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乡镇企业机制优势的重构_宏观调控论文

苏南乡镇企业机制优势的重构_宏观调控论文

再造苏南乡镇企业的机制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乡镇企业论文,机制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苏南的乡镇企业必须着眼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大目标,对改革和发展中的深层矛盾进行冷峻透析,针对性地强化和深化改革,再造以市场为基础的机制优势,才能迈开跨进新世纪的步伐。

机制优势:苏南乡镇企业取胜之宝

乡镇企业怎么会在我国异军突起?联系中国具体国情的大背景考察,乃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客观要求,是农村社会分工深化所驱使。从苏南这一具体地区看,乡镇企业怎么会在全国率先兴起,其快速发展之势又怎么会久盛不衰?那就得承认苏南乡镇企业本身所具有的机制优势的作用。

不是说苏南乡镇企业蓬勃兴起是在“十年动乱”中“乱中取胜”的产物吗?其实,岂止是在“十年动乱”中,在其它不同时期,苏南乡镇企业都有其取胜之道。八十年代前期,苏南乡镇企业乘改革之风,靠大搞市场调节取胜;八十年代后期,当国内市场疲软时,它们转向对外开拓,靠增加出口、扩大引进外资取胜。九十年代以来,走规模化之路。以组合“舰队”取胜。不同时期的取胜之道看似不同,但起主导作用的始终是苏南乡镇企业本身具有的灵活进入市场、开拓市场、利用市场并善于与内外市场联结的机制优势。

这里的所谓机制优势,从微观层面上说,即表现为企业依靠市场机制而形成的自主、灵活的经营机制;从宏观层面上说,则表现为其在一定区域内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而形成的与我国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基本一致的运行机制。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实践,从国情出发,采取了渐进的形式,即在传统体制难以一下子全盘改革的情况下,先从体制外开口子,放开市场调节的阵地;随着市场作用范围的扩大,促进体制内外要素流动和运行机制对接,实现新旧体制的整体转换。苏南乡镇企业在一定的区域条件下,较早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机制优势,正是凭借这一机制优势,在体制外放开的市场调节一块里大显身手,这样,既快速发展了自己,又在突破传统体制框架、开启中国市场经济闸门的过程中率先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可见,以市场为基础的机制优势是苏南乡镇企业持以取胜之宝。苏南乡镇企业的同志常常自豪地说:“我们是靠吃市场饭长大的”。这话完全合乎事实,一点儿也不夸张。

但值得探讨的是:“吃市场饭”的老手遇到了新问题。当前苏南乡镇企业生产经营上出现改革开放以来少见的困难:产品销售不畅,经济效益滑坡,资金周转欠灵,企业负债过高,亏损企业增多,一批企业停工歇业。是“吃市场饭”不灵了吗?当然不是,而是形势要求苏南乡镇企业通过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在“吃市场饭”上进一步做文章,提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吃市场饭”的真本领,再造以市场为基础的机制新优热。

正视机制优势在双轨体制磨擦中退化

在现阶段的新旧体制双轨并存、摩擦加深的环境里,以往乡镇企业的发展不能不与旧体制保持必要的对接,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借助旧体制的支持。因而,即使在苏南这样的地区,大部分乡镇企业还只是运作在浅层面改革所获成效的基础上,某些方面的短期行为和行为扭曲也就在所难免。择其要者,略述二、三:

——以集体为主的苏南乡镇企业产权关系始终没有理顺,长期维系着社区与企业的双重决策模式,在政企不分的条件下,乡村的行政管理权与资产所有权“合二为一”,转化为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权,带来企业产权错位,很大部分企业名为独立核算,实际上负盈不负亏,集体资产大量流失和损失。

——靠市场调节起家的苏南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至今没有根本转变,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发展,偏爱数量,忽视质量,特别是受“块自为战”的社区行为所影响,企业空间布局散乱,局限在乡镇社区块块内的企业“小而全”、“小而散”,乡镇自我规划的工业小区彼此自成体系,严重阻碍乡镇企业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直接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以灵活经营见长的苏南乡镇企业内部管理一直比较粗放,停留在家长制、经验型的管理阶段,前些年又出现“以包代管”的状况,管理工作不是强化,而是弱化、退化。大多数企业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基础工作很不健全。另外,收入分配无序化,奖金激励随意加码,挤占了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削弱了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能力。

这些年,乡镇企业的宏观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税务改革的出台,乡镇企业以往税收减免的优惠基本上取消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完善,以高投入求高产出的路子受到限制;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许多产品从过去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宏观层面上的新变化,总的反映了我国的改革正在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向前推进,国民经济正在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联动作用下逐步走向良性化运行,问题是宏观层面上的这些变化与微观层面上乡镇企业改革滞后的状况形成了反差,这就不能不显现出乡镇企业机制优势某种程度的衰退。

跟上改革新形势,再造机制新优势

根据以上分析,苏南乡镇企业只有从制度创新、增强内在活力上去找出路,在发挥机制优势上做足文章。

有人认为:“国家宏观紧缩已三年,应当松一松了”。对此值得一析。在加强宏观调控中,有不少乡镇企业老是把眼睛盯在银根的紧松上,把“二次创业”的希望寄托在新一轮的经济过热上,抱住过时了的老经验不放。

