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_戏剧论文

歌剧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_戏剧论文

戏曲在中国电影史中的位置——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电影论文,戏曲论文,而作论文,周年论文,位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电影与中国戏曲的关系

说世界范围讲,今年是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目前正以法国巴黎为中心,遍及各个国家,举行广泛、持续、隆重的纪念活动。

为什么要以巴黎为中心?因为一百年前的12月28日,是法国人吕美叶兄弟首先在巴黎大咖啡馆试映电影成功。

但,谈及中国的电影史,则只能从1905年开始计算,因为从1895年至1905年,中国的上海虽然也有了电影活动,如1896年上海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1898年美国爱迪生公司的摄影师詹姆斯·里卡顿正式以中国为题材,拍制了一系列风光片:《上海街景》、《珠江景色》、《广东码头》等等;189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英、美、法各国为了配合他们的侵略,进行反宣传,也拍了很多反华影片:《中国反抗盟国》、《一名英国公民被拳匪暗杀》、《霞飞将军在北京》……;并说1899年开始在上海组建影院。可以上种种都不属于国人,直到1905年秋,有一沈阳籍的留日学生,叫任景丰,在日留学期间,学得了拍片技术,回国后,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开了一家丰泰照像馆,开始尝试拍制电影。第一部影片,既不是风光片,也不是新闻纪实片,而是以戏曲作为开路先锋,拍摄了京剧泰斗谭鑫培的《定军山》。不过他只拍了“请缨”、“舞刀”、“交锋”三段。为什么只拍以上三段,根据我的推测,恐怕是当时的电影仍处无声的默片时代,唱和白都是无法体现的,只能选取动作性、技术性强的段子拍制。三段戏共拍了三天,片长三本,每本200尺,无灯光设备,全用日光,不分镜头,演员一直演下去,摄影也一直拍下去,直到200尺一盒的胶片拍完。在镜头的处理上永远是远景、全景,镜头永远不动!

紧接着又拍了谭老板的《长坂坡》,名武生俞菊笙的《青石山》、《艳阳楼》,俞振庭的《白水滩》、《金钱豹》,许德义的《收关胜》。

1913年上海发动了讨伐袁世凯称帝的革命斗争,当时倾向革命的著名京剧演员夏月珊、月润、潘月樵等为了参加这一行动,与亚细亚影戏公司合作拍了一部纪录革命党人攻打制造局及吴淞炮台的《上海战争》,它虽然不是戏曲片,但它也算是戏曲与电影的史实之一。

1914年上述京剧演员夏月珊、潘月樵、七盏灯等又拍摄了《庄子试妻》一剧中的“扇坟”一折,并使用了特技摄影,使庄子鬼魂乍隐乍现。

同期,这几位戏曲演员还拍了一部暴露鸦片对中国人民毒害的影片《黑籍冤魂》。

《庄》剧曾由布拉斯基携美放映。

191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戏部。先后拍制了一系列的戏曲片,或是以戏曲题材为内容的故事片。

其中有1920年由梅兰芳主演的《春香闹学》(二本)。梅饰春香,李寿山饰陈最良,姚玉芙饰杜丽娘。为了适应无声影片的特点,除压缩唱词,用字幕插在片中映出外,还加强了动作性,把春香逛花园的暗场戏改为明场,租用了苏州一私人花园,在实景内梅表演了打秋千、拍蝴蝶、拍纸球等优美身段。

还有由梅主演天女,姚玉芙饰花奴,李寿山饰维摩的《天女散花》一本。整个影片分三场:第一场“众香国”。迦兰来传法旨,命天女到维摩那边去散花问疾。第二场“云路”,表现天女单行歌舞。第三场“散花”,天女在云台隐隐出现,向文殊与维摩谈道外,大散花片。天女御风而行的镜头中,画面上还叠印了移动的云彩,以增加气氛和美感。

之后,周信芳也拍了《琵琶记》中的“南浦送别”和“赏荷”两折,惜未完成。

1923年还拍制了由元曲中选出郑元和说道情的《莲花落》,以及说聊斋、今古传观等改编的《孝妇羹》、《荒山拾金》等。

1919年我省南通的张謇筹资十万,创办了中国电影制造公司。首拍影片也是戏曲,京剧《四杰村》,除在上海、南通、南京等地放映,还远运美国纽约上映。

1926年以邵醉翁为首的邵氏四兄弟,在他们组建的天一公司,一口气的连拍了六部戏曲影片,《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上、下集、《孟姜女》、《孙行者大战金钱豹》、《唐伯虎点秋香》。

