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中西部子水系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黑河流域中西部子水系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常桂强, 张霞, 任淑娟, 李大鹏[1]2016年在《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农业节水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黑河流域中西部子水系经过多年不断的治理开发,特别是鸳鸯灌区、洪临灌区等开展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渠系配套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和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不相适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用水需求,应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发展高新节水灌溉,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9~0.5提高到0.58左右,缓解了中下游用水矛盾和行业之间的用水矛盾。

熊伟[2]2004年在《黑河流域中西部子水系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文中提出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河,其中,西部子水系主要涉及甘肃省酒泉市利嘉峪关市,该水系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地表水转换关系复杂,水事纠纷十分频繁,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同时,由于上、中、下游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造成下游地区来水量逐年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不断恶化,植被退化等,水资源的问题已经成为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论文从评价流域水资源量及其特征入手,全面分析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分水制度,以节水、防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基本点,拟定水资源利用及节水规划方案,分析不同方案情况下,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提出流域节水方案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流域水循环研究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论文定量分析了该水系水循环的规律和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建立了符合现代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天然-人工”二元结构水资源配置模型,统一评价和规划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 论文不仅提出了定时定量的地表水水资源分配方案,而且根据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分区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开采限量指标,为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资源西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管理,真正实现不同用水户的水权在时间上和区域上的合理划定,提供科学分配依据。关键词:流域水资源二元结构模型方案和措施

邓建伟, 胡想全, 金彦兆[3]2018年在《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系统治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是黑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内酒泉市、嘉峪关市对于甘肃省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流域内存在生态恶化、用水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对此提出了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修建控制性调蓄工程、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用水新秩序和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等对策措施。

王雄师[4]2010年在《讨赖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其合理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候变化和强烈的山区-绿洲-荒漠地域分异使干旱内陆河流域水文循环呈现极大的复杂性,地表-地下水交替转化频繁,人类活动影响强度日趋加重,而许多涉及水资源演变与时空分布异质性的科学认知还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干旱区有限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干旱区水文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面临着很大挑战,研究干旱区流域尺度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问题,对于理解水资源演化过程,缓解区域水资源危机,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讨赖河流域为研究靶区,通过地理学、水文水资源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首先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讨赖河流域水文气候进行序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分布式流域模型就气温降水等关键因子对出山径流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拟合;其次以GIS技术与地下水FeFlow模拟相结合,对讨赖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动态及其演变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高分辨率参数化在灌区尺度实现了地表-地下水交替的量化研究,界定了地下水开采风险的空间差异特征;最后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甄别,以流域农业水价核算为基础,建立了流域尺度的二元结构水资源配置模型,主要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成果。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讨赖河流域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山区与平原之间存在阶段性差异;降水在大多数时间增减趋势不明显,持续增加或减少的情形并不多见;气候因子周期性变化在山区和平原区之间也存在差异,总体上气温变化的11年和5年周期比较明显,与气温相比,降水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周期多变性。气温升高使流域春、冬两季的径流量增加,夏、秋两季径流量减少,总体上呈现负效应;降水增加使流域径流量增加效应显着;在气温和降水均发生变化的情形下,降水对径流量的正效应和气温的负效应发生抵消,径流年内变幅趋于收敛。降水气温径流拟合结果表明在降水分别增加10%、20%和30%的情形下,讨赖河流域年径流总量相应增加13%、43%和1倍,而降水增加10%,气温分别升高0.5、1.5和2.5℃的情形下,年径流总量相应增加了6.70%、6.61%和5.80%。2.基于有限元的Feflow模型在相对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酒泉盆地得到应用,通过区域水文地质剖面和岩性柱状图进行Feflow叁维立体划分,各源汇相过程采用经验或物理模式确定,代表性观测井实测数据和模拟水位对比显示出较好的趋势拟合度,模型水位与观测水位的绝对误差在0.5m以内的观测井位占到60%,误差在0.5—2m之内的观测井占总井数的20%,表明Feflow模型可以用于讨赖河流域中游地下水系统动态模拟。基于地下水系统动态模拟数据集进行再分析,得到酒泉肃州区灌区地下水动态过程空间分布,是地下水模拟由区域至灌区尺度的有效尝试,较好地揭示了区域地下水在灌区之间的空间数量构成。3. FeFlow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系统源、汇项构成和水平交替对灌区水资源利用共同发生作用。在水资源用量大、用水矛盾突出的北部细土平原区,以清、临灌区源汇均衡方面为-1.4×108m3,但接受嘉北、讨南、讨北及洪水片区的水平交替补给总量为2.9x108m3,再考虑鸳鸯峡潜流排泄重复量和泉水引用的影响,总体补排盈亏为正值1.5×108m3,该结果可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数据支撑。变差系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下水位变动的剧烈程度,间接反映着农灌开采量的强度变异,即CV值越大,开采地下水的风险越大,基于长观井多年平均埋深数据和埋深序列变差系数分别插值形成了区域面域专题图,进而划分出地下水开采风险示意图,对讨赖河中游不同区域地下水合理利用提出科学建议,有助于内陆河流域中下游荒漠生态系统的维持。4.在水资源供求平衡计算基础上,通过实行合理的水价确定方式,制定了最优水价浮动范围,能达到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目的。以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利润、税金和代际不均衡转移费为农业水价的基本构成,通过影子价格法和边际机会成本法综合计算,表明现状2005年地表水农业水价为0.13元/m3,地下水农业水价为0.15元/m3;预测水平年2015年地表水农业水价为0.16元/m3,地下水农业水价为0.18元/m3。5.在水资源配置原则、方法和任务相关的概念体系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讨赖河流域水资源分布特征探讨水资源合理配置机制,采用一个二元结构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型,以水量平衡方程为依据,以提高流域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为目标,以流域内各用水单元“不满意程度最小”为衡量指标,优化得出流域水资源配置最佳方案。结果表明,2015年优化方案中总供水量为12.58×108m3,总需水量为12.62×108m3,该方案使生产需水量减少到10.37x108m3左右,能够从一定程度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社会经济、居民生活以及生态环保的协调发展,保证流域的生态供水。

