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率先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_列宁论文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率先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_列宁论文

列宁关于比较落后国家首先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落后论文,走向论文,思想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列宁关于比较落后国家首先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理论贡献。但对列宁这一思想的理解,历来存在不同的意见。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略的看法,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二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产生了比较落后的俄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首先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思想,但他同时认为,没有西方先进国家革命的支持,俄国是不能全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列宁一直持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的观点。1911年,他在《纪念公社》一文中指出:“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充分准备。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法国的资本主义还不够发达,法国当时主要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农民、小店主等)的国家。”(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0卷第222页。)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不够发达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是不能取得胜利的。从这种认识出发,列宁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也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发生。但是后来,列宁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一是在革命的客观条件上,他更注重的是“政治危机”而不是“经济因素”;二是在革命的主观条件上,他更注重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而不是它的“数量”和“比例”。1915年,列宁指出:没有革命形势,就不可能发生革命。那么,革命形势的特征是什么呢?(1 )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上层”的政治危机,给被压迫阶级的不满和愤慨的迸发造成突破口。(2 )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的加剧。(3)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上层”的政治危机, 促使他们投身于独立的历史性行动。但是,并不是任何革命形势都会产生革命,只有在上述客观变化再加上主观变化的形势下才会产生革命,即必须再加上革命阶级能够发动足以摧毁或打垮旧政府的强大的革命群众行动。(注: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230页。)在这里,列宁在谈到革命的客观条件时只强调了“政治危机”,虽然“政治危机”与“经济危机”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政治危机”毕竟不是“经济危机”;他认为,“上层”出现政治危机,革命就有可能发生。列宁在谈到革命的主观条件时只强调了“革命群众行动”,虽然革命阶级的“行动”与无产阶级的“数量”有一定的联系,但是革命“行动”的强弱与无产阶级“数量”的大小并不成正比;他认为,革命阶级能够发动足以打倒旧政府的强大的革命群众行动,革命就能取得胜利。列宁从“一战”爆发后开始发生的这一思想转变,到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趋于完成。这一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列宁改变了以往关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进程的观点,产生了比较落后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首先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二月革命胜利以后,资产阶级在俄国掌握了政权,社会主义革命提上了俄国的日程。列宁号召布尔什维克积极利用革命形势,及时地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但是,在布尔什维克的四月代表会议上,李可夫却说,社会主义应当从其他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产生。列宁反驳说:这是不对的。人们常常根据这个前提作出以下的结论: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民的、小资产阶级的国家,因此根本谈不上社会革命。但是他们忘记了,战争使俄国处于特殊的境地。(注: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第361、436页。)列宁认为, 正是由于俄国是一个最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所以战争带给它的困难就特别大,统治阶级的政治危机就特别严重,革命阶级反抗旧政府的革命群众行动就特别强烈,使得俄国首先开始了革命。

当然,列宁认为,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如今人们在谈论列宁关于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时,往往忽略了他的这一重要思想。俄国是一个落后国家,但是须知,它是帝国主义阵营中的落后国家,不是世界范围内的落后国家。列宁在《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以及其他许多著作中,都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前提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俄国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形成了社会调整生产和分配的机构。这就为俄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和转变,提供了基本的客观的物质前提。他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2卷第218页。)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继续阐发了这一思想。他在《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中,针对布哈林“爆发革命的速度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熟和革命类型的程度成反比”的说法,指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程度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不是成正比的”。他对布哈林关于“在巨大冲突中最稳定的制度,应当是具备帝国主义战争所需要的最发达的技术的制度”的论述,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他对布哈林关于“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是从最弱的、国家资本主义组织最不发达的国民经济制度开始的”和“世界革命进程是从世界经济体系的某些发展程度很低的部分开始的”说法,作了纠正。他说:革命不是从“最高的”,也不是从“最弱的”,而是从“比较弱的”地方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我们是不会成功的。”(注:参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59~60页。)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革命是从具有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的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开始的,这些国家既不是世界上拥有发达资本主义的最先进的国家,也不是世界上还没有资本主义的最落后的国家。

同时,列宁认为,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开始社会主义革命,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二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但在有战争的情况下,这在客观上就不可能了。这时,要么是灭亡,要么是进行反对资本家的革命。问题就是这样摆着的。实际生活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第27~28页。 )俄国就是在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前提的情况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利用帝国主义战争给资产阶级政府造成的巨大困难和危机,抓住资产阶级军队忙于前线作战而后方力量空虚的有利时机,领导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联合反战的士兵,一举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又对俄国和西方先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作了比较分析。他指出:在俄国这样一个国家里,“开始革命是很容易的,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相反,“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在各先进国家不可能像在俄国这个尼古拉和拉斯普廷统治的国家那么容易开始”。(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4卷第12~13页。)但是, 列宁所说的俄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比较容易,只是说俄国夺取政权,即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比较容易,并不是说俄国一国可以夺取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即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革命的胜利。他反复强调,俄国在1917年那种历史上非常独特的具体形势下,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将革命继续下去,将革命进行到底,直至实现社会主义,却比西欧任何先进国家都困难。因此,列宁向来没有奢望俄国一国能够全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1919年4 月,列宁指出:“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彻底的最终的胜利,单靠俄国一国是不行的,这至少需要一切先进国家或者哪怕几个先进大国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第36页。)1920年 10月,他又指出:“布尔什维克在开始革命时说过: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开始革命。可是我们同时并没有忘记:不能只限于在俄国一国革命,只有联合其他许多国家战胜国际资本,才能顺利地把革命进行到底,取得绝对的胜利。”(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347~348页。)

