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一、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硕[1](2021)在《三个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抗性遗传解析以及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YrXZ9104的精细定位》文中提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Erikss)在世界各地的小麦种植区均有发生。由条锈病导致的病害管理负担加大和小麦减产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小麦条锈病作为破环性极大的病害之一,几乎在所有中国冬小麦产区都有周期性发生。化学药品虽可用于防治条锈病,但化学药品的使用会大幅增加小麦生产成本,污染生态环境。因此,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最环保、最有效的措施。陕西省作为中国小麦条锈流行区的越冬区和桥梁区,在防控小麦条锈病流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了解陕西省的抗条锈病性遗传组成,本研究选择了其中一部分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好以及农艺性状表现良好的小麦品种(系),对其进行了抗病遗传解析。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小麦条锈病抗源兴资9104中2BL染色体上QYrxz.nwafu-2BL(Yr XZ9104)基因的精细定位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揭示陕西小麦品种陕农33对条锈病的遗传抗性,利用条锈菌的两个分离菌株(PST-Lab.1和PST-Lab.2)对161个重组自交系(RILs)进行了苗期和田间接种鉴定,结合小麦55K(SNP)芯片对RILs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在1DS、2AS和3DS染色体上定位了3个与苗期抗性有关的位点,并在1BL、2AS、3DL和6BS上检测到了4个稳定的成株期抗性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其中,2AS上的抗性位点来源于外源易位片段2NS上的抗性基因Yr17。1BL和6BS上的QTL可能分别对应已知抗病基因Yr29和Yr78。3DL上的QTL解释了5.8-12.2%的表型变异,可能是新定位到的抗病位点。利用2NS片段(Yr17)、Yr29、Yr78和QYrsn.nwafu-3DS的分子标记对420份中国小麦品种(系)的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基因所占比例分别为11.4%、7.6%、14.8%和7.4%。而且这些基因之间存在加性效应,这表明它们应用在抗条锈病育种中。此外,我们还鉴定到两个由于互作导致小麦叶片黄化/坏死的基因Ne1和Ne2。2.为了对陕西小麦品种西农3517条锈病抗性进行遗传解析,利用Geno Baits小麦16K芯片对RILs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分型,结合多年多点的田间鉴定,分别在1BL、2AL和6BS上定位到了4个稳定的成株期抗性QTL,并在2BL上定位到了一个全生育期抗性QTL。其中1BL上的QTL为主效抗病位点,其它三个QTL具有中等抗病效应。经过等位性测验证明1BL上的QTL很可能是Yr29。2AL上的QTL与中麦892和秦农142中2AL上的QTL位于同一区间,应该是一个位点。2BL上的全生育期抗病QTL对V26小种具有抗性,很可能是一个新的抗病位点。6BS上的QTL被证明是Yr78。最后,利用抗性位点的连锁SNP标记,开发成高通量标记,有助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小麦育种中应用。3.为了丰富抗性育种基因库,以中国本土小麦品种明贤169和CIMMTY衍生小麦品系P9936为杂交组合构建了186份重组自交系的双亲群体。利用小麦55K芯片对每个重组自交系和亲本进行基因分型,构建了一个包含8225个SNP多态性标记、总长3593.37c M的遗传连锁图谱,定位出2个主效QTL和2个微效QTL;其中位于3BS、7BL上的主效QTLQYr.nwafu-3BS.2和QYr.nwafu-7BL在所有田间环境中均能够被检测到,分别解释了20.4%和38.9%的条锈病表型变异。QYr.nwafu-3BS.2可能与Yr30/Sr2相同,而QYr.nwafu-7BL可能是在CIMMYT种质中已被发现的一个抗性位点。虽然微效QTL对于植株抗病效果不明显,但是当与其它QTL聚合后也可以增加抗性水平。除此之外,进一步开发了与QYr.nwafu-7B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分子辅助选择育种。4.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为了精细定位主效基因Yr XZ9104,利用90K SNP芯片数据,开发了3个(XZ2B.k3、XZ2B.k7和XZ2B.k8)与该位点紧密连锁且间隔约为12c M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标记(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利用前期Avocet S和兴资9104为亲本构建的群体,结合表型和基因型,选取包含Yr XZ9104的抗病RILs(RIL32、RIL59、RIL66)分别与感病RILs(RIL43、44、53)杂交,构建了5800个大F2群体。利用3个KASP标记,筛选出535个F2基因型发生交换的单株。将这535个交换单株,通过严格自交得到535个F5家系,并进行条锈病表型鉴定。结合90K和660K芯片的整合图谱,利用亲本和抗感池差异SNP在目标区间内新设计7对引物,在535个F5重组单株家系的群体中,筛选出在目标区间杂合的25个剩余杂合体,并选取其中的两个构建了HIF群体,即RIL182和RIL476。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温室及田间多年鉴定,发现陕西小麦品种陕农33、西农3517、CIMMYT小麦材料P9936和贵州小麦品系兴资9104具有典型的成株期抗性;除此之外,陕农33和西农3517还表现出全生育期抗性。利用16K、55K或90K芯片,对Avocet S/陕农33、Avocet S/西农3517、Avocet S/兴资9104和明贤169/P9936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筛选出与抗病相关的SNP用于基因分型,并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成功的定位了与条锈病抗性有关的主效QTL:QYrsn.nwafu-2AS、QYrxn.nwafu-1BL、Yr XZ9104、QYr.nwafu-3BS.2和QYr.nwafu-7BL;中等抗性QTL:QYrsn.nwafu-1BL、QYrsn.nwafu-3DS、QYrsn.nwafu-6BS、QYrxn.nwafu-2AL、QYrxn.nwafu-2BL、QYrxn.nwafu-6BS。通过等位性测验、系谱追踪以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BL上的QTL可能与Yr29有关,2AS上是Yr17,3BS上的QTL可能与Yr30有关,6BS可能与Yr78有关,7BL上的位点也与已知位点一致,而且这些位点很可能都来自于CIMMYT;2AL上的QTL与中麦892和秦农142中2AL上的QTL位于同一区间,说明该位点在我们国家早已被应用;2BL和3DS上的QTL可能是新的抗病位点,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通过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Yr17、Yr29和Yr78在陕西小麦材料中都有广泛存在。除此之外,我们选择对兴资9104中定位到的主效抗病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的研究,这也为后续该基因克隆和成株期抗病机制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王蒙蒙[2](2021)在《小麦N0883抗病基因与斑点基因遗传分析及TaGeBPL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指出条锈病和白粉病在我国频繁发生,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挖掘小麦新的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应对这一难题最有效的措施。研究发现植物中存在的斑点突变体叶片表面会产生与抗病基因HR反应表型类似的坏死或枯死斑,斑点基因能够激活植物免疫系统,提高植株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增强植物抗病性。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抗白粉病基因和斑点基因调控植物防御反应都属于细胞程序化死亡,为了研究小麦中这三种基因,本文以N0883(兼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有斑)、丰1718(感条锈病;无斑)、ST34(感条锈病;无斑)、远丰175(感白粉病;无斑)、N0658(感白粉病;无斑)为亲本,利用五个亲本构建的后代群体对这三个基因进行遗传分析以测验抗病基因和斑点基因等位性,同时通过分子标记和SNP基因芯片分析基因位置;基于自发斑点细胞坏死RILs(N13039H/N)转录组数据,本文以小麦“西农N13039H”为供试材料,通过RT-PCR克隆得到TaGeBPL基因,并对其进行表达模式分析、亚细胞定位、自激活检测。本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亲本N0883、丰1718、ST34构建了两个F2群体(N0883/丰1718、N0883/ST34),两个F2群体中均分离出四种不同表型:抗条锈病无斑、抗条锈病有斑、感条锈病无斑、感条锈病有斑,F2群体中出现性状分离,由此说明抗条锈病基因和斑点基因位于染色体的不同位点。2、利用卡方测验对N0883/丰1718杂交后代F2群体、N0883/丰1718//丰1718回交后代BC1F1群体进行抗条锈病遗传分析,结果表明N0883抗性由单个显性基因控制;55K SNP基因芯片和SSR分子标记筛选结果表明抗条锈病基因位于小麦第二同源群;用卡方测验对N0883/远丰175杂交F2代群体进行抗白粉病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材料N0883中的抗白粉病基因为单个隐性基因;660K SNP基因芯片分析表明,抗白粉病混池和感白粉病混池间的差异SNP共2286个,主要分布在1B、2A、5A、5B、6A染色体上,其中2A染色体上有1240个差异SNP,6A染色体上有238个差异SNP,分别占差异SNP总数的51.6%、9.9%,初步推测抗白粉病基因可能位于2A或者6A染色体上。3、基于自发斑点细胞坏死RILs(N13039H/N)转录组测序数据,本文以“西农N13039H”为供试材料,在小麦中克隆得到一个GeBP(GLABROUS1 enhancer-binding protein)类似基因,该基因CDS编码区长度为1527bp,编码508个氨基酸,含有一个DUF573结构域和3个核定位信号,Inter Pro比对表明编码蛋白属于GeBP转录因子家族,因此将该基因命名为TaGeBPL。白粉病菌E09侵染条件下的定量q RT-PCR结果表明TaGeBPL基因可能参与了病原菌响应的相关途径;亚细胞定位证实TaGeBPL位于细胞核上;酵母转录激活试验表明TaGeBPL转录因子无转录自激活活性。

延荣[3](2020)在《河北省小麦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筛选与抗白粉病基因定位》文中指出1.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是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对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2019年,我国小麦白粉病累计发生面积接近870万hm2,严重影响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但实际生产中抗病小麦品种所占比例较低,有效抗病基因缺乏。河北省作为我国小麦生产的主产省份之一,了解该省小麦白粉病的抗性情况对我国小麦的正常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人工接种白粉病菌株E09和E20与抗病基因连锁(或共分离)标记对1956-2018年间河北省371份小麦材料(含审定品种256份,高代品系115份)进行苗期抗白粉病鉴定和抗病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抗E09的材料占6.2%,抗E20的占11.9%,兼抗两个菌株的材料占4.9%;部分材料携带Pm1c、Pm2、Pm4b、Pm21、Pm24和Pm35基因,未检测到Pm12基因。Pm8基因在供试材料中所占比例较高,接近50.0%。供试材料中抗病审定品种比例远大于高代品系,说明小麦抗白粉病种质创新仍为当务之急,需要引起重视。在用连锁或共分离标记进行抗病基因检测时,通过计算某基因对两个菌株抗病反应型与标记检测结果一致的材料比例,发现Pm12、Pm21和Pm35等基因的标记检测效率较高,且这些标记方便使用,可优先考虑用这些标记检测目的基因。总体来说,河北省小麦抗白粉病种质资源与有效抗病基因缺乏,应加大力度培育有效抗病品种。当然,本研究也检测到了一些可能含有新抗病基因的小麦种质,可作为以后的重点研究对象。2.小麦高代品系普冰资017-1表现较强的苗期抗病性。利用普冰资017-1 ×京双16的F1、F2和F2:3群体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发现普冰资017-1对菌株E09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PBZ017。同时结合55K基因芯片和F2群体连锁标记遗传分析的方法,将基因PmPBZ017定位于染色体2BL上。利用8个SSR标记构建的PmPBZ017基因遗传连锁图谱中,最近的连锁标记为Xicscl 795,遗传距离为12.5cM。该品系抗白粉病基因的初步定位,不仅明确了普冰资017-1含有的基因情况,同时还将为该基因的精细定位提供基础。

