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多元化模式_课程资源论文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多元化模式_课程资源论文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开发论文,课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钢性”课程是国家集权的课程,它在实施上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阶梯逐级落实,教学活动就是名符其实的课程执行活动。教学活动中的课程资源都是现成的文本,教师不必考虑什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国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二级管理,标准是十分灵活和宽泛的学科要求,教材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工具性材料,不是惟一材料。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标准的指导下,在教材的范围之外,开发与利用对学生发展有用的课程资源。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以致他们在接触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时,总觉得有一种很迷茫的感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创造,并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其方法与内容。就目前而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往往会出现单一僵化的开发与利用模式。因此,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形成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对于深化当前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资源就其分布的范围、形式、来源、功能、性质等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目前,关于课程资源的分类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体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三分法;学校内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类,主要包括学校中的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各类教学设施、各种教学与实习研究的基地等;学校外的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社会中的图书馆、科学宫、少年宫、文化宫、体育馆、博物馆、展览厅,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和自然中的各种资源;现代科技成果与网络信息类课程资源。

第二种观点认为,课程资源从来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性质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性质和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等;根据存在方式可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第三种观点认为,课程资源根据其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类。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等;所谓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设施、环境等。

课程资源分类的多样性,说明了课程资源的不同种类与存在方式、范围,更进一步地证明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丰富性与灵活性,表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形成多元化的模式。结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我们提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五种主要模式。

教材的二次开发模式。教材本身就是已经过筛选了的课程资源。根据课程标准,在筛选教材的过程中有些内容很难取舍,但考虑到教材的容量限定和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有些内容就只能选择一些代表性的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或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一些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开发并利用。这在以前,是以教学参考书的形式为教师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教学参考书是拓展了的给教师使用的教材,它会在提供一定材料的同时,也会束缚教师的创造性。现在新课中教师没有了教学参考书,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首先开发与利用的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一些课程资源。所谓教材的“二次开发”,就是教材的再开发、多次开发,就是将这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对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材料,经过教师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另一方面使教材能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经验与生活实际。在甘肃省兰州市的一所学校里,教师在给学生上《水乡歌》时,组织学生开发了与课文相类似的《兰州歌》。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了当地的特色与特产方面的资源。如学生根据课文里“水乡有四多:水多、桥多、船多、鱼多”的内容,编写了“兰州有四多:拉面多、水果多、柳树多、民族多”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了南方水乡的风光,还以课文为突破口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与理解。同样,有教师在上《滨海风光》一课时,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原型、以兰州穿城而过的黄河四十里风情线为题材创作《滨海风光》,既引导学生联系了以自己熟悉的黄河风情线为背景的直接经验,也让学生进一步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了自己并不熟悉的大海知识。这类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教材的特点,充分说明教师是在以教材教学生,而不仅仅是教教材,这就达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再一次证明了,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但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的观点。

