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思考_投资结构论文

证券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思考_投资结构论文

对证券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市场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目前国家进行资产增量调整的能力较小,存量调整受到现行经济体制极大约束,加上投资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缺陷,增加了产业结构的困难。而发展证券市场则有利于提高增量的能力,促进存量的调整,缓解结构矛盾,加强对产业结构引导。因此,需要运用证券市场,依据产业特点调整产业结构;适当安排证券种类和发行时间,增强国家支持产业的证券筹资能力;保证证券市场正常动作;完善对证券投资的税收政策;深化改革,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证券市场 政策

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已是多年的痼疾。近年来,国家在结构调整方面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但始终收效不大。在现行的经济体制条件下,仅仅依靠各级政府的行政手段和有限的经济办法,对产业结构调整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只有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资金市场,形成资产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市场机制,才能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难点分析

其一、国家进行资产增量调整的能力较小,调整效果不明显。经过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投资主体与投资渠道多元化,加之国家财力相对缩减,国家预算内投资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1985年的16%降低到1990年的8.7%,1992年又进一步降至4.25%。因此,尽管代表国家利益的中央政府在增量安排上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也难以与日益增长的地方、企业财力相抗衡。进一步分析,九十年代,相对于国有经济而言,非国有经济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但政府不能直接调控其资产增量配置。因而,国家通过资产增量的直接调整来优化产业结构将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

其二,存量调整的进行受到现行经济体制的极大约束,难度很大。存量调整是比增量调整更为重要、更有效的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企业资产的转让与改造,企业的兼并与破产,是存量调整的主要途径。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中,企业受行政隶属关系的制约比较大,即使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其实际的利益主体也常常是某个主管部门、某个地方政府,它们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经济运行的指挥者,还掌握着企业各生产要素的控制权。因而它就会竭力保护本部门所属的企业,不愿使自己掌握的企业数量减少,使其被兼并或破产。即使有的企业长期亏损,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也不愿进行调整。正是由于这种产权格局的刚化状况,加上日趋严重的地区封锁,地方割据,导致企业的资产长期处于一种凝固状态,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流动受到重重阻碍,存量资产的结构无法进行重组或调整,资源不能优化配置。

其三,投资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缺陷,进一步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一是投资主体、产权关系、责任与风险不够明确,经常造成建设项目超概算,工期拖长,投资效益低下,延缓了结构调整的步伐。二是资金分散,降低了投资效益。对需要支持发展的产业,常有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但这些资金往往属于不同部门所有,难以集中使用,在短期内形成生产能力。三是企业经营机制中的弊端。由于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少企业仍然依靠高能耗、高物耗来维持低效益运行,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部门的“瓶颈”状况依然存在。

二、证券市场及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发展证券市场有利于提高国家进行增量调整的能力,便于资金的合理使用。

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和现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文化、教育等非盈利性公益事业和一部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投资(包括拨款、拨改贷等形式),这与有限的国家财力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扩大证券发行规模,就能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产业结构的增量调整,特别是可以利用股票的不还本性,迅速而方便地筹集到稳定的、成本低的长期资金。同时,证券投资同储蓄——信贷的方式相比较,可以增强资金需求的自我约束,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一家,并且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种类金融资产选择的可能性,可以进行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不同程度的组合,从而使不同性质、不同期限、不同数额的闲置资金比较充分地用于投资,以加强结构调整的功能。

2、发展证券市场可以促进存量调整的顺利进行

资产交易市场的存在是进行存量调整的先决条件,而证券市场的发展对资产交易市场是必不可少的。第一,随着证券市场的开放和资产在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的健全,为企业资产的评估提供了条件,而只有证券市场上众多交易者(不是一对一的)共同参与,才能保证企业资产评估的科学性,交易行为的合理性。第二,对大中型企业产权的购买,独家企业和个人是难以胜任的,只能由多个企业或个人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对被购买企业资产实行股份化,再通过对该企业股票的购买实现产权的转让。第三,对少量资产的购买和小企业的兼并,虽然可以不经过股份化过程,但购买者或兼并者往往是大型股份公司,即使购买方不是股份公司,也往往需要出售已拥有的其它证券来筹集足够的资金。此外,企业可通过购买其它企业的股票,来约束其它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活动,进而间接地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产存量调整所需的资金,加快了存量调整的步伐。

3、发展证券市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缓解结构矛盾。

在某种意义上,我国的产业结构问题实质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源合理流动、实现合理配置的渠道。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企业集团,通过企业兼并来实现这一目的,但仍有两个棘手问题难以解决。其一,事实上的部门所有、地方所有,限制了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的组建。其二,在各个局部利益强化的情况下,从结构优化、宏观资源配置合理的角度考虑组建企业集团,必然与已形成的各个局部利益发生矛盾,而依靠行政手段采取合并组建集团的方式又只能是组建企业集团诸多方式的一种,更重要的是设法突破部门、地区封锁来实现企业间经济利益、生产力发展的联合。而证券市场正是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难题、在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通过证券市场,不符合产业结构要求的企业可由股份转让、被控股来实现结构调整,或被大型企业集团收购;通过证券市场,企业间的转让、合并、改组、重建将可能建立在经济利益协调的基础上,高层次的资产一体化的公有制企业也会较顺利地建立。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扩大生产,或者将闲置的资金转移到利润高、效益好的企业与部门。企业经营的好坏和盈利前景必须反映到证券市场上,从而通过证券的交易实现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证券投资由于其约束硬化(对债券而言,不能拖欠债券持有者的体息,对股票而言,股东对企业是自发监督),可以提高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工程建设中消耗。另一方面,随着证券市场的开放和股份制的推行,改善了企业的经营机制,发行股票、债券的企业必须公开其财务状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企业股东特别注重企业经营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高能耗、高物耗、低产出的现状,降低了全社会对瓶颈产业的需求,从而有利于缓解产业结构的矛盾。