1927年天一又拍《花木兰从军》。

天一青年公司也效法拍制了《刘、关、张大破黄巾》、《西游记女儿国》、《铁扇公主》、《明太祖朱洪武》。

与此同时,邵醉翁还以元元公司、天生公司的名义独资拍《宏碧缘》四集,《西游记十殿阎王》、《狸猫换太子》上、下集、《五鼠闹东京》等。

继天一大拍古装影片之后,大中华百合公司拍了《乌盆记》、《大破高唐州》;长城公司拍了《石秀杀嫂》、《武松血溅鸳鸯楼》、《哪叱出世》、《火焰山》、《真假孙行者》;民新公司拍了《西厢记》、《观音得道》;神州公司拍了《卖油郎独占花魁女》;上海影戏公司拍了《盘丝洞》、《杨贵妃》;大中国公司拍了《猪八戒招亲》、《孙悟空大闹天宫》、《孙行者大闹黑风山》、《曹操逼宫》、《姜子牙火烧琵琶精》、《凤仪亭》、《七擒孟获》、《哪叱闹海》、《杨戬梅山收七怪》、《红孩儿出世》、《五虎平西》、《杨文广平南》;另外,还有一些小规模的影片公司,如新新公司拍的《锦毛鼠白玉堂》;开心公司拍的《济公活佛》四集;暨南公司拍的《嘉兴八美图》;合群公司拍的《猪八戒大闹流沙河》;大东公司拍摄的《武松杀嫂》;复旦公司拍的《红楼梦》,《华丽缘》、《豹子头林冲》、《粉妆楼》;海峰公司的《昭君出塞》。

总之,在中国电影史上,三十年代以前默片时期,戏曲片和以戏曲题材拍制的影片,曾盛行一时。

从1930年起,我国电影开始进入有声电影阶段。最初试拍的公司为明星公司,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的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中竟穿插了四个京剧《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拿高登》。友联公司也试拍了由霸王别姬改编的《虞美人》。

1933年邵氏兄弟的天一公司拍制的第一部有声片也是戏曲,为谭富英、雪艳琴合演的《四郎探母》,还拍有粤剧《白金龙》。

1934年,以办大世界和共舞台起家的娱乐界巨头张善琨组创新华影片公司,第一部影片仍是以共舞台深受观众欢迎的机关布景戏《红羊豪侠传》改编为电影。相继又拍京剧《周瑜归天》、《霸王别姬》、《林冲夜奔》。

当中国的电影业正在蓬勃发展中,困难当头,相继发生了1932年“一二·八沪战”和1937年的“七七事变”。国民党官办的“中电”,“中制”均迁往四川重庆。留在上海孤岛上的私人影片公司,虽然日军还没有进入租界,但在影片的内容上总会受到一些限制,只能拍些历史题材,以激励国人,如《木兰从军》、《刺虎》、《苏武牧羊》、《秦良玉》、《梁红玉》、《李香君》、《精忠报国》……。

1940开始,因影片向华中、华南、华北、东北发行有困难,于是只能拍些家庭片、爱情片,如《玉蜻蜓》、《珍珠塔》、《描金凤》、《双珠凤》、《合同记》、《三笑》、《孟丽君》、《落金扇》、《梁祝》、《花魁》、《杜十娘》……

在这期间正式拍的戏曲片有《宁武关》及言菊朋、言慧珠、言少朋父、女、子合演的《三娘教子》。

上海戏曲学校正字辈的顾正秋、关正明、周正雯、陈正岩、朱正琴合演的《古中国之歌》的序幕有老伶工瑞德宝的《水淹七军》、《朱仙镇》以及正字辈的全本《王宝钏》。

1941年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孤岛已不复存在,以张善琨为首的媚日派,也只能搞些恐怖片及风花雪月之类的东西,而更令人不齿的,他还利用电影宣扬日支提携,中日亲善,因不属本文论述,且不去管它。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将原徐汇厂还给吴性栽,他开始创办文华公司,后又与金山商定在北平成立清华公司,在上海设华艺公司,1947年6月由费穆首拍的便是梅兰芳先生的《生死恨》。另外,由柳中浩、中亮两兄弟合组的国泰公司也拍制了古装片《吕四娘》、《钗头凤》、《蝴蝶梦》。

