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校姓党”为旨向提升党校科研咨政工作水平论文_姬瑞丽

以“党校姓党”为旨向提升党校科研咨政工作水平论文_姬瑞丽

中共北碚区委党校 重庆 400711

摘要:党校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资源,新形势下,应当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旨向,不断提升科研咨政工作水平。

关键词:党校姓党;科研咨政;提升路径;

党校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资源,肩负着执政骨干培训和政策研究的重要功能,具体表现为教学培训和科研咨政两大任务版块。新形势下,以“党校姓党”为旨向,探寻提升党校科研咨政能力的恰切之道,不仅关乎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性,更关乎党校的长远发展与事业成功。

1“新形势下党校科研咨政工作的核心内容

“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科研咨政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具体可概括为“理论创新”、“ 意识形态工作”和“现实咨政”三位一体的任务建构。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任务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鲜明理论创新特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论创新以解决重大理论问题为主题,以实践为依归,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贯穿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党校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当具备高度的理论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基础,在继承和发展的双向互动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推向纵深。

1.2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认同任务

当前社会结构紧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文化领域思潮迭起,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一度趋于被误读化、被淡化和被边缘化。“党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国家机器,是意识形态新论断和新提法的产生地,是意识形态常识化的重要场所和进行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应自觉承担起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传播和认同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3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科研咨政任务

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情境和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实现社会治理,关系到执政合法性问题。党校通过“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咨政活动,在政策形成过程中起到体现党和政府的治理理念,整合社会利益诉求,优化执政党与社会的互动交流,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最终实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2制约科研咨政水平的原因剖析—以区县党校为检视对象

2.1教学与科研的二元分离

党校教学需要科研咨政作为内在支撑,将静态理论与动态实践和学员需求相联系,从而使教学更具深度,更加彰显党校独特价值。目前,区县党校虽然已形成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的认知理念,但实际上却存在“就科研而科研”的现象,教学与科研二元分离明显,相互不仅没有结合,而且缺乏转化与运用。一是缺少明确的学科定位和研究方向,教学专题与科研课题的确立存在“突击式”和“游击式”的现象。二是制度设置存在一定缺陷,从宏观考核制度看,包括职称评定制度和党校工作考核制度,教学与科研的考核各成体系,相对独立;从微观操作制度看,科研课题结项与教学效果评估的评价标准中缺乏对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相应设计。

2.2理论与实际的双向脱节

科研咨政三大核心任务中,“理论总结与创新”和“意识形态工作”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现实咨政”涉及对地方发展实际、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难点热点和民情民生民意的深入贴近和体察,然而现实却存在与理论和实际双向脱节的问题。一是从理论层面看,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理论的通读理解和细致钻研。基础理论研究的匮乏,造成了无法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内涵形成创新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是从实际层面看,一方面对党委政府重要部署、工作动态以及现实需求反应滞后,一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基层调研,导致咨政效果不理想。理论高度上不来,实践深度下不去,使得区县党校科研咨政工作整体水平不高。

2.3导向与激励的两重困境

一方面科研导向不明确,一是主观忽视,部分领导认为区县党校科研不重要、不管用,可有可无,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二是动力不足,部分教师将科研工作视为职称评定的个人行为选择,这无疑与党校科研咨政整体功能定位发生偏差。另一方面激励机制不完善,区县党校或受困于财力有限,或受困于没有明确政策依据,或受困于财务制度硬性约束,往往缺乏制度化、长效化的科研激励机制。

3提升路径

以“党校姓党”为旨向,在重塑教学与科研内在关系的基础上,突破理论准备不足和实际联系不深的拘囿,以科学完善的制度设计做保障,提升基层党校科研咨政工作水平。

3.1以“党校姓党”为旨向,引领科研咨政工作

“党校姓党”,是党校科研咨政工作的原则旨向和根本遵循。无论是理论创新、意识形态工作还是现实咨政,都要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话语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2重塑教学科研关系,实现教研咨一体化

党校教学与科研属于一体两面,应形成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的教研咨一体化过程。一是树立“两转化”理念,即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专题,教学专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二是找准“结合点”联接教研咨,重视收集和梳理学员带来的“政策问题”,将党委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和基层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以此作为联接教研咨的逻辑起点,通过深入研究,实现科研成果进课堂,进决策。三是推进“平行线”管理,在工作板块和流程设置上加强教学与科研管理部门间的平行联系,通过良好的沟通机制密切彼此协作,重点处理好教学专题设置与科研课题立项、教学内容评估与科研课题成果运用、教学方式创新与教师学员合作调研、科研成果与咨政报告间的互动关系,实行教学与科研配套考核,促进教研咨一体化的生成与实现。

3.3突破理论现实囿限,提升科研咨政水平

一是夯实理论基础,深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理论认知、价值信仰和政策制度研究层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紧密联系。二是搭好实践平台,一方面建立调研基地,围绕区委区府中心工作,选择在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园区、镇街设立党校定点的调研基地;另一方面开展“上挂下派”锻炼,选派青年教师到党政机关和基层挂职锻炼,切实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三是创新制度安排,建立灵敏及时的咨政信息沟通制度、轻便快捷的部门协调制度、快速准确的咨政意见报送制度,实现信息互通、资源互动、智慧互享,形成开放协同高效的咨政工作格局。

3.4科学设置激励机制,形成提质增效动力

一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统筹考虑和推进党校师资管理,创新师资考核、职称评定与岗位聘任等制度,增强党校教师岗位吸引力。二是把握科研工作规律,在制度允许的条件下,形成常态化的科研激励机制,为推动科研咨政工作提质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雷声,《论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第4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赵 勇.宣传和组织之间—政治系统中的中国共产党党校〔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

[3]陈晋.中国共产党与理论创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

[4]范志轩,王玉珏.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三维度及当下意义〔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论文作者:姬瑞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  ;  ;  ;  ;  ;  ;  ;  

以“党校姓党”为旨向提升党校科研咨政工作水平论文_姬瑞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