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研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论文

科普研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论文

科普研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文/朱才毅 周 静

摘要: 从粤港澳大湾区科普研学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发展路径等层面出发,结合广州科普联盟的探索与实际展开探讨。

关键词: 科普;研学;粤港澳大湾区

0 引言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湾区聚集了很多优质科普资源,因此加强湾区科普交流与合作,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背景下,科普研学理念亟需突破和创新,科普教案亟需开发和设计,研学路线亟需重新组合设计,研学基地亟需进一步规范,研学的广度深度和层次水平还要进一步拓展。必须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加强研究、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形成合力。

1 背景情况

1.1 时代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同时也是进一步推动“一国两制”事业纵深发展的新实践,此外还为粤港澳三地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文、经济、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重要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普研学大有可为。

1.2 行业发展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两翼”之喻表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需要协同发展,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公众的理解与支持。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与公众的交流从公众理解科学进一步转向科学传播,信息过载、传播扁平等信息化时代的特性赋予了科学传播主体多元、渠道多样、合作共赢等新特征,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和生产者,在新的科普时代,通过机制创新,开展科普研学,加强交流合作,是实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1.3 区域情况

近年来,广东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传播事业蓬勃发展,广州、东莞、佛山等地区的科普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优势突出的发展道路;澳门地区和香港地区的科普事业基于自身的地缘优势,形成了独特领先的发展路径。为此,有必要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合作交流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体制创新,强化交流,以期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传播事业的均衡发展。开展科普研学,加强交流合作,是实现科普资源优势互补和共建共享的有效方式。

2 科普研学简述

2.1 研学起源与发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国历史上,学习和游历始终相辅相成,如孔子周游列国,考察各地风土人情,宣传礼乐文化,徐霞客在游历中著作《徐霞客游记》等。随着我国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兼具“传统”和“现代”特征的素质教育手段——研学旅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研学旅行热正在兴起,它延续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办发〔2013〕10号),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提出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加强研学旅行管理,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资源、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明确提出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探索研学旅行可持续发展,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对我国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落地实施,推动“教育+旅游”跨界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2.2 研学概念与含义

在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指导下,坚持政府引导、公益优先、分类实施、市场参与的实施原则,同时接长手臂,借力知名旅游企业广东中妇旅有限公司,利用专业市场公司,在科普研学领域探索引入市场机制,为广州科普研学旅行的常态化开展,为政府建立科普旅游经费补贴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对促进科普研学产业发展壮大,建设市场充分参与的科普研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4.2.2 借助外力

这类研究工作通过大量实测数据分析数据包的出错模式,揭示出错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无线网络传输的特点,还能推断数据包出错的类型、出错位置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设计MAC层编码、速率调整等算法能有效提升性能.

2.3 科普研学内涵

科普研学专指以科普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科普教育基地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充分利用自身科普教育资源,开发系列科普活动教案,设计科普研学旅行路线,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互动交流中学习科学知识,探究科学原理,增强科学素质。作为一门特色研学活动,开展科普研学旅行的核心目的是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3 湾区科普研学的路径建议

3.1 梳理资源,打造科普研学示范基地

科普研学必须依托科普教育活动基地才能有效实施。我国具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包括科技馆、博物馆、科学中心、科研院所等,但由于资源的优化、开发、推进力度不够,科普研学资源挖掘不深,对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因此,要进一步梳理科普资源,根据各科普教育基地自身特色,结合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需求,开发设计专题式的科技学习体验情境。

3.2 受众研究,做好科普研学路线设计

广州高度重视科普工作,致力于以科普研学为抓手提升青少年学生科学素质。截至2018年底,广州共认定了十批共147家市科普基地,形成了以广东科学中心为龙头的科普基地网络。为进一步加强科普基地间的资源整合及合作交流,成立广州地区科普基地联盟。自2011年成立以来,联盟坚持科普公益导向,在提升科普基地能力建设、促进科普资源共享、实施科普惠民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科普“四进”活动、科普讲解员大赛、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珠江科学大讲堂、两岸及港澳地区科普交流系列活动、广州科普精品游、科学大咖秀邀请赛等活动深受广大市民群众欢迎,极大地提高了广州科普基地的科普能力和社会影响。

3.3 队伍建设,助力科普研学实效提升

科普研学效果,关键在于科普研学导师,包括学校科技和各科老师、科普基地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开展教师培训,加深教师对科普研学的认识,正确把握“学”和“游”的尺度。另一方面要尝试组建由科普教育基地讲解人员与学校科技老师共同组成的科普研学导师队伍,提供专业研学讲解服务。

4 科普研学的广州经验

4.1 成立广州科普联盟

研学旅行的目标群体是在校中小学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首先必须要高度重视目标群体研究,深入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分析学生们的教育目标、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等。这是做好研学旅行的前提,可以为后续研学方案的开发设计、研学教案实施提供指引。