徐新玉[4](2020)在《小麦农家品种抗叶锈基因检测及W014204成株抗叶锈和条锈QTL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小麦锈病是危害我国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自建国以来,小麦叶锈病与条锈病均发生过多次病害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健康和有效的方式是种植抗病品种。本研究主要包括小麦农家品种抗叶锈性基因鉴定和小麦品种W014204成株抗叶锈病、条锈病QTL分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苗期利用19个不同毒力的叶锈菌生理小种,接种36个含有已知抗叶锈基因载体品种和待测小麦品种,根据载体品种对不同叶锈菌生理小种的反应型,推导待测品种中可能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同时利用与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验证基因推导结果。成株期接种强毒力的叶锈菌混合生理小种,田间调查严重度与普遍率,根据国家行业标准筛选出慢锈性品种。综合基因推导与分子标记检测两种方法,在71份小麦农家品种中共检测到8个抗叶锈病基因。其中,5个品种含有Lr1;1个品种含有Lr10;1个品种含有Lr13;1个品种含有Lr14b;8个品种含有Lr26;17个品种含有Lr34;5个品种含有Lr37;20个品种含有Lr46。综合两年田间调查数据,共筛选到27份慢锈性品种。第二部分,W014204为CIMMYT引进品种,在田间对小麦叶锈病与条锈病均有良好的抗性,因此推测该品种中含有成株抗锈性基因,并对其进行抗锈性QTL定位将以W014204为母本,感病品种郑州5389为父本,采用单粒传法构建的含有214个家系的RIL群体,分别于2015-2016年度、2016-2017年度种植于河北保定及四川绵阳试验田,以及2018-2019年度种植于四川绵阳试验田,人工接种条锈菌混合生理小种,并调查最终严重度。另一方面于2018-2019年度种植于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试验田,人工接种叶锈菌混合生理小种并调查最终严重度。利用SSR标记与SNP技术对整个群体进行基因分型,结合田间数据,利用Map Manager QTXb20和QTL Icimapping 4.0软件进行遗传图谱的构建与QTL分析。本研究共定位到5个QTL位点,其中位于1BL上的QTL位点兼抗叶锈病与条锈病,解释了 9.7%-16.2%的表型变异,经检测该位点为Lr46/Yr29;位于2A染色体上的抗条锈QTL位点,在3个条锈环境中检测到,解释了6.4%-7.6%的表型变异,经分析可得该位点为新的成株抗条锈QTL位点;位于2BS染色体上的抗叶锈QTL位点,在2个叶锈环境中检测到,解释了 8.8%-14.2%的表型变异,经分析可得该位点为Lr48;位于5BL染色体上抗条锈QTL位点,在3个条锈环境中检测到,解释了 6.7%-7.2%的表型变异,该位点是否为新的抗条锈QTL位点需进一步验证:位于5BL染色体上抗叶锈QTL位点,在2个叶锈环境中检测到,解释了 8.4%-9.7%的表型变异,经分析可得该位点为新的成株抗叶锈QTL位点。综上,本研究在71份小麦农家品种中共检测到8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筛选得到27份慢锈性品种,可为今后抗源的选择和利用提供依据;在W014204/郑州5389RIL群体中定位到5个成株抗叶锈和条锈QTL位点。经分析,有2个为新的成株抗锈性QTL位点,可为今后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奠定基础。

李亚会[5](2020)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Q和抗条锈病基因Yr041133的遗传分析》文中提出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DC.)Speer,Bgt)和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Pst)是我国主要的两大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生产。挖掘新的抗白粉病(Pm)和抗条锈病(Yr)基因对于培育抗病小麦品种以减少白粉病和条锈病的危害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抗性相反的新疆小麦地方品种青心麦(抗白粉病,感条锈病)和青海小麦品系041133(感白粉病,抗条锈病)配制的遗传群体,采用BSR-Seq方法定位了青心麦的抗白粉病基因PmQ和041133的抗条锈病基因Yr041133。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不同麦区采集的23个白粉菌菌株进行抗性评价,青心麦对其中12个菌株表现抗病反应型(IT 0-2)。青心麦与感白粉病小麦品系041133杂交产生F1、F2和F2:3遗传分离群体,利用来自山东的白粉菌菌株Bgt1接种进行遗传分析,发现青心麦抗白粉病是由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的,将其命名为PmQ。2.小麦品系041133对21个条锈菌生理小种的11个小种表现为近免疫(IT 0;)。利用CY34小种对青心麦×041133杂交组合F1、F2和F5群体接种鉴定,发现041133对条锈病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命名为Yr041133。3.以F2:3家系为作图群体,采用BSR-Seq技术获得53个与抗病相关的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变异位点,将PmQ定位于2B染色体物理位置710-750 Mb区段。根据中国春参考基因组中的候选SNP序列开发SNP分子标记,将PmQ定位到Xicsn32和Xicsn93之间的20.3 Mb物理区域(710.5-730.8 Mb)。根据目的基因物理区间的基因组序列设计了485个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其中发现6个多态性SSR标记,结合2BL染色体上9个已知抗病基因的连锁标记,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将PmQ基因定位于Xicsq405和WGGBH913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的1.4 cM遗传区间,对应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4.3 Mb物理区间。根据其染色体位置和来源,PmQ与在染色体2BL上大多数已知Pm基因不同,但与伊朗普通小麦地方品种PI 628024的Pm63的物理区间相近,因此它们可能是等位基因。4.利用BSR-Seq技术将Yr041133定位于7BL染色体上,位于分子标记Xicst79和Xicst16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 cM和1.3 cM,对应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的3.3 Mb物理区间(607.2-610.5Mb)。根据抗病材料的来源和抗病基因的物理位置,Yr041133与7BL上附近Yr39不同,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尉法刚[6](2020)在《小麦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及西农529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条锈病(病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是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的真菌病害之一。筛选新抗源,拓宽抗性遗传资源,对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400份小麦品种(系)和西农529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条锈病抗性鉴定及西农529抗条锈病基因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00份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成株期抗条锈病病鉴定本研究以来自西南冬麦区和北方冬麦区等小麦主产区的400个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接种条中31、条中32和条中33混合菌种,对供试品种(系)进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并利用Yr5、Yr9、Yr10、Yr15、Yr17、Yr18以及Yr26共7个主效抗条锈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结合两方面数据综合评判试验材料的抗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成株期,对混合菌种表现高抗至免疫的品种(系)有177份,占44.25%;中抗水平材料有62份,占15.50%;中感或高感的材料有161份,占40.25%。分子检测结果显示:400份小麦品种(系)中,121份材料含有Yr5,占30.25%;96份材料含有Yr9,占24.00%;10份材料含有Yr10,占2.50%;19份材料含有Yr15,占4.75%;150份材料含有Yr17,占37.50%;15份材料含有Yr18,占3.75%;127份材料含有Yr26,占31.75%。另外,有118份检测到携带2个抗性基因,有30份检测到携带3个抗病基因,品系CD0151270-1携带Yr9、Yr15、Yr17和Yr26四种基因。40份材料未检测到携带这7个基因,其中25份材料推测可能携带未知或新的抗条锈基因。该研究结果建立了小麦条锈病抗源鉴定和评价体系,筛选出177份具有不同抗病性特征的抗源品种(系),筛选到25份可能含有新抗源的材料,为进一步培育抗条锈病新品种奠定了基础。2、西农529小麦抗条锈基因定位西农529是一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在生产上与其他品种相比抗条锈能力表现尤为突出,但是其抗病机制尚未明确。我们通过西农529与感病亲本辉县红杂交,构建一个拥有220个单株的F2作图群体,利用条锈菌种CYR33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鉴定结果中抗病(IT=02)单株为166个,感病(IT=34)单株54个,经卡方适合度检验,初步推断西农529携带1个对CYR33表现高抗的显性主效抗条锈病基因,暂命名为Yr XN529。利用576个SSR标记对双亲进行多态性筛选,结合抗感池分析,最终找到4个与该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分别是Xcfd48、Xwmc134、Xgpw5195和Xgpw7296,并利用中国春-缺四体定位将该基因定位在1B染色体区域。西农529进行抗谱鉴定,结果发现其与Yr10、Yr15、Yr24、Yr26、Yr29和Yr CH42的单基因系或载体品种的抗谱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进行西农529系谱分析及抗条锈表现,发现西农529抗性基因来源极有可能来自拥有长穗偃麦草遗传背景的父本品种小偃597,这与众多1B染色体上的基因来源不同。