王玉宝[5]2010年在《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作物群体用水优化是未来干旱缺水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以种植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其自身的节水功能是作物群体用水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用水比重大、效率低,而工程节水、化控节水、农艺节水等节水措施成本高、易造成污染或难以大面积推广等问题,依据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及试验数据,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原理体系、分区方法、优化方法、评价方法、调控政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通过种植结构的优化来提高种植业综合效益尤其是节水效益。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原理体系。以已有相关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包括作物优选原理、农产品需求及资源限制原理,以及作物时空布局原理在内的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原理体系。作物优选原理以作物热力学阈值和作物适宜性综合指数实现对适宜种植作物类型的优选,解决了区域“种什么?”的问题;农产品需求及资源限制原理决定不同类型作物播种面积的上、下限值,确定了区域“种多少?”的问题;作物时空布局原理决定作物的复种、轮作、连作、间作、套种等,回答了区域“如何布局?”的问题。(2)探索了综合考虑自然与人文因素进行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分区的方法。在分析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分区影响因子系统的基础上,选取了适宜黑河流域的21个分区指标;采用因子分析从这21个指标中提取了彼此不相关的且能反映原变量绝大部分(93.258%)信息的5个公共因子,其后依据这5个公共因子运用快速聚类分析进行聚类;依据聚类结果,将流域分为山地饲草旱作片、山前粮经雨养灌溉片、东部平原粮经灌溉片、西部平原果蔬灌溉片、中部平原经作灌溉片及荒漠戈壁绿洲经饲灌溉片等6个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分区,并拟定了各分区适宜的发展方案。(3)构建了基于混沌粒子群算法的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该模型以总净产值最大、粮食作物总产量最大、生态效益最大以及水分生产效益最大为4个优化目标,以不同作物的年播种面积为决策变量,以人类和其它产业对种植业的需求,以及耕地资源、种植业可利用灌溉水总量等有限资源为约束条件。应用该模型于黑河干流中游地区,结果表明:多目标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不易陷入局部极值的优点;该区域采用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方案后,在播种面积有一定减少的情况下,不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均有所提高,且能消减7%左右的种植业灌溉水量。(4)建立了融入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方案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于黑河干流中游地区种植结构调整方案的评价和优选,以资源利用高效性、经济合理性、社会公平性及生态安全性为准则,选取了19项指标,对2006、2020及2030年3个水平年的各4类方案(经济效益型方案、粮食安全型方案、生态效益型方案和节水型方案)共12个优化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节水型方案最符合干旱地区水资源匮缺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是3个水平年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最优方案,评价结果与区域近年来的种植业发展情况相符,并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各评价指标的贡献率和方向性。(5)在对农户进行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意愿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种植结构调整的调控对策。以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取了农户对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支持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其后利用Logit模型与Logistic模型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支持率的影响因素重要性按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农户年龄、是否认为调整种植结构有节水意义、进行节水型种植业调整时是否只认为资金限制、是否希望政府参与、农户文化程度、是否认为开发抗旱品种有节水意义,据此提出应建立试验示范机制、宣传培训机制、经济补偿机制、政府导向机制、科技投入机制,以期保证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的顺利实施。

