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的历史分期与形态特征_图书馆论文

论图书馆的历史分期与形态特征_图书馆论文

论图书馆的历史分期及其形态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态论文,特征论文,图书馆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结合信息社会图书馆形态的研究,对图书馆的历史分期及其形态特征作了论述。

[关键词] 图书馆 历史分期 形态特征

图书馆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个发展着的有机体”。它伴随着文献的出现而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同步发展。从原始文献集合形态,演变为今天的图书馆形态,曾经历了农业社会的藏书楼时期和工业社会的近代图书馆时期;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今又处在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演化的变革时期。对其长达5000年历史的发展动力、历史分期和特征的论述,目前仍呈现出见仁见智的现象。尤其是对发展中的现代图书馆形态更是众说纷纭,乃至否定自我的倾向性言论也见诸行文。对此,笔者不鄙浅陋,试就图书馆的发展动力和古代、近代与现代图书馆的形成、发展及其形态特征等一一分别予以辨析,以期引起讨论。

1 图书馆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发展过程。推动事物前进的力量源泉,来自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标志的图书馆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动力来自何方?这种动力源泉会不会枯竭乃至消失而导致图书馆的消亡?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关于制约图书馆发展因素的论述,一般分述为经济实力、文化水平、科技发展、国家政策和国际影响等直接和间接的、客观和主观的诸多原因,或概括为“基本根据、条件根据、需求根据与效益根据”,等等。据此,笔者则进一步概括为:推动图书馆形成与发展的原动力来自精神动力与物质作用力两方面的合力,即人类相互交流中对知识、信息需求的内在精神动力和制约这种交流活动的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力。因此,考察人们在每一社会环境下对文献知识、信息的需求和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基础及其对文献生产力的作用,就成为我们剖析图书馆形态演变的一把钥匙。

人类活动包括物质交流活动和精神交流活动两方面的内容。其中精神(思想、观念、意识和经验等)交流的实质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其最初的交流方式是语言的直接方式。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文献便成为人类知识、信息交流的间接方式和主要物质手段。当人们意识到需要为之搜集、整理、存储以便于利用时,最早的图书馆便诞生了,并随着日益频繁的精神交流活动而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已为5000多年的文明史所证实。今后社会将进入更为高级的文明时代,文献交流的内容和方法也必然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图书馆形态也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于人人皆有“求知、求学、求发展、求再创造和发挥想象力的正常愿望”,他们对知识、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只会增强,绝不会减弱,图书馆为之提供文献知识、信息服务的活动也不会消亡。

文献是人类精神交流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物化了的精神产品,同时也是图书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文献既然是一种物质,用于生产的工具和物质载体必然受到生产力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马克思还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是从它的特殊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它与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这里所说的“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可见,考察每一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状况及其与精神生产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科学技术发明所形成的文献生产力对图书馆的直接作用,就成为我们考察图书馆历史分期和形态特征的主要根据。

2 农业社会与古代图书馆的形成、发展及其形态特征

农业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后,“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在以铁木制品为生产工具的时代,早期的文献生产技术只能用手写、刀刻的方式把知识(信息)或经验记录在一些自然物质载体上。诸如我国早期的甲骨文献、简牍文献、金石文献及后期的缣帛文献;西方一些文明古国的泥板文献、莎纸草文献、羊皮文献等即是当时的遗存物证。这些文献不仅数量稀少,而且“缣贵简重,并不便于人”(《后汉书·蔡伦传》)。因而这些集中存储在为数极少的藏书点内的早期文献,便成为宫廷、寺院和诸侯王国等上层人物所有、所用之物。这便是古代图书馆原始文献集合阶段兼有博物馆性质的早期形态。

随着我国造纸、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相继发明及其流传国外以及后来西方铅活字与印刷机械的广泛应用,文献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印刷型纸质文献不仅成为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知识载体,而且大大促进了公私藏书活动的发展。如我国自隋唐以来,除历代均兴建公家藏书楼以外,还涌现了大批私人藏书楼(室、斋、阁、台等)和书院藏书。西方一些国家的古代图书馆也冲破了单一的皇家、寺院等藏书格局,出现了大学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藏书处所由点到面的发展,形成了公私藏书、中央与地方藏书和多种类型图书馆藏书并举的新局面,标志着古代图书馆进入全面发展繁荣时期。

