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倒”的句法语义研究论文_邓德崇

“拉倒”的句法语义研究论文_邓德崇

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东 广州510632

[摘 要]本文基于语义语法的理论方法,以“拉倒”为研究对象,对其语法化过程、语法意义以及句法分布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文章先回顾了前人对“拉倒”的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其次,本文对“拉倒”的语法意义的演变进行分析,从“拉”和“倒”基本义为切入点,以古代汉语语料为基准,对其语法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再次,本文又对“拉倒”的语法意义进行了分类。最后,文章依据语法意义又对“拉倒”的句法分布规律及其功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拉倒 来源 演变 语法意义 分布规律

一、引言

“拉倒”一词原本在东北地区十分盛行,现在不断进入普通话的使用范畴。“拉倒”一词原本是一个述补结构短语,“倒”作为“拉”的补充,具有处置义,表示结果和状态。经过查找发现,各大字典词典并未把“拉倒”作为词条收录,只有《现代汉语词典》对“拉倒”做了简单的解释:“<口语>【动词】算了,作罢。例句:‘你不吃拉倒。’”除了上述的词义的解释之外,很少有人对“拉倒”一词进行细致的研究,笔者仅在CNKI网站搜索到三篇关于“拉倒”的论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东北方言中的“拉倒吧”及其变体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拉倒吧”的语篇连贯功能和元语用功能。(曹旸旸,秦兆平:2012)。但该论文由于语料受限,对其句法分布规律并未进行分析。另一类主要讨论其作为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及其相关用法的发展演变。(李慧,2012;蒋协众,2013)这类论文强调“拉倒”语法化的过程,并没有对“拉倒”的语法义和句法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本文试图对话语标记“拉倒”的语法来源、语法意义、句法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例如:

(1)一次在敌人威逼他表演武艺时,参孙拉倒神庙的支柱,使大厅倾覆,与敌人同归于尽。

(2)如果你喜欢就挂着钩,不喜欢你就拉倒。

(3)上去了,乘务员也很难分清你买没买票,她嚷嚷两声就拉倒了。

(4)“拉倒吧你!你比大灰狼还要坏,还跟人解释呢!世界上最坏的人就是你了。

本文以语义语法为理论基础,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网络版语料库为调查对象和语料来源,围绕话语标记“拉倒”将语义来源、语法义和分布规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以期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拉倒”的语法意义是经历了怎样的语法化的过程?第二,“拉倒”的语法意义是什么?第三,“拉倒”在句子中的具体位置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二、“拉倒”的语法化过程

在分析语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表示“拉倒”作为述补结构状语的例子。由此,我们分析“拉倒”的语法意义是如何演变的。首先,我们要弄明白“拉倒”的结构组合方式以及“拉”和“倒”分别所表示的含义,组合成双音节词“拉倒”的词义又是怎样引申的。

首先我们看“拉”,“拉”有以下几种含义:

(1)用力使朝自己所在的方向或跟着自己移动。

(2)用车载运。

这两个“拉”表示动作与物体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 。

(3)带领转移(多用于队伍)。

(4)拖长,使延长。

(5)<方>抚养。

含义(4)和(5)均表示由(1)进行的引申,表示对某一物体不断用力使得空间加大,长度加长,或者表示由具体距离的拉长可以引申出抽象意义的生长。

(6)帮助。

(7)牵累,拉扯。

(8)拉拢,联络。

(9)组织(队伍、团队等)

(10)招揽:拉生意。

(11)<方>闲谈。

含义(6)到(11)均表示由含义(2)的引申,从某一境地换到另外一种境地,有“帮助”的含义。还可以有关系上和感情上的接近,相对位置移动靠近,产生“牵扯”、“拉拢”等含义。

由上面可以看出,“拉”有相对位置移动的随意性,也表示某种心理活动变化的随意性。这里的随意性为“拉倒”的含义做了铺垫。

“倒”则有以下几种含义:

(1)(人或竖立的东西)横躺下来。表示基本义。

(2)(事业)失败,垮台。对(1)的引申,表示抽象意义事物的倒下。

(3)进行反对活动,使政府、首脑人物等的垮台。

(4)(食欲)不好。表示身体机能的下降,没有活力,是引申义。

综上,“倒”也有位置变换的意思,但主要表示消极的含义。表示事物终止的含义,这与“拉倒”含义有密切关系。

接着我们下面通过对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网络版语料库中古代汉语语料库的考察,对“拉倒”一词相关用法的演变进行分析。

