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_研究生论文

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硕士研究生论文,学科论文,课程体系论文,我国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7.4;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00(2001)01-0059-03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体育学科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改革研究与探讨[1~3]。《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对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提出明确要求: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要达到学位条例的要求,其主要途径就是课程学习。课程学习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多年实践证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质量[4]。因此,进行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国家“九五”教育科学重点科研立项的一部分,本研究的目的是:(1)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2)提出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体育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主要包括体育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考虑到这两类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各有特点,在研究中我们分别抽取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这3所体育院校和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湖北大学这3所高等师范院校,对其体育学科硕士生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检索法 查阅了我国研究生学位培养计划,我国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有关体育学科硕士生培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检索了本专题的研究论文。

2.2.2 问卷与访谈法 对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体育系的行政管理官员、硕士生指导教师、硕士生任课教师和硕士生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

2.2.3 专家评判法 设计了体育学科硕士生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专家评判问卷,由全国体育学科内的6位学者(硕士生导师)进行了专家评判。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以上海体育学院与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对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上海体育学院与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训训练学专业硕士生的课程体系设置

从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入手对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1)课程学习年限、学分与课程门数: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的培养以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课程学习年限为总学习年限的一半,约为1~2年,课程总学分为35~38学分,开设的课程门数为12~13门。

(2)课程体系结构: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的课程体系结构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非学位课程即是指选修课程。

(3)课程比例:上海体育学院硕士生课程总学分为3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必修课)28分,非学位(选修)课程10学分,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学分之比为2.8∶1;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见图1。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课程总学分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9学分,非学位课程6学分,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学分之比为4.8∶1。各类课程学分比例见图2。

图1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生各类课程学分比例

图2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生各类课程学分比例

如图1与图2所示,这两所院校对硕士生开设的课程中,公修课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两校分别达到了32%和31%;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合计为为总课程的42%和52%,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两校分别为26%和17%。

(4)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内容陈旧、老化,重复本科生课程的现状依旧没有明显改变。

(5)教材:大部分课程没有研究生专用教材或研究生专业教材和参考资料内容陈旧,很多硕士研究生专业教材仍为本科教材。

(6)教学形式:公修课、基础课多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专业课多采用个别授课的方式,选修课也采用授课形式。

(7)选课制:公修课为必选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为有限选课制,选修课的备选课程较多,并且有跨体育学科的课程,但多为校内选课。

3.2 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3.2.1 改革原则

我们提出的改革方案,遵循以下原则:(1)知识与能力并重原则[5]: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使研究生成为“智能型”而不是“知识型”或“技能型”;(2)宽口径、复合型原则[5],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体现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和综合的特点,重视边缘科学、新兴学科和横断学科的学习;(3)新颖性、先进性原则[6],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并尽可能鼓励研究生的创造与探索精神;(4)实用性、适应性原则,教学内容精简、实用,能使研究生适应社会需求;(5)微调原则,鉴于现有的课程体系实施的年限较短,此次改革方案对其基本结构并不作大的调整,微调有利于保持课程体系的连续性。

3.2.2 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遵循上述改革原则,在分析我国体育学科硕士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学科硕士生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判,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体育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改革方案

(1)学分:由于我国特有的公修课程学分占整个课程学分的近1/3,这导致专业课程学分实际不足。在保证公修课程不变的前提下,是提高专业课程的学分和学时,还是维持不变以缩短硕士研究修业年限是仍需讨论的一个问题。

(2)课程结构:硕士生的课程仍然由必修课(学位课程)与选修课(非学位课程)构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使硕士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3)课程比例:目前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比例不尽合理,二者的比例约为3∶1,而美、英等西方教育发达国家这二者的比例约为1.5∶1[3,7,8]。必修课门数太多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是不利的。本方案重视跨学科课程设置,并将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调整为约1.5∶1这一相对合理的水平。

(4)课程学习内容: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选修课因没有选择余地而成了必修课,而与体育相关联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方面的课程较少,影响了研究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限制了他们基础理论的拓宽。本方案注意课程设置的多元化,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增多。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模式[7,8],课程内容趋向前沿化,有新意,重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

本方案尤其重视科学方法类课程与工具类课程的设置,美国体育院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较多,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尽一致,但几乎所有大学都把研究导论、统计学应用和体育哲学等研究方法课程列为共同的必修课[8]。此外,当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与国际研究接轨,尽可能获得最全面、最先进的、最新的相关课题的资料。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重Internet检索等工具课程的学习。我们考虑科学哲学可以考虑放在公修课中,研究设计和Internet与联机数据库检索作为基础课程,而多元统计、SPSS和Internet课程可以放在选修课程中学习。

(5)教材:要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必须从当今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专业方向出发,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最新的教学内容充实到教材中去,以适应培养21世纪体育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当前,研究生专用教材亟待组织编订。

(6)教学形式:基础课与专业课可安排一定数量的文献阅读内容,提倡讨论班形式教学与小组研究。部分选修课可采用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这种多元授课形式,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能使硕士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积极思维,有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

(7)选课制:选课制使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成为可能。在综合性大学中,做到这一点较为容易。而体育学院由于其自身限制,难以提供跨体育学科的课程,这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在所选课程与研究方向有关的前提下,必须提倡甚至强制性要求一定数量的校外选课。

4 结论

改革措施包括:将专业基础课提升为学科基础课,以体育学为基础开设课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由约3∶1调整为约1.5∶1,在课程中大量设置跨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课程,重视工具课程和方法学课程的设置,加强教材建设,采用讲座、研讨、文献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提倡跨学科和跨校选课。

致谢:作者感谢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博士、华南师范大学陈琦教授提出的建设性意见。

标签:;  ;  ;  ;  ;  ;  ;  ;  

我国体育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