题也是“贵宾”。“贵宾所到之处”既不是主语,也不是话题,不过我们可以把“所到之处”转化为话题:

(39)所到之处,贵宾受到热烈欢迎。

在(38)和(39)里,“所到之处”尽管是名词短语,却不妨碍它充当附语。张静(1986)、石定栩(1998)等都指出,句首的名词短语可以充当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附加语。李临定(1986)、袁毓林(1996)、杨成凯(1997)等认为,这些名词短语是省略了介词。

根据这样一个思路,凡话题与附语重叠,即使该话题表面上没有介词,也应当把它作为附语处理。也就是说,句首的附语除了完成其本身固有的语义功能外,还兼有话题功能,这和兼有话题功能的主语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特别的是介词的省略。如果有必要把意思表达清楚,一般可以把省略的介词或短语介词(如“就……而言”)补出来。例如:

(40)(就)物价(而言)纽约最贵。

在存现句中,第一个表示处所的名词短语也是附语,通常起话题的作用。有时候会出现附语由一个名词短语+一个同指代词担任的情况。例如:

(49)A.我在新国学校教书。

B.哦!,那儿有一位张先生你认识不认识?(Li & Thompson,1981:100)

从纯句法的角度看问题,“新国学校”可以被视为前置之后失位的(dislocated)附语,比较:

(50)A.我在新国学校教书。

B.哦!有一位张先生,你认识不认识?

从话语的角度看问题,(49B)里前置并失位的附语“新国学校”可以被视为第一话题,后面的代词“那儿”可以被视为第二话题。

3.3 宾语前置作话题

(51),我打得不太好。(同上:96)(直接宾语前置)

(52),我让它自己灭了。(同上:97)(直接宾语前置并失位)

(53),我给了他两本书。(徐烈炯、刘丹青,1998)(间接宾语前置并失位)

宾语前置作话题,各语言里都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时候宾语前置后,其留下的空位被与之同指的代词充填,这时的前置宾语称为失位(dislocated)宾语。汉语特别的地方是,尽管它是SVO语序的语言,有时候宾语却必须位于谓语之前。下面我们让上面列举的前置宾语复位,必要时,删去已经占据其位的成分:

(54)我打得不太好。

(55)我让自己灭了。

(56)我给了两本书。

在前置宾语中有一类特殊情况,即前置的并不是整个宾语,而仅是宾语的名词中心语,中心语的限定语仍留在原位。例如:

(57)a.我买了三件。(14)(徐烈炯、刘丹青,1998)

b.我买了三件

3.4 主语补语前置作话题

我们把系词(copula,如“是、像”)之后的成分称为主语补语。主语补语显然可以前置作话题。例如:

(58)a.,他几年前就是了。(徐烈炯、刘丹青,1998)

b.他几年前就是主治医师了。

从目前研究所涉及的例证来看,汉语的无标记非主语话题主要来自主语中的领属限定语、各类附语、宾语、宾语的中心语、补语。前两种成分担任话题的途径是省略属格标记或介词(包括专门担任话题标记的短语介词),后几种成分担任话题的途径是移位,有时是移位+失位。

四 汉语式话题句

Chafe(1976:50)和Li & Thompson(1976)认为,汉语式话题就是汉语所独有、跟述说中的谓词没有任何选择性关系的话题,话题与评述只是有关而已。根据石定栩(1998; Shi,2000)以及本文上一节的分析,如果我们把主语、宾语、某些附语、主语补语视为与谓语有某种选择关系的成分,还没有发现哪个话题不属于这些成分之一或其一部分,因此很难说汉语式话题“跟述说中的谓词没有任何选择性关系”。那么汉语有没有其特有的话题呢?换句话说,本文所列举的所有话题中有没有其他语言(例如英语)所没有的呢?我们不妨把这些例证译成英语看一看:

(59)这个女孩眼睛很大。(Li & Thompson,1981)(15)

This girl's eyes are very big.

对于(59),Li & Thompson还给出另外一种译文,即This girl has vety big eyes。严格地说,这种译法更精确,因为This girl'S eyes are very big真正对应的是“这个女孩的眼睛很大”。不论怎样,英语反正不能说This girl eyes are very big,就这一点而言,(59)的话题的确代表一种汉语式话题。

(60)物价纽约最贵。(陈平,1996)

Pricewise,New York is the most expensive place.

对于(60)里的“物价”,本文作者在翻译时做了一个小小的手脚,将price“物价”译成pricewise“就物价而言”,因为单说Prices,New York is the most expensive place不合语法。不过加了-wise这样的话题标记之后,话题也就不再是名词短语了。有鉴于此,句(60)这样的话题句也可以算一种汉语式话题句。

(61)家具旧的好。(16)(Li & Thompson,1981:93)

Furniture,the older the better.

(62)五个苹果,两个坏了。(同上:92)

Those five apples,two are rotten.

(63)那年他很紧张。(同上:95)

That year he was very stressed.

(64)报上的消息,世界上的情形很不好。(同上:97)

The news in the papers:the situ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is very bad.

(65)天天买菜,我真不知道该买什么好。(同上:98)

Going to the greengrocer's everyday.I really don't know what it is that I should buy.