因此,推断抗条锈基因Yr XN529可能是一个新基因,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王晓婷[7](2020)在《国外小麦种质抗条锈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安全生产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小麦真菌病害一直是制约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其中,小麦条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最严重病害之一,一般流行年可引起小麦20%-30%的产量损失。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环保的防治方法。但是由于条锈菌小种的快速变异,常常产生新的生理小种导致抗病基因丧失抗病性,特别是V26致病类群的出现几乎摧毁大部分已命名的抗病基因,严重影响针对条锈病各流行区进行合理的抗性基因布局的开展,给我国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不断发掘新抗源以及抗病位点对于实现抗病基因多样化以及合理布局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组长期进行小麦抗条锈病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和基因发掘工作,前期从国内外征集小麦种质超过2000余份,其中一套410份国外材料属于未开发的种质,可能具有潜在的抗病基因资源。因此,本研究基于这套小麦种质材料,对其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估,并利用小麦660K SNP芯片基因分型数据,结合苗期条锈病鉴定数据,完成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便寻找有效抗病位点。同时创制多个遗传群体,用以将来验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准确性,其中对抗源S76与晋麦79进行杂交构建F2:3群体进行初步分析。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对410份全球收集的小麦种质用10个条锈菌小种进行苗期分小种抗性鉴定和三年三地的成株期鉴定,结果表明有43份小麦材料在苗期对10个条锈菌小种均表现抗性,且在成株期也表现出稳定抗性,属于全生育期抗病材料,可创建遗传群体,利用遗传分析进行进一步验证。2.利用660KSNP芯片基因型数据结合苗期表型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出35个潜在抗条锈病位点,分布于染色体1A、1B、1D、2A、2B、2D、3A、3B、4A、4B、5A、5B、5D、6A、6B、6D、7A、7B、7D上,解释表型变异在53-75%。有14个可能为已知位点,比如Yr9、Yr10、Yr26、Yr33、Yr47、Yr56、Yr57、Yr64、Yr67、Yr72、Yr81、Yr CEN、Yr NP63和Yr RC,其中有7个得到验证。其他位点很可能为新的位点,但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另外,其中有8个位点对所有参试小种都具有抗性,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极大的丰富了我国抗锈病基因资源库,同时与这些位点连锁的SNP可以开发成KASP或者d CAPs标记用于辅助选择。3.通过对S76进行条锈病抗性鉴定,发现S76在苗期对我国流行的条锈菌小种表现感病,但在成株期鉴定中却表现出稳定的抗性。通过对S76与晋麦79的杂交后代F2以及F2:3抗感极端表现型的个体进行混池(Bulk Segregate Analysis),结合对抗感池和亲本分别的660K SNP芯片扫描,分析获得,相比于其它染色体,染色体2A、4B和7D差异SNP位点(1713、388和134)及其占亲本差异染色体位点比例最高,分别为25.8%、5.7%和3.4%。推测在2A、4B以及7D上可能含有抗病遗传位点。同时对基于Yr18开发的功能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S76含有Yr18。且S76表现出干叶尖表型,因此推测7D染色体上的遗传位点为Yr18。说明通过BSA结合芯片快速定位基因的方法是可靠的。

程宇坤[8](2019)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地方种质条锈病抗性与产量相关性状多样性评价及其QTL定位》文中研究说明小麦地方种质,又称农家品种、本地品种,是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和人为干预后保存下来的作物遗传资源,具备了对当地自然生态条件的较强适应性和与之相对应的生产潜力,是现代小麦改良重要的重要基因源。长江中下游麦区是我国小麦主要生产区,也是我国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主要病区。鉴于此,本研究对来自长江中下游麦区的210份小麦地方种质进行系统的苗期、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和产量相关性状鉴定,以期获得一批能直接用于当前小麦条锈病抗性及产量育种的优异种质。在此基础上,分别以来自长江中下游麦区的2份优异地方种质(安岳红小麦和宜宾猪儿麦)为亲本,通过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结合小麦55K SNP芯片技术,进行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和产量相关性状QTL作图,以期获得控制来自小麦地方种质的条锈病抗性和产量相关性状潜在的新QTL区段,为当前小麦条锈病抗性及产量育种提供有效基因源。获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基于前人已报道的342个条锈病抗性基因/位点/区段,以Maccaferr和Andrzej等人构建的小麦分子标记遗传图谱为参考图谱,基于元分析技术构建了小麦抗条锈病一致性数量性状(MQTL)图谱。该图谱涵盖194个小麦抗条锈病MQTL。其中,81个MQTL与严重度(Disease severity,DS)相关、31个与反应型(Infection type,IT)相关、15个与病程曲线下面积相关(Area under disease progress curve,AUDPC)、44个与DS和IT共相关、6个与DS和AUDPC共相关、13个与IT和AUDPC共相关、4个与其他条锈病抗性性状相关。这些抗条锈病一致性QTL定位于小麦21条染色体,呈非均匀分布,在12个小麦染色体区段成簇存在,分别在2A、4A、5A、1B、2B、3B、5B、6B、7B、1D、2D、7D染色体上。通过与已发表的正式命名抗条锈病基因比较分析,发现大多数正式命名基因定位于MQTL簇区段,说明这些MQTL簇区段很可能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抗性热点区域。2.对210份来源于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地方种质进行苗期混合小种抗病性鉴定,并于2017年和2018年两年分别在四川崇州和绵阳利用混合小种进行人工接种成株期鉴定和产量相关性状性状分析。结果表明,4份地方种质(红芒糙、早五天、光头麦、圆锥麦)表现为苗期近免疫(IT=0和0;),占所有材料的1.90%。102份地方种质表现为稳定的成株期抗性,占48.57%。结合苗期和成株期抗性表型分析,3份材料表现出全生育期抗性,占1.43%。产量相关性状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麦区在2个环境下均表现出丰富的表型变异。结合条锈病抗性及产量相关性状分析,共鉴定出6份条锈病抗性优异且产量相关性状突出的小麦地方种质:大和尚头(安徽)、肥西三月黄(安徽)、临平洋麦(浙江)、宜宾猪儿麦(四川)、安岳红小麦(四川)和眉山光头麦(四川)。3、苗期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表明,安岳红小麦(AYH)条锈病抗性属于成株期抗性,受数量性状位点(QTL)控制。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对AYH/台长29(TC 29)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进行全基因组分子扫描,构建了高密度SNP分子连锁图谱。共锚定1143个SNP分子标记,涵盖小麦21条染色体,总长度2822.05c M。基于成株期条锈病最终严重度(Final Disease Severity,FDS)、反应型(Infection Type,IT)和病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Disease Progress Curve,AUDPC)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QTL定位。共检测到5个控制成株期条锈病抗性QTL,分别位于1D、2A、5B、和7D染色体上,暂命名为QYr AYH.Sicau-1D.1,QYr AYH.Sicau-2A.1,QYr AYH.Sicau-5B.1,QYr AYH.Sicau-7D.1,以及QYr AYH.Sicau-7D.2,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6.10~31.65%。基于已构建的小麦条锈病一致性数量性状位点图谱中国春物理图谱(IWGCS Ref Seq v1.0)发现,QYr AYH.Sicau-7D.2和QYr AYH.Sicau-5B.1可能是控制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潜在的新QTL。遗传效应分析表明,这些QTL或其组合,能显着降低小麦成株期条锈病严重度。针对检测到的2个新QTL,分别开发了能有效鉴定QYr AYH.Sicau-7D.2和QYr AYH.Sicau-5B.1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标记(KASP),KASP_AX-109750388和KASP_AX-110527974。结合63份四川育成品种进行KASP标记特异性检测,来自四川麦区的育成小麦品种仅有少数育成品种携带鉴定的成株期条锈病抗性QTL。4、利用已构建的SNP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对AYH/TC29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小穗数(SPN)、穗长(SL)、有效分蘖(PTN)、小穗粒数(KNL)、穗粒数(KNS)、穗粒重(KWS)和千粒重(TKW)等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32个控制小麦产量相关性状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4.67~24.43%。其中,25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超过10%的,分布于1A、2A、2B、2D、3A、3D、4A、4D、5A、5D、6B、6D和7D染色体上。其中,位于4D染色体上控制穗长的QSLAYH.Sicau-4D.1,在2个环境中均能稳定表达。同时发现,1A、3A和4D染色体上分别携带有1个具有一因多效QTL。其中,1A染色体AX-111216460~AX-108728119区间同时控制着有效分蘖、穗粒数和千粒重;3A染色体AX-110922897~AX-111072779区间同时控制着穗粒数和穗粒重;4D染色体AX-109564839~AX-109449898区段同时控制穗长和穗粒数。5、苗期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表明,宜宾猪儿麦(YBR)条锈病抗性属于成株期抗性,受QTL控制。利用小麦55K SNP芯片对YBR/TC29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分子扫描,构建了高密度SNP分子连锁图谱。共锚定1487个SNP分子标记,涵盖小麦21条染色体,总长度3526.69c M。基于成株期条锈病FDS、IT和AUDPC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QTL定位。共检测到5个控制成株期条锈病抗性QTL,分别位于2A、2B、5B、和7D染色体上,暂命名为QYr YBR.Sicau-2A.1,QYr YBR.Sicau-2B.1,QYr YBR.Sicau-5B.1,QYr YBR.Sicau-7D.1,以及QYr YBR.Sicau-7D.2,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4.94~19.81%。基于已构建的小麦条锈病一致性数量性状位点图谱和比较基因组学发现,QYr YBR.Sicau-7D.1和QYr YBR.Sicau-5B.1与安岳红小麦中QYr AYH.Sicau-7D.1和QYr AYH.Sicau-5B.1共定位在同一区间,表明这两份地方种质可能存在相同的控制小麦成株期条锈病QTL。遗传效应分析表明,这些QTL或其组合,能显着降低小麦成株期条锈病严重度。6、利用已构建的SNP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对YBR/TC29 RIL群体进行小穗数(SPN)、穗长(SL)、有效分蘖(PTN)、小穗粒数(KNL)、穗粒数(KNS)、穗粒重(KWS)和千粒重(TKW)等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31个控制小麦产量相关性状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4.79~16.39%。其中,13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超过10%的,分布于1A、2B、3B、4B、5A、5B、6B和7A染色体上。其中,在5A和7A染色体上分别携带有1个具有一因多效QTL。5A染色体AX-110360226~AX-110938645区间同时控制着穗长和穗粒数;7A染色体AX-108902579~AX-08847997区间同时控制着小穗粒数和千粒重。

