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中继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_经济增长率论文

在动荡中继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_经济增长率论文

在动荡中持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荡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持续增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在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经济亦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其经济增长率虽略低于上年,但仍可达6%以上, 已超过4%的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和2.5%的发达国家增长水平。回顾1997年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轨迹,不难看出,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与不利因素交织。其有利因素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双增长,外部资金流入量增加,地区政局趋于稳定,经济调整与改革取得成效,等等。其不利因素是:遭受了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石油价格波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等。总之,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动荡中实现了增长。

一、不同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概况

1997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在继续保持增长的总趋势下,各地区、各国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总体上,经济增长差距继续缩小。

1.拉美经济稳步增长

1997年,在发展中国家中经济形势最好的当属拉美国家。继逐步摆脱墨西哥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全面复苏的1996年之后,1997年拉美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经济增长率达4%以上。在拉美国家中,有6个国家经济增长率超过6%,只有3个国家经济增长处于停滞或低增长状态。其中,墨西哥经济增长率达7%,创16年来最高记录。 大多数国家财政形势好转,通胀率大幅下降,从1993年的三位数猛降至1997年的10%以下,平均通胀率为12%。1997年拉美国家外贸持续增长,进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20%和11%,进一步推动了其经济复苏,但也使贸易逆差增加,贸易赤字达130亿美元。 各国政府大力促进私人投资和支持扶贫计划的实施,失业情况有所缓解,但失业率仍超过90年代初6.2%的平均水平。

2.非洲经济持续增长

1997年是非洲大陆第四个增长年,经济增长率略高于上年,可达4.5%。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预算赤字占GDP的比率从上年的2.4%再度降至1%左右。通胀率也从上年的21.3%降到9%,有些国家通胀率更低。西非经济货币联盟八国平均通胀率为5~6%,中非六国通胀率只有3%。非洲国家近年外贸增长较快, 商品进出口额增长幅度超过世界贸易增长率。估计1997年非洲进出口贸易额均超过1996年的增长率(进口增长5.5%、出口增长8.5%)。非洲的外汇储备已增至600亿美元。

3.亚洲经济增长缓慢

亚洲地区因遭受东南亚和韩国金融危机的冲击,1997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从上年的8.2%降为不足7%。其中,东南亚国家为亚洲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其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特别是泰国经济增长率从上年的6.7%陡降至1.6~1.9%。南亚经济受各国政局动荡的影响, 增长率降到6%左右,低于上年水平。“四小”中的韩国自1996 年经济“软着陆”失败后,1997年经济状况继续恶化,大企业和金融机构相继破产和倒闭,银行呆账约占总贷款的16%,达507亿美元。11月中旬, 韩国股市汇市大幅下跌,从而引发金融危机。韩国政府不得不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社会提供紧急援助,援助总额达550亿美元。1997 年韩国经济增长率将低于6%。“四小”中的中国香港特区、 中国台湾省和新加坡虽同样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因经济实力和应变能力较强,所受影响有限,经济状况仍比较好,继续以6%以上的速度稳步增长。 其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出口增加。香港股市和汇市多次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狙击,但仍保持了港元汇率的稳定。亚洲国家和地区1996年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后,通胀率有效地控制在3.1%;1997 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其通货膨胀加重,通胀率升至7.8%。与此同时, 进出口贸易也受到影响,1997年亚洲出口贸易总额由上年的20057.8亿美元降为19212亿美元。

4.中东北非经济增长减缓

1997年中东北非经济主要受石油价格波动、中东和平进程受挫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率为4%,比上年略有减缓。 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经济增长率从上年的2.4%降为1.8%。以色列经济增长率从上年4.4%降到2.5%。尽管如此,中东北非经济已经摆脱十年经济萧条,连续第二年呈现经济增长趋势,人均GDP增长率将达1.4%。中东北非国家平均通胀率较低,从上年的12.4%降至9.6%。外债减少,外债占GDP的比率从90年代初的35%降到29%。外汇储备继续增加,截至1997年11月底达841.82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679.577亿美元增长19.27%。

二、1997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变化的特点

1.金融危机成为引发亚洲经济动荡的“震源”

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东南亚货币危机和韩国金融危机,给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全球股市剧跌,引发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贸易、金融和经济政策的大调整。亚洲金融危机涉及三个方面:

(1)东南亚货币危机。7月2日,泰国由于经济陷入困境, 决定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导致国内金融市场动荡,货币贬值。当日泰铢对美元汇率下跌18%,接着,泰国货币危机在东南亚国家间迅速蔓延。短短一个半月时间,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先后被迫放弃同美元的固定汇率,宣布本国货币贬值。东南亚各国货币同美元汇价持续下跌,10月22日下跌到历史最低点:泰铢39.51∶1,新元1.58∶1, 马来西亚林吉特3.38∶1,菲律宾比索34.75∶1,印度尼西亚盾3650∶1。12月1日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与美元汇价又分别跌至新低点:41.35∶1和3.58∶1。东南亚货币危机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泰国宏观调控失当、东南亚国家结构调整缓慢、政策失误是隐患,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是导火索。

(2)冲击香港金融市场。国际投机资本在东南亚得手后, 转而对香港发起攻击被击退。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滑坡,下跌了10.4%,至9938.50点,当日曾一度破万点。10月28日股市再次狂泻1438点, 以9059点收市。香港凭借其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雄厚的外汇储备、严格的金融监控和防范机制,以及香港特区政府采取坚决果断的打击措施,顶住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保护了港元汇率的稳定。

(3)韩国金融危机。1997年, 韩国大企业相继倒闭和连续曝光的金融界丑闻,是这场金融危机的“起爆器”。10月上旬,韩国政府决定:放弃对工业企业和银行的控制,11月中旬中央银行停止干预外汇市场。 这两项决策, 动摇了人们的信心, 从而引发韩元对美元比价跌至1008.6∶1,超出国民心理所承受的1000元大关。为摆脱困境、 寻求国际紧急援助,韩国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了一揽子援助协议,并作出同意开放金融市场、降低贸易壁垒及调整银行结构等承诺,但韩国金融市场状况仍继续恶化。12月1日韩元对美元汇率跌至1187.50∶1; 股市以3.6%的跌幅收市,跌破400点股民心理大关;12月中旬,韩国股市在短暂上升之后再次暴跌,每天有10多亿美元流出韩国。韩国的金融危机同东南亚货币危机有本质的区别,它完全是自身因素所致。韩国“封闭式”金融体制弊病(融资体制、融资渠道、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和金融监管等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企业集团贪得无厌地扩大规模以及外债过高等导致金融危机。

2.深化结构调整改革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1997年,发展中国家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不仅推动了经济迅速恢复和持续增长,而且也是摆脱经济衰退和金融阴影的必要措施。

1997年是拉美大多数国家第二阶段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其主要措施是:完善贸易和汇率体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建立促进投资的法律和法规框架体系,放宽劳动力市场管制,改革社会保险制度等,以保障各类资源最优配置和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安定。巴西开始实施的深入改革目标,包括减少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加快基础设施部门私有化和现代化、调整税收信贷政策、实施“巴西出口日程”计划。墨西哥政府提出未来三年与贫困作斗争的社会计划,增加用于社会发展项目的预算开支,进一步落实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及社会救济和扶贫计划。

30多个非洲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经济结构调整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实际加以修订,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计划。1997年加大改革力度,重点是引入市场机制,整顿国营企业和发展私人经济,修订完善各种法规法令,调整财政政策。许多非洲国家加快私有化步伐。赞比亚对铜矿企业及电信、保险、电力等基础设施公司实行私有化计划。南非允许向外国公司出售其电信、电力和运输领域国营企业股份。科特迪瓦开始实施“三年投资规划”,修改并颁布“投资法”、“矿产法”、“石油法”等法规,支持私营部门发展,并吸引国外资金投向该“投资规划”。博茨瓦纳大幅削减财政开支,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实现财政盈余占GDP的4%的预算目标。非洲国家实施有限度财政紧缩政策的同时,增加对农业生产部门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并积极实施税制改革,增加政府收入。

亚洲“四小”处于新的结构调整期,注重设备更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推动高科技产业、资讯产业的发展。新加坡1997年财政预算重点扶植金融业和卫星通讯业的发展,并采取税收优惠、下调税率,实行部分财政盈余让利于民,推动经济发展。面对东南亚和韩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国家和地区调整了经济改革目标和措施,包括经济目标调整、生产与投资结构调整、金融结构调整。泰国两度调整经济增长目标:将第八个五年计划的GDP年均增长8 %下调为4.9%;公布了一揽子振兴经济计划,进一步下调今后几年经济增长目标:1997年为2.5%,1998年为3.5%,1999年为6%。韩国将1998 年经济增长率从4~5%下调至3%。各国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削减预算开支, 停建或缓建大批公共建设项目,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出口企业。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各国和地区纷纷采取措施,加强调整金融管理政策力度,改组金融机构,严肃金融纪律,建立和完善银行监督和风险防范机制,同时开放金融市场,尽快吸引外资回流。

中东北非国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投资和金融领域。各国为吸引外资和动员国内资金,采取以下措施并取得了成效:实施新投资法,简化投资手续,提供优惠待遇,实行投资信誉等级评定,开拓国际金融市场,加快私有化,推行股份制,建立金融证券市场等。

