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论文_刘文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论文_刘文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00)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即将步入社会,是一支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接受相对高水平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其人格特征往往也比较明显。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其人格特征会有一定的影响,对此,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形成的关系,探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策略,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向上的人格特征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并探究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特征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角色、身份、生活现状、情感现状等满意程度的一个主观表现,主观幸福感是衡量大学生对于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指标,这种衡量指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从短期来看,类似于情绪状态,从长期来看,类似于情感状态。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其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于大学生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个性倾向性又表现为兴趣、价值观、信念和动力等,而个性心理特征又表现为性格和气质等,在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外倾性人格特征、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高的情况下,能够提升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主观幸福感有赖于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又会导致不不同的情绪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因此,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可以总结出来的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对于其健康的人格特征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也会反过来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因此,要想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有益的人格特征形成,必须要重视其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2.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对策

2.1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关爱大学生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对其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教育的人性化关怀,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大学生的情感状态,为他们及时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相关服务,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阶段,大学生普遍成就动机比较强,愿意从事有意义、有挑战的活动,期待自己在学习等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的结果和成绩。成就动机是一把双刃剑,适当的动机强度是他们不断成长的动力,过高的动机强度则容易带来压力,如果遭遇挫折也容易形成对自我的不认同等,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和相关教师要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调整恰当的动机强度,思维有弹性,遇到挫折和困难不以绝对化的思维去应对。大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包括人际交往、适应问题,以及对未来的方向举棋不定,会有焦虑强迫的情况。这些是需要进行一定的救治和干预。当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者危急事件,学校要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场所,使一些普通问题还有一些危机问题得到比较快速的救治,不让事件更加严重,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关心大学生切实需要,提供及时指导和帮助

当前,高校要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必须要以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心态阳光、心智成熟、心灵高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开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要重点了解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及时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帮助大学生切实解决难题,降低他们的压力和负担,让大学生能够获得轻松的体验。对此,相关部门要切实发挥优势,围绕市委、市政府招才目标,组织开展以思想引导、文化融入、政策咨询、创业扶持、法律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关爱大学生活动,帮扶外来大学生安居乐业、创新创业,积极助推招引人才行动,逐步形成关爱大学生的长效机制。高校还应结合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和职业发展状况的调研工作,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掌握企业招引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为做好人才招引工作打实工作基础。还可以动员企业开展人才招引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吸纳大学生的主渠道作用,广泛收集发布岗位信息,办好网上招聘大学生工作。通过完善的信息服务和就业引导等,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大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岗位,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

2.3培养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也需要对其他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肯定自我。因此,教师除了要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们都能够发挥所长,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防止因为长期的否定和忽视造成的大学生心理自卑、抑郁和失望情绪的产生,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对此,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开展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广大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总结: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高校要认识到这种关系,并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采用多样的措施,关爱大学生、帮助大学生,不断给予大学生以学习和生活的指引,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为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林洪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3):154-160.

[2]张万英.广州亚运会大学生志愿者幸福感与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1):2676-2679.

[3]高文欢,普彬.特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04):30-32.

[4]邹枝玲.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的关系[A].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05.

作者简介:刘文,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中高,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作者:刘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1

标签:;  ;  ;  ;  ;  ;  ;  ;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论文_刘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