近年来,碳减排政策逐渐成为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关键制约要素,影响到企业生产的各项活动。本文以高能耗、高碳排放的高炉炼铁生产为对象,对碳限额与交易政策影响下的多配方—多铁种高炉炼铁多周期生产计划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虑了碳限额与交易政策下周期性碳约束和累计碳约束两种情形,采用模块建模的方法,构建了两种碳约束下多配方—多铁种高炉炼铁生产计划MILP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数值分析。通过数值分析,一方面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探讨了两种碳约束下动态碳价对企业生产计划的影响、碳限额对生产总成本的影响、动态碳价对碳排放量的影响。

4.2 联盟开展科普研学的主要做法

依托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普旅游常态化研究与实施》,借助科普旅游,面向青少年学生群体,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务英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应用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还应用于技术交流和海外投资方面。商务英语对农产品对外贸易有很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贸易谈判中,在谈判中会出现很多情况,如两国的文化差异、贸易风格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会降低贸易谈判的成功率,所以要掌握好商务英语的谈判技巧,这对谈判成功有关键作用[3]。

4.2.1 线路设计

针对CT产生剂量的表述,主要包括三种[2]:其一为CT剂量指数(CTD1),该剂量指数主要经由一次CT轴位扫描完成测量,将吸收剂量的所得积分相除总射线的束宽度所得。CTD1基于理论来讲能够对扫描容积区域的平均剂量估算得出;其二为剂量长度乘积(DLP),为了能够对CT给定扫描方案中,代表产生的总能量,CTD1vol能够基于扫描长度积分,对剂量长度成绩加以计算得出;其三为器官剂量及有效剂量。其中有效剂量作为一种能够对非均匀照射加以反应,实现归一照射至全身的有关剂量参数。能够运用于具备照射归一至全身照射。

通过科普旅游相关理论研究、科普资源考察调研、科普旅游线路设计、科普一日游和科普精品游活动组织等,精选了广东科学中心、广州中药博物馆、华南植物园、货币金融博物馆、广州宝桑园科普基地、花都区天文气象天文科普馆、珠江啤酒博物馆、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标本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标本馆、广州水果世界、广州动物园、中山大学医学标本馆等16个科普基地,设计成8条科普旅游线路,惠及公众逾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学生群体占60%以上,对提升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科学素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研学旅行是把研究性学习融进旅行体验活动中的校外教育拓展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互衔接的创新形式,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助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某市按以下规定收取水费:用水量不超过3吨的,每吨收费2.5元;超过3吨不超过10吨的部分,每吨收费3.5元,超过10吨的部分,每吨收费4元。小强家9月份的用水量是12.5吨,应付水费多少钱?

研学又称作探究式学习,研学构建了一个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研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老师到学生的单方向的灌输和传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

由表3所知随着焊缝间隙的变大,Fe元素和Co元素的含量明显降低,因此Fe和Co元素的扩散明显减小,析出的Fe-Co相固溶体也减少,焊缝的冶金性能也随之降低。

4.2.3 加大宣传

配合科普研学活动开展,开通广州科普微信公众号,依托广州科普联盟和广东科学中心的专业力量,把“广州科普”微信公号打造成为了广州新媒体科普互动平台。平台整合广州科普联盟近147家成员单的科普资源,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手机微信推送形式,创新科普信息化运作模式,深度宣传和展示广州科普工作,推送权威、快捷、有效的科普信息,组织系列有趣的线上线下联动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学生能以更简单、便捷的方式参与科学,认识科学和理解科学。

4.3 联盟开展科普研学的主要成效

(1)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决定着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通过科普研学旅行,营造一种青少年学生“身临其境”的科学知识学习环境,激发青少年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探索热情,从而更好地获取科学知识,提升科学文化素养。

(2)助力素质教育落地实施。科普研学旅游活动,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在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寓教于游、丰富精彩的科普活动,掀起学生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推动校园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助力素质教育的落地实施。

(3)促进科普教育公平实现。目前,我国科普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的科普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分布在大城市,小城市,特别是乡村地区,科普教育资源极其匮乏。科普研学旅游,给乡村、偏远山区等没有科普教育资源的孩子们一个近距离体验科学的机会,有利于促进科普教育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艳利.研学旅行: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访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系系主任朱立新教授[J].中国教育,2014(17):19-24.

[2]覃雅兰.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8,464(11):147-152.

[3]韩德琼.浅析在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心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11):104-105.

[4]张君楠.研学旅行探究[J].旅游纵览,2018,281(10):47-48,50.

[5]王润,张增田.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可为与难为[J].教育科学研究,2018,283(10):66-71.

[6]石洪斌.开展研学旅游的意义和对策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18,408(10):90-91.

文章编号 :2096-4137(2019)11-113-03 DOI:10.13535/j.cnki.10-1507/n.2019.11.35

(作者朱才毅系广东科学中心党委副书记,广州科普联盟秘书长)

标签:;  ;  ;  ;  ;  

科普研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