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动态匹配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动态匹配问题研究

池振球[1]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动态匹配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分析,考察和比较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得出对资产负债管理模型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对最为流行和实用的麦考莱持续期模型进行详细的介绍,将广泛应用于债券定价理论的Vasicek模型对麦考莱持续期模型进行拓展,深入研究和探讨随机持续期模型,并运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对随机持续期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然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和监管体制,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所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合理的估计,并运用随机持续期模型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动态匹配问题和利率免疫效果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刘红平[2]2001年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动态匹配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管理理论的分析,在总结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动态匹配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阐述了进行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二部分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管理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分别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第叁部分结合在商业银行工作实际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资产与负债比例管理方法的情况以及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模型的分析,对该模型在实际应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了用资产负债管理持续期分析模型在分析发生较大利率变动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资产负债管理的修正持续期模型,还对活期储蓄持续期的计算给出了四种方法,最后还提出了利率变动对客户提前支取和提前还款的影响从而造成资产负债结构改变的问题。 第五部分结合实际对我国某商业银行分别应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和持续期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对于利率波动应采取的对应措施。 资产负债管理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都采用较简单直观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开展的研究也多局限在比例管理的范围。本文给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余洋[3]2010年在《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资产负债管理源于西方商业银行解决因利率风险造成的资产与负债之间的不协调问题。随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丰富,资产负债管理的思想内涵和应用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延展。目前,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是指根据资产与负债的内在联系,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资金配置,以实现特定的经营目标。在发达国家,除了商业银行之外,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社会养老金管理、年金管理、基金管理等也广泛地运用资产负债管理。我国财产保险的整体业务规模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财产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重要的经济补偿功能。长期以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依赖承保利润来获取盈利。然而,2003年以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普遍开始出现了承保亏损,受此影响许多财产保险公司的净利润为负,并且有日益恶化的趋势。其实,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目前的境况与西方财产保险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所处的情况非常相似。当时,西方财产保险公司运用资产负债管理成功地化解了危机,此后越来越重视资产负债管理,将其视为经营管理的核心。实践证明,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实现经营的稳定性和盈利性的必要途径。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实务界对资产负债管理认识不足,没有积极主动地实施资产负债管理;而理论界极少有人从事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践提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参考意见。本文在总结发达国家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借鉴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组织体系、外部监管等方面,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其中,寻找适合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使用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并构建相应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核心目的之所在。为了实现这一研究目标,本文以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功能定位与理论思想发展作为研究的起点和理论基础;通过对中外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践情况分析,总结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及差距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对主要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的比较分析,认为动态随机规划法能够满足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特殊性的要求,并且能够为财产保险公司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优化决策。接下来,本文着重对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动态随机规划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关键环节进行研究,分析其在我国的应用价值,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动态随机规划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上述研究从理论、方法和现实条件叁方面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型的建立搭建了科学、稳固的叁角平台。基于此平台,本文构建了符合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实践需要的资产负债管理动态随机规划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至此,实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的主要内容由以下七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为导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二章分析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特殊性、必要性、功能和作用,以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第叁章通过对中外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具体实践的分析,阐明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与发达国家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之间的差距,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特别强调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直接决定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水平和成效。第四章对现金流匹配法、现金流测试法、免疫法、动态财分析法和动态随机规划法等五种主要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在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动态随机规划法则能够适用于财产保险公司,并且能够生成资产负债管理优化决策。第五章着重对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动态随机规划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关键环节进行研究,论证了这种模型在我国的应用价值,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动态随机规划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构建了一个适合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使用的资产负债管理动态随机规划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多阶段带有简单补偿的随机线性规划模型,并以惩罚成本的形式具体而直观地表现流动性风险与偿付能力风险的大小。通过模型的实证研究及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现行模型的对比分析,该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论证。第七章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论文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由于国内目前关于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非常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引入一种新的方法——动态随机规划法;二是构建了一个符合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实际需要的资产负债管理动态随机规划模型。