应当看到,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随着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接受了以往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正在逐步上路。宏观调控已不再单纯着力于总量调控,而是注重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相结合。尽管目前宏观调控在结构改革上的力度及其效应还不够明显,但在掌握供需总量平衡的同时,重点转向结构调控,这终将成为我国今后宏观调控规范化、完善化的方向。今后宏观调控反映在资金管理上,只能有松紧适度的微调,不应有忽松忽紧过大的幅度性摆动。

还有一种类似看法,把当前微观层面上出现产品销售不旺、资金紧缺加重的困境,单纯归之于宏观调控的适度从紧,认为只有放松宏观紧缩,才能救活微观。这也是离开改革大目标,孤立看待企业困境的反映。

当前某些产品销售不旺,既不单纯是个资金问题,也不仅仅是个市场销售问题。透过流通看生产,追本求源查原因,主要是产品产业结构不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问题,离开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或者从扩大信贷资金上打主意,或者开出“刺激需求”的药方,充其量,都只能缓解矛盾于一时;从长远看,反而会促使结构性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不仅为国有企业,而且也为乡镇企业,埋下产销脱节、搞乱循环的更大隐患。目前市场上除了某些名牌产品外,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的销售都不理想,说明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已带来明显的商(产)品结构性过剩。发展下去,缓解不了乡镇企业困境,而只会导致产成品库存继续加大,三角债务更加混乱,银行呆帐、死帐进一步增多,形势将更为严峻。

发展新形势呼唤改革再深化:一方面,要求深化宏观调控机制改革,进一步改善调控方式,在结构调控上下功夫、见成效;另一方面,向微观层面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深化改革也提出新要求。就乡镇企业来说,就是要通过观念更新、制度创新,提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吃市场饭”的真本领,不是停留在以往围绕数量扩张的短期行为去发挥市场调节的机制优势,而是转换到在市场变化和宏观政策双重导向下去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机制优势,以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既重总量平衡又重结构调整的新形势。

从市场变化和宏观政策的双重把握上求突破

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推进配套改革的条件下,乡镇企业接受市场导向和接受宏观调控应该是一致的。市场经济下的国家宏观调控,归根结底,是为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创造适宜环境,并促使走向规范化、有序化、成熟化;而市场机制则是实施有效宏观调控的基础性机制,两者的统一就表现为在国家健全的宏观调控下有效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这里所提的乡镇企业要在对市场变化和宏观政策的双重把握上去发挥机制优势,实际上就是要求乡镇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的条件下,深化以市场为基础的机制性改革。当然,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创新,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是,苏南作为我国我省市场经济改革的先行地区之一,已明确提出要实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战略决策,在全国全省率先崛起的苏南乡镇企业就更有必要率先推进机制性的深化改革,再造与国民经济协调运行相适应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机制新优势。

深化乡镇企业的机制性改革,在苏南来说,也是推进“两个根本转变”的迫切要求。因此,这项改革绝不是孤立地就企业抓企业所能完成的,它需要苏南各市、县(市)政府在总揽改革和发展全局下加强具体领导,包括取得乡村领导的支持,促进乡镇企业以深化机制性改革为条件,实施同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大流通的客观要求相适应的新的经营方式、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使之把接受宏观调控和顺应市场导向这两者统一起来。对此,简单讲两点思路:

其一,以明晰产权为前提,推进乡镇企业合乎规范的制度改革,在理顺政策与企业关系的同时,提高以集体为主的各类所有制形式的乡镇企业自主经营的能力。乡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以政企分开为条件,以抓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为重点,从实际出发,分别不同企业的情况,“多路探索”,首先促使错位的产权主体到位,把模糊化的产权关系明晰起来;同时,促进产权人格化、法制化;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落实企业的经营职权,建立以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的资产管理机构并实施规范化管理。

其二,从促进超越社区大跨度的资产重组出发,进行以利用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营机制、营销方式的创新,大力发展城乡通开、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实现产业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在内的合理调整。乡镇企业要拓宽适应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经营思路。大体说来,一是在思想观念上,进一步打破立足乡村社区布点办厂的局限性,拓宽发展生产经营的思路,面向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城乡通开的大区域,面向国内统一市场和内外接轨的大市场;二是在项目决策上,进一步打破追随左邻右舍、“一轰而起”争上“短平快”项目的老路子,加强市场信息研究和经济预测,提高在产业政策、市场导向下科学决策的水平;三是在企业组织结构上,进一步打破主要局限在乡镇企业系统内和行政区域内自成体系的状况,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和比较利益原则,跨越城乡、跨越行政层次、跨越所有制等的界限,发展企业、地区之间生产专业化协作关系;四是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进一步打破满足于粗放经营、粗放管理、生产大体过得去的低档产品的小生产者习惯势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科学管理,重视技术开发,围绕创名牌开拓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之路。

标签:;  ;  

苏南乡镇企业机制优势的重构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