李卓仑[6]2012年在《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区晚第四纪湖泊年代学与气候背景》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西北地区晚第四纪湖泊演化和水文循环是研究的热点。探讨西北干旱区该时期的湖泊演化过程及其气候和水文背景可以对开展干旱区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亦可对干旱区环境演变过程和机制提供新的证据。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以阿拉善高原地区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复原晚第四纪特征时期湖面波动过程,并通过水量与能量平衡模型,在验证了现代过程的研究基础上,计算特征时段的黑河流域降水、下游径流量和沙漠腹地降水,探讨其高湖面时期的气候和水文背景,并比较了沙漠腹地湖泊群与周边内陆终端湖演化机制的差异。论文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通过对阿拉善高原古湖泊的野外考察、岸堤测量及14C定年,在该区域晚更新世高湖面与大湖期的研究上,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地貌学、沉积学证据,而且对高湖面的形成时期有了新的认识。考察发现,居延海地区至少存在10道不同海拔高度的砂砾质岸堤,吉兰泰盐湖西北岸发现至少存在4道古湖岸堤,猪野泽东北岸存在9道砂砾质岸堤和一级湖成阶地。对上述古湖岸堤中遗存的瓣鳃类、腹足类生物壳体等14C测年结果及雅布赖盐湖地层年代进行分析,确证MIS3阶段阿拉善高原存在高湖面和大湖期。现有的OSL年代数据虽然与已报道的14C年代及本研究的14C年代结果存在较大分歧,甚至有些OSL年代结果不支持MIS3阶段存在高湖面,但不足以否定MIS3阶段存在高湖面的基本结论。这两种测年结果的差异很可能指示了两个不同时期在同一区域均存在高湖面,也暗示了阿拉善高原可能在MIS5阶段和MIS3阶段均存在高湖面。2、沙漠腹地由于可供测年的物质稀少,一直是古环境与古气候年代学研究的难点区域。如何选择合适的测年物质,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对阿拉善高原腾格里沙漠分布的16处根管和巴丹吉林沙漠分布的14处根管进行了14C测年研究,并探讨了其环境意义。结果显示,在腾格里沙漠16个年代结果绝大部分落在中全新世。巴丹吉林沙漠14个根管样品中,有9个年代结果在MIS3a阶段,2个年代结果在MIS2阶段,3个年代结果在全新世中期。对年代结果进一步统计发现,作为无机物的根管受到硬水效应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与贝壳基本相同,可以作为14C测年的材料。并且从目前现有的结果看,在全新世范围内,其千年尺度范围内年代结果准确度较高,而百年尺度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年代结果准确性有待于加强。在万年尺度上,根管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14C测年材料进行测年,同时在MIS3a阶段,由于受到14C测年本身精度的控制,其千年尺度的准确性要明显低于全新世测年结果。此外,阿拉善高原沙漠根管主要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和MIS3a阶段,表明根管主要形成于气候湿润期,可以指示当时的湿润气候。