杜勇[4]2008年在《华夏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之一,是调节商业银行内部资金流向、流量的重要杠杆,是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对商业银行经营资源配置、经营成本和风险控制、经营效益的提高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认识到资金转移定价的重要性,很多银行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将资金转移定价引入到银行经营中,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资金转移定价尚不具备完全实施的条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整套科学严密的定价理论框架和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价格体系。本文根据华夏银行的特点,分析如何建立适合华夏银行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包括定价依据、定价模式、组织结构模式等。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述了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理论基础,解释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概念,详细说明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作用,并阐述了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的过程以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原则;第二章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首先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依据进行了阐述及分析,其次对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叁种模式进行了分析,详细说明了他们的特点及优缺点,重点介绍了期限匹配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最后列举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目前所具有的叁种组织运作体系,介绍了他们的适用条件;第叁章就华夏银行现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现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过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方法、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模式及组织运作形式;第四章就完善华夏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了华夏银行变革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必要性,然后针对华夏银行的特点选择了期限匹配型多利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并就收益率曲线的制定、不同金融产品的定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最后就华夏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组织模式进行了设计;第五章就华夏银行采用期限匹配型多利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效用从分行和总行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就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论文的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通过对华夏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进行初步探索和研究,以期搭建起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和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在分析西方商业银行转移定价演变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金融产品定价等相关理论,揭示了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内涵,研究了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形成、传导和转移机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华夏银行的资金转移定价现状及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阐述了华夏银行引入现代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必要性及紧迫性,根据华夏银行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于华夏银行的资金转移定价的全新模式和组织结构,确定了人民币存贷款业务科学的收益率曲线的制定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华夏银行的各种产品进行分析,确定了各类产品的定价方式。

史焕春[5]2008年在《建设银行内部资金转移计价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计价理论是西方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管理会计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北美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多数国际先进银行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内部资金转移计价体系。一个有效的内部资金计价系统,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市场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的分离,将市场风险集中到专业部门管理;可以为产品定价提供直接依据,提高产品定价能力;是产品、账户、部门、分行绩效考核的基础,有助于商业银行评价各分支机构和业务条线的绩效水平;也是是传导总部政策、引导分支机构行为的有效工具。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放开,来自国内、国外的同业竞争更加激励,建设银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全面资产负债管理要求日益提升的同时,建设银行一直沿用的内部资金差额管理模式日益显露出固有的弊端,因此,借鉴先进商业银行管理经验,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内部资金转移全额计价系统已刻不容缓。近几年来,建设银行致力于资金体制改革,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的完善将是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本文首先从内部资金转移计价的一般性分析出发,阐述了内部资金转移计价的定义、起源、功能和原理,介绍了内部资金转移计价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应用实践。接着介绍了目前建设银行内部资金转移计价简化方案的实施情况,包括内部资金全额计价的基本内容、定价原则、实例分析、全额计价与差额管理的对比,并指出简化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制定完整的并及时调整内部资金价格曲线、制定科学的内部资金定价方法、完善配套措施叁方面对建设银行内部资金全额计价模式提出优化的建议。目前国内业界对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研究大多以对商业银行转移计价的一般性研究为主,对特定商业银行的具体研究较少。本文的特色是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本人在建设银行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具有市场前瞻性的建设银行内部资金全额计价的运作模式和实施步骤。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关于内部资金收益率曲线的构建和应用研究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吴琼[6]2016年在《基于动态利率风险免疫银行资产负债优化模型》文中指出动态利率资产负债优化管理模型,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利用动态利率持续期构建的优化管理模型。依据模型规划结果,实现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优化配置,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决策,以实现对利率风险控制。本文以动态持续期缺口的控制条件为约束进行多资产和多负债的利率风险控制,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来进行银行资产的最优配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引进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利率持续期计算资产和负债的动态利率持续期,进行银行利率风险的衡量。(2)通过以银行资产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以动态利率持续期缺口免疫为主要约束条件,辅以监管的流动性约束匹配银行的资产负债,构建对比模型,进一步分析动态利率持续期缺口对利率风险免疫效果。本文的创新与特色:其一是,通过引进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利率持续期参数构造利率风险控制条件,建立了控制利率风险的资产负债优化模型。改变了现有研究忽略利率动态变化、进而忽略平均持续期动态变化的弊端。事实上,利率的动态变化必然引起平均持续期的变动,忽略利率变动的免疫条件是无法高精度地控制资产配置的利率风险的。其二是,通过以银行资产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以动态利率持续期缺口免疫为主要约束条件,辅以监管的流动性约束匹配银行的资产负债,回避了利率风险对银行所有者权益的影响,避免了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所有者带来的损害。