袁凤平[9](2019)在《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资源挖掘及遗传解析》文中认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中国最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粮食安全。然而病虫害等生物胁迫的发生严重制约小麦总产的提高,条锈病作为小麦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常年引起10%左右的产量损失。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环保、有效的措施,因此广泛收集、挖掘、转育抗病材料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充分利用品种抗病性来防治条锈病,本研究一方面利用161份来自世界各地的小麦抗条锈病材料,在五年两个环境下进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660K SNP芯片对这161份小麦材料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了这些小麦材料的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结合条锈病鉴定的表型数据,完成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另一方面,将筛选出来的小麦优良抗源互麦15和Chakwal 86分别和感病小麦品种铭贤169进行杂交构建了重组自交系群体,通过SSR分子标记、SNP生物芯片和KASP技术构建抗病遗传图谱,结合两年三地的成株期条锈病严重度数据进行QTL位点的定位。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对来自全球的161份小麦材料在陕西杨凌和甘肃天水开展了5年(2013-2018年)的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发现高代系的反应型和严重度均低于主栽品种和农家种,表明育种家对小麦成株期条锈抗病性越来越重视。综合10个环境的表型数据,以所有鉴定中的最高反应型和最大严重度作为供试材料的最终表型数据,筛选到了47份高抗且抗病性稳定的材料,可以直接应用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中。2.利用660K SNP芯片对161份小麦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这些材料可分为8个亚群。结合10个环境下的严重度表型数据,完成了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12条染色体上鉴定到18个至少在4个环境下都能出现的稳定QTL。与已报道的QTL位点比较,本研究鉴定到的QYr.nwafu-2D.1、QYr.nwafu-2D.3、QYr.nwafu-5D、QYr.nwafu-6D和QYr.nwafu-7D共5个QTL可能是新的成株期抗条锈病位点,有待后续验证。3.小麦抗病品种互麦15和小麦感病材料铭贤169构建了重组自交系作图群体。通过90K SNP芯片和KASP技术,在小麦品种互麦15中定位到3个QTL位点。QYrhm.nwafu-2BC定位在2B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是一个在所有环境中都稳定存在的主效QTL,贡献了47.2%的表型变异,此QTL与GWAS定位的QTL QYr.nwafu-2B.2位置相近,可以看作是同一个QTL位点。在互麦15的3BS和4BL染色体上定位了2个微效QTL。4.小麦品种Chakwal 86和感病材料铭贤169构建了12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作图群体。通过35K SNP芯片的全基因组扫描,在Chakwal 86的1BL和3BS染色体上均定位了一个主效QTL,与已报道的QTL位点对比,1BL上的QTL可能是Yr29/Lr46,3BS上的位点QYrcw.nwafu-3BS可能是一个新位点。该位点可能是因为稀有变异或效应值不够大等原因未能在GWAS分析中检测到。同时,QYrcw.nwafu-3BS位点的侧翼标记都开发成为了易于开展大规模分子辅助育种的KASP标记供生产使用。

穆京妹[10](2019)在《基于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挖掘及Yr64与Yr65聚合选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培育持久抗性的小麦品种是控制条锈病最为经济且环境友好的措施。成株期抗病性往往具有持久抗性特点,在抗病育种中受到广泛关注。系统开展小麦种质的抗条锈病综合评价和抗病基因/QTL的挖掘和鉴定研究,是抗病育种及抗病品种合理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本实验室前期征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小麦种质1980份,结合两年的表型数据进行初步筛选,获得60份小麦抗源。对这60份小麦材料进行了苗期分多个小种和田间成株期多年多点的抗条锈病评价,并利用已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检测,再结合育种系谱综合分析,明确了其抗性特征及在育种中的应用潜力。针对其中的两个成株期抗性优异的小麦种质,开展小麦成株期抗病QTL定位,为抗条锈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基础。对857份冬小麦品种/系,利用多年多点条锈病田间成株期表型和苗期分多个小种接种表现型数据,基于小麦3K SNP的全基因组基因分型,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抗条锈病基因位点。对两个全生育期抗条锈病基因Yr64和Yr65进行聚合研究,以获得抗病性优异且农艺性状良好的聚合品系。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对来自国内外的60份小麦种质和单基因材料,分别于温室苗期接种条锈菌小种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Sull-4,Sull-5,Sull-7,V26/CH42和V26/Gui22,利用已知单基因系抗性谱,进行基因推导研究;与此同时,利用目前已知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验证基因推导结果,明确这些材料含有哪些已知抗性基因。在陕西杨凌,甘肃天水对60份材料进行为期6年的田间成株期测试;明确这些材料的成株期抗性特征。结果表明,总共50份材料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其中13份材料虽然被推导含有Yr9,Yr10,Yr17,Yr26,但这些基因在我国已经丧失抗性,因此推测可能含有其它未知基因,从而保持其成株期抗性。其余37份材料没有检测到任何已知Yr基因,因此可能含有未知的成株期抗性基因。另外,有4份材料携带了潜在未知的全生育期基因。这些种质材料的鉴定为未来抗锈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抗源,也作为实验室未来遗传研究的基础材料。在这50份抗源中,来自德国的小麦种质Centrum对条锈病表现出高水平的成株期抗性,而我国的小麦栽培种西农1376经鉴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慢锈性。2.为了明确Centrum所含有的抗性基因,利用铭贤169与Centrum杂交创制了151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用于遗传分析。利用当前主栽品种西农979和郑麦9023分别与Centrum杂交创制育种群体。本研究对151个RIL群体进行两年三个不同地点的田间成株期条锈病表型鉴定,并应用小麦全基因组35K SNP芯片对RIL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分别在染色体1AL,4AL和7BL定位了小麦抗条锈QTL,分别命名为QYrcen.nwafu-1AL,QYrcen.nwafu-4AL和QYrcen.nwafu-7BL,其中QYrcen.nwafu-7BL为主效QTL,利用小麦高密度660K芯片结合混池分析,精细定位了QYrcen.nwafu-7BL,并确定为新的QTL。同时开发与QYrcen.nwafu-7BL紧密连锁的KASP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3.为了明确栽培品种西农1376的抗性特征,对190份西农1376/小偃81的F10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在陕西杨凌、甘肃天水和四川江油分别进行两年的田间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并用90K SNP芯片对190个RIL进行基因分型。结合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共检测到6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4AL,6BL,5AL,5BL和3BL,命名为QYr.nwafu-4AL,QYr.nwafu-6BL.3,QYr.nwafu-5AL,QYr.nwafu-5BL,QYr.nwafu-3BL.1和QYr.nwafu-3BL.2。其中5个来源于西农1376,仅仅在5BL的QTL来源于小偃81。QYr.nwafu-4AL和QYr.nwafu-6BL.3为主效QTL,分别解释18.2-32.8%和15.6-26.7%的表现型变异。其它几个QTL具有微效效应,其与2个主效QTL结合可增强西农1376抗病性。此外,开发了与QYr.nwafu-4AL和QYr.nwafu-6BL.3连锁的KASP标记,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4.对来自美国农业部小谷物研究中心的857份冬小麦材料,进行温室苗期分小种抗性鉴定和田间混合小种两个地点两年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均匀分布在小麦21条染色体的3K小麦SNP芯片,对这批材料的群体结构,连锁不平衡程度进行分析。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混合线性模型算法,挖掘抗条锈病基因。利用Structure软件,857份来自不同育种单位的小麦材料被分成两个亚群,这两个亚群揭示了他们地理来源的不同。利用Tassel软件,LD在R2=0.2的大小为17Mb,表明与条锈病连锁的分子标记只有大于17Mb时,可被认为不同的抗性位点。利用高通量的分子标记信息和条锈病抗性表现型数据,通过全基因组分析手段,共获得34个与条锈病抗性相关的位点,其中有5个位点是主效QTL。根据整合遗传图谱,比较目前定位的5个QTL与先前同一染色体报道的QTL,QYrww.wgp.1A-2可能是新的条锈病QTL,可用于之后的验证分析。5.位于小麦1BS染色体的抗条锈病基因Yr64与Yr65仅相距7.5cM,被认为是互斥连锁的。由于这两个基因都具有全生育抗性,如果单独使用这类专化抗性基因,则很可能被新的条锈菌小种克服。为此,我们开展Yr64与Yr65的聚合研究。我们首先利用传统的杂交和回交方法,根据条锈菌小种表现型筛选聚合系。之后利用分子作图,进一步证实聚合系确实携有两个抗性基因。为此,首先将携有Yr64的Yr64NILAVS作父本与携有Yr65的Yr65NILAVS作母本进行杂交,Yr64NILAVS是普通春小麦材料,它从Avocet S与硬粒小麦PI331260(Yr64载体材料)杂交后并与Avocet S多代回交得到的F7 RIL群体中筛选获得。Yr65NILAVS也是普通春小麦材料,是来自于Avocet S与硬粒小麦PI480016(Yr65载体材料)杂交后并与Avocet S回交多代得到的F7 RIL群体中筛选获得。由Yr64NILAVS和Yr65NILAVS杂交的F1种子种植在温室获得F2种子。PSTv-52为美国太平洋西部最流行的小种,被用于F2群体接种鉴定。由于Yr64NILAVS和Yr65NILAVS对PSTv-52表现反应型IT=2。根据F2单株和相应F3家系表现型为纯和,且IT=1,我们筛选了1个聚合家系,被命名为F3-Yr64/Yr65。聚合系用10个Pst小种进行测试,均表现IT=1的高抗类型。通过分子标记手段,对聚合系1B染色体短臂进行遗传解析,明确其确实含有两个Yr基因,并了解了1BS各个片段的来源。为了进一步验证聚合系确实含有两个基因,将F3-Yr64/Yr65与Avocet S杂交,获得的F1种子种植在温室产生F2种子,来构建F2作图群体。对F2群体进行苗期表型鉴定,利用与Yr64和Yr65连锁的SSR分子标记及根据90K整合图谱新开发的KASP标记,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抗病基因定位。最终明确聚合系中确实含有Yr64和Yr65。然而,由于聚合系可能携有来自Yr64和Yr65四倍体亲本的不好的农艺性状,接下来的工作将用RIL-Yr64/Yr65与Avocet S不断杂交和回交,使聚合系具有Avocet S的大部分背景。

