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胆道探查术的临床价值比较论文_李红梅1,孙敏2,李双喜2(通讯作者)

(1 云南省德钦县人民医院 普外科 674599;

2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肝胆外科三病区 650101)

摘要:目的 探析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胆道探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通过诊断后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患者5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均分成常规组(开腹胆道探查)与试验组(腹腔镜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20.26±6.79)ml,对照组(40.33±10.42)ml,(P<0.05)。试验组手术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9.8%低于常规组31.7%,(P<0.05)。其中,试验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胆漏1例、急性胰腺炎0例、胆总管结石残留1例以及出血1例。结论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用于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可改善患者手术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肝外胆管结石;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效果;胆囊管胆道探查术

在临床普外科疾病中,肝外胆管结石较常见,一般可分为继发性与原发性两种类型。多数胆管结石患者体位改变与食用油脂食物后,结石会在其胆管内下移,进而对胆管痉挛产生刺激,外加胆汁流过受阻[1],最终引起胆绞痛。随着当下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因其效果可观等优点已取代了常规的手术治疗方式。本次主要探究2017年9月到2018年1月本院接收的5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采取两种不同的探查手术治疗的有效性,表述如下。

1资料、方法

1.1常规资料

本研究50例样本均经临床诊断明确为肝外胆管结石,入选研究的时间为2017年9月-2018年1月,将其分为例数均等的两组,常规组女9例,男12例;年龄均值(48.35±6.76)岁。试验组15例女,14例男;年龄均值(48.22±6.83)岁。两组病患性别、年龄等临床基础性资料基本无差,P>0.05,满足研究要求。

1.2方法

常规组:行腹开腹探查术:在患者胆总管上端将胆总管前壁剪开,行一长度为0.5cm至1.6cm的纵行切口,将纤维胆道镜插入实施探查取石,结石取尽后将T管置入引流,将胆总管前壁缝合。

试验组:行腹腔镜胆囊管胆道探查术:对患者实施全麻,采取常规的“四孔法”,切开胆囊后将胆囊管显露出,应用气囊将胆囊管的残端扩张开,同时于胆囊管中插入胆道镜实施胆道探查,应用取石网篮将结石取出,尽量取净结石。若患者结石比较大或者在胆管下端嵌顿无法通过胆囊管的残端被取出时,可给予液电碎石仪打碎结石后将其取出。待取净结石后在胆道镜的辅助下明确胆管内结石残留、十二指肠乳头以及胆总管下狭窄等情况均处于良好状态后,将胆囊管的残端关闭,最后应用可吸收线或者生物夹夹闭缝合。若患者胆囊管比较细且扩张后依旧无法将胆道镜插入,并且结石数量较多、处于胆囊管开口上部的胆总管内,可待胆总管剪开前将胆道镜置入实施探查取石操作。

两组通过腹腔冲洗将积液吸尽后将血浆引流管置入Winslow孔,并由右腋前穿刺孔中引出。

1.3效果评价(观察)

观察指标:对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观察记录;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感染、胆漏、急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残留以及术后出血)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展开2检验;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手术情况分析

试验组手术各项指标与常规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临床可比性(见表1)。其中,试验组术中出血量(20.26±6.79)ml,对照组(40.33±10.42)ml,(P<0.05)。

2.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试验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胆漏1例、急性胰腺炎0例、胆总管结石残留1例以及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8%;常规组上述指标依次为3例,2例,1例,3例,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6.0109,P=0.0142)。

3讨论

胆管结石具有患病急以及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绞痛、发热与黄疸等,结石可对胆管造成阻塞进而引起胆汁淤滞,形成胆管炎,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常规手术治疗常采取开腹切除胆囊措施,但治疗中极易出现腹腔积液、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外加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大,因此无益于术后恢复。

解剖位置较特殊,临床救治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临床治疗首选腹腔镜手术治疗,该种疗法的应用优势较明显,当前已慢慢代替以往的开放手术、小口胆囊切除手术,是临床外科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之一。微创技术发展后,腹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普外科中,尤其是胆道镜、腹腔镜等技术的出现,给肝外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了更多更全的选择。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时需将T型管放置引流,并且放置的时间应保持在两至三周,拔管前需行胆道造影,若患者机体状况不良,术后恢复不佳[2],还需适当延长T管放置用时,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不利于其活动;并且T管放置可诱发诸多并发症。腹腔镜胆囊管胆道探查可将胆囊切除,进而给胆道探查提供有效的通道,具有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对比胆总管切开治疗,不会对患者胆管的功能与解剖结构带来影响,还可降低胆管狭窄的机率[3-4]。因其对机体乳头括约肌结构功能不会造成较大损伤、术后创伤小、恢复时间较快等,疗效较显著。且在腹镜直视下开展各项操作,可明显缩减十二指肠、胆道损伤率,留置T管引流,能将胆道压力减小,避免发生胆漏,同时对胆道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以免出现胆道狭窄。研究显示试验组治疗后手术情况良好,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优于常规组,P<0.05;此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8%与常规组31.7%对比明显要低,与陶永泽,陈德兴,李海滨等[5]研究结果显示的并发症发生率10%基本上接近,提示试验组治疗优势明显。

总之,将腹腔镜胆囊管胆道探查术应用在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中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佳,并发症少,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汤晓东,刘双海,蒋剑等.不同方式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3,19(8):589-592.

[2]雷海锋.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与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5,21(29):89-92.

[3]张涛,郑明友,黄书明,等.快速康复原则下行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在老年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2):145-150.

[4]王亮,折占飞,乔宇,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探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7,17(2):189-192.

[5]陶永泽,陈德兴,李海滨等.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切开取石与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10):869-872.

论文作者:李红梅1,孙敏2,李双喜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  ;  ;  ;  ;  ;  ;  ;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传统开腹胆道探查术的临床价值比较论文_李红梅1,孙敏2,李双喜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