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效果论文_张晓艳

浅析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效果论文_张晓艳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0

【摘 要】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整理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9月就诊的2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1例病毒阳性患者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依次(肠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以柯萨奇病毒感染为主;263例心律失常患者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依次为单纯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疗效方面,除组4患者外,其余三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有所减少,其中,组3患者(即黄芪、胺碘酮联合法)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抗心肌抗体、病毒间存在相关性,二者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均存在相关性。结论 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率失常的主要致病因素为自身免疫与病毒感染,黄芪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抗病毒作用,能够使心肌炎所致心律失常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黄芪、美托洛尔联合法对于抑制和减少心律失常具有显著效果;黄芪、胺碘酮联合法更适用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virus myocarditis,下简称VMC)的最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就是心律失常,其中又以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最高[1]。以往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持续感染、异常免疫应答与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密切关联[2]。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80例VMC患者的病毒感染、自身免疫以及心律失常的关系进行探究,并从病因学的视角分析所应采取的药物治疗策略,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280例VMC患者作为分析对象,男性患者210例,女性患者70例,患者年龄平均(24.31±15.80)岁,住院时间(12.10±0.9)d。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1999年)提出的成人VMC诊断标准。其中,242例患者抗心肌抗体和(或)血清病毒检测为阳性,同时并发心律失常。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四组:组1患者54例,使用黄芪治疗,20ml静脉滴注,qd,用药1w后,改为10ml口服黄其合剂,tid;组2患者86例,联合使用黄芪、美托洛尔,即在组1疗法的基础上以口服方式给予美托洛尔,12.5~50mg,bid;组3患者104例,联合使用黄芪、胺碘酮,包括有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即在组1疗法的基础上,以口服方式给予胺碘酮,200mg,qd。若患者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则先以静脉滴注方式给予胺碘酮150mg后再进行口服;组4患者36例,未使用以上三类药物,仅进行常规治疗。各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心肌酶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动态心电图、心电图、抗心肌抗体、血清病毒检测结果进行总结,讨论AHA、病毒感染与心律失常间的关系,探讨胺碘酮、美托洛尔、黄芪对于VMC并发心率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的标准为:①12导联心电图上多源性或频发、成对或连续性室性期前收缩以及R on T现象完全消失。②Holter监测期前收缩减少不小于80%,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抑制不小于90%。

AHA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抗肌球蛋白蛋白重链抗体、抗M2-胆碱能受体、抗β1-肾上腺素受体抗体、抗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ANT)抗体。

血清病毒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巨细胞病毒、肠病毒、柯萨奇病毒。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毒检出率情况 241例患者病毒阳性,占患者总数的86.07%,排名前三的依次为肠病毒感染(142例,占50.71%)、柯萨奇病毒感染(93例,占33.21%)、巨细胞病毒感染(67例,占23.93%),部分患者感染病毒两种及以上。

2.2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Holter和心电图显示,263例患者存在心律失常,占总数的93.93%,排名前三的依次为单纯室性期前收缩(137例,占48.93%)、房性期前收缩(71例,占25.36%)、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5例,5.36%)。

2.3抗心肌抗体检出情况 147例患者抗心肌抗体阳性,占总数的52.5%,以β1-受体抗体最为常见(98例,占35%),其次为ANT抗体(92例,占32.86%)。

2.4疗效对比。

3讨论

虽然心肌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形成得到广泛认同的结论,但是VMC是由自身免疫反应、病毒直接损伤导致的心肌病理与生理损伤却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认可。本次研究表明,抗心肌抗体、病毒感染间以及二者与心律失常间都存在关联,提示与病毒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异常免疫应答的激活有关。

由此可见,在VMC的临床治疗中,免疫调节、抗病毒治疗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黄芪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功能外,还能够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线粒体结构、阻止细胞凋亡、抗心肌细胞内钙超载的作用。胺碘酮能够阻断Ca2+、Na+通道,抑制交感活性,是目前恶性室性心率失常二级预防的最主要药物,所以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黄芪、胺碘酮将获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贾玉珍.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4):174-174.

[2]赵晓敏.病毒性心肌炎26例心律失常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8):36-36.

论文作者:张晓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2

标签:;  ;  ;  ;  ;  ;  ;  ;  

浅析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效果论文_张晓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