就世界范围来说,各国图书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各国图书馆的历史分期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是由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例如我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自造纸、雕版、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至唐宋年间已进入繁荣时期。而在同一历史时期内的西方古代图书馆却处于衰落状态,直至14世纪才得到复兴并进入繁荣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出现,古代图书馆完成了向近代图书馆形态的演变。

漫长的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致使造纸术和分别先于欧洲600年、400年的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长期处于手工操作的水平上。直至19世纪中叶,铅活字、凸版机、平版机和滚筒轮转机等先进设备,随同帝国主义的炮舰政策从欧洲返输入我国,才逐渐形成较大规模的文献生产能力。此时的中国也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了。自此以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乃至古代图书馆形态的解体莫不受到西方图书馆的影响。

中国古代图书馆如果从殷周时代设有专人管理收藏甲骨文献的“藏室”算起,下迄19世纪末维新派人物倡导兴办“许人入楼观书”的公共藏书楼、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藏书楼(1902年)、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1904年)及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1910年筹建,1912年正式开放)等先后建成和向民众开放,标志着古代藏书楼形态解体和近代图书馆的形成。这一过程前后经历了3000多年, 比西方延后了100多年。

农业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古代图书馆则是这一时代精神文明的产物,其形态总体特征是对社会的封闭性。“以藏为主”既是其藏书活动指导思想的具体表现,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图书馆和文献需求的局限性。

古代图书馆(藏书楼形态)的封闭性,是由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所决定的。首先表现在藏书对社会的封闭性。所藏文献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保存文化遗产的巨大作用,但藏书的利用者却只限于少数上层统治人物及其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他们利用图书馆或为查找资料,或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治学之需要。至于平民百姓,一则无权享受;二则因不识字或为生活所迫等无法利用。

第二,这是一个自我循环的封闭系统。各个图书馆的文献搜集整理与交流和方法研究,也只局限在少数藏书处所之间的辗转承受。

第三,藏书自成体系。尤其是世代沿袭的私人藏书的构成,一切皆以主人的“书趣”为转移。他们嗜好珍本并秘藏高阁的思想,在我国,藏书楼的表现尤为强烈,其影响至今犹存。

3 工业革命与西方近代图书馆的形成、 发展及其形态特征

近代图书馆形成于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的欧洲启蒙时期。此后其发展一直在世界上领先。究其历史根源,主要来自三方面社会改革所形成的推动力。

首先,14~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重新激发起人们对科学、艺术的追求。以哥白尼“日心说”为代表的科学世界观,从根本上否定了神权思想,为把图书馆从宫廷、寺院的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15世纪中叶,德国铅活字的发明及随后印刷机械的出现所形成的印刷革命,既大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藏书,也促进了图书馆类型和数量的发展,为平民利用图书馆创造了物质条件。

第三,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辅平了道路。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页)。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是通过压制工人本身的智力和专业的发展来实现的”。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沦为资本家的压制对象。他们为了生存,既要拼命地工作,也要努力学习生产技术,才能适应机械化大生产的需要。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普及平民教育的社会需求促使资产阶级兴办各类学校和公共图书馆免费为平民服务,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促使皇家、寺院和私人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公共图书馆的兴起,还由于立法对其设立、管理和经费来源等予以法律上的保障,从而确立了它在社会上的位置。上述变革标志着西方古代图书馆形态的解体,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近代图书馆时期。

近代图书馆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源于藏书楼但又根本区别于藏书楼形态,是图书馆形态质上的第一次飞跃。近代图书馆形态的总体特征是面向社会开放。文献回归社会为全民提供文献服务是其集中表现。

3.1

开放性是工业社会自由竞争的本质属性在图书馆的具体反映,同时也是相对藏书楼形态的封闭性而言的主要特征

第一,近代图书馆已不再是以藏为主的或公或私的藏书之场所,而是置于国家立法管理之下免费为平民服务的社会“知识宝库”和与人们相伴终身的学习场所。

第二,近代图书馆是社会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各类型图书馆或通过行政干预或自发组成的图书馆网,共同发展,并为文献资源、书目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共享进行协调管理。

第三,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冲破了唯我所好、所藏和“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的思想束缚,开始向唯社会所需、所用,以用促藏的方向转变。