3.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更趋向务实和灵活

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拉美国家实行开放的地区主义,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南方共同市场进一步扩大与周边拉美国家、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与亚洲、中东欧等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中美洲国家加强地区一体化合作,制定地区产品标准和关税规定。

非洲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更为突出。各国在贸易、金融、税收等领域扩大了相互间的合作。西非经济货币联盟实施成员国间关税减免,建立区域有价证券交易所,逐步实行各国间人员、财产、资金、服务等自由流动。南部非洲共同体通过有关教育、矿业发展等多项协议,建立共同体议会论坛,并加强与东南非共同市场合作。1997年非洲各国加快了经济一体化进程。在第33届非统组织首脑会议期间,召开了首届非洲经济共同体首脑会议。为实现在2030年建成非洲共同市场的目标,非洲国家确定了进一步降低关税、制定和实施法律保障体系等各项具体措施。

亚洲国家的区域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大东盟”设想初步形成,正式接纳老挝、缅甸入盟,成员国扩大到9个,人口增加至近5亿。东盟成员国间加快建立自由贸易区步伐,包括逐步扩大降低关税种类、逐步取消成员国间非关税壁垒、实行工业合作和加强金融合作。东盟部长会议确定提前实现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并通过了成员国间于1998 年3月底前在航空、商业、海运、通讯和旅游五个服务领域首先实施自由化计划。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各国首脑通过了《马累宣言》,决定提前四年于2001年建成自由贸易区。为此,采取更加务实的举措,进一步减免关税,取消贸易壁垒,保护投资,建立合作企业,加强通讯设施建设等。另外,实现南亚与东南亚国家间的结盟。由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和泰国四国组成次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在贸易、投资、工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几个领域进行广泛合作。

中东北非地区的经济合作在中东和平进程受挫、阿以经济合作遇到障碍的情况下有所加强。以土耳其为首的8 个穆斯林国家成立了“发展中八国集团”。一方面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另一方面建立了贸易、商务、保险、水产养殖、消除贫困工程等多方面的合作体系。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与埃及和叙利亚提出了建立经济合作集团的设想,试图消除经济和政治制度差别较大形成的不利影响,逐步实现该地区经济一体化。

4.国际资本流向转换,流入拉美和非洲的增多,流入亚洲的减缓

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区近年经济恢复、增长较快,成为国际资本热衷的投资场所。外国资金流入量持续增加。大量外国资金的流入,缓解了发展中国家经济恢复和增长中资金短缺的矛盾,并促进其金融市场发展。1997年流入拉美的外资额达到735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约440亿美元。由于拉美国家吸取了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教训,在引进的外资中,中长期投资占相当大比例。国外资本对该地区7 个国家的直接投资已超过它们GDP总量的3%。如流入墨西哥的外国投资就达180亿美元, 外国在巴西的直接投资达17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7%,增量约74亿美元。 近年非洲的外资流入量趋增,1996年比1995年增长5.3%,约为49.49亿美元,1997年将进一步超过上年。官方援助与贷款也有增加。国际金融机构继续对非洲国家特别是最贫穷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和优惠贷款。世界银行批准向南非提供4600万美元贷款。此外,各国际投资机构涌入非洲,建立各种信贷基金,增加了对非洲国家的资金投入。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流向亚洲的外国资金减少。流入东亚的外国私人资本从上年1400亿美元降至1070亿美元,降幅达24%。亚洲国家在吸引外资方面将面临激烈竞争。鉴于亚洲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亚洲国家加大经济改革力度所取得的成效,国际投资者仍看重亚洲长期发展前景,亚洲仍是国际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

三、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劳动力素质及社会文化的差异,致使各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不同的问题和困难,各国解决问题和困难的重点、方法、途径也不一样。

当前拉美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 )拉美国家现正进入新一轮经济结构改革,由于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多方面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和平衡,以及财政、税收、货币及劳工市场的改革和进一步完善法制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与协调,加大了进一步实行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难度。(2)经济改革业已取得的成就, 并未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和缓解贫困化问题。失业人数增加,贫困人口数量依旧占人口总数的48%,致使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安定与发展仍是新阶段改革的重要目标。(3)长期不能改变的低储蓄率和增长方式低效益, 使拉美国家过多地依赖外资。这使经济增长方式尚未转变为集约型和效益型的拉美国家,极易受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的冲击。