4、发展证券市场有利于国家对百国有经济实施调控,加强对整个产业结构变化的引导。

国家如何对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重要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方向、生产结构实施间接调控,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效益,这是我国在九十年代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证券市场的发育与完善会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尽管国家财力十分有限,但可以通过调节证券收益的高低(国家投资可用于部分贴息)、回收期长短、风险大小来吸引投资,以较少的资金把全社会资金引导到符合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上来。另一方面,国家还可以通过投资控股来调节非国有经济的运行。在股份制高度发达的国家,往往只要持有企业20%以上的股份就足以掌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国家可以对部分非国有经济进行一定比例的投资、参股,以期在股份制企业的董事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决定企业的投资方向、产品结构,以改善全国产业布局和行业比例。

三、运用证券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政策思考。

1、灵活运用证券市场,依据产业特点进行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的一些基础产业产品价低利小,加工工业产品价高利大的格局仍没有根本改变。例如1992年,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自来水生产及供应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分别为-1.91元、-0.87元和6.04元,而石油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和橡胶制造业分别为24.74元、29.24元和32.13元。由此可见,基础产业在证券市场的资金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针对这种不合理状况,应对基础产业分门别类,按其利润率大小和行业特点采取相应的筹资方式,求得最佳的投资组合。近期,可将价格适当、利科率较高的经营性基础产业,如资金利税率在13%以上的邮电、铁路、民航三个产业,以及高于或略低于工业平均资金利税率的钢铁、化学、建材等原材料工业,完全推入市场筹资轨道,主要依靠商业贷款和发行债券、股票进行建设。对于环保、水利、林业、一部分道路工程等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应主要以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加上少量政府债券来投资;对于经营性的、利税率极低甚至亏损的基础产业,主要依靠国家政策性金融投资一方面对其进行国家贴息贷款,另一方面可发行较大规模的由国家贴息的重点建设债券。

2、适当安排证券种类和发行时间,以增强国家支持产业的证券筹资能力。当证券市场需求旺盛,资金潜力较大时,扩大证券权益处于相对劣势而又需要支持发展行业的债券甚至股票的发行,适当限制非重点行业企业发行证券。而当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的能力和意愿下降时,则主要发行一般的企业证券和金融机构证券。

3、转变银行的经营方式,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随着证券市场发展的逐步完善,银行的经营方式也要相应进行改革,银行可对有发展前景、效益好的企业进行参股、投资,促进金融资金和产业资金的有机结合。银行参与证券投资,不仅能实现资产的多元化,增加经营收入,弥补储蓄成本,而且在投资中可选择重点产业,即高、精、类科技项目进行支持,使增量资金的投放起到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

4、清除证券市场上的地区封锁,确保证券市场的正常运作。当前,各地区在发展证券市场方面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如证券发行与交易市场自成体系,许多省、市都想成立单独的证券交易所。这种倾向容易造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项目建设规模不经济,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实际上即使在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证券交易所的数量也很少。在我国,证券交易所的设立不能按行政区域进行,而应按照金融市场和通讯手段的发达程度统筹安排,除深圳、上海以外,再在沈阳、天津、武汉等地成立几个区域性交易所即可。

5、完善对证券投资的税收政策,合理引导资金流向。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国家应区别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税收杠杆对证券投资进行有效调节。首先,对国家支持发展产业的证券发行者实行较低税率,对地方城市基础实施建设债券的发行免税。对限制发展的行业,发行证券应实行累进税制。其次,对于股权转让可按行业性质确定不同的印花税税率,并运用差别税率征收个人投资证券的所得税,调节投资者对不同证券的选择,以达到对不同产业的支持或限制的目的。

6、深化各方面的配套改革,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不能单方面盲目突进,应与当前社会经济系统中其它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这些配套措施包括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企业体制和健全统一的市场体制的建设,特别是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把政府的行政管理同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职能分开,在清理界定国有资产产权的基础上,将国有资产委托给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由其保证国有资产的权益,实现资产的增值与盈利。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派出产(股)权代表,参与企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决策。政府行政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通过制定政府法规,运用经济杠杆间接调控全社会的经济运行。同时,改革企业组织机制,少量非经营性的公益型有骨干企业由政府派出机构直接经营,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对经营性的垄断行业,应加强公众监督,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在其它行业,小型企业可实行租赁经营;大量的一般企业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逐步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这样,两方面的改革措施相互配合,就可以促进证券市场的完善,保证资金流动方向的科学化,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并促使产业结构向国家规划的方向转化。

收稿日期:1994.10.20

标签:;  ;  ;  ;  ;  ;  ;  ;  ;  ;  

证券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思考_投资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