第四,管理日益科学化。首先是社会文献整序方法与传递手段不断深化。如传统书目、索引等二次文献与日俱增:文摘、文献综述、联合目录和检索刊物纷纷面世。其次,由单一的书本式分类或主题目录,繁衍为卡片式和书本式的分类、主题、书名、著者目录等多种类型的目录并举,继而发展为手工检索与机器检索共存。

第五,国内和国际图书馆学会或协作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学术交流活动,既推动了本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世界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近代图书馆已不再是以我为中心,自我循环的有机个体,而是超越自我,跨出馆门、国界,联手为全人类提供文献服务的有机群体。随着文献信息存储与传递技术的发展,这个群体的社会作用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3.2 文献回归社会和图书馆社会职能范围的扩大

首先,文献是人类进行社会信息交流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文献的本质是知识、信息,是人们借以了解过去、考察现在和预测未来的重要依据。文献本身需要加以利用才能实现知识的再增值,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创造出一代代新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藏书楼将其束之高阁,近代图书馆则把它从秘阁中解放出来回归社会为全民共用,使其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这是近代图书馆的一大进步和贡献。

第二,近代图书馆除继承藏书楼固有的搜集和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外,又新增加了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和传递文献知识、信息等多种职能。社会职能范围的扩大,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文献知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既反映了图书馆存在的社会意义;同时也说明图书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当代社会的需要才能实现其价值,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这是古今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规律。

4 信息社会与现代图书馆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迄今为止,近代图书馆已有300多年的演变史。 如果从文献生产力来考察,直至20世纪中叶,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文献,无论是知识、信息的记录方式还是物质载体,依然停留在以印刷机械为主要生产工具,以纸为主要载体的水平上,并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图书馆对文献的揭示和传递,也以整本(册)或单篇内容为主,旨在深层揭示单元知识、信息等数据的书本式字句索引、文摘卡等检索工具,也未脱离手工检索方式。这些被称为传统图书馆的工作内容与方法,是由印刷出版物对知识、信息的存储与传递技术所决定的。

印刷革命开辟了印刷文献的新纪元。一方面是文献数量激增、内容交叉重复、分布面广和知识老化现象加剧;另一方面是文献开发、信息传递技术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献知识与信息的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契机,人类社会空前活跃的信息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献信息开发技术的结合。战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所引起的全球信息革命——电信、电话、电视等与计算机相联系的通讯革命,有力地促进了当代社会的变革。

正如印刷革命创造了工业社会的文献世纪和导致近代图书馆的形成与发展一样,电子计算机革命所开辟的信息社会,也必然推动近代图书馆形态的变革。为适应信息社会人们对图书馆提出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等工业国家率先应用电脑处理文献。1964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研究机读目录系统, 1969 年正式向图书馆发行MARCII磁带,从而确定了书目记录格式,为书目数据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70年代以来,小型与微型电脑的推广和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成为可能。80年代电脑进入家庭,信息检索服务也从科技文献扩展到法律、金融、证券等诸多领域,数据内容亦从书目数据渐次扩展为全文数据、指南类信息等。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既强烈地冲击着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手段;也为图书馆的转型提供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当代图书馆正处在向现代图书馆形态转变的历史时期。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已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技术自动化和组织网络化。以电子计算机为依托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是人类智能劳动的代替。它既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也创造了一个深层开发和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环境,对图书馆员和读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自动化不等于图书馆现代化,它需要建立与自动化同步的文献服务保障体系和权力保障体系。其中文献数据库体系,包括书目数据管理系统、参考咨询信息系统、采编业务信息系统及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等数据库的建设,则是当代图书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业务工作。

网络化是图书馆自动化的高级阶段,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加强了个体图书馆之间的协调与协作,提高了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水平,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的组织保障。70年代和8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都先后不同地建立了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其中以美国的联机图书馆中心(OCLC)、西部图书馆网络(WLN)、研究图书馆情报网络(RLIN )和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系统(UTLAS)四大网络为代表。

图书馆自动化网络是与当地现代化通讯设施密切相关的。因此,世界各国乃至一国之内各地的网络化建设是不平衡的。如我国从整体上还落后于西方,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图书馆,随着广东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与延伸,它与省内外图书馆联网继而与国外图书馆联网的设想即将成为现实。