(一)作为述补结构短语的“拉倒”

根据对历史语料的分析,直至清代末年,“拉倒”在句中还是作为述补结构短语而存在,例如:

(5)不由分说,教春梅拉倒,打了十下。(明后期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6)琴童把他拉倒在地,只听滑浪一声,从腰里掉下一件东西来。(明后期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此时“拉倒”的含义仍然是其本身含义,此时的“拉倒”后还可以接“在地”等介宾成分。

(二)作为抽象义动词的“拉倒”

从清代晚期开始,“拉倒”的本义通过引申发生虚化,出现两种类型:一种是“拉倒+罢”;一种是“拉倒”出现在句末。“拉倒”作为一个动词性短语,它可以很自然地组成一个祈使小句“拉倒吧”。“拉倒”则是听话人接受说话人的建议之后而表现出的一种终止、作罢的行为状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话语标记的“拉倒吧”的核心语用义还与“拉倒”的本义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7)子道:“与他做什么寿?拉倒罢。”(清中期 李百川《绿野仙踪》)

(8)褚一官说:“拉倒罢!老爷子,你老人家无论叫我干什么,我都去。(清末 文康《侠女奇缘(上)》)

后者出现句末的“拉倒”,经过不断演变,“拉”和“倒”均失去了本身自有的含义,“拉倒”的含义开始变得抽象,有了“作罢、停止”的含义,后面不再接宾语或者介宾短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

(9)呐!王爷只能点点头:“大主意你拿,你愿意去就去,你不愿意去就拉倒!”(民国 常杰淼《雍正剑侠图》)

(10)何达武道:“你不信拉倒,算我没说。”

(民国向恺然《留东外史续集》)

上述三例中“拉倒”不可简单作为把某种物品拉倒的含义,而是已经根据语境引申为抽象的“终止”含义。这与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很接近。

(三)作为抽象语气助词的“拉倒”

这里我们所说的“拉倒”已经不再具有“作罢停止”的含义,它在成词以后又有了新的演变,在现代汉语阶段它有了作语气助词的用法,即在句中不做谓语成分,可以去掉而不改变具体的语用义。关于这一点的解释,本文将其放在“拉倒”的语法义中来阐释。

由此可见,“拉倒”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是由“拉”和“倒”的含义引申虚化,通过改变和拓展说话人使用语境和使用对象,在遵循两者含义的基础上对原语义进行进一步的引申和虚化,以至于出现了“拉倒+吧”的话语标记的结构,仅表示一种语气词。“拉倒”也因此有了多重含义。下面本文开始讨论“拉倒”的语法意义。

三、“拉倒”的语法意义

除了作为述补结构短语的“拉倒”,“拉倒”还有表示作罢停止、否定对方行为、作句末语气词等含义。本文不讨论作为述补结构的含义。下面将“拉倒”的语法意义分为三类:

(一)作罢、停止的含义

根据语料,作罢停止可以囊括大部分的“拉倒”语法意义。本文又根据在使用过程中情感态度的不同,对此义项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例句如下:

(11)谁知那中年妇人竟硬邦邦地甩出一句:“给就给,不给就拉倒。”

(12)现在咱们最好的指望就是他偷了东西就拉倒,别坏了咱们的性命。”

(13)他觉得没趣,将那叠钞票藏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不要就拉倒,我留下自己用。”

根据使用者的情感态度可分为3类:

一是表示干脆、果断的态度:上文例句(11)妇人甩出一句话,表现其果决、干脆的态度。

二是表示说话人无所谓的态度:例(12)“拉倒”表达了说话人钱输光了无所谓的态度。

三是表示说话人不满的态度:(13)根据上下文可知“他觉得没趣”才说出“不要就拉倒”,从中可知他不满的态度。

(二)表示否定对方想法或阻止对方行为

本文认为,“拉倒”的另一个核心含义是表达说话人对自己或对其对话交往对象的某种言语或行为进行的否定性评价,从而表达说话人对自己或对方言语或行为不赞同的态度,进而阻止该言语或行为的继续。如下例:

(14)姓侯没出过大人物,《全唐诗》里那么多诗人,没有一个诗人姓侯,拉倒了,咱也就别高攀了。

(三)无特殊含义的语气助词“拉倒”。例子如下:

(15)队里规定十点钟准时熄灯,还是没法看。所以大伙只好凑合着看点别的拉倒。

(16)我做事喜欢干脆痛快。你们要趁水和泥,趁火打铁,快点玉成他们,赶在这年节里把喜事办了拉倒。

上文提到的第一个语法意义中,动词“拉倒”在句中作谓语时不能去掉,是句中的语义焦点,去掉会让原始句子不完整、不合语法。而这一类中“拉倒”在句中作语气助词的用法,一般放在句末,可以去掉,去掉并不会对整个句子产生影响。如上面三例。由此可见,去掉句末的“拉倒”并不影响句子的表达和完整性。此时,“拉倒”在句中仅仅作为一种语气助词。本文认为,“拉倒”的语气助词的用法与“拉倒”在句中所处的句末位置以及“拉倒”本身意义的引申虚化有关。“拉倒”成词之后,用于句末,为词义进一步引申虚化提供了条件。

四、“拉倒”的句法分布和功能

上文探讨了“拉倒”的用法的来源以及“拉倒”的语法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也看到了“拉倒”出现在句子中的一些规律。本文将“拉倒+吧(了)”看作是“拉倒”放在句中的形式;对于述补结构短语的“拉倒”,本文暂不作分析。这样看来,“拉倒”的分布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拉倒”放在句中

如下例:

(17)“拉倒吧你!你比大灰狼还要坏,还跟人解释呢!世界上最坏的人就是你了。

(18)上去了,乘务员也很难分清你买没买票,她嚷嚷两声就拉倒了。

由语料可知,放在句中的“拉倒”可以有两种形式“拉倒+吧”和“拉倒了”。上述例(17)可知,作为“拉倒+吧”的形式在句中作话语标记而出现。而例子(18)则是“拉倒+了”格式,其中前三个例子的“拉倒”前均有副词“就”,本文认为,这里的“就”有趋向的含义,上述例子中“拉倒”本身具有“作罢终止”的含义,同时与“拉倒”前的副词“就”相联系起来使用,就更能体现某种行为由于与说话人意愿相违而妥协,使之最终产生“作罢停止”的行为状态。

(二)“拉倒”放在句末

如下例:

(19)去见呗,那个激我说你怕什么?如果你喜欢就挂着钩,不喜欢你就拉倒。

(20)如果你帮助我实现计划,你是我的妻子;否则就拉倒。

(21)气得妻子下了最后通谍:不治病强身,就离婚拉倒。

(22)王丽华嚷:“打死拉倒!”

(23)种完拉倒,死了活该,那一群人起早贪黑的是干啥呢?

(24)给他生产利润了,还要退补四十二亿多款子,不如让工人把厂吃光了拉倒。

(25)他们每人吃了两口,这才算拉倒。

由上述例子可知,放在句末的“拉倒”根据前面所带词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小类:

一是“拉倒”前面存在否定词“不”或“否”,例(19)(20)中的 “不”、 “否”等,这些放在“拉倒”前面的否定词均表示事实与说话人意愿相违背,而致使最终的作罢停止。

二是“拉倒”前面存在含否定意义的词。如例子(21)中的“离婚”、例(22)中的“打死”。这些词都是生活中的负面意义的词,这些词本身就具有否定含义。这些词出现在“拉倒”前面是为了表达说话人内心不满或不如意的状态。

三是“拉倒”前面存在完成终止意义的动词。如(23)“种完拉倒”中的“完”、(24)的“光”、(25)的“算”都表示完成,而(25)的“算”在这里表示与“拉倒”相同的含义,即表示作罢,同样表示事件终止的含义。

五、结论

本文主要从语法化过程、语法意义以及句法分布三个方面对“拉倒”进行研究。提出了“拉倒”的语法意义经历了从“述补结构短语”到“作为抽象意义的动词”再到“作为语气助词”的演变过程,并基于“拉倒”语法意义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种语义类型。同时根据语义将其句法分布规律分为两大类,每一类下又有若干小类,共计五小类。本文对“拉倒”的来源、语法意义以及句法分布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思考,以后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研究。对“拉倒”研究不仅为语言语法研究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对对外汉语教学也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旸旸 秦兆平.论东北方言中的“拉倒吧”[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4):7-13

[2]蒋协众. “拉倒吧”的话语标记及其来源[J]. 对外汉语研究,2013(12): 31-4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商务印书馆,2007

[4]李慧.非句法结构拉倒的主观化.考试周刊[J]. 考试周刊,2012(9):71-79

[5]许娟. 副词“就”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义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2003

论文作者:邓德崇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7

标签:;  ;  ;  ;  ;  ;  ;  ;  

“拉倒”的句法语义研究论文_邓德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