阎珺[7]2007年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及相关风险分析》文中提出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从事资产负债管理的时间还不长,大部分银行仍采用传统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此外,我国学术界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传统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对我国银行业风险的大小进行实证分析;一是运用先进的缺口模型、Var模型等对某支行或一虚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缺乏对银行整体风险的把握度和说服力。本文吸取以上两种研究方法的长处,选取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为样本,对我国已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及其相关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进行实证研究。第一章是导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回顾了资产负债理论的演变过程和银行业常用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包括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衡量流动性风险的一般方法和衡量利率风险的一般方法。第叁章采用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分别对本文所考察的五家上市银行的表现进行分析,得出各银行在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方面的大致状况。另外还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作一评价。第四章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与流动性风险实证分析。根据所掌握的数据,本文采用了流动性缺口模型,分别对每家银行资产流动性、负债流动性及流动性缺口进行分析,从资产负债结构的情况得到各期限内的流动性头寸的大小和整体的流动性风险的特点。另外,通过实证分析也证实了目前很多学者和银行业人士提出的我国银行普遍流动性过剩的观点。第五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与利率风险分析。根据所掌握的数据,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分别分析了每家银行各期限内的利率风险大小,并进行横向比较。第六章是总结和展望。

戴成峰[8]2014年在《中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公司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协调资产和负债的相互关系,有效降低风险,提高企业价值。在国外,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已经比较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不断丰富,在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我国,资产负债管理研究起步较晚,虽然通过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对我国保险业自身特点的深入研究,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的论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但从研究对象来看,更多集中于人寿保险、养老保险等长期险种业务的资产负债管理研究,财产保险的资产负债管理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快速发展,资产、负债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投资环境变化及保险产品费率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客观要求财产保险公司重视资产负债管理,有效化解公司经营风险;与此同时,保监会同意财产保险公司有条件地经营投资型保险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构建适合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特点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一方面,该体系能实现财产保险公司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的,有效管控公司整体风险,提升企业的长期价值;另一方面,将资产负债管理与会计准则相结合,在资产负债管理强调长期价值提升的同时,关注短期经营结果;通过长短期利益的有机结合,实现公司的平稳运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以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为研究主线,采取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了引言、理论基础部分、业务特点探讨、资产负债管理实施、结论建议等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资产和负债规模迅速扩大,财产保险公司对财务稳定性的要求不断增强;但针对财产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相对缺位,客观要求财产保险公司重视资产负债管理,通过研究完善理论及管理技术,降低公司经营风险,提升企业价值。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部分,即本文的第二章和第叁章,包括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理论、管理模式和主要技术。理论部分重点介绍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免疫理论、缺口理论、金融衍生工具理论、动态管理理论等。管理模式部分对目前比较流行的负债主导、资产主导和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进行了介绍和比较。资产负债管理技术部分,重点介绍了免疫技术、现金流匹配技术、现金流测试、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动态财务分析。所有这些与资产负债管理相关的基础理论、技术,为全文的分析和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业务特点探讨,即本文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包括了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构成及特点、投资业务及监管要求,以及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构成及计量。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研究的重点是资产和负债的匹配问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保险资产和负债及其对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财产保险公司负债主要由保险业务产生,其业务构成及负债的计量方式直接影响了负债的金额、期限以及对投资收益率的要求;资产主要表现为投资资产,资产的内部结构受投资监管影响,且与会计计量规则密切相关。因此,清楚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和投资业务的特点,以及资产、负债的构成和计量,为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奠定了业务基础。第四部分是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实施,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的相关内容。该部分在理论介绍、业务特点和资产负债构成及计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该体系包括了决定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方向的管理模式,影响投资风险及收益的投资管理模式,适合业务特点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及技术的具体运用。本文将动态财务分析作为财产保险公司的核心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对其业务操作流程、模型框架和主要变量的逻辑结构进行了重点介绍,并结合Dynamo3.0动态财务分析模型探讨了变量模型的构建问题。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短期会计报表结果和长期价值相结合的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动态财务分析的管理流程;该流程结合了企业战略规划、预算管理以及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能从基础变量出发得到公司决策相关的经营结果、偿付能力以及资产负债匹配的相关信息,有利于公司管理层科学决策。第五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即本文的第九章。这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并为推动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从监管和企业自身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监管方面的建议:一是建议监管部门牵头,建立较为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并从制度上要求各保险主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符合资产负债管理要求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二是继续扩大投资渠道和范围,并逐步放开投资比例限制,最终让保险公司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配置资产。企业管理方面的建议:一是在公司偿付能力的管理过程中,引入资产负债管理技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与偿付能力管理的配合,有效降低公司经营风险;二是在公司产品设计、销售和管理和投资决策过程中运用ALM技术,实现保险和投资的良性互动;叁是建立公司内部的有效协调机制,形成公司领导重视,相关部门参与的运行机制,积极发挥资产负债管理在企业风险管理、价值提升方面的作用。