二、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个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抗性遗传解析以及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YrXZ9104的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条锈病
        1.1.1 小麦条锈病的生物学特征
        1.1.2 小麦条锈菌及其生理小种
        1.1.3 条锈病的危害及防治办法
    1.2 小麦对条锈菌抗病性研究进展
        1.2.1 抗条锈病基因分类及来源
        1.2.2 高温成株期抗性
    1.3 抗条锈病的遗传研究
        1.3.1 抗病遗传学研究历史
        1.3.2 抗条锈病基因来源
        1.3.3 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4 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定位及克隆的研究进展
        1.4.1 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定位的研究进展
        1.4.2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1.4.3 植物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1.5 抗病育种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1.5.1 常规育种
        1.5.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S)
        1.5.3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1.5.4 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的结合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陕西小麦品种陕农33条锈病抗性遗传解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温室鉴定
        2.1.3 成株期鉴定
        2.1.4 SNP的调用和集群
        2.1.5 连锁图谱构建与QTL分析
        2.1.6 与先前报道的Yr基因/QTL比较分析
        2.1.7 利用连锁PCR标记鉴定各基因/QTL的频率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数据分析
        2.2.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2.2.3 成株期表型鉴定与分析
        2.2.4 苗期抗条锈病QTL定位
        2.2.5 成株期抗条锈病QTL定位和聚合分析
        2.2.6 叶片坏死相关基因的定位
        2.2.7 与先前已知的Yr基因的比较
        2.2.8 Yr17、Yr29、Yr78和QYrsn.nwafu-3DL的分布频率
    2.3 讨论
第三章 陕西小麦品种西农3517条锈病抗性遗传解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小麦材料
        3.1.2 温室鉴定
        3.1.3 成株期鉴定
        3.1.4 基因分型
        3.1.5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分析
        3.1.6 外显子捕获混池测序(BSE-seq)
    3.2 结果
        3.2.1 表型鉴定
        3.2.2 遗传图谱构建
        3.2.3 QTL定位与BSE-seq结果分析
        3.2.4 QTL聚合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CIMMYT小麦品系P9936条锈病抗性遗传解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小麦材料
        4.1.2 温室试验
        4.1.3 田间试验
        4.1.4 表型分析
        4.1.5 RIL群体的基因分型
        4.1.6 连锁群的构建与QTL定位
        4.1.7 KASP标记验证
    4.2 结果
        4.2.1 亲本和重组自交系的条锈病抗病评价
        4.2.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4.2.3 QTL定位
        4.2.4 主效QTL在7BL染色体上的位置
    4.3 讨论
第五章 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YrXZ9104的精细定位
    5.1 材料方法
        5.1.1 材料与遗传群体构建
        5.1.2 DNA提取与SNP分型
        5.1.3 温室鉴定与成株期鉴定
        5.1.4 BSA混池分析
        5.1.5 KASP分子标记的开发设计及PCR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苗期鉴定
        5.2.2 成株期鉴定
        5.2.3 基因分型
        5.2.4 BSA分析
        5.2.5 突变体库的创制与感病突变体的筛选
    5.3 讨论
        5.3.1 基于660K芯片的BSA混池
        5.3.2 关于精细定位的探讨
        5.3.3 关于图位克隆的展望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小麦N0883抗病基因与斑点基因遗传分析及TaGeBPL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进展
        1.1.1 小麦条锈病发病规律及特征
        1.1.2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危害
        1.1.3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1.2 小麦白粉病的研究进展
        1.2.1 小麦白粉病发病规律及特征
        1.2.2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危害
        1.2.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1.3 小麦抗病性及主效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1.4 类病斑研究进展
        1.4.1 类病斑突变体的概念及特点
        1.4.2 类病斑产生的分子机制
        1.4.3 类病斑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及抗病性
    1.5 基于分子标记和BSA的基因定位
        1.5.1 分子标记与SNP基因芯片
        1.5.2 BSA原理及应用
    1.6 植物GeBP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8 技术路线
        1.8.1 小麦抗病基因与斑点基因等位性测验及遗传分析
        1.8.2 小麦TaGeBPL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第二章 小麦抗病基因与斑点基因等位性测验及遗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种植方案
        2.1.3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病性鉴定
        2.1.4 斑点性状调查
        2.1.5 DNA提取与抗感池构建
        2.1.6 分子标记筛选
        2.1.7 SNP基因芯片扫描
    2.2 结果
        2.2.1 小麦抗病性状与斑点性状的分离情况
        2.2.2 N0883/丰1718 杂交群体抗条锈病遗传分析
        2.2.3 N0883/远丰175 杂交群体抗白粉病遗传分析
        2.2.4 斑点性状遗传分析
        2.2.5 抗病基因SSR筛选结果及SNP分型分析
        2.2.6 斑点基因SSR筛选结果
    2.3 讨论
        2.3.1 小麦N0883 中的抗病基因与斑点基因
        2.3.2 小麦中斑点基因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2.3.3 小麦抗白粉病隐性基因的现状及应用
第三章 小麦TaGeBPL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材料处理
        3.1.3 RNA提取及逆转录cDNA合成
        3.1.4 引物设计
        3.1.5 TaGeBPL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1.6 亚细胞定位
        3.1.7 自激活验证
        3.1.8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 结果
        3.2.1 目的片段扩增与生物学分析
        3.2.2 GeBP蛋白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3.2.3 启动子区序列结构分析
        3.2.4 小麦TaGeBPL基因的表达分析
        3.2.5 小麦TaGeBPL的亚细胞定位
        3.2.6 TaGeBPL转录激活活性检测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河北省小麦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筛选与抗白粉病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本文所用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1 引言
    1.1 河北省在中国小麦种植区的地位
    1.2 河北省小麦生产概况
        1.2.1 河北省小麦品种的生产应用
        1.2.2 河北省小麦种质资源的挖掘现状
    1.3 小麦病害概述
    1.4 小麦白粉病概述
        1.4.1 小麦白粉病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1.4.2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危害
    1.5 小麦白粉菌群体结构研究现状
        1.5.1 白粉菌的变异
        1.5.2 白粉病菌的研究进展
        1.5.3 白粉病菌菌系与小麦基因寄主的相互鉴定
        1.5.4 毒性频率
    1.6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
        1.6.1 农业、化学和生物防治
        1.6.2 抗病品种
    1.7 小麦白粉病抗性研究
        1.7.1 小麦抗白粉病鉴定方法
        1.7.2 小麦对白粉病菌的抗性反应
        1.7.3 小麦白粉病抗性的类型
    1.8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研究进展
        1.8.1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类型
        1.8.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标记与检测
        1.8.3 小麦白粉病抗性的遗传机制
        1.8.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来源、定位和克隆