3、如何选取合适的方法,对河流古径流量进行复原,一直是古气候学和古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同时,在干旱区建立古今接轨的水量与能量平衡模型中,如何评估参数的可靠性和模型的准确性,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黑河下游至终端湖水体为研究对象,以器测资料为研究基础,通过改进的水量平衡模型和能量平衡模型,成功复原了2002-2008年黑河下游正义峡水文站的年平均径流量。结果显示,虽然复原的逐年径流与实测值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在多年平均径流的复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误差在10%以内。表明在干旱区,水量平衡模型与能量平衡模型可以很好的用于径流的复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域差异,在建立了古今接轨的水量与能量平衡模型过程中,参数必须进行调试,否则容易引起较大的误差。另外,通过潜热和感热的计算,发现在干旱区湖泊水体的蒸发潜热大于水体的净辐射,该现象验证了“冷岛效应”的存在。4、通过对居延海地区古湖泊岸堤的年代学研究和高程测量,结合1:5万数字化DEM,重建了MIS3a阶段黑河终端湖湖面波动情况。结果显示,在MIS3a阶段,黑河终端湖泊面积至少在7430km2以上。其中34cal ka时期湖泊面积最大,在26cal ka时期湖泊面积缩小到5400km2。通过水量平衡与能量平衡模型,定量重建MIS3a阶段黑河流域降水和下游古径流,其结果显示MIS3a阶段流域降水在180mm左右,是现代流域降水的1.3倍。水面蒸发是现在的30%左右。在34cal ka时期黑河下游年径流量约在61.95×108m3以上,是现代黑河出山径流的1.7倍。32-26cal ka时黑河下游径流量与现代黑河出山径流相差不大,是现代黑河下游年径流量的3.5-4倍。在MIS3a阶段流域高降水量和低蒸发量可能是形成该时期高湖面的主要原因。流域降水的分配可能影响了次一级湖面波动过程。5、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的考察,发现其广泛存在高湖面的地貌学和沉积学证据。在复原晚第四纪特征时期湖泊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模型,计算了3l cal ka和7.4cal ka时期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的蒸发量,结果显示上述两个时期蒸发量分别在697mm和616mm,不足现代沙漠腹地蒸发皿蒸发量的一半。在31cal ka时期,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降水约在260mm左右,7.4cal ka时期降水量约在200-250mm左右,均高于现代该地区的降水量。这一结果印证了在MIS3a阶段区域有效降水增加的事实,同时也揭示了该地区全新世中期湿润气候的特征。上述时段有效降水的增加,是沙漠腹地高湖面形成的重要因素。但沙漠腹地湖泊群与内陆终端湖泊在演化机制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并非完全取决于气候的变化。由于大量地下水补给的存在,其湖面波动和面积变化受控于湖泊水量收支差额和湖泊总水量的大小。6、通过对巴丹吉林108组古沙丘倾向的测量,复原了该地区末次冰期寒冷时期的古风向。结果显示,巴丹吉林沙漠北部地区该时期盛行风向为西北风,有别于现代的盛行西风,揭示了蒙古高压较现代明显增强,冬季风强度增大的特点。同时控制该地区气候的环流并非西风气流,而是蒙古高压,西风气流的位置较现代偏南。