教师为主的开发模式。如何才能真正地让教师以课程为中介教学生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在目前课程资源开发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如果从“师定课程”出发,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就是教学过程中经常要遇到的课程资源了。教师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内容与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成为研究者与学习者,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发展者,成为超前于课程与学生的发展者。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构建教师素质中有待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与此同时,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除了开发与利用自己“师定课程资源”外,还可以结合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使自己成为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教师之间成为合作者与促进者,就是要求教师在这方面要相互合作与帮助,相互团结与促进,在交流经验、共享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积累、开发、利用各级各类课程资源。总之,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而且还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学生为主的开发模式。在课程与教材开放与多元化发展,弹性课程与多元教材出现的条件下,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由单一的课程与教学专家主导正在向多元主体发展,其中包括利用和消费课程资源的学生。学生在新课程中,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学生本身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都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以前教师常常在教学活动中安排作业的环节,作业是巩固与强化教材内容的主要形式,现在的作业则可以让学生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比如在《蚂蚁与蝈蝈》一课结束时,教师发现学生并不熟悉“蝈蝈”,以致在学生的扮演活动中,对“蝈蝈”没有任何的直接经验。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搜集有关“蝈蝈”的资料,可以是有关“蝈蝈”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可以是有关“蝈蝈”的歌曲与故事,可以从爸爸妈妈那里了解一些“蝈蝈”的特点,等等。正是教师布置的这种开放性作业,调动了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他们确实找到了很多有关“蝈蝈”的资料。有一位学生就是从生物教师那里了解到了“蝈蝈”的生活习性与特点:原来“蝈蝈”一年只有一次生命,它在冬天把卵产在土壤里,自己就死去了,第二年春暖花开时,土壤里的卵就变成了小“蝈蝈”。这位学生回到学校后向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蝈蝈”不需要准备冬天的粮食,所以课文里提到的“蝈蝈”并不傻,相反它很聪明。这位学生所开发的“蝈蝈”的生物特点的课程资源成了全班学生共享的资源。同样,学生们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在大家一起相互交流之后,都达到了共享的作用。学生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不仅从形式上灵活多样,而且还具有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等特点,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积极作用。学生搜集的课程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可以进一步的加工与筛选,形成一些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课程资源库。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本身就可以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活动载体。他们可以把课外的课程资源带入校内,成为校内的课程资源,他们还可以将零碎的课程资源整合成体系较为完整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这种学习过程还可以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校为主的开发模式。在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就重视潜在课程的功能与使用,这些潜在课程如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潜在课程成了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就是对学校中图书馆、资料室、多媒体教室等的利用。这些机构与资源其实以前就是存在的,但没有把它们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象来认识。因此,许多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多媒体教室并没有很好地被利用起来,教师不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学生就更谈不上了。学校在这方面今后能做的工作主要是:首先要加强对校内课程资源场所的建设,把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潜在课程等结合起来,为教师和学生能够顺利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其次,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把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一项内容来抓,使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进而与国家课程)相互支持,并成为两种课程资源的补充。再次,学校要主动与社区、部队、工厂、农村、家庭等联系,把校外课程资源与校内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校外课程资源成为校内课程资源不竭的源泉。

社会为主的开发模式。在我们国家,校外的课程资源与校内的课程资源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因为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十分有限。比如图书馆的藏书结构、服务时间、服务方式和使用效率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学校内的课程资源的场所建设还十分单一,就连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网络教室几乎还难以利用。社会上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展览厅、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广阔的自然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等,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的功能与价值也远远没有被发挥出来。针对社会上这些不同的课程资源库存,学校和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开展专题性的课程资源开发,为学校课程资源库存容量的增加创造条件。

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促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的发展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就是我们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目的与价值的取向问题。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有利于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更有效、更主动地学习。如果不理解这一价值取向,盲目地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会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负担,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阻碍教学。在目前课程资源观尚未被真正重视之时,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引导广大教师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理解课程资源,进而过渡到逐步形成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再去发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与途径。其次,要正确理解多元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正如课程资源的类型的相对性一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模式之间也是相对的。同一类型的课程资源可以有多种途径来开发与利用,不同的模式可以达到对同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至于什么样的课程资源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应由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决定,由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来加以引导与利用的。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教师应该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与责任。他们要把不同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就必须充分理解不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再次,建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保障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教师与学校而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传统的教育评价与教学评价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指标。这样,如果评价制度跟不上,就会影响学校与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因此,首要的任务便是建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评价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长期积累与渐进的过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在这些影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因素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能使其它要素联系起来的决定者。教师的教学负担会越来越重,他(她)们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传统的备课上,现在又出现了新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任务。正确理解这一关系,是有效地减轻教师负担、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关键。当前,我国一些实施区提出的“零备课”就富有启发意义。我们据此认为,教师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就是一种有效的备课,要承认和正视这一有价值的劳动过程,就要求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师管理制度,在完善这些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指标。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形式与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形式与渠道通过优化组合形成一定的模式。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通过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和加强评价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多元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的发展。学校和教师在开发与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协同作用,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使新课程的改革与教学工作的改革有一个坚实而又可靠的基础。

标签:;  ;  ;  ;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多元化模式_课程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