(66)光华仪表厂,我有不少朋友在那儿。(徐烈炯、刘丹青,1998)

Guanghua Meters Factory,I have quite a few friends there.

(67)获奖电影,你们得多准备好一些加座。(同上)

Those award- winning films,you have to provide extra seating at them.

(68)篮球,我打得不太好。(Li & Thompson,1981:96)

Basketball,I am not very good at it.

(69)炉子里的火,我让它自己灭了。(同上:97)

The fire in the stove,I let it go out by itself.

(70)吴先生,我给了他两本书。(徐烈炯、刘丹青,1998)

Mr Wu,I gave him two books.

(71)衬衫我买了三件。(同上)

Shirts,I bought three.

(72)A.我在新国学校教书。

B.哦!新国学校,那儿有一位张先生你认识不认识?(Li & Thompson,1981:100)

Oh! Xinguo School.There is a Mr Zhang there.Do you know him?

(73)主治医师,他几年前就是了。(徐烈炯、刘丹青,1998)

Consultant,he became one years ago.

以上例句的英译文告诉我们,从话题的形式来看,除(59)和(60)这两类句子外,汉语的每一种无标记非主语话题似乎都能用英语对应的成分译成可接受的句首成分,也就是英语的无标记非主语话题;同时,汉语中能通过移位提升为无标记非主语话题的成分,英语里的对应成分也能这样做。英语里找不到同等形式的那两类话题句,其无标记非主语话题都不是通过移位实现的。句(59)是省略属格标记,这种句子在日语里有其语法化的话题标记は,在英语里或须有属格标记-’s,或须把双名词主语构造转化成“主+have+宾”构造。而句(60)里句首成分除了担任话题附语外,没有其他功能。它和句(59)里的话题一样,在日语里须有语法化的话题标记は,在英语里也必须带话题标记,如果不用-wise,就得用in terms of…或as far as…is concerned之类。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真正的“汉语式话题句”为数极少,根据这为数极少的非核心句式把汉语定性为“话题突出型语言”,显然不妥。

五 结语

从句法的视角看问题,句子的话题,无论英语还是汉语,绝大多数都是从语句的某一成分或该成分的某一部分转化而来;而且除谓语外,语句的各直接成分或其一部分似乎都可以转化成非主语话题。汉语语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不妨碍语义表达的条件下,形位一句法成分能省则省,包括话题标记在内的介词或短语介词也是如此。相比之下,英语句子的话题标记显性的多。这恐怕是汉语话题与英语话题的主要不同之处。

从语法化的角度看问题,可以说“今天的形位变化(morphology)是昨天的句法”(Givón,1971:413)或“今天的句法是昨天的话语”。考察话题的形位或句法标记,如日语的は和英语的as for和-wise,它们无不是在话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汉语的话题标记也是如此。汉语话题标记在使用上有相当程度的灵活性,这说明其语法化程度还不很高,不过话语标记的使用通常都很灵活,话题标记作为话语标记的一种,其使用上的灵活性也不是什么坏事,它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注释:

① 英语有两种例外情况,即there存现句里的虚位(expletive)there和虚指的it主语或假主语(dummy subject),如It's raining“下雨了”、It's no use shouting“喊叫没有用”、It's wrong to blame him“归咎于他是错误的”里的it。

② 有的语法学家称之为状语(adverbial)。

③ 与话题相对的成分是评述(comment)。在系统功能语法里,与话题对应的成分称为主题(theme),与主题相对的成分是述题(rheme)。有的研究者或翻译者(如曹逢甫著、王静译,1990/2005)将topic译成“主题”。

④ 曹逢甫的英文原文是topic,其著作的中文版译成“主题”。

⑤ 即本文所说的“话题”。

⑥ 后置介词(postposition)汉语语言学界一般称之为方位词。

⑦ “clause”又译为“小句、子句”等。本文不采用这些译名,因为clause本身没有“小”、“子”的意义。

⑧ 英国英语以have“有”作谓语的语句例外。

⑨ 由于缺乏足够语境,对“天天买菜”与其他成分的逻辑语义关系可以有多种解释。

⑩ 由于缺乏足够语境,对“获奖电影”与其他成分的逻辑语义关系可以有多种解释。

(11) 本句以及下面(52)里的话题被一些研究者称为“垂悬话题”(dangling topics,见Huang & Ting,2006; Pan & Hu,2008)。

(12) “那年、那时候”之类的时间名词短语作附语一般不加介词“在”。

(13)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报上的消息说/是,世界上的情形很不好”。那样的话,“报上的消息”就不是话题了。

(14) 有研究者把这类现象称为“分裂名词短语话题化”(split NP topicalization,见Hoof,2006)。

(15) Li & Thompson(1981)提供的例证每个都有英译文,但除这一句外,都或不太精确,或未能反映原文的句法特点。以下各例的英译文由本文作者提供,经作者的英国朋友Wendy Fillipich审订。

(16) Li & Thompson给出的译文是Furniture,old is good,本文作者提供的译文意思是‘家具,越老越好’,其可接受性好一些,虽与原文语义略有出入,但也是以不担任主语的名词短语作为话题,符合例证的主旨。

标签:;  ;  ;  

中文无标记的非主题词_谓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