但,时隔不久,解放战争又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全国解放。中国的电影事业一律由国家主办,东北有长影、上海有上影、北京有北影。四十多年来,党对戏曲工作十分重视,同样在电影上也得到体现。根据以上三个厂为我寄来的资料,长影共拍制了五十部戏曲片。计《拾玉镯》(桂剧)、《小姑贤》(评剧)、《宇宙锋》(汉剧)、《秦香莲》(评剧)、《打金枝》(晋剧)、《花木兰》(豫剧)、《刘巧儿》(评剧)、《蝴蝶杯》(河北梆子)、《借年》(吕剧)、《李二嫂改嫁》(吕剧)、《火焰驹》(秦腔)、《借亲记》(滇剧)、《三勘蝴蝶梦》(评剧)、《窦娥冤》(蒲剧)、《陈三两》(曲剧)、《还魂记》(弋阳腔)、《团圆之后》(蒲仙剧)、《潘阳讼》(老调戏)、《东风第一枝》(评剧)、《空印盒》(丝弦剧)、《涧水东流》(眉雩戏)、《三关排宴》(山西上党梆子)、《柳毅传书》(越剧)、《墙头马上》(昆曲)、《花为媒》(评剧)、《铡美案》(京剧)、《红管家》(京剧)、《好媳妇》(京剧)、《金钥匙》(川剧弹戏)、《节振国》(京剧)、《白山新歌》(二人转)、《沙家浜》(京剧)、《奇袭白虎团》(京剧)、《半篮花生》(越剧)、《半边天》(吕剧)、《追报表》(楚剧)、《闯王旗》(汉剧)、《燕青卖线》(吉剧)、《包公赔情》(吉剧)、《桃李梅》(吉剧)、《白奶奶醉酒》(越调)、《西施泪》(婺剧)、《三打陶三春》(京剧)、《火焰山》(京剧)、《五女拜寿》(越剧)、《佘赛花》(上党落子)、《血书情》(越剧)、《母老虎上轿》(黄梅戏)、《斩花堂》(上党梆子)、《钟馗》(河北梆子)。

北影厂从1955年至1988年共拍戏曲片五十一部。计:《断桥》(昆曲)、《宇宙锋》(京剧)、《霸王别姬》(京剧)、《贵妃醉酒》(京剧)、《洛神》(京剧)、《荒山泪》(京剧)、《群英会》(京剧)、《借东风》(京剧)、《杜十娘》(川剧)、《雁荡山》(京剧)、《杨门女将》(京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曲剧)、《野猪林》(京剧)、《穆桂英大战洪州》(京剧)、《箭杆河边》(曲剧)、《买牛·扒瓜园》(河南曲剧)、《三朵小红花》(彩调戏)、《智取威虎山》(京剧)、《海港》(京剧重拍)、《龙江颂》(京剧)、《海港》(京剧重拍)、《杜鹃山》(京剧)、《送货路上》(湖南花鼓戏)、《渡口》(河北梆子)、《宝莲灯》(河北梆子)、《赶会》(楚剧)、《斩黄袍》(京剧)、《辛安驿》(京剧)、《盗魂铃》(京剧)、《葛麻》(楚剧)、《三岔口》(京剧)、《辕门斩子》(京剧)、《红娘》(京剧)、《小放牛》(京剧)、《空城计》(京剧)、《游龙戏凤》(京剧)、《刘海砍樵》(湖南花鼓戏)、《铁弓缘》(京剧)、《七品芝麻官》(豫剧)、《李天保娶妻》(河南越调)、《诸葛亮吊孝》(河南越调)、《升官记》(京剧)、《哪叱》(河北梆子)、《三全其美》(豫剧)、《金鸡引凤》(豫剧)、《朱门玉碎》(黄梅戏)、《棒打薄情郎》(豫剧)、《抬花轿》(豫剧)、《芙蓉女》(豫剧)、《啼笑皆非》(评剧)、《烟花泪》(山西蒲剧)。