·馆藏文献多样化。随着缩微、光盘、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的相继涌现,图书馆除收藏纸质文献外,还收藏大量的缩微型、声像型、机读型和光盘等文献,以建立更为完善的现代藏书结构模式。

·文献工作标准化。这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目前世界各国文献工作标准向国际标准靠拢的发展趋势,已为实现国内外文献检索网络化奠定了基础。

·文献服务信息化。由提供传统单一的文献服务,发展为多元化的信息服务,这是图书馆现代化的一大进展。

·管理科学化。由传统的一般经验型管理模式,开始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层层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了各项业务工作的相互配合和质量的提高。

此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业务素质及其智力结构等,也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此不复赘述。

现代图书馆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图书馆将成为以传递文献信息为主的、全面开放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是以数据库、电子出版物、联机网络和各专业信息员(专家)为骨骼的有机整体。目前已出现的“电子图书馆”或“虚拟图书馆”可能是它的雏型。

电子图书馆是以电子形式(媒介)存储、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其特点主要有:

——以收藏电子出版物为主。读者只能通过计算机或终端从图书馆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等数据。如日本东京1987年10月建成的电子图书馆,收入了《朝日新闻》等28家报纸、300多种期刊的信息, 可为用户提供“早晨评论”、“预约情报”、“基本资料”、“报导资料速报”、“新闻速报”、“速报服务”和记事原文等信息服务。

——传统的柜台借还服务方式以及书库书满为患的现象已经消失。用户对所需文献信息数据,只需按动网络终端按纽并按程序随意检索,即可自动打印或存入个人的存储载体内。

——网络中的成员馆虽然还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但其信息交流活动却是不可分割的联合实体。个体图书馆已成为群体中之一员,是图书馆概念上的转变。

——图书馆工作人员既是网络的专业信息管理员,同时也是某一学科或专业的信息专家和信息的生产者。

总之,电子图书馆已超越了个体图书馆的范畴而成为群体的信息机构。美国拟建中的“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它将融合现有计算机联网服务、电话和有线电视的功能于一体,成为文化、教育、商业、金融等社会各界服务项目的信息载体。图书馆与其联网后,既是网中信息的受益者,同时又要按其职责范围为网络提供并开展馆藏文献信息服务。但这种信息(包括全文信息)服务,只能在屏幕中显示而没有质感的虚像,并不能满足读者直接利用原始文献的特定需求。况且,不同类型图书馆都有自身的服务对象和历史形成的文献特藏,如地方文献、手稿和未公开出版的内部资料等。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学生读者群也需要到图书馆来自修学习。电子图书馆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等新事物的涌现,使图书馆原有的一些业务与信息产业部门的某些业务融为一体了。图书馆员从概念上看,虽说仍是“图书馆员”,其所从事的工作也被称为图书馆业务工作,但从整体上来说,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加强了,图书馆形态也向更高层次演化了!

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史,图书馆从古到今均以社会信息交流的中介物而屹立于世。随着信息存储与交流技术的日益科学化,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工作方式、服务手段、馆藏文献结构模式、业务分工乃至外部形态等都产生了相应的变革。目前图书馆正处在信息社会的变革时代,人们的信息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诸如认为信息是战略资源,知识生产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等。这是推动图书馆形态演变的内在精神动力。从其发展趋势来考察,未来图书馆仍将是人类社会信息机构的重要组成部门。*

On the Historical Division of Libraries and TheirCorresponding Features

Zhu Yupei

(Shantou University Library,Shantou)

[ Abstract]

The inherent spiritual motivation foracquiring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humancommuni cation and the productive force which controls suchprocess are combined to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libraries.The history of libraries may be divided into thefollowing phases:1.ancient closed libraries —— the periodof book storing house; 2.the phase of recent open- systemlibranes; 3.modern libraries which largely take the form ofautomation and network in conveying document information; 4.the phase of future libraries characterized by networkedcollective information establishments. In the process ofmodernization,contemporary libraries will integrate some ofits business with social information industry.Such integrationdoes not mean the end of libraries. Instead, it willstrengthen overall library functions.

标签:;  ;  ;  ;  ;  

论图书馆的历史分期与形态特征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