非洲国家经济虽有好转,经济增长率持续增加,但人均GDP 仍低于70年代之前的水平。按联合国“人文发展指数”和“人类贫困指数”的指标归类,多数非洲国家在“不发达国家”组别内。据联合国最新统计,43个最不发达国家有33个在非洲。 撒哈拉以南非洲贫困人口数已达2.2亿,估计到本世纪末有可能增至该地区人口总数的一半。当前非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人口增长过快、荒漠化日益严重、 各种传染疾病(特别是艾滋病)肆虐、基础设施缺乏、劳动生产率低、债务负担沉重以及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等。(2)非洲国家在经济调整和改革中, 有关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建立合理税率体制、财政收入占GDP 的适度比例、国家投资方向和投资比率等,亟待调整和改进。(3 )个别国家和地区的政局动荡、难民问题、部族矛盾、暴力冲突等,严重影响当事国经济生活和居民生存安全,也危及邻国乃至非洲整体经济的发展。

1997年影响中东北非国家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也是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东和平进程受挫。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上台后顽固坚持“三不主义”。1997年又采取了一系列破坏中东和谈的强硬行径:延宕签署“希伯伦撤军协议”和拒绝扩大撤军规模、强行兴建犹太人定居点、采取“集体惩罚”手段对巴勒斯坦自治地区实行全面封锁、冻结巴方税款等,导致该地区政局急剧动荡和经济形势恶化,并使“阿以经济合作”设想和行动付之东流。(2)油价回落。1997年, 由于欧佩克产油国超配额生产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增产,以及欧美暖冬和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世界能源供需失衡,世界油价回落,欧佩克平均油价由1996年的每桶20.29美元降为18.68美元。中东主要产油国出口收入受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中东北非14个主要国家石油出口总额从上年的2017.4亿美元降至1963亿美元。(3)农业减产。 北非国家受严重干旱影响,粮食大幅度减产。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三国粮食共减产1236万吨,农业产值下降22.8%。粮食产量下降,影响各国经济恢复和增长,进一步加重该地区粮食进口负担。(4 )地区“热点”升温。1997年,中东地区的主要“热点”问题是:伊拉克与联合国在“石油换食品”协议的延期及逐渐升级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和伊朗的制裁。这些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缓解。此外,中东国家特别是海湾国家用大量资金购置军火装备,经济发展速度必将继续受到阻滞。

目前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对经济持续和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不会在短期内消除。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出近十几年来日趋严重的结构性弊病:(1 )房地产过热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呆账;(2)结构转型不利和滞后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 经常项目赤字加剧;(3)引进外资结构失当,短期贷款和投资过多;(4)金融自由化步伐过快,对外资和外债市场缺乏必要的监管。韩国则存在因政府主导型体制形成的“制度僵化症”,使经济缺乏自由度,市场机制难以有效运行,以致腐败丛生等要害性弊端。南亚各国面临的问题则是:(1 )政局不稳、政府更迭频繁,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改革措施难以实行;(2)投资环境差,外资流入减少,储蓄率低,资金缺乏;(3)基础设施严重不足;(4)工业生产停滞,出口下降;(5)政府财政赤字、政府借贷和贸易逆差有增无减。

四、1998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展望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减缓。同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也将放慢。最乐观的估计是同1997年的增长水平基本相近。其中,拉美经济发展前景最为乐观。由于有一个相对稳定、宽松的政治环境,改革和调整取得成效,从而为下一步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基础。如若各国保持目前的经济条件和发展模式,坚持改革和结构性调整,并进一步深化到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拉美经济仍可稳定增长,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其次是非洲。非洲经济1998 年仍可保持平缓增长的发展势头,增长速度将超过4%。 主要原因是:政治趋于稳定、深化经济改革与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步伐以及国际社会继续调整并重视非洲政策等因素。但下列因素则决定了非洲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太快: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非洲的贸易、投资增长减缓;非洲金融改革和调整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的步子也将放慢;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农业将有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中东北非经济虽有可能保持增长势头,但其前提条件是:世界经济增长形势继续看好,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石油收入不会大幅度下降以及各国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并取得进展和成效。如若没有重大非经济因素的冲击,中东北非地区经济增长率估计为4%左右。亚洲1998年的经济形势仍不乐观。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其经济发展再度放慢,将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其调整方向是:(1)产业结构调整,即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2)宏观经济体制调整, 在加大经济自由化的同时,加强宏观经济调整力度,建立和完善“管理的市场经济体制”。如若调整方向正确,措施得当,基于亚洲国家经济基础较好,尤其是仍具备经济增长迅速、通货膨胀率较低、居民储蓄率较高、外汇储备较多、适应国际变化能力较强等先决条件,亚洲经济还是有望继续增长的。1998年亚洲经济增长率估计为6.5%,1999年将回升, 到本世纪末开始进入新的增长期。

标签:;  ;  ;  ;  ;  ;  ;  ;  ;  ;  ;  ;  ;  ;  ;  ;  

在动荡中继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