总之,俄国二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形成了如下的思想:在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比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尖锐,更加容易造成革命形势;在具备了革命形势的情况下,如果无产阶级准备成熟,革命阶级能够发动足以打倒资产阶级政府的强大的革命群众行动,那么,社会主义革命就能够首先开始并比较容易地取得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胜利。但是,在一个国家是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社会主义变革的全面完成,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还有待于其他国家至少几个先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产生了俄国在得到巩固的无产阶级政权下,首先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变革,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但他仍然认为,要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即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至少几个先进国家的工人共同努力。

列宁认为,在俄国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仅仅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他最初指望,俄国革命胜利后,西方先进国家的革命将相继发生,至少是几个主要国家的革命胜利后,俄国才能“认真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果没有西方先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持,俄国的无产阶级政权就难以长期生存下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就更是无从设想。但是,列宁曾多次说过的俄国革命的胜利有赖于欧洲革命胜利的话,只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的,只是从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意义上说的,决不能从中引申出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认为俄国不能保持无产阶级政权,不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结论。实际上,列宁并没有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欧洲革命的胜利上,更没有放弃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去消极地等待欧洲革命的到来。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俄国走向社会主义开辟了道路。列宁指出:“这次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土地私有制、实行工人监督和银行国有化,这一切都是导向社会主义的措施。” (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95页。)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俄人民,在极端困难和复杂的条件下,努力巩固苏维埃政权,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以迎接西方革命的到来。

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俄国战胜了国内外敌人的联合进攻,取得了反武装干涉的伟大胜利。此后,虽然西方各国的革命相继失败,但是苏维埃俄国却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某种“均势”,使俄国获得了长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列宁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制定了宏伟的计划,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此基础上,列宁不断总结经验,并展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的前途,形成了俄国一国率先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变革,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新思想。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是以无产阶级政权这一政治机构为前提的,否则社会主义便是不可想象的;这是政治方面的保证。同时,社会主义真正的和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这是经济方面的保证。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国巩固了无产阶级的政权。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俄国建立起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大机器工业,俄国就能够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列宁关于“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论断,准确地反映了他的这一基本思想。他指出:“在苏维埃制度基础上实行电气化,会使共产主义的原则,没有剥削者、没有资本家、没有地主、没有商人的文明生活的原则在我国获得最终的胜利。”(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161页。)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列宁发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落后国家里,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不能采用直接冲击的方法,必须通过间接迂回的途径。因此,他领导苏俄实行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迅速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前提。列宁高度评价了新经济政策的意义。他说:新经济政策保证我们有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 版第43卷第302页。)

列宁在强调加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电气化,为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制度的变革。他提出了改造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国家机关,创造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任务;他提出了通过工业的国有化和农业的合作化,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变革,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任务。列宁指出,俄国面临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改造原封不动地从旧时代接受下来的国家机关;第二个任务就是为完全实行合作化而在农民中间进行文化工作。列宁认为,有了完全合作化的条件,俄国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他针对敌人关于“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推行社会主义是冒失行为”的攻击,尖锐地指出:“我们没有从理论……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成了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第368页。)在列宁看来,无须等到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全部创造出来之后,才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变革;无须等到具备了完全合作化的条件即实现了文化革命之后,才来实行合作化。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一次行动;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逐步完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列宁关于在俄国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然后再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列宁所说的“建立社会主义的基础”,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它的主要标志是:在经济领域,奠定了社会主义所必需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建立了以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政治领域,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建立了民主的高效的政治制度;在文化思想领域,完成了文化革命的基本任务,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列宁认为,俄国一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完全可能的。他说:只要在10~20年内和农民保持正常的关系,甚至在日益发展的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推迟爆发的情况下,俄国也能保证建立社会主义的基础,取得具有世界意义的胜利。(注: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第378页。)

列宁认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还不是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俄国一国能够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但不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要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则有待于世界革命至少是各先进国家革命的胜利。1921年3月, 列宁指出:“在俄国这样的国家里,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具备两个条件才能获得彻底的胜利。第一个条件是及时得到一个或几个先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援。”(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1卷第51页。)

总之,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列宁产生了俄国一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这样,列宁事实上把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即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即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区分开来,从而向前推进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并为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列宁认为,比较落后国家可以改变通常的历史顺序,首先创造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然后创造社会主义的文明前提,但是,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困难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都有其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社会主义的前提是什么呢?