陈忠升[7]2016年在《中国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辨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重要的生态与环境控制性要素,受全球变化影响较大。目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可能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循环系统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必然引起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对于世界范围内的许多流域而言,尤其是对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流域,径流对气候的微小变化和波动非常敏感。而人类通过改变流域下垫面、工农业取用水等活动,不仅破坏了流域内天然的产汇流机制,还直接影响到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为水资源演变的两个主要驱动因子,二者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机制,使其对水资源的影响更为复杂,加剧了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稳定性不高,容易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全球变化极为敏感。在区域气候暖湿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以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基础的水资源系统更为脆弱,气温升高加速了山区冰川消融和退缩,改变了水资源的构成,加剧了水资源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人工绿洲规模不断扩大,上游山区产生的径流在经过山前平原绿洲时,河水被大量利用,人类活动挤占了生态用水权,社会经济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作用下,西北干旱区独特的水文过程发生了明显变化。鉴于此,本文以中国西北干旱区为研究靶区,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和突变检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区域变化环境下典型流域河川径流的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通过构建目标模型定量识别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开展径流变化归因研究。期冀研究结果能为科学认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演变规律,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科学制定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适应性对策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径流量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在36个出山口径流控制站中,有13个水文站实测径流量表现出极为显着的增加趋势(P<0.01),5个水文站径流增加趋势较为显着(P<0.05),12个水文站径流增加不明显(P>0.05),其余6个水文站径流量呈现出减少趋势,但大多不明显。整体来说,西北干旱区出山径流以增多趋势为主。然而,在4个非出山口水文站中,仅博斯腾湖流域的宝浪苏木站实测径流量呈增加趋势,塔河干流阿拉尔控制站、黑河干流正义峡和石羊河干流蔡旗水文站径流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上述河流源流区除石羊河外来水量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这足以说明平原绿洲区人类活动对径流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变分析表明,位于新疆境内的河流除个别水文站外,大多数水文站实测径流在1990s发生了突变,这与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时间相应,但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河西内陆河流域的疏勒河昌马堡水文站径流在1998年发生了突变,这与新疆大多河流径流发生突变的时间具有同步性,而黑河流域较为特殊,径流量较大的河流一般具有两个突变年份,较早的突变一般发生在1980年左右,较晚的突变发生在2000s中期,而径流量较小的洪水河和马营河突变年份发生在1970s中后期,这与径流量较大的河流早期突变发生的时间较为一致。(2)区域气候背景发生了明显变化1960~2012年期间,地面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年均气温变化Mann-Kendall趋势检验Z统计值为5.38,升温趋势极为显着,速率约为0.330C/1Oa,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水平;全年降水量变化趋势检验Z统计值为3.90,降水增加趋势极为显着,速率约为6.66mm/10a。突变分析表明,年均气温发生了两次突变,分别为1988年和1997年,其中1988年与西北气候转型时间是一致的,1997年则是对全球升温减缓的响应;而年降水量在1986年发生了突变。此外,地面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气温主要受年代际波动主导,而降水变化则受年际波动影响较大。同期,高空大气温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对流层中下层升温与对流层上层、平流层中下层降温是高空大气环境变化的重要特征。与高空气温变化相应,夏季0℃层高度也出现了明显波动。(3)气候变化对出山径流影响显着西北干旱区出山径流对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在周期上,径流变化与同期气温和降水在年际自然变异上具有相似周期(2~3a和5~8a),而在年代际自然变异上周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相关统计量来看,在年际尺度上,降水对径流的影响明显大于气温,而在年代际尺度上,发生逆转,气温对径流的影响明显大于降水;若从径流组分来看,冰川融水径流补给比重较小的河流,其径流量对降水的响应较为强烈,冰川融水径流补给比重大的河流,其径流对气温的响应就会更为强烈,冰川融水径流和降水径流补给比重相当的河流,其径流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均强烈。夏季0℃层高度变化对出山径流影响显着。1960~2009年,西北干旱区四个典型区域,即昆仑山北坡、天山南坡、天山北坡和祁连山北坡夏季出山径流量与0℃层高度之间均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关系(P<0.05);上述四个典型区夏季出山径流量对0℃层高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7.19、6.63、3.80和2.79,说明夏季径流量对0℃层高度变化极具敏感性。夏季0℃层高度对出山径流的影响是通过其升降改变冰川所处环境温度,进而影响冰川融水径流而实现的。研究表明,夏季0℃层高度变化已成为影响西北高山区主要河流径流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4)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程度本文基于Budyko水热平衡耦合框架,建立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山区主要为下垫面影响)对径流影响的估算模型,并借助此模型定量分离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程度。对于39条典型河流的源流区而言,有21条河流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相对贡献超过了60%,且均具正作用,这21条河流的共同点是出山径流呈增加趋势;有9条河流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相对贡献超过了60%,且均具负作用,这9条河流的共同点是出山径流呈减少趋势。若以相对贡献率50%计,共有26条河流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相对贡献超过了50%,约占河流总量的66.7%。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河流,一般发源于中高山区,且以大、中型河流为主;而受下垫面变化影响较大的河流,主要是源于中低山区的中、小型河流。1970-2009年,人类活动对塔里木河干流来水量流减少的相对影响程度一直保持在60%以上,人类活动耗水抵消了部分因气候暖湿化带来的径流增加量,是入干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位于石羊河干流上的红崖山水库,自1980s开始,其入流量几乎完全受人类活动控制;对于博斯腾湖来说,1970~1989年时段人类活动对入湖径流减少的相对影响程度一直保持在96%以上,是入湖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而1990~2009年时段气候暖湿化是入湖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入湖径流的相对影响程度在1970~2009年期间整体上呈显出减弱趋势,这与焉耆盆地绿洲区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逐步得到提高有关。