        1.8.5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利用现状
    1.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10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抗白粉病材料的鉴定
        2.2.2 抗白粉病材料的基因组成
        2.2.3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测定
        2.2.4 抗病基因的标记
        2.2.5 PCR扩增与产物检测
        2.2.6 小麦Illumina 55K SNP基因芯片
        2.2.7 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图谱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白粉病小麦材料的鉴定筛选
        3.1.1 河北小麦品种(系)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3.1.2 河北小麦品种(系)中8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布与组成
        3.1.3 河北省小麦品种白粉病抗性的变化趋势
        3.1.4 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的实用性评价
    3.2 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
        3.2.1 普冰资017-1的抗白粉性遗传分析
        3.2.2 普冰资017-1中抗白粉病基因的55K SNP芯片定位
        3.2.3 利用2B染色体SSR标记构建PmPBZ017的遗传连锁图谱
4 讨论
    4.1 河北省小麦品种的白粉病抗性及变化趋势
    4.2 抗白粉病基因在育种中的有效利用
    4.3 小麦材料中抗白粉病基因检测的方法
    4.4 标记检测在抗病基因鉴定中的有效性
    4.5 PmPBZ017与定位于2BL上其他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2

(4)小麦农家品种抗叶锈基因检测及W014204成株抗叶锈和条锈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小麦叶锈病与条锈病简介
    1.2 小麦抗锈病基因分析方法
        1.2.1 基因推导法
        1.2.2 常规杂交法
        1.2.3 集群分离法
        1.2.4 遗传标记法
    1.3 小麦抗叶锈病与条锈病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3.1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研究进展
        1.3.2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研究进展
    1.4 小麦成株抗锈病QTL定位
        1.4.1 QTL定位原理与材料的选择
        1.4.2 QTL作图方法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植株
        2.1.2 供试菌种
    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验试剂
    2.3 苗期抗性鉴定
        2.3.1 菌种的纯化与保存
        2.3.2 侵染型鉴定
    2.4 小麦农家品种抗叶锈病分子标记检测
        2.4.1 DNA提取与检测
        2.4.2 PCR扩增与琼脂糖凝胶检测
    2.5 田间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2.5.1 供试植株田间种植
        2.5.2 田间人工诱发试验及病情指数调查
        2.5.3 田间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2.6 W014204/郑州5389RIL群体成株抗锈性QTL分析
        2.6.1 DNA提取
        2.6.2 抗感小群体的构建
        2.6.3 分子标记的筛选与SNP测序
        2.6.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6.5 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苗期基因推导分析
    3.2 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3.2.1 抗叶锈基因Lr1 (760bp)检测结果
        3.2.2 抗叶锈基因Lr9 (1100bp)检测结果
        3.2.3 抗叶锈基因Lr10 (310bp)检测结果
        3.2.4 抗叶锈基因Lr19 (525bp)检测结果
        3.2.5 抗叶锈基因Lr20 (542bp)检测结果
        3.2.6 抗叶锈基因Lr24 (315bp)检测结果
        3.2.7 抗叶锈基因Lr26 (1076bp)检测结果
        3.2.8 抗叶锈基因Lr34 (150bp)检测结果
        3.2.9 抗叶锈基因Lr37 (259bp)检测结果
        3.2.10 抗叶锈基因Lr46 (520bp)检测结果
    3.3 慢锈性品种筛选
    3.4 W014204/郑州5389RIL群体成株抗叶锈和条锈分析
        3.4.1 成株期严重度统计
        3.4.2 SNP位点分布及SSR标记筛选
        3.4.3 W014204成株抗锈性QTL定位和分析
4 讨论
    4.1 小麦农家品种抗叶锈性鉴定
        4.1.1 苗期抗叶锈性基因分析
        4.1.2 成株期抗叶锈性基因分析
        4.1.3 慢锈性品种分析
    4.2 W014204/郑州5389RIL群体抗锈性QTL分析
        4.2.1 W014204中兼抗叶锈和条锈的QTL位点
        4.2.2 W014204中抗叶锈病QTL位点
        4.2.3 W014204中抗条锈病QTL位点
5 结论
    5.1 小麦农家品种抗叶锈基因鉴定及慢锈性品种筛选
    5.2 W014204/郑州5389群体抗叶锈和条锈QTL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试验所用试剂
    附录B 国际通用小麦叶锈菌的密码命名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5)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Q和抗条锈病基因Yr041133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麦白粉病研究进展
        1.1.1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
        1.1.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1.1.4 挖掘和利用地方品种抗病基因资源对小麦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1.2 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进展
        1.2.1 条锈病的发生与危害
        1.2.2 小麦条锈病病原菌
        1.2.3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1.3 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的防治
        1.3.1 化学防治
        1.3.2 农业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3.4 抗病品种
    1.4 分子标记的开发是实现基因定位的有效途径
    1.5 小麦抗白粉病和抗条锈病基因克隆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方品种青心麦抗白粉病基因PmQ定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抗白粉病鉴定
        2.1.3 BSR-Seq分析
        2.1.4 分子标记开发与多态性分析
        2.1.5 遗传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青心麦和041133的白粉病抗性评价
        2.2.2 青心麦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
        2.2.3 BSR-Seq分析
        2.2.4 PmQ连锁的SNP标记开发
        2.2.5 PmQ连锁的SSR标记
        2.2.6 2BL上已知基因连锁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2.2.7 PmQ与2BL上已知Pm基因的比较
        2.2.8 基因注释
        2.2.9 差异基因表达及基因预测
    2.3 讨论
        2.3.1 PmQ抗白粉病基因定位
        2.3.2 地方品种基因定位研究
        2.3.3 2BL染色体已知定位基因比较
        2.3.4 基因注释及预测
        2.3.5 快速克隆抗病基因的MutRenSeq技术
第三章 041133抗条锈病基因Yr041133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041133抗病鉴定
        3.1.3 BSR-Seq分析
        3.1.4 分子标记的开发
        3.1.5 遗传分析及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041133抗病分析
        3.2.2 041133×青心麦F5群体的抗性鉴定
        3.2.3 BSR-Seq分析
        3.2.4 2B和5B染色体位点验证
        3.2.5 SSR标记开发与多态性分析
        3.2.6 7BL上已知基因标记的筛选
        3.2.7 连锁分析和遗传图谱的构建
        3.2.8 Yr041133与7BL上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的位置比较
        3.2.9 基因注释
    3.3 讨论
        3.3.1 Yr041133基因定位研究
        3.3.2 染色体验证
        3.3.3 7BL上已定位的Yr基因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小麦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及西农529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及重要性
    1.2 小麦条锈病及其防治
        1.2.1 小麦条锈病
        1.2.2 小麦条锈病发生、危害及防治
        1.2.3 小麦条锈病抗性类型
    1.3 小麦抗条锈基因研究现状
        1.3.1 小麦抗条锈基因
        1.3.2 小麦抗条锈基因来源
        1.3.3 小麦抗条锈病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目的及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品种(系)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及供试菌种
        2.1.2 试验仪器及试剂
        2.1.3 成株期抗性表型鉴定
        2.1.4 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成株期抗病性鉴定
        2.2.2 抗条锈基因分子检测
    2.3 讨论
        2.3.1 种质资源抗条锈病情况总体评价
        2.3.2 抗条锈基因分子检测结果分析
        2.3.3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第三章 西农529小麦抗条锈基因定位
    3.1 试验材料
        3.1.1 小麦材料
        3.1.2 条锈菌种
        3.1.3 仪器及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苗期接种与鉴定
        3.2.2 叶片基因组DNA提取
        3.2.3 标记筛选与抗感池分析