上影厂也拍了五十一部戏曲片,计:《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盖叫天的舞台艺术》(京剧)、《双推磨》(锡剧)、《兰桥会》(淮剧)、《天仙配》(黄梅戏)、《上金山》(扬剧)、《炼印》(闽剧)、《葛麻》(楚剧)、《搜书院》(粤剧)、《十五贯》(昆曲)、《宋士杰》(京剧)、《庵堂相会》(锡剧)、《庵堂认母》(锡剧)、《罗汉钱》(沪剧)、《拜月记》(湘剧)、《陈三五娘》(闽南剧)、《穆桂英挂帅》(豫剧)、《情探》(越剧)、《望江亭》(京剧)、《珍珠记》(赣剧)、《刘介梅》(楚剧)、《百岁挂帅》(扬剧)、《女附马》(黄梅戏)、《生死牌》(湘剧)、《星星之火》(沪剧)、《追鱼》(越剧)、《女审》(淮剧)、《关汉卿》(粤剧)、《秦娘美》(黔剧)、《斗诗亭》(越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周信芳舞台艺术》(京剧)、《孙安动本》(柳子戏)、《红楼梦》(越剧)、《碧玉簪》(越剧)、《尤三姐》(京剧)、《牛郎织女》(黄梅戏)、《武松》(京剧)、《双珠凤》(锡剧)、《槐荫记》(黄梅戏)、《红花曲》(锡剧)、《农家宝》(锡剧)、《怎么谈不拢》、《小保管上任》(采茶调)、《两陇地》(吕剧)、《两张发票》(淮北梆子)、《祥林嫂》(越剧)、《茶童戏主》(赣南采茶戏)、《白蛇传》(京剧)、《李慧娘》(京剧)。

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电影业出现了一分为三的局面,即大陆、台湾和香港都在发展各自的电影,当然,台湾从政治上属国民党,香港为英国的租界。但在电影方面,我认为应该同属中国电影史的范畴。因为香港的主权很快就要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统一也是历史的必然,只是时间的早与晚,所以,在研究探讨中国的电影问题,理应包括港、台在内!

1948年底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以后,因为人力、物力、财力诸多限制,在一个很长时期内,电影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1956年还是用拍戏曲片打开局面的。第一部影片是歌仔戏的《六才子西厢记》,第二部仍是歌仔戏,叫《薛平贵与王宝钏》。为什么要用台湾的地方剧种歌仔戏打开局面,一是可以争取观众,二是成本低,制作快,资金容易周转。这种以台语(闽南语)为主的歌仔戏,除在台湾有其广大市场,同时它还可以远销星马及菲律宾。所以从56年始,台湾大搞台语片,先后拍过《薛仁贵和柳金花》、《范蠡与西施》、《五子哭坟》、《金姑看羊》、《水蛙记》、《麻疯女》、《陈世美》、《猪八戒与孙悟空》、《猪八戒救美大战金钱豹》、《孟丽君脱靴》、《李三娘》、《益春告御状》、《孟姜女》……1967年最高峰时竟年产117部。

在大陆解放后的香港,原在上海的私人电影公司大都撤到香港,除左派的长城公司所制影片可以进入内地,其他大部因政治原因,只能在本港放映,台湾在六十年代末,其电影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因此,香港的影片要想打入台湾,也非易事,从而很多公司,如永华、新华等公司都出现债台高垒的困难。三十年代以邵醉翁为首的天一,去港后重组邵氏兄弟公司,他们凭着自己拥有一百多家影院的优势,虽然经济上没问题,但在六十年代初,为了黄梅调在港的流行,他们雇用了刚出道不久的李翰祥,大拍特拍黄梅调片,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花木兰》、《阎惜蛟》、《红楼梦》、《蝴蝶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女巡按》、《血手印》、《七仙女》、《花田错》、《西厢记》、《新陈三五娘》、《王昭君》、《白蛇传》、《玉堂春》、《杨乃武与小白菜》……当时人们都称李翰祥为黄梅调的总导演。

从以上简单地对中国九十年电影史的回顾,以及大量史料所证明,戏曲与中国电影不但关系密切,而且占有其特殊的位置,即在中国电影史中,戏曲总是充当着先行官的作用,无论是九十年前中国电影创业伊始,还是在每个历史时期,默片时代、有声时代都是如此。就许多大的影业公司的历史看,也总是开始用戏曲影片打开局面。在大陆是这样,在台湾、香港都是这样。(未完待续)

标签:;  ;  ;  ;  ;  ;  ;  ;  ;  ;  

歌剧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