曾花雨[8]2015年在《湖南省水资源现状及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水是维持人类和一切生命系统生存与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水资源也是湖南省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虽然水资源充沛,但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增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薄弱等情况下,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上升且水污染不断加重,严重影响湖南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湖南省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为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本文根据湖南省水资源近20年数据资料,从湖南省水资源现状出发,分析了湖南省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以及水资源总量等水资源特点,从湖南省供用水现状和耗水量分析了湖南省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而总结了湖南省水资源分布特征。从水资源自然特性的角度,根据湖南省实际情况,选取8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参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湖南省水资源情况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水资源分布状况进行研究,并将计算结果可视化。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湖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从总体来看,湖南省水资源总量在全国排名中比较靠前,全省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42亿m3,多年平均降水量1450mm,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391.5亿m3,地表水资源量1682亿m3。(2)湖南省水资源分布特征主要为:受降水影响明显、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及地域分布不均。(3)湖南省东、西、南部(永州市、郴州市、怀化市、株洲市、邵阳市)综合得分介于0-2.0之间;东北部(常德市、长沙市、岳阳市)水资源综合能力得分介于-0.1-0.0之间;西北部(湘西自治州、益阳市、张家界市)水资源综合能力得分介于-0.6—0.1之间;中部(衡阳市、娄底市和湘潭市)水资源综合能力得分介于-2.00.6之间。(4)湖南省西北部降水偏少,水资源较缺乏,东南西部开发潜力较大,东北部等发达地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中部地区水资源压力较大。

参考文献:

[1]. 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农业节水分析[J]. 常桂强, 张霞, 任淑娟, 李大鹏.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

[2]. 黑河流域中西部子水系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 熊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04

[3]. 黑河流域中西部水系系统治理对策研究[J]. 邓建伟, 胡想全, 金彦兆. 中国水利. 2018

[4]. 讨赖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其合理配置研究[D]. 王雄师. 兰州大学. 2010

[5]. 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D]. 王玉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6]. 巴丹吉林沙漠及周边地区晚第四纪湖泊年代学与气候背景[D]. 李卓仑. 兰州大学. 2012

[7]. 中国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辨识[D]. 陈忠升.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8]. 湖南省水资源现状及分布特征研究[D]. 曾花雨. 湖南农业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黑河流域中西部子水系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