        3.2.4 连锁性分析及遗传图谱的构建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苗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及分析
        3.3.2 连锁分析和遗传作图
        3.3.3 抗病谱鉴定
        3.3.4 系谱分析
    3.4 讨论
        3.4.1 与 1B染色体其他抗条锈基因的比较
        3.4.2 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成株期抗性鉴定
    4.2 西农529小麦抗条锈基因定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国外小麦种质抗条锈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条锈病
        1.1.1 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
        1.1.2 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
        1.1.3 小麦条锈病防治
        1.1.4 小麦条锈病抗病类型
    1.2 小麦抗条锈病种质资源挖掘
    1.3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QTL研究进展
    1.4 基因定位
        1.4.1 高通量分子标记开发及其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1.4.2 混池测序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1.4.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其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2.1 试验材料及地点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点
    2.2 试验方法
        2.2.1 小麦条锈病苗期鉴定
        2.2.2 小麦条锈病成株期鉴定
        2.2.3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苗期鉴定结果
        2.3.2 成株期鉴定结果
        2.3.3 抗病性综合评价
    2.4 讨论
第三章 小麦种质抗条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小麦条锈病苗期表型鉴定
        3.2.2 基因型分析
        3.2.3 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
        3.2.4 关联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群体结构分析
        3.3.3 连锁不平衡(LD)分析
        3.3.4 关联分析
        3.3.5 与之前报道的基因/QTL的比较
    3.4 讨论
第四章 小麦抗源S76抗条锈病基因定位
    4.1 试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表型鉴定
        4.1.3 基因型检测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表现型评价
        4.2.2 660K芯片BSA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地方种质条锈病抗性与产量相关性状多样性评价及其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条锈病及其危害和防治
        1.1.1 小麦条锈病
        1.1.2 小麦条锈病特点
        1.1.3 小麦条锈病防治
    1.2 小麦抗条锈病研究进展
        1.2.1 小麦抗条锈病类型
        1.2.2 已正式命名的抗条锈病基因
        1.2.3 成株抗性研究进展
        1.2.4 抗条锈病在地方种质中的研究进展
    1.3 抗病性遗传研究方法
        1.3.1 常规杂交法
        1.3.2 基因推导分析
        1.3.3 非整倍体法和细胞分子遗传学
        1.3.4 DNA分子标记和基因芯片技术
        1.3.5 元分析
    1.4 QTL作图基本原理与方法
        1.4.1 QTL作图原理
        1.4.2 QTL作图群体
        1.4.3 QTL作图方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小麦抗条锈病一致性图谱(MQTL)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小麦抗条锈病QTL信息搜集
        2.1.2 小麦抗条锈病QTL整合
        2.1.3 小麦抗条锈病QTL元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小麦抗条锈病QTL信息收集和图谱整合
        2.2.2 小麦条锈病QTL元分析
        2.2.3 小麦抗条锈病QTL一致性遗传图谱的构建
    2.3 讨论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地方种质条锈病抗性与产量相关性状多样性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苗期条锈病鉴定
        3.1.3 苗期条锈病抗性鉴定设计与方法
        3.1.4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方种质成株期田间鉴定
        3.1.5 条锈病诱导环境下产量相关性状调查
        3.1.6 表型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苗期条锈病抗性表型多样性分析
        3.2.2 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表型多样性分析
        3.2.3 不同省份抗条锈病材料分布
        3.2.4 条锈病诱导环境下产量相关性状分析
        3.2.5 条锈病抗性稳定种质资源筛选
    3.3 讨论
第四章 地方种质安岳红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QTL定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苗期条锈病鉴定
        4.1.3 苗期条锈病抗性鉴定设计与方法
        4.1.4 安岳红小麦RIL群体成株期田间鉴定
        4.1.5 表型数据处理
        4.1.6 亲本和群体基因组DNA的提取和SNP检测分析
        4.1.7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4.1.8 运用完备区间作图法BIP和 MET模式表型鉴定数据定位
        4.1.9 QTL命名
        4.1.10 KASP标记开发设计及特异性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苗期鉴定结果
        4.2.2 安岳红小麦群体成株期的条锈病鉴定分析
        4.2.3 55K Axiom?Biobank芯片数据分型结果及连锁图谱构建
        4.2.4 同一环境BIP和不同环境MET的 QTL定位
        4.2.5 5个QTL的物理定位
        4.2.6 控制小麦成株抗条锈病QTL遗传效应分析
        4.2.7 成株期抗条锈病2个QTL的 KASP标记开发
    4.3 讨论
        4.3.1 安岳红小麦群体单环境BIP模型和多环境MET模型作图比较
        4.3.2 与已知基因位置比较
        4.3.3 KASP标记
        4.3.4 定位5个重要QTL结果在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第五章 安岳红小麦产量相关性状QTL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田间设计
        5.1.3 产量相关性状调查
        5.1.4 表型数据处理
        5.1.5 DNA提取及SNP分型
        5.1.6 遗传图谱构建
        5.1.7 利用BIP和 MET两种模式对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
        5.1.8 QTL命名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安岳红小麦群体及其亲本产量相关性状分析
        5.2.2 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结果
    5.3 讨论
        5.3.1 产量相关性状单环境BIP模型和多环境MET模型作图比较
        5.3.2 一因多效QTL
        5.3.3 比较已报道产量相关性状QTL结果
第六章 地方种质宜宾猪儿麦成株期抗条锈病QTL定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宜宾猪儿麦与台长29的RIL群体抗条锈病接种菌种
        6.1.3 苗期条锈病抗性鉴定设计与方法
        6.1.4 宜宾猪儿麦RIL群体成株期田间鉴定
        6.1.5 表型数据处理
        6.1.6 亲本和群体基因组DNA的提取和SNP检测分析
        6.1.7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6.1.8 运用完备区间作图法BIP模式和MET模式表型鉴定数据定位
        6.1.9 QTL命名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苗期鉴定结果
        6.2.2 宜宾猪儿麦群体成株期的条锈病鉴定分析
        6.2.3 55K芯片数据分型结果及连锁图谱构建
        6.2.4 同一环境BIP和不同环境MET的 QTL定位
        6.2.5 5个QTL的物理定位
        6.2.6 控制小麦成株抗条锈病QTL遗传效应分析
    6.3 讨论
        6.3.1 宜宾猪儿麦单环境BIP模型和多环境MET模型作图比较
        6.3.2 与安岳红小麦定位结果及已知基因位置比较
        6.3.3 成株期抗条锈病QTL在育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第七章 宜宾猪儿麦产量相关性状QTL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材料
        7.1.2 田间设计
        7.1.3 产量相关性状调查
        7.1.4 表型数据处理
        7.1.5 DNA提取及SNP分型
        7.1.6 遗传图谱构建
        7.1.7 利用BIP和 MET两种模式对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
        7.1.8 QTL命名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宜宾猪儿麦群体及其亲本产量相关性状分析
        7.2.2 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结果
    7.3 讨论
        7.3.1 产量相关性状单环境BIP模型和多环境MET模型作图比较
        7.3.2 一因多效QTL
        7.3.3 比较已报道产量相关性状QTL结果及安岳红小麦结果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历

(9)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资源挖掘及遗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条锈病及其抗病性类型
        1.1.1 小麦条锈病及其危害
        1.1.2 小麦条锈病抗性类型
    1.2 小麦数量性状挖掘
        1.2.1 小麦数量性状研究所用群体
        1.2.2 分子标记
        1.2.3 小麦数量性状挖掘的方法
    1.3 小麦条锈病抗病QTL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161份小麦材料条锈病成株期抗性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小麦材料
        2.1.2 条锈菌小种