王建伟[9]2006年在《基于控制论的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国际保险业经历着深刻变化。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以信息和电子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不断高涨,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其次,金融自由化迅速发展,金融服务业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保险市场与货币、资本市场接轨成为必然趋势,保险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保险业面临更复杂的风险因素;二是金融市场的风险日益扩大,利率、汇率、股价变动、通货膨胀等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保险公司资产/负债价值;叁是保险产品和服务更为复杂;四是保险经营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五是信息技术在保险业得到广泛应用。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早期粗放式经营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由于缺乏资产负债管理的指导,我国寿险业经历了巨额利差损。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保险经营管理的核心,是现代金融理论和管理技术的集大成者。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指保险公司因市场利率变化对企业现金流造成冲击而对资产/负债进行协调管理的行为,是以利率风险为研究对象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然而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对保险公司表内外资产负债的类型、数量、期限、风险进行选择和控制,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实施动态的最优化管理,实现企业盈余的最大化。它是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战略业务管理的高度整合。当前我国保险界对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利率风险管理层面,事实上国外同行已经认识到多风险因素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价值的综合影响,因此研究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资产负债管理是当前国外的理论前沿。通过借鉴银行业的理论和实践,笔者认为,未来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领域还将延伸到企业财务管理和战略管理。本文运用现代金融理论,结合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把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经济控制系统来进行研究,并将经济学原理与系统论、控制论相结合综合分析该系统的运作原理。本文以无套利均衡分析为出发点分析资产负债管理的经济学属性;用系统分析方法把研究对象放在保险公司这一复杂大系统中加以考察,即系统地分析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中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求得系统整体的最佳功能;用控制论和信息论来研究支配保险公司资产、负债以及信息流过程的一般规律,并将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的控制对象分为“业务系统”和“组织结构”两大内容。

刘凡璠[10]2014年在《经济资本视角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叁性平衡的重要管理工具之一。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商业银行日新月异的管理要求。本文提出在经济资本视角下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进行调整与改进,以期更好地适应当前银行经营管理的现实要求。传统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1996年全面实行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运行机制、业务状况及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核心部分的传统指标体系已不太适应实际情况。本文从总体上分析了传统指标体系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之后主要针对指标体系中资本管理指标、贷款集中度指标及资本收益率叁大类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阐明了叁大类指标的不足和局限性。经济资本管理近年来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重要性日趋显着。本文将经济资本理念引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首先,调整贷款集中度指标的考核方式,先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分支行划分不同档次,之后将指标计算方式调整为客户最大经济资本占用与分支行配置的经济资本总额之比,并根据各个档次分支行的不同标准值进行差异化管理,增强了指标对分支行的适用性。第二,针对资本管理指标体系缺乏对分支行资本运用效率的考核指标问题,构建了经济资本充足率即经济资本限额与分支行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将其与单位资产经济资本进行综合考量,以考核分支行资本运用效率并指导其业务开展,使银行在满足资本充足的条件下实现最优资本配置。第叁,将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引入比例指标体系,弥补了传统资本回报率忽略风险因素的不足,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丰富了指标体系。通过算例,比较分析了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与传统资本回报率,阐明了前者相对后者具备的优势。然而,将融入经济资本理念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真正应用到商业银行管理中并发挥积极作用还需要深入研究与多方协作实践。本文最后提出了在经济资本视角下完善比例管理体系、建立有效资本约束与长效补充机制以及比例管理与经济资本管理统筹协同推进等加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动态匹配模型研究[D]. 池振球. 暨南大学. 2007

[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动态匹配问题研究[D]. 刘红平. 重庆大学. 2001

[3].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D]. 余洋. 武汉大学. 2010

[4]. 华夏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研究[D]. 杜勇.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5]. 建设银行内部资金转移计价研究[D]. 史焕春. 湖南大学. 2008

[6]. 基于动态利率风险免疫银行资产负债优化模型[D]. 吴琼. 大连理工大学. 2016

[7].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及相关风险分析[D]. 阎珺. 浙江大学. 2007

[8]. 中国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D]. 戴成峰. 南开大学. 2014

[9]. 基于控制论的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D]. 王建伟. 湖南大学. 2006

[10]. 经济资本视角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研究[D]. 刘凡璠. 湖南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动态匹配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