1854年,马克思指出:“英国工人阶级既然创造了现代工业的无穷无尽的生产力,也就实现了解放劳动的第一个条件。现在它应当实现解放劳动的第二个条件。它应当把这些生产财富的力量从垄断组织的无耻的枷锁下解放出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1版第2卷第77页。)这里的“第一个条件”即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前提,指的是资本主义时代创造的社会化生产力;“第二个条件”即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指的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剥夺者。后来,列宁将马克思所说的“第一个条件”归结为“文明前提”,它包括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高度发达的文化。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第63页。)他认为, 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得到保证的俄国,还必须实现文化革命,才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

毋庸置疑,列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前提的观点的。他在“一战”期间提出“一国胜利”论时,就曾设想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将是西方比较发达的一个或几个资本主义国家;而落后的俄国所面临的任务,不过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二月革命胜利以后,世界革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迫在眉睫。此后,列宁在从事革命斗争和批判机会主义的实践中,提出了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新设想。当时,第二国际和俄国的机会主义者认为,俄国还没有成长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地步,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的经济前提,因此不应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反驳说,既然俄国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中造成了革命形势,那么,人民在毫无出路的处境下,就应该挺身起来斗争,为进一步发展文明争得并不寻常的条件;既然世界帝国主义战争使俄国的发展纳入一种可以实现工人革命同“农民战争”联合的环境中,那么,在毫无出路的处境中十倍地增强了力量的工农,就应该奋起夺取国家政权,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就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因为俄国是一个介于西方文明国家和东方落后国家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可能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固然并不越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使俄国革命显得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而且在转向东方国家时这些特殊性又会带有某些局部的新东西。“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第370页。)

列宁认为,俄国革命的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在于俄国可以改变通常的历史顺序,即在马克思所说的“第一个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首先创造“第二个条件”,然后再去发展“第一个条件”。针对苏汉诺夫等人把“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的论点当作口头禅,反对俄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列宁指出:“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第371~372页。)

列宁批判了那种认为俄国经济力量和政治制度不相适应,因而本来就不应当夺取政权的观点。他指出,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完全“适应”是永远不会有的,无论在自然界发展中或在社会发展中,这样的适应都是不可能产生的,只有经过多次的尝试,才能克服某些片面的和不相适应的毛病,才能从世界各国无产者的革命合作中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主义。他认为,既然特殊的历史环境创造了俄国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那么,布尔什维克就应该努力争取夺得政权。“任何政党,特别是先进阶级的政党,如果在可能取得政权的时候拒绝夺取政权,那它就没有权利存在下去,就不配称为政党,就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渺小的无用之辈。”(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2卷第283页。)

但是,列宁关于可以变更社会主义经济前提和政治前提的创造顺序的思想,丝毫不包含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前提的意思。他始终认为,社会主义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机器大工业,是社会化大生产;而在小生产的基础上是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落后国家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在大体上和基本上镇压了剥削者的反抗之后,应该把经济文化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同时,列宁认为,由于比较落后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和文化落后,所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是一个相当困难和长期的任务。他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

首先,在俄国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一个相当长期的任务。列宁指出:“大生产是不可能在旧的基础上恢复起来的,这需要很多年,至少要几十年,在我们这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可能还要更长一些的时间。”(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 第41卷第22页。)而电气化对于俄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还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端。

其次,在俄国实现合作化,引导小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列宁指出:要改造和影响千百万小农经济,只能采取谨慎的逐步的办法,只能靠成功的实际例子;要想用某种快速的办法,下个命令从外面、从旁边去强迫它改造,那是完全荒谬的。“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第364页。)

再次,在俄国实现文化革命,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条件,是一项长期而困难的任务。列宁认为:“文化任务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那样迅速。……从问题的性质看,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第200页。)他在指出俄国只要实现了文化革命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时又说,但是这个文化革命,对于我们说来,是异常困难的。

最后,在俄国改善无产阶级政权机关,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项长期的斗争任务。列宁指出:要改善苏维埃国家机关,必须同官僚主义作斗争。但是,“在一个农民的、又是大伤了元气的国家中,同官僚主义作斗争需要很长的时间,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0卷第333页。)列宁切齿痛恨官僚主义,同时认为又不能一下子消灭官僚主义。因为这需要全体人民都学会利用苏维埃的法律去同官僚主义作斗争,需要每个人都有文化,每个人都能够参加国家的管理。显然,这些任务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需要经过俄国党和人民的长期努力和顽强斗争。

总之,列宁认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基础是一个须经顽强持久的斗争才能完成的任务。1919年12月,列宁指出:“我们知道现在我们还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希望我们的儿辈或者孙辈能把这种制度建成就好了。”(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7卷第367页。)他的这一观点,最终也没有改变。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率先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_列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