        2.1.3 成株期表型鉴定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供试小麦材料反应型分析
        2.2.2 供试材料严重度比较
        2.2.3 供试材料反应型与严重度的相关性分析
        2.2.4 条锈病抗病材料筛选
    2.3 讨论
        2.3.1 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小麦材料抗病性差异
        2.3.2 优良抗源的选择及抗锈育种
第三章 小麦条锈病成株期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抗病性鉴定
        3.1.3 基因组DNA提取
        3.1.4 基因分型及过滤
        3.1.5 群体结构、连锁不平衡与多样性分析
        3.1.6 抗条锈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标记质控
        3.2.2 供试材料群体结构分析
        3.2.3 条锈病成株期抗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3 讨论
        3.3.1 GWAS定位的QTL位点分析
        3.3.2 高通量测序(分型)技术在快速、高效的挖掘数量基因中的应用
        3.3.3 本研究挖掘的抗病性位点在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 互麦15 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分析和QTL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互麦15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
        4.1.3 田间数据分析
        4.1.4 基因型分析
        4.1.5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QTL分析
        4.1.6 单倍型分析
        4.1.7 目标位点候选基因分析
        4.1.8 小麦品种互麦15 和铭贤169的FISH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互麦15 及其后代群体条锈病抗病鉴定和分析
        4.2.2 小群体的90K SNP分型结果
        4.2.3 660K芯片的BSA分析
        4.2.4 QTL定位及分析
        4.2.5 QYrhm.nwafu-2BC的单倍型分析
        4.2.6 QYrhm.nwafu-2BC的候选基因分析
        4.2.7 互麦15 和铭贤169的FISH鉴定
    4.3 讨论
        4.3.1 互麦15 成株期抗条锈病QTL定位
        4.3.2 候选基因的预测
        4.3.3 QTL定位的RIL群体大小
        4.3.4 BSA定位QTL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五章 普通小麦Chakwal86 成株期抗条锈病QTL定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植物材料及条锈菌小种
        5.1.2 小麦材料及群体后代表型鉴定
        5.1.3 田间数据分析
        5.1.4 群体基因型分析
        5.1.5 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分析
        5.1.6 分子育种辅助标记的开发
    5.2 结果与分析
        5.2.1 Chakwal86 及群体家系的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分析
        5.2.2 遗传图谱的构建
        5.2.3 条锈病抗性QTL定位分析
        5.2.4 QYrcw.nwafu-3BS连锁标记的单倍型分析
    5.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挖掘及Yr64与Yr65聚合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条锈病
        1.1.1 条锈病危害
        1.1.2 条锈菌特征
        1.1.3 中国小麦条锈菌及其生理小种
    1.2 小麦抗条锈病类型及来源
        1.2.1 小麦抗条锈病类型
        1.2.2 小麦抗条锈病来源
    1.3 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研究
        1.3.1 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3.2 抗条锈病基因研究
        1.3.3 抗病基因间的关系
        1.3.4 抗性基因互作
        1.3.5 抗条锈病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4 抗条锈病基因克隆概述
        1.4.1 图位克隆
        1.4.2 同源克隆
        1.4.3 MutRenSeq
    1.5 小麦条锈病抗性利用策略
        1.5.1 区域间基因布局
        1.5.2 基因聚合
        1.5.3 抗条锈小麦栽培种的创制
    1.6 抗条锈病评价策略
        1.6.1 条锈病抗性表现型筛选
        1.6.2 抗性相关性状和多病害抗性评价
        1.6.3 分子标记辅助筛选(MAS)
        1.6.4 抗病育种新技术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60份小麦种质抗条锈病新抗源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和条锈菌小种
        2.1.2 苗期测试和基因推导
        2.1.3 田间测试
        2.1.4 Yr基因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苗期抗性与基因推导
        2.2.2 成株期抗性
        2.2.3 APR基因检测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小麦抗源Centrum成株期抗条锈病QTL定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温室测试
        3.1.2 田间测试
        3.1.3 表现型数据分析
        3.1.4 基因型分析
        3.1.5 BSA分析
        3.1.6 遗传连锁图谱绘制和QTL作图
        3.1.7 标记多态性分析
    3.2 结果
        3.2.1 表现型评价
        3.2.2 遗传连锁图谱
        3.2.3 成株期抗条锈病QTL
        3.2.4 BSA分析
        3.2.5 QTL之间的加性互作效应
        3.2.6 QYrcen.nwafu-7BL连锁的KASP标记的多态性评价
    3.3 讨论
        3.3.1 与先前定位的gene/QTL比较
        3.3.2 QYrcen.nwafu7BL基于标记的辅助选择
第四章 小麦栽培品种西农1376 成株期抗条锈病QTL定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温室测试
        4.1.3 田间测试
        4.1.4 表现型数据分析
        4.1.5 基因分型
        4.1.6 遗传连锁图谱
        4.1.7 QTL作图
        4.1.8 KASP标记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温室测试
        4.2.2 田间测试
        4.2.3 遗传连锁图谱
        4.2.4 QTL作图
        4.2.5 KASP标记
    4.3 讨论
第五章 857份冬小麦品种/系抗条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小麦材料
        5.1.2 表现型评价
        5.1.3 已知Yr基因检测
        5.1.4 基因分型
        5.1.5 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
        5.1.6 最佳线性无偏预计(BLUEs)和变异组份评价
        5.1.7 关联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抗条锈病表现型评价
        5.2.2 已知Yr基因分子标记检测
        5.2.3 SNP标记多态性分析
        5.2.4 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
        5.2.5 连锁不平衡分析
        5.2.6 关联分析
        5.2.7 与已定位的QTL比较
    5.3 讨论
        5.3.1 冬小麦材料的群体结构
        5.3.2 关联分析
第六章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64与Yr65 聚合
    6.1 材料和方法
        6.1.1 选育Yr64和Yr65 的聚合品系
        6.1.2 Yr64和Yr65 聚合品系的证实
        6.1.3 Yr64和Yr65 聚合品系的1B染色体遗传背景解析
        6.1.4 作图群体的发展
        6.1.5 表型鉴定
        6.1.6 基因分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Yr64和Yr65 聚合品系的发展与证实
        6.2.2 聚合品系1B染色体遗传背景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个小麦品种(系)条锈病抗性遗传解析以及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YrXZ9104的精细定位[D]. 黄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小麦N0883抗病基因与斑点基因遗传分析及TaGeBPL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D]. 王蒙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河北省小麦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筛选与抗白粉病基因定位[D]. 延荣.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4]小麦农家品种抗叶锈基因检测及W014204成株抗叶锈和条锈QTL分析[D]. 徐新玉.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5]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Q和抗条锈病基因Yr041133的遗传分析[D]. 李亚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6]小麦种质资源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及西农529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D]. 尉法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国外小麦种质抗条锈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王晓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地方种质条锈病抗性与产量相关性状多样性评价及其QTL定位[D]. 程宇坤.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9]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资源挖掘及遗传解析[D]. 袁凤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10]基于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挖掘及Yr64与Yr65聚合选育[D]. 穆京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标签:;  ;  ;  ;  ;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